探究对于现代鄱阳渔鼓艺术的保护以及发展

2017-11-01 18:06程南希
教师·中 2017年9期
关键词:保护发展

程南希

摘 要:在经济发展与科技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的文化逐渐趋于一体化发展,文化同质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在我国五千年文明的文化资产中,丰富多彩的文化种类也逐渐消失或者趋于雷同。鄱阳渔鼓记录着一个地方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渔鼓自从近代传入鄱阳之后,在鄱阳湖经过了长时间的地方性发展,在百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通过钟日根以及周天润等几代民间艺人创造和改革,形成了“三下响”以及“二下响”的艺术流派。而其中的“二下响”经过发展已流传至今。

关键词:鄱阳渔鼓;艺术传承;保护;发展

鄱阳渔鼓艺术是我国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的脚步记录,是艺术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鄱阳渔鼓作为历史沉淀下来的文明与文化遗产,发展与继承是其永恒不变的文化财富。不过现如今它和很多传统艺术一样面临一个极大的问题,那就是濒临消亡的问题。作为一种文化遗传,只有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才能不断将其永久地传承与保护下去。因此,本文希望利用鄱阳渔鼓艺术有关内容,通过分析其保护与发展途径,唤起文化界以及艺术界对民间艺曲的重视与关注。

一、鄱阳艺术的起源

鄱阳渔鼓艺术,有记录显示是由湖北艺人帅德化在道光年间将此种艺术传入鄱阳湖片区,通过鄱阳金盘岭乡钟家村民的民间艺人钟日根等相关人员传承与发展,在这个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具备鄱阳自身特点的曲种[1]。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鄱阳渔鼓艺术为我国渔鼓艺术的主要分支,其可以追溯到我国唐代的道情艺术。

在漫长的文明长河中,鄱阳渔鼓经过了几代民间艺人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与改革,使其在说唱、内容以及音乐、题材等风格方面,逐渐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水乡特点与古朴悠扬的优美唱腔,这也促使其具备一套完整而又全面的表演风格与艺术特征。鄱阳渔鼓相对其他艺术形式而言有所不同,它取材广泛,同时艺术结合方式较为灵活,演唱人员以及说唱人员的身份也在不断地变化,进出自由。人员时而以说唱身份出现,时而又以故事人员的身份出现,在表演以及说唱的过程中通过连说带唱的形式,别开生面。渔鼓鼓词通俗易懂,通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唱词逐渐形成了以七字句以及十字句为主要形式的艺术载体,演唱白话上口,同时押韵合辙[2]。

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地方的人们,尤其是鄱阳地区的人们通过鄱阳渔鼓不仅得到了精神上的鼓舞,同时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高的追求,这种文化与精神的富有是艺术独有的魅力。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鄱阳渔鼓的艺人为了能够充分配合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创造出了很多的新作品,为最大限度地配合党的工作的需要,同时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于鄱阳渔鼓,很多老一辈的鄱阳人如此评价:“不听不要紧,一听就上瘾;更忧一天不听鼓,三天不舒服。”这些都足以看出鄱阳渔鼓对鄱阳地区人们的影响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说,鄱阳渔鼓蕴含了广大鄱阳地区人们的智慧以及勤劳,同时也是一个地方人们对历史的直接有效记忆与感情的追求,其从出现、发展到传承都是一个地方文化的反映,同时也是人们追求文明的见证[3]。

二、鄱阳渔鼓艺术的保护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以及民族艺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与艺术。近几年鄱阳渔鼓艺术的传承和保护问题逐渐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在这样一种文化潮流下,越来越多全新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同时,鄱阳渔鼓在省级以及市级的各种演唱中频繁获得奖励,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江西的曲坛[4]。不过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艺术的同质化情况极其严重,丰富多样的文化样式也在逐渐消失,这种消失的程度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就像部分物种一样快速灭绝。另外,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民间艺人越来越少,而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离世,加之各种现代化的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渔鼓的声音和我们渐行渐远。后辈的青年甚至都从来没有听说过鄱阳渔鼓,这导致曾广为传喝的鄱阳渔鼓几乎到了要面临绝响的地步。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给此时蓬勃发展的也包括鄱阳文化在内的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以致命打击,很多相对较为珍贵的鄱阳渔鼓唱本和文字资料几乎都被销毁殆尽。很多地方的民间曲艺往往也在这样的冲击下被迫解散,导致艺人出现生活穷困潦倒的局面,很多民间艺人也被迫改行,致使鄱阳渔鼓的艺术传承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不可逆的文化断层情况[5]。

二是,文化断层的出现致使文化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而老一辈的艺人年纪也越来越大。这种艺人绝大多数的生活都较为困苦,很多艺人在疾病缠身之后离世,因此也就导致渔鼓的传承出现了后继无人的情况。鄱阳渔鼓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作为渔鼓演唱者,必须先由他人把故事或者事实叙述给他们听,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自行编创[6]。也正是因为找不到较为合适的帮手,致使其几乎很少有新的曲目问世。

三是,鄱陽渔鼓的演唱者往往是盲人,因此,鄱阳人习惯性地称其为卖场,因此该类人群的存在自身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尽管改革开放之后此种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不过出于种种因素,渔鼓的学习者还是少之又少[7]。同时,鄱阳渔鼓的存在需要发展与创新,而由于其社会地位较低,导致专业的创作人员也少之又少。现阶段鄱阳地区几位健在的渔鼓艺术创作人员也已年过花甲,因此,新生代的渔鼓创作者也不多,渔鼓的创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四是,鄱阳渔鼓尽管发展至今已有很多年头,不过因为各种因素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渔鼓的发展还是有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如缺少专业的说唱团队以及没有固定的演出以及排练场所,这些因素的存在都直接限制了鄱阳渔鼓的发展。鄱阳渔鼓是我们祖辈遗留给现代人的文化以及精神财富,是一份丰厚而又富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存在也是赣鄱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鄱阳渔鼓的发展以及传承面临新的考验的情况下,如何保护与抢救它,这不但是政府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民间艺人以及学者需要深思的问题。endprint

21世纪初,江西省发布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文件,将鄱阳渔鼓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鄱阳渔鼓也以其自身古朴而又悠扬的唱腔、原汁原味的表演形式等特别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作为一种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发展与传承对新时代人们来说有积极的作用。鄱阳是一座拥有了几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城,而古老的鄱阳渔鼓也是其历史的见证,发展与传承鄱阳渔鼓对地方与城市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其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怎样保护鄱阳渔鼓的发展,同时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1951年江西省地方政府就专门成立的鄱阳镇曲艺队,一年之后将这种曲艺队改名为鄱阳县盲人曲艺队,同时这种艺队是由专门的部门管理,比如当时由鄱阳县民政局以及鄱阳县文化馆直接进行管理。其次,政府相关部门通过研究决定,将鄱阳县的文化馆中的小礼堂作为未来鄱阳县的曲艺场地,而这块场地也仅仅只能供盲人曲艺队实施演出以及排练。组织专业的人员或者业务的人员对鄱阳渔鼓相关资料实施改编、收集以及整理,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创作出了很多的新作品,这样为了充分地配合党的相关工作的开展,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不过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所挖掘和整理出现的新编曲目以及传统曲目几乎全部被销毁。1981年鄱阳县政府通过审批决定由县级民政局拨款,在县城的沿河路重新建立了属于鄱阳渔鼓专业用地的鄱阳镇曲艺馆,这样就重新建立了一批盲人曲艺队。

鄱阳渔鼓艺术的发展与创新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需要各方面的长期努力。尽管当前渔鼓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不过只要长期坚持对鄱阳渔鼓的扶持,花时间、花精力去解决渔鼓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大众接受问题以及渔鼓发展面临的经济问题,相信渔鼓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三、创新鄱阳渔鼓艺术

创新以及传承是现阶段涵盖鄱阳渔鼓在内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传需要面临的第一问题,不管是艺术抑或是其他文化,如果一成不变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只有不断地坚持个性才会有全新的发展机会,也只有真正意义上的不断创新才能创造辉煌。

对于鄱阳渔鼓的发展而言,需要抓住现阶段我国全民娱乐的最佳发展机会,以广场歌舞的表演作为改革和群众化普及的发展出路,把鄱阳渔鼓由单一的口说唱转变为多人载歌载舞的形式,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还加入全新的乐队或者MIDI为之伴奏,这样就能够使之逐渐适应更多的人群,这也是新时代群众文化的主要发展方向,这种创造与发展,不但有效地保留了原生态的鄱阳渔鼓风格,同时在渔鼓道具以及表演形式上有了全新的提升。这是文化发展与文化创造的新方向,这种文化也是鄱阳渔鼓传承和发展中全新的起点,所以,改革和创新直接关系到渔鼓未来的发展空间。

首先,为了更好地宣传鄱阳渔鼓,政府采取了多种传播方式,主要包括:①媒体宣传:鄱阳县文化馆将录制的优秀曲目放入各大网络媒体和新闻媒体,并达到了一定的话题量,可以让更多感兴趣的人观看到鄱阳渔鼓。②杂志宣传:可以在各大主流杂志中进行鄱陽渔鼓专题报道,有助于形成一定的新闻热点。③旅游宣传:鄱阳县可以在鄱阳湖景区进行鄱阳渔鼓的推广和宣传,让更多的游客观看到鄱阳渔鼓,从而加速鄱阳渔鼓的省外宣传。④教学传承:鄱阳县政府计划在小学课堂中开设有关鄱阳渔鼓的课程,帮助当地小学生了解民间文化,为鄱阳渔鼓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其次,转变传播载体,审美主体文化的变化则会引起审美观念产生相应的变化。鄱阳渔鼓是一种传统的民族音乐,其主要反映了过去人们的生活、劳动及习俗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其依附于传统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创作、加工以及传播过程中具有集体性和口头性。在过去,鄱阳渔鼓的创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往往是一体的,创作主体和受众主体通常都是农民、手工业者以及工人。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贸易往来的频繁、通信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会向着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转变,其与社会生活相互融合,是凸显社会风气、民族性格以及时代精神的文化现象。城市生活使得传统音乐失去了发展土壤,加上现代许多年轻人在所接受教育中缺乏了传统音乐的鉴赏课程,许多人甚至没有听过鄱阳渔鼓。因此,为了接受这一变化,在鄱阳渔鼓的创作中需要考虑到这一点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创作出既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同时又具有鄱阳渔鼓特点的曲目,凸显民间性与现代性,让其保留传统音乐曲目的同时,融入现代音乐审美,保留原汁原味的鄱阳渔鼓意蕴,又具有现代的审美形式。

四、发展鄱阳渔鼓

鄱阳渔鼓是江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之一,同时也是鄱阳地区人们的精神财富。它的发展与创作,是一个地方或者一个时期内经济以及文化的载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文化价值。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民众的民俗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回归,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也逐渐恢复,这种文化意识的恢复是人们对民间文化保护的呼唤。根据文化遗传自身保护与发展的特点,本文谈一些鄱阳渔鼓的艺术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传承发展、保护为主以及合理利用”的文化发展方针,最大限度做好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对鄱阳渔鼓有关的资料实施进一步的收集、整理、传承以及保护。实际上,艺术的魅力并不是仅仅能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物质需要,同时也在于其不可复制性以及形态多样性。现阶段的流水线上很多的物品都可以直接被创造出来,同时可以几乎完全复制出来。不过每一部的艺术品,都有其唯一性,而鄱阳渔鼓亦是如此。所以,不管是何种的发展模式都要充分地考虑到艺术自身所具备的价值以及发展过程中的艺术形式与载体。

(2)鄱阳渔鼓能被收录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由于其为一项自身具备民族历史沉淀以及广泛代表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而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性以及文化性,鄱阳渔鼓也正是坚持了艺术的原真性,由于对于文化遗产而言,如果缺少原真性,就如同一幅历史名画变为赝品或者仿品,就好比把原生态生长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文化本身所具备的人文文化实施切割。对于艺术而言,其文化遗产大背景下涵盖了很多历史感情以及人类感情,必须具备较为深远的传承价值以及历史价值。不管是鄱阳渔鼓唱词语言抑或是音乐旋律,其都可以引导人们从一个相对更为生动、亲切以及形象的角度去熟悉一个全新的时代。而这种艺术下蕴含了古朴的神韵,对于后人而言更是历史光芒的艺术。同样以鄱阳渔鼓为主要代表的很多民间艺术,在其丰富精神文化的作用下,在无形中形成了凝聚力以及向心力。它的发展是鄱阳地区民众的文化情感以及文化自尊心。它自身未来的发展命运也牵挂了无数民众的心。endprint

(3)不管是何种艺术,其发展必须具备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如果缺少继承性,那么都不应该称之为艺术。艺术必须经历一个从继承至发展的过程,同时被大众所接受甚至喜欢,这个过程往往都是从有到无的。但是艺术本身如果仅仅是“有”还远远不够,艺术本身应该不断地发展与创新,需要真正意义上做到从“有”到“优”,这也是艺术发展中的普遍规律[8]。

(4)在创新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旋律的情况下,艺术的发展应该也要与时俱进,在抢救与继承鄱阳渔鼓的同时,要不断地创新发展,而这种发展并非要让鄱阳渔鼓远离时代的主旋律,而相反是为了在现代文明的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鄱阳渔鼓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借鉴别的艺术作用,尽可能地摄取别的艺术精华;充分将现代的声、光、电等介质融入其中;应用综合舞台的艺术;通过化妆、简单的舞台布置以及道具等,达到演员、综合艺术以及音乐的三大主流变革的创新,这也是渔鼓形式多样发展的必然趋势。

(5)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从政策上以及规章制度上重新定位鄱阳渔鼓。通过宣传、发掘以及整理相关的鄱阳渔鼓资料,及时有效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传的相关申报工作。鄱阳饶河戏、鄱阳渔鼓以及鄱阳渔歌等都可以成功地申报成为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文化遗产不仅仅是鄱阳文化工作人员的骄傲,同时也是鄱阳人们的骄傲。作为后辈,只有不断地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发现其中隐藏的文化价值以及历史价值,让越来越多的人重新保护它、认识它并欣赏它。

五、結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笔财富,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历史财富以及精神财富。不断保护它、发掘它以及传承它,不仅可以体现出现代人类对自己祖先的充分尊重,同时也能够体现出后一辈对祖先文化遗产的尊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为此我国还把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这些都是后辈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保留。而鄱阳渔鼓的发展同样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认识,同时不断对其创新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它、保护它。

参考文献:

[1]曹翘楚.鄱阳渔鼓的音乐渊源探析[J].歌海,2014(2):4-9.

[2]曹翘楚.音乐传播学视野下的鄱阳渔鼓变迁[J].音乐传播,2014(4):78-86.

[3]程宇昌.明清时期鄱阳湖区渔民文化初探——以鄱阳县古渔村管驿前为例[J].农业考古,2015(3):248-255.

[4]李 霜. 用现代内容弘扬传统艺术——评鄱阳渔鼓戏《一场特殊的生命救援》[J]. 影剧新作,2016(4):173-175.

[5]孙文仲,江 敏.“鄱阳渔鼓”:在抢救中走向春天[J].当代江西,2007(12):52.

[6]海 鹏,江 敏. 鄱阳湖畔再闻“渔鼓”声[N]. 上饶日报,2007-12-04(2).

[7]傅学波. “平阴渔鼓”的艺术特色与传承[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5):2-6.

[8]赵 雷. 民间原生态说唱音乐——苍南渔鼓[J]. 中国音乐,2010(1):183-190,222.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