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探析

2017-11-02 00:05陈丙义
中州建设 2017年17期
关键词:技能型应用型课程体系

陈丙义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探析

陈丙义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求,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积极探索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理论、实践、素质教育体系相互支撑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实现培养方式的多样化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多样化、应用性愈发突出。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围绕“应用型”办学定位,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已是高职院校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回答的内容。

1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现象,积极开展技能型人才培养教育的理论探讨,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点是高职院校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解决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应区分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概念。

1.1 应用型人才是有别于学术型人才的人才类型

高级专门人才按照人才培养规格大致可以分为学术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两种类型,也是按照人们在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划分的。一般而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科学到技术到生产的过程,是创新知识、转化应用、生产实践的过程。学术人才是指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承担发现规律、创新知识的重任;应用型人才是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是把规律、发展、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从定义本身而言,应用型人才只是类型不同、工作角度不同,他们的劳动都属于马克思所说的“复杂劳动”,只不过一个偏重于学术理论的创造,一个偏重于新知识的应用。从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角度来说,两者都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失的人才。当然,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区别,显然不是绝对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有时甚至很模糊的,可以并可能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但是,从学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劳动内容与形式来说,两者毕竟是有区别的。因此,培养这两种人才的教育过程和形式也必将有所不同。

1.2 技能型人才是应用型人才类型

应用型人才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按照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序、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可以将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每一种应用型人才都是社会生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工程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现场管理、经营决策等活动,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他们把决策、设计、方案等变成现实,转化为不同形态的产品,主要承担生产实践任务。

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所对应的学校类型当然也应该有所区别。普通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主要定位在技术型和工程型人才上,着眼于培养有理论、有技术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而技能应用型人才,以前是中等专业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但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下移,因此这一类人才的培养,目前主要由高职高专学校来承担。

1.3 技能型人才是高素质人才类型

一般而言,一个科学的培养目标要提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基本规格要求,要“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

在知识方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广度。纯粹的研究人才主要掌握系统科学知识,纯粹的工人主要掌握现场操作技能,但是技能型这种“中间人才”两方面都要兼顾,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理论技能;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应用型知识,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财务、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们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要以“够用”和“实用”为限。

在能力方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更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要为学生构建应用型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能力、创新创业的能力。

在素质方面上,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实际上,技能型创新人才在进行技术应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这些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因此,高职教育要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过分重视人才的技术价值、工具价值,忽视人的自我发展的价值,要从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转变为综合素质并重。

2 当前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

部分高职院校无视学校的实际情况,盲目趋向将学校办成本科的浓缩型,重视精英教育,轻视大众教育,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应用,导致学校定位过高、培养目标单一、课程体系趋同,偏离了高职院校应有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办学特征。

2.2 专业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不符

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度不高,企业的支持不足,高职院校多数专业学生缺少实践锻炼的平台,缺乏实践经验,普遍实践能力低下,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

2.3 培养方案缺乏专业发展的动态内容

随着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市场结构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反射到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上,要求培养方案能适应时代的新需要,能反映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高职院校培养方案的实际状况为结构单一、口径狭窄、内容陈旧,缺乏专业发展的动态内容。

2.4 培养方法落后

高职院校由于师资、经费等原因,课程实施方法落后,教师只注重讲授,以灌输知识为主,片面强调知识传承,在教学中强调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不注重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5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大多数由中专学校或成人高校升格、合并而来,人才积淀不厚,由于对师资的需求量大,往往没有实践工作经验,实践技能、实践岗位知识缺乏,教学过程中,势必导致重理论轻实践。

3 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与制定原则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蓝图。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有着不同的培养体系,我们按照技能型人才特色,根据教育部有关修订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计划文件精神,设计出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培养方案就成为实现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的关键,而构建逻辑性强、相对完整的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中之重。

3.1 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1)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

技能型人才的规格特点决定了它既要符合高等教育法关于高职教育学业标准的规格,又要体现实践技能的特点,这就要求既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融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实践技能为一体;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人才观与教育观”,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努力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

2)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实践教学的连续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统筹安排基础实验实训、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等阶段,保证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档。二是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创建校内外紧密结合的实验、实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综合训练、科技创新、教学竞赛、社会实践等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形式。三是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对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综合训练等实践活动应按照由浅至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的层次来设计。四是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构建以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为目的,包括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实验环节,包括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定岗实习等实习环节,真正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收到实际效果。

3)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增加课程体系的“柔性”、减少课程体系的“刚性”,使课程开设和学生选修均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刚性需求与个体发展的柔性需求有机融合”。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精简必修课程学分和学时,增加选修课程的学分和学时比例,提供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建立课程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使课程通过动态调整满足社会需求。

摒弃僵化的传统“教”与“学”模式。在授课安排上,多开设案例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注重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授课方法上,多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使“教”与“学”完全平等;在学习评价与考核方式上,建立灵活的考核方法,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变一次考核为多次考核,变封闭考核为开放考核,变学校考核为校企共同考核,突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重视文化教育,强调文化素质的培养

培养方案不但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而且着眼于文化素质的培养,着眼于适应性和竞争力上下功夫,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3.2 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

1)市场需求原则。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各专业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实际需求,深入开展社会调研,吸纳本专业领域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研究本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方向,明确专业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符合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2)优化设计原则。结合专业构建科学育人方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定知识、能力、素质等各项基本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增补删减、优化整合,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模块及模块间的比例,科学设定开设时段、教学环节、考试(核)方法,并注重课程间的衔接、递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校企合作原则。共建双主体课程及评价体系,各专业要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主动争取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开发。要以岗位工作过程作为导向,指导课程体系开发和教学模式改革,共建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更加科学客观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4)强化双证原则,深入推进“双证书”毕业制度,以就业为导向,深入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制”。有目的有步骤地将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相关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生参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4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为了构建便于操作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整个培养方案构建过程中,需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多样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建立以社会适应性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通过改革和探索,构建起能敏锐地反映社会需求,实基础、强技能、高素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多规格、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特征,构建和完善以提高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目标的知识、能力、素质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当遵循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中三大体系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淡化课程的独立地位,力求做到课程体系的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以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具体来讲,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4.1 理论教学体系

在构建理论体系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对固有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大胆进行变革,突破原有依据学科类别构建课程体系的固有模式的束缚,以专业核心课程为核心,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相关课程整合为若干个课程模块,构建“模块化课程”。逐步形成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等三大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逐步明晰每个课程模块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具体位置以及若干课程模块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保障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考虑市场对人才的全方位要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4.2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是提升技能型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和最有效途径。然而,实践教学课程是由一系列诸如课内外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综合训练等组成的教学环节,只有将这些教学环节系统地、有效地设计,并明确各个环节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具体作用,才能使技能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始终贯穿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充分体现“能力本位”的思想。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及其培养任务的特点,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设计,在结构上逐步形成“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社会实践”的平台化架构,形成“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综合训练”的模块化交融化的培养体系,保证人才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4.3 素质拓展体系

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的拓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及专业技能,还有利于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其身心品质。将规范化的素质拓展要求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作用。按照人才培养素质要素的要求,根据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将素质拓展体系构建为“社会实践平台、创业教育平台、社团活动平台”以及“公共基础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的“平台+模块”的培养体系。

素质拓展的实现形式有多种:第一,注重与教师科研的结合。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第三,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综合性竞赛,通过参加测绘技能大赛、建筑识图竞赛、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竞赛、楼宇智能竞赛、英语竞赛等综合性竞赛,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第四,鼓励学生考取各类专业资格证书,通过各级各类专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其专业应用能力以及技术开发能力。第五,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以学生社团为主要形式的各级各类科技和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以及社会交往能力。

总之,设计科学、合理的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应当遵循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的相关基本要求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我们整合、优化、重组新的课程体系,淡化每门课程的独立地位,强化课程体系对不同课程的具体要求,注重综合化、整体性,注重衔接和融合,避免重复和无用,力求做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构建以应用特色为主线的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详见图1)。

图1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结构图

5 经验与启示

本文围绕社会用人需求,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高级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从中积累了如下经验:

5.1 校企共研,增强人才培养方案与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在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过程中,学校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确定各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共同研究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目标要求,共同研究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合作开发课程内容。

学校与企业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研究课程设置,推动课程实施。校企双方组成由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校内专家、骨干教师等方面人员组成的课程建设小组,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规格、对行业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进行系统地剖析,并按照工作岗位与职业能力的要求,将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在课程评价环节,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让企业专家对课程体系进行审视,对课程标准、课程内容、项目课程讲义和教材、教师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资源库开发等课程文本层面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做出评估,并提出合理化的改进建议,增强了课程体系及内容的针对性。

5.2 产教融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主动与行业(企业)一起研究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工学”和“产学”的密切结合。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指导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得到锻炼。

高职院校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行业(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建实习基地,联合培养技能型人才。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坚持以行业岗位(群)对能力素质的不同要求,设计和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以专业技能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为平台,构建第二课堂课外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聘请行业和企业的专家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有效开展实践教学评价,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3 突出创新,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计中,以必修或选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设置创新学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搭建各种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的机会。学生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计划,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实验室创新性试验,综合性实验,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多媒体制作竞赛、测绘技能竞赛、英语竞赛等综合性竞赛,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以学生社团为主要形式的各级各类科技和文化活动,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1]刘献君.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初探[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赵伐,俞建伟.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6(07)

[4]斯荣喜等.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工程教育研究,2005(1)

[5]成志平.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及其利弊[J].教育与职业,2016(11)

2017-08-20

猜你喜欢
技能型应用型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供给侧改革驱动下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措施分析
新时代高职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