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炮”的抗日传奇

2017-11-02 18:21周渝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军用军官手枪

周渝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频频出现的“盒子炮”产自德国,它正式的名称叫“毛瑟军用手枪”。据《抗战机密档》一书载:“一直到1939年盒子炮停产为止,在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正式采用盒子炮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盒子炮的生产前后持续了40年,毛瑟厂估计大约生产了100万支各式各样的盒子炮,其中估计有一半被卖到了中国。”

中国成为“盒子炮之国”

盒子炮是何时进入中国的?据史料来看,至少在1912年中国官方的交易记录中就出现了盒子炮,当年9月,北洋政府陆军部与德商礼和洋行签约,购买“自来得毛瑟手枪200杆”。当时每把盒子炮的卖价高达足银58两,可谓价格不菲。在当时的欧美,一支手枪的单价通常只在几美元左右,而一支毛瑟手枪的价格却高达25美元,价格过高是它始终无法被各国军队大量采用的主要原因。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富裕的列强因其买价太高而不予采购,而贫弱的中国反而成为其最大的买主呢?

综合看来,盒子炮之所以在中国能够如此流行,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它属于大型手枪,给人威力巨大的感觉;其次,当时的手枪、步枪的装弹量都在8发以内,而盒子炮一次可装10发子弹,加上威力比同类手枪大得多,将枪匣组合起来完全可以当成一把微型冲锋枪使用;盒子炮尺寸比普通手枪大得多,对于当时低级军官或地方豪强而言,挂一把在身上也有很大的威慑作用。

毛瑟廠未曾想到,当这款毛瑟军用手枪因价格过高而无法大批量销往欧美各国时,贫弱的中国却成了它最大的买家。之后在这片土地上爆发的各种战争中,盒子炮无一缺席,中国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盒子炮之国”。

正面战场上的“微型冲锋枪”

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阵亡率最高的便是中下级军官。因为这场战争是在中国尚未完成足够充分备战的情况下爆发的,许多士兵甚至连枪都不会使便被匆匆送上战场,作为军校出身或稍有实战经验的中下级军官必然要为新兵做出表率,提高部队士气,往往在战斗中带头冲锋,因而也最容易牺牲。

不过这些冲锋陷阵的中下级军官们也让手中的盒子炮有了用武之地,盒子炮当时有“十响”和“二十响”两种弹夹,若与木盒组装,再装上“二十响”弹夹,在近战中的效果不亚于后来的远征军装备的卡宾枪。

淞沪会战中,配属盒子炮的国民党军官兵组成“手枪队”,与日军展开逐街逐屋的巷战,给擅长拼刺肉搏的日军造成不少伤亡。1939年的桂南会战中,桂军的敢死队因无冲锋枪可用,也以具有装弹多、火力强等优点的盒子炮作为替代品,在冲锋中击毙了大量日军。

游击战争中的克敌神器

对于长期在敌后作战的八路军来说,盒子炮自然也是备受欢迎的宝贝。早在红军时期,朱德总司令就常佩戴一把在南昌起义时使用的7.63毫米警用型毛瑟手枪,枪身上刻有“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的字样。抗战时期,八路军的盒子炮虽多,但大多是“国产山寨货”,因此原品的德制毛瑟军用手枪一旦出现就会被视作珍宝。

如今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可能还清楚地记得老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横握驳壳枪向日军射击的英姿。传统的观点认为,这种将驳壳枪横卧的握法并非电影为凸显角色的潇洒形象而进行的艺术加工,而是为了改善盒子炮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即由于盒子炮体积大,重量也远在一般手枪之上,加上其威力大、后坐力较强,导致使用起来很不方便。鉴于以上原因,我国的一些用枪高手便发明了横握射击法,这样一来,使用盒子炮连发射击时反而能借助其后坐力让子弹形成扇形攻击,对付群体敌人尤其适用。但也有军迷认为,横握打法不仅不能打准,并且也不能形成扫射,连续射击只会导致子弹斜着往天上飞,根本无法命中目标,横握更有可能是为了避免直握时弹壳朝后飞出打在脸上。当然,这并不影响盒子炮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这支被欧美国家视为鸡肋的军用手枪之功能被中国人发挥得淋漓尽致,创下不少可观的战果也是事实。

选自《老年文汇报》2016.37

猜你喜欢
军用军官手枪
跳伞
威力无比的军用霰弹枪
一起来认“邦手枪”
军用机器人揭秘
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
我不是手枪
对中国军官预备役制度的回顾与思考
“军官”一词的由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