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进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主任李晓林话补药

2017-11-03 02:14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年19期
关键词:补药补阳附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有所提高,很多人注重养生,中药进补也受到了大家的推崇,近几年社会上更是掀起了进补的风气。有些人是通过去医院咨询大夫,有些人是通过电视节目中专家的介绍,当然,也不乏自己在网上根据自己症状搜索药方的。这些进补方式是否正确?中药补药有哪些?每一味补药的功效是什么?什么人需要进补?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主任李晓林。

补药的功效并不“单纯”

记者:李主任,您好!现在很多人都会选择中药进补,但每一味补药的功效有很大区别。从功效上讲,补药主要分为哪几类?

李晓林:对于补药,中医里是有严格区分的,大致分为四类: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补气药有:党参、人参、太子参、灵芝等;补血药有:当归、白芍、阿胶、龙眼肉等;补阴药有:熟地、麦冬、石斛、女贞子等;补阳药有:附子、肉桂、鹿茸、枸杞子等。

记者:了解了补药的分类,百姓可以根据症状自行选择补药吗?

李晓林:并非如此,因为每一味补药的效果不是单一的,例如,鹿茸主要用于补阳,但也有一定的补阴作用;阿胶主要用于补血,但是也可以补阴。在不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前提下,如果单纯地选择一种功效的补药可能会造成人体一方面补起来了,而另一方面却出现了亏损的状况。

▲李晓林主任为患者号脉诊断

服用补药需要对症

记者:补药也是药,吃多了也会对人造成一定影响,服用补药的药程如何控制?

李晓林:中医认为,只有“虚证”才需要吃补药,而“实证”绝对不可以吃补药。服药的时间长短要辨证看待,如果判断为“虚证”,如气虚、血虚、阳虚或者阴虚,一般短期内是补不上来的,至少要服用1至2个月。而且补药不能补得太快,因为药量用大后就会出现上火的症状。此外,也不可以长时间服用,例如补气和补阳类药物,吃药时间长了容易上火,女性表现为起痘,男性表现为燥热,小孩则会流鼻血,老人会出现不踏实、脾气大等症状;而补阴和补血药,经常吃会出现食欲不振,进而导致体力差、睡眠质量下降等。

记者:李主任,您刚才提到只有患有“虚证”的人才能吃补药,如何才能判断是否为“虚证”?正常人吃补药又会出现哪些问题?

李晓林:“虚证”是指因体质弱、久病、出血、失精或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导致出现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体乏力等。“实证”是由于病人体质向来强壮,因外邪侵袭而暴病,或者因为脏腑气血机能障碍引起体内的某些病理产物,表现为气滞血瘀、痰饮水湿、凝聚、虫积、食滞等。一般人认为“虚证”可能就是累了、疲乏、气短、嘴干、大便稀、厌食或者失眠等症状,实则不然,这些症状很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压力、疲劳、生理期等)引起的。例如上火,也可能引起这些“虚”的症状,把火泄出去就可以,再如炎炎夏日,人感觉身体疲乏、头晕,但是只要到了凉快的地方就立马好转。需要注意的是,生产后的女性虽然身体虚弱,但却不应进补,只能喝粥,吃清淡的食物。因为刚生产结束,脾胃功能变得特别弱,接受不了补药。是否是“虚证”,老百姓自己很难判断,不是有经验的中医大夫也很难判断出来。

正常人不需要进补,例如一个脸红扑扑的小女孩,脸上起了青春痘,但是出现体虚无力的症状,可以通过疏肝调气来缓解症状,这种情况下如果吃补药会适得其反。如:果实在想补,可以吃药食同源的东西,如:山药、桂圆、大枣、芡实、莲子等。但即便是药食同源也不一定合适,比如大枣和桂圆,吃后很容易上火。再例如特别瘦弱的人,并不是体虚,反而是因为体内有火,体质学说把人的体质分为9种,这种爱上火的人属于木性人,性子急,较耿直,做事认真。木性人不适合进补,否则更会激发其体内的火。如果是身体状况还不错的人,只是有一些“虚”的症状,进行调补即可,例如用党参、白术健脾、补血、补阴或者补阳,但同时一定要加入调理气机、化食、调血、祛痰类中药,这样才可以起到进补的效果。否则,单方面进补的话,会使人变得燥热或者更加虚弱。

记者:补药是否也像西药一样存在配伍禁忌?

李晓林:补药和西药不一样,西药有明确的配伍禁忌,而补药没有,都是辨证的。例如血虚或者阴虚,理论上不应该用附子、肉桂等热药、燥药,实则不然,有时临床上恰恰相反,不加补阳的药,血虚、阴虚就得不到改善。中医讲,有火烤着,水才能蒸腾起来,气才能够活动,阴阳才能纠正。此外,一般认为人参和萝卜不能一起用,但也不一定,萝卜有助于促进胃肠功能的改善,人参的吸收反而会更好;也有认为附子和半夏不能一起用的,但我经常这样用,汉代也是这样用的,二者合用,脾胃功能会更好。所以,补药没有什么是相互冲突的,只是是否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进补风气应该被控制

记者:现在很多人都在看养生类节目,甚至根据节目中一些专家提到的药方自行进补,对于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李晓林:古人已有进补意识,现代人对进补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健康意识也在提高,再加之政策上可以报销一部分,进而形成了大肆进补的风气,其实这并不是一种好的风气。进补可以理解,但是需要谨慎。只有“虚人”才需要进补,若没有“虚”的症状而一味补虚,可能会造成郁滞更厉害。很多人会通过书本、网络或者电视节目判断自己的症状,可能会认为自己体质虚弱,去吃一些补药,这样很容易造成上火或者郁滞。一日三餐健康饮食,保证睡眠,适当活动,保持心情愉悦,这就是最好的补药。现在不比以前的艰苦条件,以前的人是真虚,现在的人也虚,但大部分人是工作压力大导致的着急上火,进而出现郁滞。所以对健康人群而言,不吃补药就是最好的补药。如果是生产完一段时间以后、患重病或者因疲劳过度确实虚了,可适当进补。

中医讲究辨证,气血阴阳是相互联系的,标准上虽然分得清楚,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它们之间是互相混杂的。如果不注意的情况下,只补一个方面,就起不到好的效果,甚至出现其他状况。首先,是哪个方面虚,气虚、血虚、阳虚或者阴虚,哪个方面虚得更多,这个尺度不好把握;其次,如果有郁滞,到底是气滞、血淤、湿阻或者痰凝,这种情况也难以掌握;再者中药进补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同时,中药具有偏性,例如针对气虚,何时用党参、何时用黄芪、何时用肉桂或者附子,难以掌握,这完全根据大夫的经验。山西有一位大夫叫李可,他用附子会用到90g或者180g,而规定只能用3g至6g,一般人绝对不敢用他用的量,而他有经验,如何煎、煎多久都有严格的控制,虽然用量这么多,但的确非常有效。中药书本上有规定用量,但是到底用多少,怎么用,都是根据大夫的经验。

现在宣传的进补,为了迎合大众的心理,实际上是一种宣传和商业效应。比如《养生堂》节目,每上一个专家都会提到一个方子,老百姓看到之后就会一拥而上,按此自行服用,这未必是好事,在接受这些方子的时候要谨慎。在古代,药也称为毒,是有偏性的,吃多了终究是不好。现在进补的风气太重,应该杀一下。再者,中医是一门“贵族医学”,讲求的是一对一服务,要经过望闻问切去判断一个人的情况。一个方子不能包治百病,一个人吃同一个方子就可能出问题。也许吃完会有好转现象,但是也许会带来无形的损伤。简单的上火、起痘,这是可以看到的症状,如果问题出现在体内是很难发觉的,脏腑功能会受到损坏。中医是一门科学,不是随便一个人拿来就可以用的。要多掌握养生方法,而不是了解补药。俗话说:“人的命天注定。”其实这不是迷信。什么是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大地生长的东西,而不是什么新奇吃什么。正确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补药。顺四季变化,古人讲:“顺四时则成,逆四时则亡。”夏季少吹空调,吹空调不利于体内毒素的排出,冬季注意保暖。

专家建议戒骄戒躁,恬淡生活

《黄帝内经》载: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讲人依靠真气存活,而如何让真气更好地存留,要求人内心平静,不要把所有事情放在心上,保持内敛,不张扬。真气留存,就不会受到疾病的侵扰。真气是有限的,用补药只是促进真气,而没有补充真气。只要动就会消耗真气,所以要保证睡眠,心情愉悦;保持恬静的状态,戒骄戒躁;饮食清淡,避免上火。也可以选择下班散步,上班走路和下班散步的效果是不同的,上班的时候人处于紧张的状态,得不到调节,而下班后整个人处于放松的状态,此时散步有益身心。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讲究恬静、低调,而不是张扬。

猜你喜欢
补药补阳附子
附子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洗脚泡脚胜过吃补药
Study on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serum exos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滥用补药祸非轻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白补药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附子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