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现代了,课堂更应现代

2017-11-04 09:12朱莉萍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9期
关键词:现代性新教材语文课堂

朱莉萍

“现代”这个词很有意思,它既是时间的又是非时间性质的。从时间说,在我们的历史分期上多指从五四运动到现在的时期。值得玩味的是,它仿佛没有下限,其时间是可以无限延长的。从性质说,有“新近的”“时新的”“与时俱进”“先进的”“代表发展方向”等意思。人们常常说的什么什么很“现代”,更多的是从“现代”的性质角度考虑的,本文所提到的“现代”也是如此。

现代的语文课堂究竟有哪些要素能体现现代性呢?

其实,语文课堂的改革一直很“现代”。首先,课堂教学改革从没有停歇过,始于本世纪初的全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理念更加明确,内容更加系统,受众人员更加广泛。如果将多年的改革视为量的积累的话,一定的时期必将产生质的飞跃。其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代表着党和政府在新常态下对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

华东师大杨小微教授在《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一文中写到:“现代性还应包括科学、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责任、可持续发展等核心价值。”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科学、民主、公平、正义、可持续性发展”,是现代课堂应追寻的特征。

语文课堂如何去实现这些现代性要素?它的重要依托之一便是语文教材。

其实,语文教材的改革也一直很“现代”。每一次的新课程改革必然融合了新教材的改革,它是课堂改革的抓手,也是课堂教学向现代性推进的的强有力的工具。

2015年12月,笔者承担了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的的试教工作,充分感受到了这套教材的现代性特征,用温儒敏教授的话说就是:

一、从编写的指导思想看,是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二、努力做到接地气,希望能满足一线教学的需要,又能对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弊病起纠偏作用。

三、坚持“守正创新”,继承和吸收中外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成功经验,努力体现科学性和时代性。

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渗透”,是化为语文的“血肉”,而不是贴标签。新教材的课文选择、习题设计等方面体现编者的良苦用心,真正意义上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守正创新,一方面尽可能多的吸收好的经验,一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从经典性和语文性角度更新课文,使用新媒体,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

作为一线教师,感受最深的还是第二个方面。温总编介绍说:“在确定编写方案之前,我们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让课改好的经验,包括这些年提出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比如综合性学习,以及某些习题的设计,都在做这种‘沉淀。”语文课堂要实现现代性,我们何尝不需要这样的沉淀呢?

如何在语文现代课堂的改革中实施部编新教材的现代理念?如何利用部编新教材的现代理念沉淀反思、推进语文现代课堂的改革?这互相助力,互相推进,相得益彰的工作,需要我们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进一步探讨研究。

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现这几个问题是很普遍的:

⑴教学目标不明确,多而杂,大而空,重点不突出。课堂上看不到学生的具体收获和知识能力的“生长”提升。

⑵教学的手段与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不吻合。例如多媒体替代控制了教师的教学行为,甚至替代学生的思维;学生活动目的不明确,价值不大,没有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进行设计和建构。

⑶語文课缺失“读”的意识和“读”的研究。大部分语文课堂上缺乏琅琅的读书声。

⑷学生读书太少,更缺少自主阅读的空间。老师讲得过多,往往过早的把结论告诉学生。对文本的架空分析,替代了学生的自我阅读体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赏析能力的提升。

⑸不分课文类型、不分文体,教学方法和阅读方法模式化、套路化,僵化重复,形态单一,无法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⑹语文学习的空间狭窄,知识面和视野不宽,缺乏空间的拓展和翻新,缺少阅读系列体系和写作系列体系的有效构建。

我们欣喜的发现,部编语文新教材几个鲜明的现代性“新”特点正好针对了这些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典型问题。

教材现代了,语文课堂更应现代!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落实践行新教材的现代性特点,对打造语文现代课堂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有效融合,实现新教材现代性与语文现代课堂理念的珠联璧合。

一、坚持学生主体

语文现代课堂应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课堂为学生设立,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是一切教学行为的“法理”基础,是教师考虑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点。课堂改革永远不变的主题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这是课堂教学存在的价值所在,也是参与其中的每个人为之努力的终极追求。

部编语文教材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读书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喜欢读书,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同时淡化文体,注重语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为孩子们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底子。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

1.自读课让学生唱主角。

新教材改“略读”为“自读”,自读课文设置导读或者旁批,引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在自读课文中,基本不需要老师的讲解,而是鼓励学生读出个性,读出思考。例如新课文《带上她的眼睛》,是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学生对作家的《三体》等作品比较熟悉,对这篇作品自然也心生期待,充满兴趣。教师可亲切引导学生“顺着自己的好奇心,去追寻小说的情节线索”。课文虽有旁批,但只有七处稍作引导,更多的留白给学生,学生可作的旁批内容可以更丰富,如问题式旁批、感悟式旁批、分析式旁批、点评式旁批等等。

2.做练习也将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放在了第一位。endprint

比如《邓稼先》,练习一的1小题是这样设计的:

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有了这样的学生意识,我们教学这篇课文时,也不能机械生硬的将文章的中心主题、思想感情简单地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从句段入手,在调动学生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然的认识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与教育。

此外,要坚持学生主体,在语文现代课堂中还要充分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才能让新教材的“新”创意得以实施,最终转化成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比如课堂教学中常常没有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和机会或者读书的时间不够。这说明学生主体、自主阅读虽一直在提,实际上老师们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仍然比较单一放不开,对时间的垄断使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和自我选择的机会,影响了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和教学效率、质量。

二、倡导学导结合

学习讲究“教学相长”,课堂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得更加顺利。这个过程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语文现代课堂的改革是这样期待的,部编新教材的编写也是这样体现的,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用好教材、用透教材、用足教材。

我们发现,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细化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了新教材的各个单元,学习过程中,除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外,老师的适时指导也显得更加重要。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经典课文,历来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过去教学这篇课文讲的东西很多很杂,例如作者的经历、写作的背景、生动的描写、蕴含的哲理等等,最后究竟学到了什么,学生非常茫然。新教材首先在单元提示里明确指出学习重点:

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有了这个中心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可以在品味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习体会托物言志这种手法的妙处。

其次,练习中进一步给了教师指导学习的空间。例如练习四:

作者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于是紫藤萝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试选取某个事物,写一段托物言志的话。

教师不利用课文具体指导如何“托物言志”,学生这个练习是完成不好的。

新教材中倡导学导结合的点子是很多的。比如自读课文大多运用了旁批的方法,但这么多自读课文又不能全是单调重复,这就需要老师们在如何“导”上做文章。比如《带上她的眼睛》可以从科幻小说的伏笔入手,直指人物形象,水到渠成地理解作品主题。《回忆鲁迅先生》则可以从人物的身份入手,看看作者是如何运用一些生活小事来刻画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形象的。

另外,作为补白的语文知识也有“导”的必要,比如修辞手法。《春》这一课所在的单元学习目标中有“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课后又通过补白介绍“比喻”,练习三、四都照应了这个知识点。如何让学生明白的表达出所体会到的修辞的表达效果?

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这样来表达修辞效果:

这里的“偷偷地”“钻”,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破土而出的情形,尤其是“钻”字让我们体会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叠词的运用极具音韵美,美丽的色彩又展现出春天的生机。

这样的示范让学生有法可依,不仅明白了生动的动词、形容词,精彩的修辞手法是文章的表现力,还通过模仿学习的方法,学会了赏析语言的方法和生动的表达。

我们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导结合,凸显导的重要,从五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导习——引导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导思——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导法——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导练——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语文练习方法。导情——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审美能力。这每一步也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三、豐富阅读形态

新教材对课型的明晰区分,其实就是建构一个学得与习得的架构,阅读的策略不一样,形态当然也要丰富多样。新教材更加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一改“精读”一统天下的局面,这要求教师引进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多种阅读方法和样式,并且关注学生的阅读速度。

比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章都很长,如果一味用精读,一节课的时间可能只够读一遍课文。这个单元提出重点学习“浏览”的阅读方式,《伟大的悲剧》一课的预习导读是这样的:

快速浏览课文,本文约4200字,请尽可能在10分钟内读完。浏览时,随手画出文章里的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还要特别留意每段的首句,这样有助于把握主要内容。

这个要求不仅强调浏览的方法,提出了阅读速度要求,还具体指出了浏览的方法。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将“思维导图”引入浏览的阅读中,学生不仅阅读速度有了提高,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也得到训练。

当然还可以运用互联网+的方式,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主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展示信息,平台批注互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以图片为主的绘本式阅读也比较时尚新鲜,受到学生喜爱。围绕一个主题衔接课堂内外或以群文的方式整合资源方便学生探讨碰撞等等,也可以在现代课堂中得到有益尝试。

四、拓展语文空间

“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只有努力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才能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兴味盎然。

部编新教材给学生创设的语文空间是无限的。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初中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不仅是编排的创新,更是着眼于语文现代课堂的建构。语文老师要在教学中突破课堂的框框,比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1加X的办法。学习《紫藤萝瀑布》,可以读宗璞其它的散文名篇:《丁香结》《好一朵木槿花》。学习《带上她的眼睛》,可以整本阅读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阿西莫夫的《基地》、刘慈欣的《三体》等。这样一来,“名著导读”也不再是“孤岛”,而是与课文血脉相连,不可分割。教读《孙权劝学》后,引导学生去做《三国演义》的专题阅读,不仅有赏析,更有方法指导,可以呈现以课文为原点,向广阔浩瀚的课外阅读发散开去的良好局面。

当然,空间拓展的方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比如建设班级图书角、校园图书吧,观看《品读》《百家讲坛》等语文品读类节目与《中国成语大赛》《中国诗词大赛》等竞赛类节目,还有利用网络、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语文学习的空间建设等。

借力新教材,我们选点突破,共同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语文现代课堂。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代性新教材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重构现代性
对一道新教材习题及解答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