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测量的问题与对策

2017-11-04 07:25吴彬
科技传播 2017年20期
关键词:实用性测量对策

吴彬

摘 要 基于科学素养的实用性,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所表现出的问题展开分析,从界定科学素养的目的不明确、理论体系“本土化”不完善、调查结构不完整3个方面阐述了测量的问题与不足,并有针对性的建议:确立多元化的科学素养调查目的,构建基于中国社会语境和公众参与的理论体系,完善多层次、多角度的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构。

关键词 公众科学素养;测量;实用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97-0098-02

十八大报告强调“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测量是科学素养研究的关键性问题。我国自1990年开始对科学素养的探索性调查到目前为止进行了九次科学素养测量,为我国科学素养研究提供了可信可靠的数据。但是,我国的科学素养的结果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实用性比较欠缺,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所获得的数据没有在学术界得到深入的挖掘。

1 我国科学素养测量存在的问题

1.1 界定科学素养的目的不明确

科学素养概念与社会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科学素养是什么,在很大程度是由研究的社会目的决定的。例如美国的科学素养调查的宗旨是加强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因此在这个基础上确定了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公众理解和分辨科学决策问题的能力,并由此给出3个维度。而我国《纲要》对科学素养的界定是一个纲领性的、抽象的定义。这就使得我国的科学素养测量迷失了方向,测评体系几乎完全移植米勒体系,又因为不知道方向,而无法对米勒体系做出符合我们期望的修改,对于测量目的阐述也只能落在比较微观的地方①,没有达到其应达到的作用。最后演变成“达标率”的测评和排序,对政策制定及变化规律研究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1.2 理论体系缺乏“本土化”

米勒体系本身有一定缺陷,而且我国科学素养测试需要对米勒体系进行彻底的本土化,但目前这个工作进行的还不够充分。

1)米勒体系本身的缺陷。第一,认为公众掌握的科学知识多就一定会理解科学,削弱了对公众获取知识意愿的考察;第二,默认科学知识是静态、“简单”的,公众对于科学知识只有相信或者不相信两种选择;第三,米勒体系科学素养各维度之间关系是模糊的;第四,科学素养测量结果划分过于简单,导致科学素养测量结果不能精确计算。

2)中美之间社会情境存在较大差异。我国调查对米勒体系修改主要体现在问题的表述和问法上。这样根植于美国国情下的体系在我国使用就会有相当程度的不兼容性。这种不兼容表现在中美两国调查者在接受教育的情况、政治语境和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别上。

3)科学的文化语境不同。科学是语境化的,这与科学测量体系所预设的“科学知识在任何国家普遍适用的”观点相矛盾。这点在调查实践中是有明显体现(同样的科学概念,不同国家公众对其了解程度差别很大,并且理解也是不同的)。显然排除语境影响并不是仅仅替换几个问卷中的问题可以解决的。如果不能在中国的文化情境下重构科学素养调查体系,那么测量的价值就剩在国际上排序。

1.3 调查结构不完整

我国的科学素养调查是一个针对全体中国成年公民的调查,是一个通用型的测量,缺乏配套的大量辅助研究,导致调查扁平化,数据的可利用性大大降低。

1)缺乏对特定群体的研究。我国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一通多专”的要求,即建设通用型测评体系的同时,构建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用途的专用型测评体系,但是实际测试时并没有实施。而其他机构、学者对特定群体所做的测量与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又不能直接用于对比分析。

2)缺乏跟踪研究。我国的科学素养调查尤其缺乏对一个特定群体或个体的跟踪研究,导致我们很难难以了解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科学态度、科学兴趣的变化情况。

3)缺乏定性研究。在第九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方案中有提到进行了访谈等定性研究,但是其结果没有在调查报告中有所体现。同时,问卷中也缺乏适当的主观性试题以便更准确的测量个体的科学素养。

4)对具体科学事件的调查不充分。这种专题性的调查对于政策的制定、实施具有良好得反馈性,是辅助决策的重要来源。但遗憾的是我国的调查只是基于宏观层面对全民科学素养的把握,而缺乏公众对具体科学事件的态度、兴趣、反思的调查。整个调查就好像一个只有树干的大树

一般。

2 改进科学素养测量的对策建议

科学素养测量实用性不足的一些问题具备解决的可能性和紧迫性。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2.1 确立多元化科学素养调查重点

具体来说,针对高校学生,重点考察科学教育结果与其对科学的反思;针对普通劳动者,调查重点放在其对科学功用性的认识以及运用科学知识提升生活质量的能力上;针对精英阶层,关注科学的风险与参与科学的意愿、行为。

2.2 构建基于中国社会语境和公众参与的理论

体系

引入公众参与科学的理念,要更加注重对公众参与科学的意愿与行为的调查。基于中国社会情境构建理论体系,明确我们的调查是针对中国社会情境下的公众,调查的结果是运用于中国社会情境下。加强科学素养内涵研究,进一步明确科学素养的维度以及维度间的关系。

2.3 完善多层次、多角度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构

完善的科学素养调查结构应该是有主有辅、通专结合、多层次的一系列调查组成结构。要定性与定量,横向与纵向相结合,对重点人群进行访谈,设计主观题,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组织专门的力量进行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的跟踪式调查;加强对包括青少年、决策人员、农民、产业工人的科学素养调查;开展对公众对具体热点事件的科学知识、态度调查。

注释

①“及时、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纲要》实施及其“十一五”规划的总结与监测评估提供基础数据,为制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年)》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郭传杰,褚建勋,汤书昆,等.公民科学素质:要义、测度与几点思考[J].科普研究,2008(4):26-33.

[2]本书编写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5-8.

[3]汤书昆,王孝炯,徐晓飞.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79-84.

[4]郭传杰,汤书昆.公民科學素质测评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陈发俊.公众科学素养测度的困难-以科学素养的三维度理论模型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3):67-71.

[6]金勇进,雷怀英,吴潇.公众科学素养测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0):125-129.

[7]李大光.国际公众科学素养问卷修改的争论[J].科学,2012,64(4):59-62.

[8]王可炜,陈曦,梁皑莹,等.科学素养研究的新视角:基于职业人群的测评方法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3):252-256.

[9]宋悦华.公众科学素养测量指标及测量过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3):121-123.

[10]陈博,魏冰.科学素养概念三种取向的界定[J].上海教育科研,2012(2):17-19.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用性测量对策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诊错因 知对策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对策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