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读懂为先

2017-11-06 23:05尚刚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41期
关键词:炼字典故手法

尚刚

诗歌阅读鉴赏是历年高考语文卷必考题型,然而部分学生读不懂诗歌讲什么,更不会运用方法去鉴赏。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能力较差,在考试中得分较低。针对学生在诗歌阅读中遇到的理解困难,可以通过五个关注帮助学生读懂诗歌,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诗歌鉴赏。

一、关注标题,把握有用信息,初步推断诗歌题材

通过关注标题里的有用信息,学生往往可以初步把握该诗的大致内容、题材类型或情感方向。标题可能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或情感基调,有的还可以初步推断题材类型,是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还是咏史诗,然后联系平时对该种诗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去分析,这样就容易从整体上把握住作品的内容或基调。当然,这也要求学生要把诗歌按照题材整理归类,加强积累。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根据“赤壁”“怀古”可以推断应该是怀古咏史诗,而且交代了感怀的地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交代了送别的人、事件,可以推断应该是送别诗;王维的《使至塞上》,由“塞上”可以推断应该是边塞诗。再如,2017全国Ⅱ卷上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只要关注“送”“使”便能了解大概是苏轼送弟弟苏辙出使契丹,应该是送别诗。

二、关注诗人,了解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关注诗人的生平、写作该诗时的际遇,对于准确理解大意和评价诗歌是很重要的。关注生平要注意阶段性,同一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感情和风格可能存在差异。如,李清照是婉约派,言辞凄婉哀伤,《武陵春》是中年孀居后所作,这首词借暮春之景,表现了流落金华、国丧夫死的哀伤与凄苦,而《如梦令》则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是优裕生活的写照,表现了作者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关注注释,扫清阅读障碍

由于诗人一生遭遇发生变化,且诗词所反映的时代久远,有些字词读音或含义、社会风俗、写作具体背景等需要借助注释了解。尤其是写作背景、意象和典故等注釋,往往是解题的钥匙。如,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中诗歌阅读注释中的“清禁”“武林”这两个词,和平常理解的字面意义差异较大,只有关注注释,才能准确理解相关诗句的含义。

四、关注内容中的意象、炼字、典故、手法,准确理解诗歌

读懂诗歌的关键是关注每一联所写内容,有部分学生往往忽视这些内容,或直接从题目得出诗歌题材及感情,或由生平背景推断诗人感情,或认为送别诗必定是忧伤凄凉,等等。这样就会造成对诗歌含义的误读,所以学生必须关注每一联的内容,尤其是意象、炼字、典故、艺术手法等。

(一)把握意象,想象意境特点。诗歌中的客观物象往往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蕴涵着某种特殊含义或感情,这样的物象就叫意象。意象构成的意境往往表现特定的氛围,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二)关注炼字,把握内在情感。所谓炼字,就是诗人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动词、数量词、形容词、副词等都是诗人锤炼的对象。

(三)重视典故,学会古今迁移。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间接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

(四)分析手法,理解表达效果。诗歌除了炼字和用典,还常常运用其他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分析这些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有助于读懂诗歌的深意,把握主旨。对一首诗,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每联或每句,叙述了什么人,什么事,描写了什么物,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用了哪些抒情的方式,等等。还可以分析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运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人、物、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有无对比、衬托、动静虚实等。

五、关注客观选择题选项提示

从2017年开始,全国高考语文卷的诗歌阅读题型有了变化,增加了一个选择题。要求选择“不恰当两项”或“不正确两项”,命题的五个选项往往是对应相关诗句,或分析内容和主旨,或分析艺术手法和风格,其中有三个是正确的,可以暗示一些有用的信息。如,2017全国高考语文卷Ⅰ诗歌阅读题的选择题B选项的赏析,可以提示学生诗人在“无哗战士衔枚勇”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把考生比作战士,生动展现了礼部贡院进士考试的情景。

以上“五个关注”,是结合教学实际归纳总结的读懂诗歌的一些方法,对于整个诗歌阅读教学来说,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付出更多努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炼字典故手法
拟人手法真多情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忧国忧民沉雄博大
真实、大众化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炼字”
一字一词总关情
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