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教学中叙事知识的渗透

2017-11-07 21:15汪迟
关键词:悬念

汪迟

摘 要:科幻小说的教学,应激活“悬念”这一叙事知识,使之成为学生解读文本的钥匙,并在静态知识的动态化过程中提高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素养。叙事知识的渗透应基于学生的感知体验,旨在引导学生直击文本内核,同时让课堂呈现生命活力。

关键词:科幻小说教学;叙事知识;悬念;《带上她的眼睛》

“悬念”是叙事结构技巧的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叙事知识。激活这种知识,使之成为学生解读文本的钥匙,并在静态知识的动态化过程中提高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科幻小说教学中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在《带上她的眼睛》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对此作了尝试。

一、叙事知识的渗透基于学生的感知体验

教学《带上她的眼睛》之前,笔者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阅读《带上她的眼睛》(未删减版),并回答:

(1)请你用简洁的文字从“小姑娘”的角度讲述故事。

(2)从“我”的叙述角度叙述的故事和从“小姑娘”的叙述角度叙述的故事,哪个更吸引你?说说你的看法。

下面是课堂教学片段:

生1 我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因为飞船失事,被困地心。在通讯系统的能量即将消耗尽之前,我的眼睛被同事带走去了草原旅行,之后我与地面的通讯中断,我将在控制舱度过我的余生。

生2 从“我”的角度讲的故事更吸引我。因为“我”一开始对小姑娘的身份和遭遇是一无所知的。这样就紧紧抓住了我的阅读兴趣,让我有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生3 从“我”的角度讲的故事更吸引我,读到后面,我有一种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

生4 从“我”的角度讲故事让我在阅读时有种破案的感觉,等到答案揭晓,特别是当小姑娘的身份和遭遇浮出水面时,我就被震撼了。

师 你们有敏锐的感知力。老师先给大家引进一个解读科幻小说的相关概念——“悬念”。“悬念”即悬而不决,是指在戏剧、小说等叙事性文本中,为有效吸引观众和读者,让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发展到一定阶段被有意悬置、延宕下来,等待下文交代才会明确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它的具体表现为设疑和释疑。那么,《带上她的眼睛》中作者设置了哪些悬念?

生5 第1段就设下了悬念“眼睛为什么能被带走”,第8段作者解答了这个悬念“所谓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

生6 第16段也有悬念“为什么小姑娘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因为小姑娘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她被困地心,这是她最后一次看地面世界了,她对地面的一切爱得浓烈才真实。

生7 小姑娘的语言“我太怕封闭了”“热得像地狱”,小姑娘强烈要看“月亮”、要看“日出”这些都是悬念,因为在太空她的视野是开阔的,太空又很冷,而且在太空,“月亮”“太阳”很容易见到。后文作者交代了她的身份——唯一幸存的“落日六号”领航员,一切悬念都揭晓了。

师 的确,小姑娘的身份是这篇小说最大的悬念。

科幻小说阅读教学离不开相关叙事知识的渗透。然而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把知识介绍和科幻小说的文本解读完全割裂,将各种叙事知识剥离、肢解,缺乏与“这一篇”文本的关联和融合,缺少学生的体验和感知。这样知识教学变成了僵化的教条或固化的过场,致使科幻小说文本的解读缺少应有的叙事认知而淹没在小说的程式化教学之中。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语文课堂呼唤生命情感和真切体验。一方面,科幻小说中基于幻想的场景设置与学生的生活、情感有着天然的时空距离,打破这种时空距离离不开学生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风格总是隐藏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引导学生从这个层面去鉴赏文学类文本,没有感知体验是难以完成的。科幻小说阅读教学中叙事知识的渗透,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读者的阅读心理、审美情趣等角度来读科幻小说文本,体验和感受作品的艺术美。因此,叙事知识渗透是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引导学生走上科幻小说的鉴赏之旅。这一旅程的收获如何,与学生感知体验的深度密不可分。

在《带上她的眼睛》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引入了“悬念”这一叙事知识,如果只是简单直接地抛出概念,学生的理解肯定是浅层化、程式化的。笔者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带上她的眼睛》(未删减版),让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经历一个感性体验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简洁的文字从小姑娘的角度讲述故事”,并说说“哪个角度叙述的故事更吸引你”,以此启发学生作更深入的感性思考,然后引出概念,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文本來分析求解。这样,学生就完成了一个“自由阅读—自我探究—知识呈现—经验生长”的阅读体验过程,叙事知识在他们对文本的体悟和探究中有了一个活化过程,静态的理性的知识也因为感性的体验而有了生命的活力。

正是学生的体验感知及在此基础上的探究思考,建立了叙事知识和科幻小说文本之间的深度对接,使两者之间不再孤立和疏离,且得到了关联和融合。再进一步看,这也建立了学生的理解力与文本之间的对接。

二、叙事知识的渗透是为了引导学生直击文本内核

了解赏析了“悬念”这一叙事知识在小说中的具体运用之后,笔者进行了如下追问:

(1)小姑娘害怕“封闭”仅仅是因为空间的原因吗?

(2)小姑娘为什么不告诉“我”她的处境?

(3)小姑娘的身份这一悬念揭晓之后,“我”的心理又有怎样的变化?

在讨论解决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笔者作了如下小结:

设置“悬念”是科幻小说常用的手段。科幻小说中,好的“悬念”不仅着眼于情节的跌宕起伏,而且立足于对人物的刻画,力求通过合情合理的悬念表现出人物剧烈的心理变化与丰富的感情活动。很多时候,“悬念”揭晓的时刻成了凸显人物性格的关节。在预习单中你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我得知小姑娘的身份和遭遇后为什么会‘无力地跌坐在地毯上?”同学们,你们很有欣赏科幻小说的可贵的直觉,能敏锐地抓住悬念揭晓并生发疑问。可以说,以“悬念”作为科幻小说欣赏的切入口,就能抓住关键,读出问题,更好地进入小说。endprint

科幻小说既有科学的元素,又有幻想的因素,但归根结底它仍旧属于小说的范畴。小说的人文关怀向来被视为判断其艺术价值的一项标准,科幻小说在这一铁律面前也无法独免。一篇科幻小说是否成功,判断依据正是看它在科学幻想架构起的特殊情景中如何描写人的生存状态,表现人的生存困境,展现人性的弱点或伟大。

刘慈欣作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新生力量,一直被认为是“硬科幻”的代表,他痴迷于世界的构筑、科学的根据和细节的可信。他曾说过:“我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我个人坚信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 对技术的推崇,对科学的崇拜,在他的科幻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崇拜直接導致了他在小说中对人物命运的处理:为了科学技术倾其所有,乃至自己的生命。刘慈欣用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扎实的科学知识,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思考。那么,从把握人物形象的角度去把握科幻小说的人文关怀,领略文本独特的艺术魅力,就成为切入科幻小说文本鉴赏的常用手段。在科幻小说的教学中,要关注小说的结构肌理,根据文本特征引导学生抓住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关节之处,从而直击科幻小说的内核。

在教学《带上她的眼睛》时,笔者从“悬念”切入,就是引导学生由情节分析进而把握人物,体认情感,这是最接近文本思想内蕴的角度,也是科幻小说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从这里进入文本,可以比较清晰地感受小说透过科学传达的人文关怀。作者将领航员的身份设置为“刚毕业的小姑娘”,年纪轻轻投身风险度极大的地心探险事业,支撑她的就是对科学的热爱,科学研究就是小姑娘的人生理想。因此,当“落日六号”遭遇意外深陷地心,“航行组中的另外两名地航员在事故中相继去世”,只有她坚持下来,小姑娘超凡的心理素质背后隐藏的对科学的热爱就水到渠成了。在人生的最后一次地面之旅中,小姑娘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对地面的一花一草有着诗意的感受,尽管她的身体被困地心,她的精神是自由的,人性最柔软的一面在她吟唱的《月光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与地面的最后一次通讯中,她说“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小姑娘的希望是自己的科学研究能被后人所用,她对科学的热爱,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可见一斑。小姑娘这一形象集中体现了刘慈欣对科学的推崇,以及对美好人性的赞美。对“我”的塑造体现了刘慈欣对世俗人生困境的思考。“我”代表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草原之旅之前,“我”的人生是灰色的,“我”的精神如沙漠般了无生机,孤独寂寞是“我”的生活基调。刘慈欣并未仅仅揭露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他也提供了解决这种困境的方法——小姑娘精神的感召即科学精神的感召。草原之旅后,“我”被小姑娘对科学的热爱及献身精神中体现的人性美所震撼,“我”的自由的、诗意的心灵终于被唤醒。而这个转变过程正是通过小姑娘身份这一悬念的揭示表现出来的。

叙事知识在科幻小说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抓住了文本解读的关键,就能真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出科幻小说的精髓。虽然学生阅读经验的积累不可能因一次“悬念”而实现飞跃,但一次次积累,终能使它们体验和经历知识、能力、经验的生长过程,丰富对科幻小说的认知,提升阅读素养。

三、叙事知识的渗透让课堂呈现生命活力

当一个作品进入教材成为教学文本,便有了其作为传播信息的“原生价值”以外的“教学价值”。那么,如何体现“这一篇”文本的特质,发现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学生如何通过“这一篇”的学习获得深入的阅读体验并丰富阅读经验?如何找寻一个最佳切入点使科幻小说教学富有生命活力?笔者以为,相应的叙事知识的渗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带上她的眼睛》的教学中,笔者以“悬念”作为突破口,通过转换叙事视角了解“悬念”在情节展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笔者也将叙事知识“悬念”渗透在教学设计中。基于学生的预习单,笔者将学生提得最多的问题“如何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有一个想法安慰着我: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在课堂伊始展示出来,但先不进行解答。待学生赏析完小说的悬念之后,笔者再出示这个问题:“老师在这节课也设置了一个悬念,如何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有一个想法安慰着我: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解开这个悬念。”课堂也因有了“悬念”而富有生机。

课堂上我们着重分析小姑娘在绝境中的表现,以及“我”的变化过程,探究其心理成因,从而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小说在科学和幻想包裹下的人文情怀。板书如图1所示:

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

在任何一部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作者的形象。科幻小说也不例外,在《带上她的眼睛》中,小姑娘的形象有刘慈欣的影子。刘慈欣从初中开始创作科幻小说,一直未得到认可,工作后甚至有人好心地对他说“你不能幼稚”,创作科幻小说在人们眼中是幼稚的。但是他并未放弃,1999年刘慈欣凭借《带上她的眼睛》斩获中国科幻小说最高奖“银河奖”,2015年长篇小说《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刘慈欣20多年的蛰伏如同小姑娘深陷地心,支撑他的同样是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幻小说的热爱。因此,由悬念引入分析小姑娘的形象,感受小姑娘对科学的热爱和献身,也是走进刘慈欣、了解刘慈欣创作历程的最佳途径。可以说,这样的知识渗透及其引领下的教学设计,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我们的课堂也因呈现这种深入对话而活力四射。

“悬念”这一叙事知识渗透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本身,而是借助知识推动学生感受和思考,使知识成为学生、文本和课堂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使阅读活动成为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而把文本的智慧转为自己的智慧,这样的知识教学才是动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

叙事知识的渗透,引导学生解读科幻小说文本,进而开拓解读方向,让阅读由浅表走向深度,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智慧。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只是理解一个文本,而是要由“这一篇”走向“这一类”,为培养学生贴合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提供典型的范例。合理的知识渗透正是用语文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解读文本的习惯、技巧等方面进入文本,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主旨,进而总结和提炼阅读规律,升华阅读感悟和认知。

叙事知识的巧妙渗透,使科幻小说阅读教学独特而精彩,课堂深刻而厚重。这样的教学是对文本的尊重,也是对课堂的尊重,更是对阅读教学规律的尊重。

(责任编辑:方龙云)endprint

猜你喜欢
悬念
中学语文课堂“悬念教学法”初探
悬念,悬起读者的心
巧设悬念增魅力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后来呢?后来发生什么了?
没有悬念的对决斯巴鲁森林人 VS 上汽大众途观L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