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成果显著 产业升级追寻未来

2017-11-07 14:41张洪洋
中国房地产·市场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园区发展

张洪洋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合作的成功典范,也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力助推器。为深入分析园区规划和产业定位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本文对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模式进行了分析,与读者分享其成功之道。

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姑苏文化发祥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其“香山帮”闻名天下,是北方紫禁城和南方苏州园林的缔造者。2016年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75.1亿元,全国城市排名第七位,华东地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上海),中国地级市第一位,江苏省排名第一位。

苏州地理位置优越,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州紧邻上海(105公里),开放的市场环境使苏州在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都受到上海的辐射带动。苏州一方面可以疏解上海的人口,另一方面紧跟上海的科技创新步伐,甚至在某些方面和上海逐步同城化,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更为灵活。目前,苏州已在海关通关、检验检疫、金融创新等领域实现突破,复制了上海自贸区30多条举措。苏州工业园区还开展了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创建开放创新综合改革实验区。

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同新加坡政府的首个合作项目,园区位于苏州城东金鸡湖畔,下辖唯亭街道、胜浦街道、斜塘街道、娄葑街道四个街区,总规划面积288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建成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独墅湖高教区、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生产服务设施68平方公里,建成邻里中心、左岸商业街、星海休闲广场等生活服务设施50多平方公里。2016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0亿元,同比增长7.2%,占苏州市比重为13.9%,在全市9个区县或园区中仅次于昆山(20.4%)和张家港(15%),排名第三位,人均GDP超4万美元。宏观经济呈现出主要指标增长平稳、转型升级质效提升、发展动能加速转换的良好态势,综合发展指数、集约发展水平、质量效益指标居全国开发区前列。

一、模式探索:以新加坡新城建设为参考,结合中国特色调整完善

苏州工业园区是我国同新加坡政府的首个合作项目,由两国领导人直接设计和推进。园区开发主体为中国苏州工业园区股份有限公司,初期中方占股35%,2001年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苏州市整体规划,经过双方领导友好协商,中方股权比例由35%调整为65%。

(一)领导机制:高端、大气、完善,沟通顺畅务实进取

为了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发展,中新双方建立了三个层面的领导和工作机构:

第一层面是中新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由两国副总理担任理事会共同主席,负责协调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和借鉴新加坡经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财政部、外交部、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海关总署和新加坡内阁有关部门及江苏省政府和苏州市政府的负责人为理事会成员。

第二层面是中新双边工作委员会,由苏州市市长和新加坡裕廊镇管理局主席共同主持,苏州市政府和园区管委会及新加坡有关部门和机构负责人组成。

第三层面是联络机构,由新加坡贸工部软件项目办公室和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负责日常联络工作。

(二)发展步骤:从低端迈向高端、规模化,从工业为主到商业、住宅、文化等配套更加完善

从建园至今,苏州工业园区经历了起步期、发展期和发展成熟期三个阶段:

(1)1994年—1997年,起步期:发展定位是新兴工业园;园区规划以对新加坡新城建设理念的借鉴与吸收为主,主要集中于70平方公里的中新合作区,对其周边的行政辖区只是概念性规划;以普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人口构成以农村人口迁移和普通制造业工人为主。

(2)1998年—2003年,发展期:发展定位由工业园提升至苏州城市新区;园区规划以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所编制的总体规划为主要代表,针对苏州工业园區行政辖区进行了必要的整体规划调整,使园区的发展走出了7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的限制;以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出现城市人口的迁移,并产生较高端的技术工人。

(3)2003年至今,发展成熟期:立足于整个苏州市域的发展,定位进一步提升为苏州新城;以知识产业和商贸服务业为主要产业发展方向;成为城市人口和高端科技管理人才向往的聚居之地。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持续升级

苏州工业园区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约34%)、机械设备、汽车制造(约21%)、黑色金属冶炼(约8%)等产业为主的制造业生产体系。其中电子信息制造和机械设备制造两大产业产业集聚效果和区域经济贡献显著(两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约55%,吸纳就业人口约占全区70%),成为引领园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

另一方面,高端制造能级提升,创新氛围日趋浓厚。智能制造与“互联网+”持续发展,2016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2.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6.2%。累计备案众创空间64家,其中13家列入“国字号”序列,孵化项目超千个,“金鸡湖创业长廊”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创新成果加速显现,去年园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4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29家,主板上市企业1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93家。

园区产业布局更加完善,以生物纳米园为主要载体,综合布局工业区和桑田岛产业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以国际科技园、创意产业园等为主要载体,发展融合通信、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动漫、游戏等产业;以中新生态科技城为载体,发展生态环保产业(见图1)。

(四)打造专业团队,不断提升研发能力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园区高度重视科研机构的打造和高端人才的引进,全区大专以上人才总量居全国开发区之首,持续为产业创新奠定基础。

1.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引进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一批世界名校资源,26所国内高等教育院校(中科大、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和1所国家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入住。拥有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等各类研发机构累计356个。endprint

2.累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总数分别达135人、164人,成为中组部“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二、模式总结与隐忧

(一)规划:结合中国实际合理借鉴星岛经验

1.精选城市地理区位位置,距离城区不宜过远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古城区东部,距离市中心只有10-15公里,周边以发达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网与长三角各主要城市紧密相连。轨道交通20分钟到达上海、60分钟到达南京,与沪、宁、杭融入同城轨道化生活。

2.充分借鉴新加坡成熟的城市规划理念

苏州工业园区在建设之初,中外专家联合编制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将新加坡先进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引入园区,并结合当地地形地貌特征,共同勾勒了国际化、现代化、园林化的园区框架,此后又陆续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项规划,并形成了细致入微、从严执行的规划管理制度。

3.发展模式具有前瞻性,产业城市双头并进

根据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高科技园区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生态型、幸福型综合商务城区”的目标,苏州工业园区并不是单纯为产业而产业,不是为产业发展而不顾城镇发展格局,而是始终在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相互协调的框架内,考虑产业发展的次序、布局和方向,并相应地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调整城镇功能与定位,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城乡建设,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二者的良性互动(见图2)。

(二)产业:紧随社会发展变化实现产业升级动态更新

首先是确定初始基础产业,苏州工业园区紧紧地抓住了全球化发展和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机遇,有效地贯彻了整合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和招商选商的发展理念。园区设定相应的进入核心区的投资门槛,没有达到投资标准的配套企业,安排进入中新合作区周边延伸的三个镇,通过规划引领配套协同发展。

其次是推动产业动态更新,经过前期的高速发展后,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所以从2004年开始,园区在国内所有开发区中率先启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出台了金融业三年翻番、服务业倍增计划等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3+5”的总体产业结构布局,引导并鼓励园区的主导产业:电子信息制造、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三驾马车持续做大做强,向产业链两端做好做优;同时,创新发展纳米技术、生物医药、软件创意、融合通信、生态环保等新兴产业,提升园区创新活力,提升新兴产业层次。

最后是增强产业结构更新动力,人才是创新动力之源,苏州工业园区全力打造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累积创新创业高端人才资源,依托产学研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技术+资本+产业,解决传统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孵化落地,为园区产业结构更新发展提质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之源。

(三)金融:创新金融支持模式,全面服务园区建设

1.创新信用机制搭建,建设融资平台,充分利用银行贷款

政府设立商业性借款机构主体,使借款方获得土地出让收益权,培育借款人“内部现金流”;同时通过财政的补偿机制,将以土地出让收入等财政性资金转化为借款人的“外部现金流”,使政府信用有效地转化为还款现金流。2000年,园区“地产经营管理公司”成立,下设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储备中心。2001年国开行承诺20亿元贷款,园区二、三区在30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标准,使滚动开发顺利展开。

2.创新公用事业改革,拓展融资渠道,高效发行企业债券

苏州工业园区是国内第一家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募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开发区,在借鉴和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水、燃气等部分公用事业告别了政府“包办”的历史,政府和企业找准了各自位置,实现了角色回归,走出了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创新之路。园区发行债券发行主体为“苏州工业园区地产经营管理公司”,为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直属国有企业,债券评级AAA,所有资金用于公司在园区基础设施项目。

3.创新金融服务扩展,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积极引进创投资本

園区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吸引更多人才进入园区,孵化更多双创企业,保持园区企业活力。早在2003年,园区即设立了10亿元的创投引导基金、3亿元的种子期创投基金、1.5亿美元的中以基金,吸引和聚集一大批社会资金参与创业投资。目前园区建设有东沙湖股权投资中心和国家的千人计划服务中心,各类创投基金超过300多家,管理基金规模超过600亿元。园区也是全国千人计划的创投中心,为全国的千人计划提供资本支持。

展望未来,由于时代背景、产业升级的巨大变化,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很难被完全复制。园区在早期高起点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大量外资,引入低端工业主导产业,符合当时中国经济增长初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劳动力资源低廉且充足的国情,但随着外需萎缩,主导产业低水平同质发展,行业产能过剩风险不断积累,同时人口红利逐渐丧失,企业用工成本不断上涨,苏州工业园区企业也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只有通过持续的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原有产业的高技术改造,逐渐转型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才是苏州工业园区正在走也是必须要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endprint

猜你喜欢
苏州工业园区园区发展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
自贸区4.0来了,苏州工业园区准备好了吗?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