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

2017-11-09 06:50
曲艺 2017年9期
关键词:罗阳事迹创作

说实话,写《生命的起飞》这个作品,我们经历了艰苦的过程。罗阳是研制国之重器的航空英雄,他的去世颇具悲壮的戏剧性,令华夏震惊,举国大恸;生活中,他又是清正廉洁的好党员、好干部、好丈夫,宣传他的材料有百万字之多,我们从开始就被深深感动着,沉浸其中。

浏览完材料,决定以情入手。故事从罗阳母亲在干休所的家中写起,罗妈妈和邻居们一群老军人守着电视机等待罗阳凯旋,大家在谈笑声中从不同角度讲述着罗阳的事迹,直到噩耗襲来……

题目定为《情系海天》。

初稿文字流畅、人物亦显生动,但罗阳的形象、生命、事业承载得太重,用常见的人物表演加事迹介绍的手法,难以表现罗阳为大国长剑献身的情怀,缺乏深度开掘人物精神世界的空间,我们只有忍痛割爱。

我们决定调换载体平台,放弃家庭从舰上正面着手。以“飞鲨”在辽宁舰上着舰、起飞过程为情节线,起降时间为串联点,通过设计的人物对话、内心独白、回忆,反映出罗阳的情怀和品德,故事还是到罗阳生命结束戛然而止。

题目定为《亮剑长空》。

坦率地说,虽然调整了创作方向,有了大框架结构,可具体要写罗阳什么,我们俩并没考虑成熟,头脑中满是激情大概念,觉得有如此多素材支撑,一定能写出丰满的有血有肉的罗阳,准备阶段没有做实想透,没有抓住故事的核,就仓促动了笔,故事中罗列的数据、穿插的事迹繁多,可人物却缺乏艺术感染力。在不断的讨论中,删繁就简调整了两稿,效果仍不理想,作品该如何突破提升呢?我们深深思考着……

现在回过头来分析,当时正是因为被罗阳的事迹感动并情绪其中,所以进入了创作的思维误区,总是花心思运用写作技巧想把更多的事迹带入故事情节中,浓墨重彩地诠释这是一个优秀设计师、好党员干部、好丈夫……可恰恰事与愿违。那天,我们又在电话里讨论稿子,我爱人杜青青在旁边突然插了一句:这些材料电视、报纸上都有,还用你们故事里再说吗?在舰上还说那么多,也假啊。这两句话重重地敲醒了我们。

是啊,反复编排这些事迹宣传材料,那作品的艺术标准在哪呢?艺术家的责任不是把生活中的罗阳照搬给观众,而是在他原型的基础之上塑造一个艺术的罗阳,升华出一个更具广谱意义的英雄形象。我们的思想情感必须挣脱事迹宣传材料的束缚,遵循艺术本体的创作规律,即:寻找矛盾冲突。写最激烈最震撼的冲突才能刻画出最具鲜明个性的人。那么罗阳在舰上最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是他的生与死。“飞鲨”完美升空,罗阳却失去了生命,这是悲壮最具戏剧性的一刻,这才是我们要写的故事的核。

找到了故事的核,一切结构、布局、安排都围绕这个中心展开。以“飞鲨”在航母上的起降为情节线,起降时间为串联点,写罗阳生死的全过程,即:写飞机起飞瞬间,他生命最后时刻身体无法忍受的极度痛苦;写飞机升空后,他的精神之魂磅礴壮美的升华过程;以此形成强烈反差和对比,衬托出航空英雄的报国情怀和尊严气节。

题目定为《生命的起飞》。

想通了写什么,我们在动笔改稿之前,专门走访了心脏科专家,了解被抢救过来的心肌梗死病人发病之前的先兆和症状及病人回忆的生命垂危时真实的思维、器官感受。写作时,删除了所有与情节发展、刻画人物不相关的数据、穿插的事迹、设置的人物。故事通篇没有人物对话,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使用人物的内心独白,只有飞机起降过程中罗阳的身体、精神对生与死的强烈感受,以此折射出罗阳为研制追赶西方军事强国的新型战机以命相拼的现身精神。

这是一段“人保活儿”的作品,为演员在舞台上刻画罗阳这个人物预留了表演空间,能引发演员内心的激情和张力,对考验演员的说表功力也具有挑战性。作品完成后,在全国各地演出了40余场。

借写“创作构想”之机,我们师徒俩再次认真回顾梳理了创作过程中应汲取的经验、不足,切切实实感受到创作准备阶段首先要想明白“写什么”的重要性。思考越深,分析越透,下笔把握会越准。当然,做到这一点,则要求我们不断增强文学素养,不断提升艺术审美鉴别力。

与大家借鉴共勉。endprint

猜你喜欢
罗阳事迹创作
Jazz
变 脸
温暖的拥抱
歌唱祖国 礼赞英雄
沿着罗阳的足迹寻找向上的力量
与时俱进
蒲松龄与喻成龙交往考辨
柳下惠事迹考述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