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之破碎,月之残缺

2017-11-09 14:30孙御晓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葬礼穆斯林悲剧

孙御晓

摘 要:《穆斯林的葬禮》是一部反映穆斯林文化的非传统著作,其新颖的叙述视角、独创的写作手法和全文中浸染的穆斯林风情都令人耳目一新。但同时,它也以玉和月为主线,逐步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如古典诗词一般残缺破碎的悲剧美,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与情感的共鸣。

关键词:玉 月 穆斯林文化 悲剧美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曲波澜壮阔的玉之颂歌,也是一首荡气回肠的爱之诗篇。阅读这部作品,你会为梁亦清、韩子奇等人对玉的执着坚守而感动唏嘘,也会为新月、天星等人的爱情悲剧而扼腕叹息。但在感动、叹息之余,却又能在这样的悲剧中体味到一种直击心灵的美,它源自于书中人物的善良纯净、坚贞不渝,以及对沉浮坎坷的不公命运的勇敢反抗,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这部作品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其中散发的对玉文化的推崇与热爱,也在于浸入作品骨髓中的穆斯林文化的气息。著名作家冰心说过,“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①冰心的话,一语中的地点出了这部作品的卓尔不群之处,它确是能够带给人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独特审美体验。也许因为作者自己也是出生于世代以玉器为生的穆斯林家族,所以在写作之时融入了自己真实的生活观察与情感体验,使得书中的人物一个个都栩栩如生,如同真正活着一般,拥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处事方式,也因此一步步走向自己既定的命运。这是一个玉器世家几十年的兴衰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兴衰史,而以韩子奇一家为代表的穆斯林文化,也在与汉族文化和外国文化交织碰撞的缝隙中艰难求生,最终寻得了一线生机,得以保存、传承至今。作者从一个家族的视角切入,展现了多种文化的兴衰沉浮,以小见大,使作品蕴藉深刻,引人深思。所谓悲剧,就是将美的东西摔碎在人的面前,让人惋惜慨叹却又无可奈何。但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这样的举动,才让人们对美更加难忘更加珍惜,也由此获得了更深的对美的感悟。正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里所说,美的存在形态有两种,一是优美,二是壮美②。王国维口中的壮美实际上并不是雄浑壮阔的意思,而是一种壮烈悲戚的独特美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悲剧美的另一种称呼方式。《穆斯林的葬礼》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残忍地为我们呈现一幕幕悲凉的场景,让我们亲眼目睹书中善良可爱的人物一步步走向玉碎月残的悲恸结局,感受无限的感伤,体味别样的悲剧美。

一、爱情悲剧

作品中最突出的悲剧,莫过于两代人几对爱人之间的爱情悲剧。它从上一代人延续到下一代人,最终使得整个家庭分崩离析,玉碎月残,家破人亡。

这个家庭的悲剧始于韩子奇和梁君璧为生活和事业所迫“搭伙过日子”般的无爱结合。彼时的他们,或许在表面上看来是合适的。韩子奇意气风发,继承了师父梁亦清的手艺和意愿,一心将玉器行业发扬光大;梁君璧作为梁亦清的大女儿,在痛失父亲之后,需要一力承当起家庭的重担,亦不愿先父一生的心血付诸东流。韩子奇是孤儿,梁君璧失去父亲之后也只与妹妹相依为命,两人都是一样的淳朴善良、勤劳能干,且都对真主有着虔诚的信仰,对玉器行业有着真挚的热爱,这样的结合可谓是门当户对。实际上,奇珍斋后来的发扬光大确实是两人共同努力经营的结果,他们的婚姻的确拯救了梁亦清的事业,甚至挽救了整个玉器行业衰颓的势头。但可悲的是,这两个人的结合完全是由于外在的原因,是来自于内心的使命感责任感,而不是真挚的爱情。这样的婚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但这段无爱的婚姻仍然维持了许多年,不但当事人感到无比的痛苦,也波及身边至亲至爱的人,使他们也陷入悲剧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作品中另一对最突出的爱情悲剧就是韩新月与楚雁潮的师生之恋了。韩新月是韩子奇和梁亦清的小女儿、梁君璧的妹妹梁冰玉所生的女儿,从小被梁君璧收养,但却因为亲生母亲的原因被她所不喜。韩新月纯真善良,乐观温柔,如同新月般美好。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全国最好的高等学府,在这里遇到了大学的班主任,也是后来成为恋人的楚雁潮。楚雁潮作为一名讲师和班主任,对学生关爱有加,虽然因为家庭原因不能获得正式的教师职称,但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和热爱。两个优秀的年轻人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产生了坚贞的爱情,并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追求。然而师生之恋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不被认可和接受的,两人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因为夫妻生活的不和谐、又遭受生活巨大的磨难和打击的梁君璧渐渐变得冷酷刻薄、霸道强势,她认为爱情是恶心的东西,对女儿的爱情不屑一顾,甚至不惜一手拆散这对被对方深深吸引的恋人,最终导致了新月香消玉殒、楚雁潮孤独终老的悲惨结局。

由梁君璧一手酿成的爱情悲剧,可不止韩新月和楚雁潮这一对。她还狠心地拆散了因为爱情结合的韩子奇和梁冰玉,让自己的妹妹背井离乡,漂泊无依,也使得三岁的新月失去了亲生母亲,自此过上了压抑无助的生活。甚至,她还干预了自己亲生儿子的爱情,使用手段拆散韩天星和相爱的恋人小容子,硬是让他娶了自己并不喜欢的陈淑彦,又造成了三个人的悲剧。

爱情的悲剧贯穿了整个故事的始终,爱别离,求不得,正是人生痛苦的根源。这份深重的悲哀,无论如何也难以排解。

二、时代悲剧

虽然这部作品中悲剧的酿成有着许多人为因素的推动,但时代因素也在其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人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和时代中,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代人的成长和生活。书中主人公们的悲剧,无疑也是整个时代悲剧的缩影。

韩子奇和梁君璧等人生活的时代,战火纷飞,动乱不堪,家国将倾,家庭和个人又焉能保全?于是夫妻分离,父子相别,韩子奇带着梁冰玉远赴英国躲避战火,而梁君璧则独守北京老家。正是由于这次的分别,使韩子奇和梁冰玉在异国他乡朝夕相对相互扶持的过程中产生感情,而梁君璧一个人苦苦支撑着家业,终于等到丈夫归来时却同时等来了丈夫和妹妹结合并生下女儿的噩耗,这使得她无法接受从而形成孤僻冷酷厌恶爱情的性格,成为以后种种悲剧的开端。可以说,如果没有战争的影响,韩子奇和梁君璧两人虽然没有真正的爱情,但仍然会维持着和谐稳定的家庭生活,他们也许就会一辈子这样平静地生活下去,永远不可能产生后来的悲剧。

时代造成的悲剧远远不止这一对,梁冰玉和奥利弗的爱情也是在硝烟和战火中烟消云散,就连韩新月和楚雁潮的深深相爱却无法结合,谁又能说没有时代的手推动的痕迹呢?虽然那时已经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战乱已经不复存在,人民的生活也逐渐安定下来,但是真正的民主和自由仍然没有到来,人们仍旧无法真正自由地追求爱情守护爱情,这也是造成当时许许多多爱情悲剧的内在原因。

时代的悲剧,也体现在战争对玉文化的摧残上。入侵的外国侵略者不懂怜香惜玉,将玉器抢夺一空,换卖钱财,丝毫不顾玉文化的传承,只将其当做可以卖钱的俗物,使得一个时代的玉文化生生断裂,这样的举动无异于焚琴煮鹤,实是令人心痛叹息。

三、人物悲剧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人物,每一个都是悲剧意味十足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独特的故事、独特的人生道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生活都不尽如人意,他们苦苦追求的东西终究都无法得到。作者将这些苦难的人集中在一部作品中,让他们产生爱恨交织的复杂关系,使得这种悲剧的意味更加多样而深刻。

从韩子奇的师父也是梁君璧和梁冰玉的父亲梁亦清,到年仅十九岁便香消玉殒的韩子奇的小女儿韩新月,这一家三代人的悲剧命运竟是从未断绝。这一家中,没有一个真正幸福的人,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天星、韩新月,他们全都或多或少地背负着命运的重担,承受着命运的残酷。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悲剧人物,应该就是梁亦清的大女儿梁君璧,也就是后来的韩太太,韩天星和韩新月的母亲。梁君璧的悲剧色彩,不仅在于其自身所承受的苦难之重,更关键的是她残忍地将这份痛苦延续给了下一代。作为一个为了丈夫为了家庭付出一切的传统女性,当看到丈夫与从小当女儿般抚养长大的妹妹情投意合并生下孩子时,梁君璧的天便塌了。战乱时受的苦不算什么,对丈夫妹妹的思念担忧不算什么,一个人苦苦支撑事业家庭的孤独无助也不算什么,但丈夫和妹妹的双重背叛却是任何一个女人都无法承受的巨大打击。梁君璧在这样的打击中,变得逐渐失去了自我,从一个开朗美丽精明能干的女子变成了后来性格孤僻怪异的韩太太。这样悲剧性的转变,就像一块美玉染上瑕疵,最终失去本来面目般,着实令人伤感。但她因为自身的悲剧转而对下一代进行残害、使他们也如自己一般沉沦悲剧命运的行为,则又让人无法原谅了。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梁君璧的形象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句话,这样的悲剧人物,更加真实生动,这样的悲剧意味也更加复杂多样、蕴藉深刻。

四、玉和月意象的悲剧

玉和月这两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是美的象征。玉的温润,月的柔和,都如朦胧美好的少女般让人心动。《穆斯林的葬礼》中主人公的命名,也是与这两个意象息息相关的。梁君璧和梁冰玉的名字,都和玉有关,君子如玉,冰清玉洁,体现着父辈对女儿殷殷的期待,也与玉器世家的身份相符合。而韩新月,则人如其名,如新月般美好澄净,温柔甜美。

父母为孩子取名时,总是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寓意,让孩子将来能够拥有美好的生活。玉和月固然是非常美好的字眼,但玉虽温润,却也脆弱易碎,新月虽美,却是残缺的,并不完满,这似乎也预示着这个家族最后无可避免的悲剧结局,玉碎月残,终成千古之殇。

五、坚贞不渝的爱情之美

毫无疑问,《穆斯林的葬礼》中韩新月和楚雁潮之间的爱情是真挚而热切的,他们相遇、相知、相恋,在爱情中找到了自我的价值 ,完成了自我的升华,同时也带给对方最美好的恋爱体验,这样的爱情无疑是最完美而令人羡慕的。虽然最后,这对恋人并没有走到一起,甚至阴阳相隔,永远无法相伴相守,但是只要爱过就没有遗憾,这样坚贞的爱情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拥有,他们能够遇到,其实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

而文中另外一对心灵相通的恋人,其实是韩子奇和梁冰玉。虽然他们的爱情不被世俗所接收,他们的结合也伤害了他们共同的亲人梁君璧,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爱情就不是美好的。事实上,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女性,开放明理的梁冰玉才是更适合韩子奇的,而梁君璧虽然也很精明能干,但骨子里的传统思想却是根深蒂固的,这使得她和韩子奇只能是貌合神离、越走越远。即使最后韩子奇和梁冰玉被迫分开,但相信他们的心还是紧紧相连的,他们也都愿意为了自己爱情的结晶——女儿韩新月做出牺牲,这也正是他们美好爱情的见证。

六、人物的心灵之美

《穆斯林的葬礼》中最纯净、美好的人物,应该就是韩新月了。虽然她从小与亲生母亲分离,在养母的压迫下长大,性格有些微的软弱,但却继承了生母的美丽聪慧、温柔善良。就算受到养母一次次的无端责难,也依然对她一如既往地顺从和孝敬。也正是因为韩新月的美好品质,她才能够遇到和自己心心相印的恋人楚雁潮,才能够收获一段最唯美最浪漫的爱情。即使这段爱情遭到了养母的无情阻拦最终无法开花结果,即使新月身患重病最后不治身亡,她的美也无法被抹杀,即便零落成泥碾作尘,也有香如故。

文中美好的人物,不止新月这一个。韩天星、楚雁潮、陈淑彦、梁冰玉、韩子奇、梁亦清……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就连后来性情大变的梁君璧,在她少女时代以及刚嫁给韩子奇的许多年里,也是拥有纯净美好的心灵的。这些善良淳朴的人们,不管是穆斯林还是汉族人,他们的心灵都是同样的美,如金子般发光,如美玉般无暇。

七、文化之美

《穆斯林的葬礼》虽然只是一部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但其中蕴含的文化深意却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发掘。

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大多数读者都并不熟悉的穆斯林。作者如同闲话家常一般,将穆斯林的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奇怪的是,虽然他们有很多习俗与我们不尽相同,但我们在阅读作品时并不感到生硬和突兀,反而被带入其中,很和谐地融入了他们。我想,这和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有着脱不开的联系,也因为作者从小耳濡目染的穆斯林文化的确是温和而平易近人的。穆斯林们因为有着虔诚的信仰,所以从不会傷害别人,他们互帮互助,生活充满了满足和幸福。这样的穆斯林文化,自然也不会是侵略性的,它包容、柔和,不会带给人丝毫的不舒适,能够与其他文化完美的融合,互相独立而又共同进步。

同时,这本书中也弘扬了近代以来已逐步衰颓的玉文化。几千年以来,玉文化一直都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文人墨客们在诗词歌赋中对它极尽赞颂之能事,人们也将它作为证明自己身份和品质的标志。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玉文化的价值的确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但同时,它也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我们用心地去保护与弘扬。

悲剧美是古希腊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美的一种升华,它在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洗涤和积淀之后,至今仍在我们的文学艺术体系中占据着不可代替的地位,就如同绝世美玉和如钩新月一般,熠熠生辉,永不磨灭。而《穆斯林的葬礼》中最后的结局,美玉破碎,新月残缺,则正是对传统悲剧美的继承与升华,它更带给我们一种不同以往的极致的情感与生命的体验。也正是在这样悲与美的感受中,我们才更能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真谛,体悟到爱情的美好。

注释

① 见冰心对《穆斯林的葬礼》的评价.

② 见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一章.

参考文献

[1] 王晓云.《穆斯林的葬礼》的悲与奇[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6.

[2] 冯思文,丁玲.“玉”文化在《穆斯林的葬礼》中的体现[J].文化纵横,2013,9.

[3] 崔凤珍.月冷玉残香消 暮晚演绎凄美——《穆斯林的葬礼》悲剧美[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1).

[4] 夏金兰.在夹缝中生存的爱情——浅谈《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爱情悲剧[J].安徽文学(文学研究),2013(11).

[5] 李跃红.理想价值的极地之光——论《穆斯林的葬礼》及在当前文学中的意义[J].云南学术探索,1995(5).

[6]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

[7] 赵磊.浅谈电影艺术中的悲剧美,影视传媒《戏剧与影视学》[M].2014.

[8] 葛琪.试论王国维悲剧理论及其发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44(4).

猜你喜欢
葬礼穆斯林悲剧
为冰川举行“葬礼”
这是在葬礼上听过最多的一句话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印尼·雅加达
英国穆斯林更重国家认同
画家的悲剧
穆斯林在欧洲与居民互认度迥异
自己的“葬礼”
近视的悲剧
不希望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