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农业气象服务发展与思考

2017-11-11 17:01王志平陈成
南方农业·下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农业气象三门峡市服务

王志平 陈成

摘 要 三门峡市地处豫西山区,地理地貌复杂,具有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的多元气候。基于此,从三门峡市自然地理地貌、农业生产情况以及气象为农服务方面分析了当地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现状;从当地农业气象服务中的现状和不足,论述气象如何在农业生产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强预报方法研究、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做好农业决策气象服务是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基础,加强建设气象为农服务发展体体系、丰富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内容、建立特色农业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加强农业气象信息传播范围是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农业气象;服务;三门峡市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7.053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细的服务成为可能,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是未来气象服务发展的趋势。目前,针对交通、电力的专业气象服务较多,但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的专项气象服务还较少,随着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农业气象服务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将会成为气象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1]。

1 三门峡市地理地貌

三门峡市域总面积10 496 km2,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塬为主,其中山地约占54.8%,丘陵占36%,平原占9.2%,可谓“五山四陵一分川”[2]。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300~1 500 m。黄河流经该市所辖灵宝市、陕州区、湖滨区和渑池县,三门峡市区坐落在黄河南岸阶地上,三面临水,形似半岛,有“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村半城田”之称。

2 农业发展情况

三门峡市地处中纬度内陆区,大部分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貌特征复杂,形成了具有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的多元气候,全市生态环境良好。该市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豆类等,经济作物有棉花面积、烟叶、药材等。粮食产量近几年基本稳定,2016年全年粮食总产量66.79万t。农业特色产业稳步发展。2016年,全市果、牧、菌、菜、烟等八大特色产业产值达184.46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5.9%,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当地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比例。

3 农业气象服务情况

3.1 常规农业气象服务情况

三门峡市气象局(原三门峡市气象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通过30多年的不断努力,现已形成市县两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服务内容包括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情报、农业气象专题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评估、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等系列化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体系,服务范围包括三门峡市、县、乡三级党政机关、涉农部门及广大农民等。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农业气象工作主要针对当地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等。90年代后期开始增加对棉花、烟叶等经济作物的气象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农作物土壤墒情、作物气候评价、作物气候生态区划等。

3.2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情况

20世纪90年代起,三门峡市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强市建设目标,坚持调结构、抓特色、转方式、增收入,着力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烟叶、苹果、大枣、核桃、柿子等。近十年全市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发展,果品产业呈现出精品树、品牌果和特色园、特色果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好态势。

三门峡市气象局针对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增加了农业气象岗位设置,市局成立了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根据当地气候特征和季节变化,对烟叶、苹果、大枣等经济作物的生产过程做了较为细致的气象服务工作。多年来,农业气象专业技术人员多次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送上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及技术指导等,为当地农村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不足的地方

4.1 农业气象观测站点相对偏少

农业气象站点相对偏少,面向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等特色农业的气象监测能力不强。缺乏对田间小气候、温室小气候、特色农作物生育过程的观测,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4.2 基层(县一级)气象为农服务能力薄弱

一是气象为农服务的针对性、精细化不够,服务产品较粗放;二是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集约化手段不高,服务方式单一,缺乏互动交流,缺少信息化手段构建的开放工作平台;三是农业气象信息覆盖面较窄,农业气象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等。

5 提升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措施

5.1 建设气象为农服务发展体系

一是把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为农服务大体系中,实现政策上融合。二是建立完善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创新体系,开展精细化农业区划区划和可行性论证,指导农民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三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组织管理机制,将气象部门的建设和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促进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建立,推进气象为农工作健康发展。

5.2 做好决策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加强预报技术研究,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尤其在农事关键季节,充分利用卫星云图、天气雷达和加密观测资料,加强天气会商,严密监视天气变化,全力做好农业气象决策服务工作。力争把气象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5.3 加大农业气象信息传播范围

加强农村气象信息传播力度,要把握好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几个重要环节。一是着力加强农村气象信息传播平台建设。二是借力农村气象科普活动。要主动与科技、农业部门密切合作,积极将气象科普融入“文化科技三下乡”和“村村通”等各种活动。三是充分发挥气象信息人员作用,同时鼓励社会志愿者积极参与,有效推动气象科普知识下乡、进村、入户,提高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传播范围。四是充分利用电视气象服务栏目、12121电话、微博、微信等传播农业气象信息。endprint

5.4 丰富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内容

在大农业气象服务范围,根据不同用户的服务需求,可将服务产品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农业,如小麦、玉米等,在日常天气预报基础上结合关键农事季节,结合影响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信息,分析指导当前天气形势对农作物灌溉、防虫、施肥的影响;二是针对特色农业烟叶、苹果、大枣、核桃等,根据上述经济作物本身生产特性、季节变化,制作有针对的专项农业信息服务产品。尤其要做好本地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5.5 建立特色农业专业气象服务平台

针对本地规模比较大的农业生态园区、果业生产基地等,农业气象科技人员与农业园区人员深度合作,针对园区特点,建立特色农业专业气象服务平台。

5.5.1 建立规范化、标准化园区气象保障设施

根据农业园区需求,统一规划,建立相应园区气象保障技术设施和服务标准,包括建设内容、型号、传输信号等,便于气象监测和预警信息建设统一平台和资料信息共享,提高服务能力。

5.5.2 加强园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

突发气象灾害是无情的,大风刮破大棚、大雪压倒大棚,有时一次灾害就可能对园区大棚或设施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应加强临近突发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同时要加强园区灾害风险能力,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对园区的风险损失。

5.5.3 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水平

加强对特色农业气象服务需求的调研,有针对性地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养殖基地安装农业小气候观测站,根据具体服务需求确定具体的观测内容,在新常态下继续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影响力,与农业、果业、园艺等部门深入合作,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化水平,实现资源共享,在常态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及技术支撑上打造服务亮点,全面提升特色农业服务水平。

6 结论

一是针对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园区,补充建立监测点站,完善农业气象监测站点网络,是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基礎。二是不断加强天气预报研究,提高预报准确率仍是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三是拓展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发布渠道,提升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的覆盖面。全面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水平。四是建立特色农业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周世林,何勇,赵豫,等.是谁催生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N].中国气象报,2008-06-27.

[2]杨颖,谢晓.三门峡市水资源状况开发利用分析[J].科技教育向导,2011(27):292.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业气象三门峡市服务
赵杰摄影作品欣赏
三门峡市关工委部署春节期间 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探析三门峡市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互联网+”环境下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探讨
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和防御技术研究进展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