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索与迷失:中国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刍议

2017-11-13 11:42覃皓珺
文艺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古典小说

○覃皓珺 陈 帅

追索与迷失:中国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刍议

○覃皓珺 陈 帅

网络技术对文学的生产、传播方式产生了革命性影响,较之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紧随市场化、产业化、娱乐化的时代潮流,产量巨大、层次繁复、质量参差,其独特的复杂性成为学者学术分析的重点与难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优秀的网络文学自然会存活下来,并对后来的网络文学产生影响而通过对这些优秀网络文学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大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滋养。中国网络文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吸收,不仅在于语言层面对经典的中国古诗词的合理应用,在故事叙述层面对于传统历史元素的承袭与革新,还在于网络作家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改造、杂糅上。

如今,我们早已无法回避当下电子阅读方兴未艾的客观事实,年轻读者对于网络文学有着巨大且真实的需求,因此对于优秀的网络文学文本本身的深入研究势在必行。诉诸更为广阔的视野中,观察网络文学的创作生态,网络文学凭借着其网络媒介的天然优势,在文学的对外传播上已领先于传统文学,而一旦进入全球化领域,中国网络文学的本土性特征将更加得以彰显。因此,对于中国网络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学者有必要做整体性的梳理和研究,在提高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同时,使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更好地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

一、网络文学对古典文化传统的传承与改造

网络文学生长的根本土壤仍旧在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网络不过是一种承载文化的媒介。在借鉴本土文学传统的过程中,网络文学创作仍存在着突出问题。如网络写作的“复古”往往停留在表浅层次,对古典文化的精髓不得其法、生搬硬套,在对古代文化经典的化用中过度颠覆和想象,虽然起到标新立异、博人眼球的效果,却破坏了艺术的经典性。但在种种对古典文化传统继承的探索中,也不乏一系列彰显文化传统,较好传承和推广古典意蕴的佳作。在创作门槛降低和写作自由恣意的时代,劣品与佳作并存的事实不可避免,但如何在承袭中发现问题并加以规避是创作者们必须正视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1.传统文体的承袭得失

古典诗词艺术是中华文化最为璀璨的瑰宝之一,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引诗用典,自古以来便是文人雅客最为常见的写作方式,即便到了网络时代依然如此。传统文学中,作者们对古典诗词进行的“引用”“仿作”“用典”等手法,至今仍然被广泛承袭和运用。在网络文学中,对古典诗词的引用随处可见,这种引用让网络小说凸显出古典美学的气质,也更加含蓄凝简地表达了作者心中所言之意。引用、化用诗词中的妙笔佳句的创作手法,在以历史为背景的网络文学中最为突出。《后宫·甄嬛传》中对古诗词的引用便极具代表性,甄嬛内心的复杂情绪被一句句经典诗词巧妙化用和呈现,使文本平添了一份独特的古韵芬芳与典雅气质。

除了直接引用之外,网络文学作品还将古诗词进行移植化用让其具备全新的文化特质和历史气质。网络文学的作品名和章节名引用或化用古典诗词的情况较为常见。如《寂寞空庭春欲晚》《今宵酒醒何处》将著名诗句直接作为了小说名,而《后宫·甄嬛传》则对古典章回体进行了致敬众多网络文学作品还兼具了文白夹杂的语言风格,甚至红楼梦体成风的语言趋向。如“甄嬛体的盛极一时,堪称网络社群集体对古典文化的一种另类致敬。此外还有一种戏谑解构的化用,比如《极品家丁》中“风飘飘兮易水寒,借我的银子兮你还不还?对《易水歌》中名句的化用令人忍俊不禁。但这类问题的修改和化用境界大多难以超越经典,不过是作为某种噱头,表面继承了文化意蕴的同时却遗失了其本身内在的价值。

网络文学对古典诗词的新派创作,虽承袭了古典文化传统,却往往难以达到平仄和谐之外的文化境界。《绾青丝》中引用大量古诗词名篇外,又夹杂多首作者自创的诗词,比如“空负狂名十二春,苦集灭道等微尘。几回白眼逢青眼,多少啼痕共酒痕。”虽与小说情景发展若合符契,但不免生搬硬套之感。网络文学作者借鉴古诗词的创作范式虽然不同,但网络文学以古典诗词形式融入网络作品也堪称中国文化环境下特有的全新创作范式。

2.经典意境的还原再造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网络文学对古典诗词的运用大部分情况下还原了形貌,却难以抵达古典精神的内核。因而除了单纯的对古典诗词的运用和改编,直接对古典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境进行剥离、还原和再造,也成为了网络小说的经典创作模式。对古典文化符号和意境元素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并结合时代性话语逻辑,从而将古典文学中的情景或意境,或者某种国人广为熟知的经典故事,进行现代故事叙事思维的铺陈,令创作于网络背景的小说,行文走笔也都处处点染着古典意境。但这种还原即便基本承袭了经典元素及其涵义,却几乎都被作者本人的主观性进行了新生再造,对经典形象的颠覆和现代性解读,也往往在成为话题之作的同时造成对原著精髓的颠覆或折损。

网络文学中许多故事并非完全原创,故事背景或是脱胎于古典文本或民间传说,或是依附于某个历史风貌近似的时代现实背景。作者用符合浸润在传统文化中的读者心理的意象,附加满足读者心理期待的文化渲染,并通过切合环境和意境的深层次元素,巧妙地推动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如《甄嬛传》中的“剪纸”与“梅花”,暗合了传统文化中才子佳人常用的模式;作品中人名颇有暗示人物命运的寓意,则承袭了《红楼梦》的经典文化隐喻。此类作品多是基于对某个元素的把握,从而对作品进行环境氛围和人物性格命运的补足。

如《鹤唳华亭》这类凡是牵涉名器皆有考据、行文措辞古韵悠长、用典精准,甚至附加脚注以及章节名进行出处注释的作品,试图真正以古人的思维,进行精神和形貌上的高度仿古,从而完成对古典文化的书写和再造。这样的作品往往对读者在阅读上的文化感受颇具熏陶性效果,虽然不一定真正达到如古典小说般的精神内核,但也对古典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积极作用。而如《悟空传》对《西游记》的叛逆性、破坏性改造,构筑了一个颇具现代性解读意味的西游世界。此外,马伯庸的《风起陇西》对三国时代谍战情节的设计,也颇具匠心。此类作品大多极具娱乐性的机智和标新立异的逆反,在“违背原著”的同时完成了现代性的再造。但无论是传承古韵还是破坏再造,传统文化的经典被一次次重新构筑和解读,如何保留其外在魅力的同时令其内核和精神不在网络时代缺席,还需要作者增强在创作时的艺术责任感与文学性追求。

3.古典风格的美学新质

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学中,篇章体制、结构布局、叙事方式的精深和广博,承载了千年文学的丰富内涵。“由于民族心理的延迁和审美趋同,带有独特中国风味的美学风格就会积淀为一种文化传统。”而不同传统文学中的美学特质,也随着作家和作品对自主自我意识的追求和审美的交互性体验,以及大众审美态势的变化,发生着时代性的演变。探索当下网络小说的审美特质,不仅要对网络小说的审美意识进行解读,发掘其中呈现的多元化的艺术审美和世俗化、大众化为主的审美取向,更要从其文化根源中探索演变的奥秘。对网络文学所体现的古典风格的美学新质的梳理,便为这种研究方式开启了可以交互比照的途径。

首先,从语言上看,网络时代的文学创作虽然精品迭出,但部分历史小说仍旧追求浮华炫技的辞藻堆砌,如上文中提到的诸多作品仍旧缺失古魂精髓。但为数更多的“平民文”,则试图继承民间小说和诗歌易于传播的娱乐化特质,在语言上呈现出短小跳跃、零散化、缺乏连贯性等特征。如江南、唐家三少等人的小说语言虽然简单易懂,也运用了一定的古典文学修辞,在保证了阅读快感的同时兼顾着较好的文学性标准,但“爽感”叙事和简单的语言仍旧是他们明显的追求。网络文学的言说对象主要是都市人群和青年人,他们大多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宣泄情绪放松身心,获得一种令自己愉悦的审美快感。于是,网络作家们以明快的节奏和一目了然的结构来建构文本作品,迎合处于快节奏变换中的人们的心理满足和情感需要。但过度的娱乐化和碎片化注定会牺牲一部分古典风格的美学特质,虽然网络作家们试图在文笔上保持古典文化经典性和大众审美的娱乐化的均衡,但始终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

其次,从人物方面看,众多历史小说汇总的古人形象以古代的皮囊示人,却终究怀着一颗现代的心灵,诚然穿越小说可以完成对这一点的巧妙改造,但穿越后各个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仍旧颇具现代性意味。如《步步惊心》中人物的种种思维和动机颇具现代性。或者为了复古而复古,刻意营造古代人物可能的心性,也会造成作品人物塑造上的失真。如《梦回大清》中,小薇的现代人身份却接受了种种古典世俗传统,生硬的转变与动机的缺乏令人难有代入感。与传统古典小说中对英雄人物的塑造为主不同,小人物的命运和“升级”之旅是网络小说着重描绘的核心人物,而在唐家三少《斗罗大陆》、天蚕土豆《斗破苍穹》之类虚构的故事中,虽然体现着弱者崛起的反古典英雄式的人物塑造,其中对流派、招数的设定却颇有与古典审美的呼应之势。因而网络文学对本土文化与文学传统的传承是复杂的,不仅要经历一种批判性的价值选择,还要克服时代性的思维僵局。

再次,精品意识是提升古典元素的艺术活力的关键。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突破中自然离不开对传统文学古典意蕴的继承,但如何创造性地化用,将其精神转换为新时代创作的源头活水,并非易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创作者们绝非扮演搬运工的角色,仅仅把古典元素作为粉饰的外衣和提味的调料就能达到。这需要创作者们对古典文化的悉心品味和广泛涉猎,同时也离不开读者层面上的积极引导和审美把握。归根结底,优秀的古典文化精髓永远是取之不尽的灵感源头如何继续保持其纯净性和鲜活度需要读者和创作者共同的传承与担当。

二、网络文学对传统历史元素的承袭与革新

网络文学在发展中不断进行着类型的分化,以历史叙事为主轴的小说类型逐步形成“穿越架空”“宫斗权谋”等诸多门类,而对于传统历史元素的继承和革新更是成为该类小说的精髓。众多网络文学作家试图跳脱中国传统的历史叙事,将严肃的历史加以娱乐化改造,将完整的历史分裂为生命个体经验的形态。在传统文学历史类作品仍拘泥于历史的真相本源时,网络文学通过更具趣味性和网络感的历史再创造,完成对传统历史元素的“通俗与大众性”的审美改造和叙事革新。

1.历史元素的符号化表达

一部网络文学作品,本身成为了包含无数子系统的符号系统。作家通过符号的编码和读者的解码呈现作品的内涵。小说中的符号元素之间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在结构网络文学文本的同时,也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参与并一定程度上助推情节的发展演变。在涉及历史题材的网络小说中,历史元素的符号化表达也同样如此。

网络小说对历史元素的承袭和改造彰显出“互文”的特性。即“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可以将《寻秦记》与《史记》对照,可以将《新宋》与《宋史》《辽史》《西夏史》等对照,可以将《明》与《明史》《高丽史》《明太祖实录》《元史》等对照等等。”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一切都为古代背景的网络小说写作提供了强大的素材库。历史背景是这类网络小说展开情节、生发故事的一个环境场,有责任心、有文学功底的作者应该能够很好地结合历史完美演绎自己的故事。小说中涉及的古代帝王将相、阴谋斗争、朝代更迭、典章制度、文化礼仪、古典诗词、儒家精神等等历史元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古典情结。

再如谋士形象的符号化表达,海宴的小说《琅琊榜》中,一句“琅琊榜首,江左梅郎,麒麟之才,得之可得天下”的断言,完成了梅长苏的出场定型。在危机被幕后的梅长苏一一化解时,众人口中的“麒麟才子”便沟通了中国历史上一系列经典的谋士形象,可称之为历史元素符号化表达的经典案例。马伯庸的《风起陇西》,则将笔触挪移到三国时代,聚焦国与国之间秘密情报战线的生死争斗,通过一系列没有硝烟的间谍战塑造了情报大师诸葛亮,给这位历史上的著名谋士形象增添了更加神秘诡谲的色彩。

除了历史观念上的承袭、历史叙事方法上的继承之外,一批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家在对历史的态度上,既不满足于呈现历史的表面真实,也并未完全坚持娱乐化改造,而意欲挖掘故事中更深刻、更普遍的人性和哲理。或许只有这样做,才能算是真正走上了作者和读者的双赢之路。

2.历史穿越的架空构筑

穿越小说即穿越时空小说,也有人称之为架空历史小说。架空历史小说中的“架空”并非简单的虚构,而是对历史的超越和改写。穿越小说的定义目前学界并无定论,较为流行的说法是穿越小说的情节通常描述一位当代人机缘巧合进入古代,以在场的方式参与见证历史事件。对穿越小说而言,读者更多的是在作者“历史叙事”名义下重新审视一个现代性的故事。对此,中国“穿越小说之父”黄易有个较为形象的说法:“穿越是一个手段,把一个现代人放在古代历史里,历史就好像一个棋盘,我下了一招不同的棋子,就会引起棋盘的混乱。”在此,不得不提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文学史上出现的“新历史主义”叙事。毕竟,新历史主义叙事在解构传统主流历史上,与架空历史的穿越小说有着共通之处。不过以上种种定义和说法,忽略了从古代穿越到现代等等类型,不够全面。鉴于穿越小说正在当下不断发展,本文不再试图给穿越小说下一个科学全面的定义。就目前来看,穿越小说呈现了三种历史穿越的架空构筑。

一种是穿越到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中去但并未改变历史,以对“清穿小说”进行了里程碑式提炼和总结的《步步惊心》为例。主人公白领若曦意外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间,并卷入九王夺嫡的宫斗。这场穿越最终并未改变历史的既定走向。

另一种是穿越后改变了历史,以《回到明朝当王爷》为例。在这部系列小说中,主人公的灵魂回到明朝附身在刚死亡的秀才身上,又意外与明武宗朱厚照结为至交,开放海运、积累资本,共同打造了全新的强盛明朝。故事情节多为虚构,但真实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也会夹杂其中,并因主人公的行动而产生巨变,满足了读者对历史干预的想象。

还有一种小说穿越到了想象中的异世界,异世界与真实存在过的历史空间或者只有一些相似之处,或者完全脱离历史,仅剩下魔幻或荒诞的虚构。在猫腻的《庆余年》中,主人公重生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成为庆国伯爵府的私生子。这个背景就是虚构的,只是或多或少能看出一些熟悉的历史元素。

然而,穿越小说中所表现的诸多历史人物、事件、场景,细究起来,毕竟蒙上了一层虚构想象的纱布,呈现了去历史化的本色。目前这场持续不断的穿越小说狂欢奉献出了一些精良的作品,但也不可避免地携来大量跟风之作。雷同的题材、老套的情节、欲望化写作,无不显示着创新乏力的迹象,预示着穿越小说的命途多舛。

3.历史缝隙中的想象张力

相对穿越小说的自由想象和无拘无束纯历史小说数量和读者显得相对较少。然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依然曾掀起纯历史小说写作的一次热潮。周枝羽认为:“这部书几乎具备了流行文学传播的一切因素。只是我没有想到一部具备了这些因素的作品居然是一部历史作品,而且是正史,完全不是戏说,我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把它称为小说,因为它几乎是完全忠实于《明史》的。”

在纯历史类文学作品的热潮崛起后,众多网络文学作家也投身其中,试图以尽量符合历史本源的方式构筑起历史叙事的新可能。以风弄的《孤芳不自赏》为例,作者把小说的时代背景设定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符合史实背景的前提下进行了虚构,将楚北捷和白聘婷之间的爱恨情仇置于家国天下的宏阔背景下,虚构与真实之间的互动,拉大了小说叙事的格局,增添了小说的历史厚重感。而《未央·沉浮》则以汉初为时代背景,采用相对传统的历史叙事结构,讲述了萧清漪这位乱世少女,怎样从一个细作一步步做到历经四朝、两握虎符的皇后的故事。这其中,少不了争权夺利的血雨腥风,而这段史实,在填充了作者的想象后,变得更加立体、丰富、波澜壮阔作者试图对这个扑朔迷离的人物进行终极意义的历史追寻,展示了主人公的历史在时间的长河和人类的记忆中被文本化的过程。

可见,真实的历史并不会束缚优秀作品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也不会把目标读者挡在门外。而作者在真实基础上的虚构想象,目的便是让读者从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中,找到新鲜和刺激。然而,另外一些并不突出的作品,通过虚构将完整的、严谨的既定史实改写为去逻辑的、非线性的纯粹主观形态的历史故事,新鲜和刺激的感觉也有,但因过度依赖偶然性,使历史陷入虚无主义、神秘主义的泥潭。

因此,网络文学作品如何把控好虚构想象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做到“既叫座又叫好”,值得创作者进一步思考。

三、网络文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改造与杂糅

“要理解中国人、理解中国文化,不能绕开儒释道。”在我国各类文学作品中,“儒释道”的传统哲学既有文人雅士于庙堂之高的经典解读,也有通过传奇武侠等为大众所喜爱的通俗形式在江湖民间广为流传。如今,网络文学作为阅读群体最多、传播速度最快的文学媒介,在对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同时,古老的中国传统哲学也寓于其中。意蕴的深刻哲思与非凡想象,被网络文学的多样题材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气质。随着“修仙”类小说在互联网的兴起,“儒释道”三者的关系被进一步改造和杂糅,形成了全新的哲学面貌和文化气象。

1.儒家思想的现世特性

儒家思想奉孔子为先师,以正气辅人间正道,以仁道保家国安康,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最具现世精神与政治抱负的思想。但相对于道家与佛家哲学思想而言,儒家思想缺乏对世界本源足够的追问与终极的思考。体现在网络文学中,儒家哲学与思想的表现形式与主题虽有差异,但承载其文化内涵的人物多集中体现于文人形象。

如《官居一品》中的主人公,将儒家哲思置于明中期风起云涌的特殊历史时刻,贯穿以真实历史中人物的家国抉择,以儒家思维解读官场玄机。而《上品寒士》则将魏晋风度与儒家思想呼应比照,通过那个时代一众士人的离经叛道与优雅性情,展现了内在道德修养与外在人生追求间,中国知识分子不同的君子之道。《儒道至圣》《大宋的智慧》等作品更是赋予主人公以儒家思想撼动历史、重构文化的文人超能异想。这类网络小说中儒家思想以新颖的形式被呈现,但归根结底仍旧是小说作者们对儒家思想的个人化解读,虽有其形貌但仍旧改造为表达自我想象和对君子之道理解的媒介,缺乏深刻的哲思和真正的仁道精神。

在另一类以“修仙”为主要类型的小说中,儒家则打破了“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思维,在网络文学的疆域重新构筑起一套以“儒道”为核心的修炼方式,主张以正气修行,同时彰显了对个人价值的认同。《道缘儒仙》中修炼的方式必须以为国为民之赤子丹心,兼儒教六艺、儒功法门一同修习,而仁爱的生命观也成为与诸多修仙门类不同的儒家特色。《九阴九阳》中设定以“修行浩然正气法”进行修行,可无需天地灵力增进修为,极大地对人的价值和能力进行了夸张性体现,却从哲学层面上脱离了儒家对政治的服务与对家国大义的担当与思考。

一系列与儒家相关的网络小说中,猫腻的《将夜》对《论语》精神和理念融入得较好,反映了作者对“儒文化”的重新解读及个人化的哲学观。书中虚构的“夫子”与现实世界“孔子”几乎是平行世界的孪生,小说中三教九流轮番登场,“书院精神”颇为浓厚。在不同的哲学理念构筑而成的世界观中,作者通过对不同哲学系统的刻画彰显了儒学特有的魅力,证实了儒家的文化情怀通过网络文学获得全新生机的可能性。

2.佛教哲理的两极异化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历史渊源之深远、文化影响之重大堪称一时无两,因而以此生发而出的网络小说也数量颇多,但真正能触及佛家思想本真精髓的佳作却少之又少。在《少年医仙》中,佛的划分有显宗、密宗、暗黑佛教等诸多门类,而《九阴九阳》则涉及大乘、小乘佛教两种。诚然不同的网络小说,会因作者个人对佛学思想的理解,或者剧情所需要的推动要素而选择不同的派别,但大体仍遵循现实中的某个佛家原型,抑或是基于佛教中的某个经典故事或人物进行改造。但佛教不仅在现实世界分支庞杂、派系众多,关于佛学哲理参悟的难度和精深程度也因人而异,因而进入网络文学世界中的佛学哲理和各类设定更为纷繁复杂,在文本中出现了较“儒、道”二者更为巨大的改造差异,其中不乏一些完全脱离了佛家哲理范畴,仅仅冠之以“佛”的元素却彻底颠覆性创造的空想之作。

无论是《诳言》《御佛》对佛学元素的解构解读,还是《邪佛王》《佛屠异世》标新立异的形象逆转,或者《我自成佛》《洪荒菩萨》单纯追求的爽感叙事,此类小说仅仅借用了佛学的元素为噱头,却自主架构了一个与佛法哲学的文化属性相去甚远的“异次元”。而有些作者,则会将传统的佛学以符合现代人想象的方式加以解释或演绎。如月关曾在有关穿越的情节部分,对佛家哲学中的轮回观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造和诠释。因果轮回等概念虽然依旧存在却被通俗改造或精心简化。网络文学中对佛家哲理通俗化解读的同时,对情节推进起到了合理作用,也避免读者陷入艰涩的学理中造成阅读快感被削弱的情况。因为佛家哲学体系的深奥和玄妙,它也经常作为解释各种世界设定的一把钥匙,贯穿于不同的文化及哲学体系中,完成着一种哲学层面上的包容与吸纳。如梦入神机的《佛本是道》被邵燕君认为是“修仙”小说真正自觉的标志性作品。作品在“儒道”两者的书写以及玄幻小说的类型确立方面,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书名出自《老子化胡经》,其中记述了老子出函谷关入天竺变化为佛陀教化胡人之事,作者在其中用“仙道是道,魔道是道,妖道是道,佛道是道”的略写,通过对佛与道的阐释和理解,阐明了作者关于中国自古以来修仙得道的认知和重构。在杂糅了《西游记》《封神演义》《蜀山剑侠传》《山海经》的同时,作者回答了“东方的修行世界从何而来,如何演变于今日”的问题。

即便在同一作者笔下,对佛学的理解和佛元素的呈现亦有变化,对佛家思想的理解也自有不同。在《朱雀记》中,猫腻对佛法的观念和禅悟颇为推崇,可到了《庆余年》中,佛教中人的设计便更为复杂和多变,甚至出现某种负面倾向,《将夜》中灭佛的情节便是明证。这表明了作家在对佛教的解读过程中会逐步产生新的理解和差异,或者本身就早已形成了一套与之呼应的个人世界观、哲学观,仅仅是在不同作品中选择了不同方式的解读和呈现。这些观点有的也许接近于佛家哲理,有些却可能只是符号化的甚至是背离的。面对这样的现象,作为通过互联网推广佛法思想的标志性人物延参法师,对这样的破坏性改造却表示出佛心般的宽容。他表示“网络文学”的特质正是“表达的高度宽松”、强烈的“个性化”和非功利性。在网络小说“自由、宽容、真实、平等”的创作表达下,佛家的哲理思想以更为斑斓的面貌展现于时代之中。或许对于佛教思想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哲学思想而言,互联网的书写亦是它全新的普世新章。

3.道家文化的属性杂糅

关于佛家的书写,往往离不开与道家思想的比照,双方或为杂糅、或为矛盾,总是相辅相成地体现着中国特有的哲学交织却彼此互补的文化包容特性。而儒与道作为中国本土诞生的哲学,其中彼此交织的“儒道互补”经常作为各类小说乐于表现的主题。道家思想于汉末兴起之时,作为本土的一套相对完整和超越性的哲学观,道家思想同时在其经典著作典籍中具备了高度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因而其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乃至如今的网络文学的影响在诸多门类中堪称首屈一指。

“儒道互补”的文化精髓在网络文学中体现得十分显著。无论是“先儒后道”还是“先道后儒”,出世和入世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早已被反复争论,如今到了穿越小说中的主人公身上,看似更加多元和创造性的改造和杂糅中,网络作家们依旧在通过笔下的人物和情节重复着这样的讨论。而月关、猫腻等作家则更乐于在不同的哲学思想中,加入自己对生命重大问题的思考。月关的《回到明朝当王爷》《步步生莲》及《锦衣夜行》等作品,在看似穿越的故事中却巧妙融入对轮回、入世等哲学层面的思考。猫腻的《择天记》对道德、哲学进行了心灵叩问,《朱雀记》中对佛家哲理“有生皆苦”的思考则颇具现代主义哲思。

对道家思想的演绎,以修真小说最为突出。玄学与方术、修仙道法、奇门遁甲轮番登场,人们或为追求天道、或为成仙永生、或为励精图治、或为拯救苍生,但基于道家思想所进行的世界观搭建却往往类似。众多小说从《封神演义》“阐教”和“截教”的争斗中寻求了灵感,《九阴九阳》《遮天》虽然对道家的人物设定各异,但基本参照了古典小说中道家的经典设定。除此之外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也是道家修仙小说重要的原型和渊源。

网络文学作家在创作中,不免对多种哲学思想进行杂糅和改造,在这样的趋势下,在更为复杂的设定中便出现了更多哲学思想交织碰撞的火花。萧鼎的《诛仙》虽以引用自《道德经》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句为主旨,却在诸如万毒门、合欢派等魔教分派中结合了“巫”的特点。在远古的中国,巫与哲学本就是对世界同样的探索的不同方式,“道”与“巫”崇尚自然却在修习方式和行为准则上处处对立,其中蕴含的哲学矛盾也由此暗示。而张小凡作为《诛仙》的主角,最初修习天音寺佛家大梵般若,后拜入青云门学习青云修真心法,又叛入邪道鬼王宗,最终习得了天书五卷。堪称是以道家哲学体系为设定的修仙小说中,杂糅了各个不同哲学架构下修仙方式的集大成者。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哲学思想都不过是作为背景在“修仙”小说中出现,那些看似绚烂的仙侠或魔功,与中国复杂的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显然已经被割裂,成为服务于网络小说“爽感”阅读的一个元素设定而已。

但无论是用“儒释道”哪一个方面作为元素的作品,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文化语境中,在阅读者追求“爽快感”和“娱乐性”的体验,同时对文化性和哲理性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需要创作者们在回望过去传统哲学及经典叙事的过程中继续汲取营养,并进一步增进符合时代的新生思考和人生思辨。在符合大众对儒释道文化母题和经典故事原型的心灵归属的同时,抵达艺术性和大众审美趣味的平衡,或许还需要在摸索中继续磨炼创作的技巧、在哲思中凝练文化的精魂。

综上,中国网络文学具有鲜明的后现代风格,新历史主义语境下网络作家将中国丰富的历史元素与当下的个人情境结合构建出了宏阔有情、富于想象力的故事叙述。在语言层面上借用中国古典诗词使得小说语言得以雅化,在思想层面上通过改造、杂糅以“儒释道”为主的中国传统哲学使得其主体得以深化。尽管容量巨大的网络文学显示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换一种观察角度,将其看成一个当下通俗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自由场域,假以时日,相信在这个场域中一定会诞生更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指日可待。

注释:

①谢榛:《四溟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第153页。

②宋秋敏:《论古典诗词在网络文学中的“品牌效用”和实用价值》,《中国韵文学刊》2012年第2期。③葛娟:《论网络历史小说的文本范式和诗性建构》,《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2期。

④黄易:《寻秦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⑤陆山花:《网络文学类型化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⑥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0页。

⑦孟德才:《猫腻小说〈将夜〉:儒家文化的再演绎与“民间景观”的重建》,《文艺报》2015年8月14日。

⑧邵燕君:《网络文学经典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6页。

⑨佛教文学作家延参法师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和发展,见http://news.163.com/11/0412/13/71 ELT9G900014JB5.html.

⑩李汉兴:《论李泽厚“儒道互补”说之疏漏》,《吕梁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本栏目责任编辑 佘 晔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古典小说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