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后的梵高
——巴黎异文化对梵高绘画创作的影响

2017-11-13 11:58李翔
火花 2017年9期
关键词:浮世绘梵高巴黎

李翔

1887年后的梵高

——巴黎异文化对梵高绘画创作的影响

李翔

1887年对于梵高来说是他生命中关键的一年。那一年他在巴黎,受到巴黎异文化的影响,从此打开了他的色彩大门,作品变得明朗了起来。在巴黎的那一年他结交了许多朋友,那一年也为他之后的作品奠定了灵动感与生命力。

在巴黎罗丹美术馆二楼靠着窗户的一个小小的展厅中,挂着梵高1887年的一幅画作《堂吉老爷》,面带微笑的堂吉老爷在画布中央,背景为浮世绘的主题。这也是我对梵高的作品中最为印象深刻的一幅,画中的唐吉老爷是一个温和可爱的人,穿着蓝布衣,头戴帽子,好似一位善解人意的又不乏幽默的长辈。时间仿佛回到了1887年的巴黎,梵高正在蒙玛特的堂吉老爹开的一个小美术用品店里和他聊天,聊艺术,还有那时候开始在巴黎时髦的东洋风格。而来到巴黎的梵高在这大都市的异文化中生活着,画风由原来的沉郁暗黑的色调变得忽然明亮了起来。这同样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一些新的希望,在巴黎的这段时光成为了他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

画中的是被所有在蒙马特的穷画家尊称老爹的唐吉老爹,他很关心那些来巴黎寻梦的穷艺术家,赊颜料给他们。因为他店里的货物都卖得很便宜,所以那些贫穷的艺术家、无名的作家,还有初学美术的学生都到他的店里来。1887年,梵高一到巴黎就与唐吉成为了好友,梵高一直都同情受苦的、活在社会底层的穷人,他在传教时曾把自己的衣服捐出去给穷人们,在当老师时不忍心向那些穷人的孩子收学费被学校解雇,他穷到一天花不到一法郎,唐吉认为梵高和他是同路人,按唐吉老爹的话来说就是:一天花超过半个法郎,就是混蛋!但友善、热情的唐吉却帮助了很多贫困的艺术家。他鼓励梵高要继续画下去,要为自己的梦想奋斗。逐渐和他熟悉、被他的品格所打动的梵高决定给他画像,也作为在巴黎生活的记录。丰子恺先生认为唐吉老爹的肖像,正是最高的肖像的模范。因为最高肖像,不仅要描出人物外部的形似,又必表现其人物的内部情感、情绪与灵魂。因为艺术家能看透其人物的内部生活,而对他发生交感的缘故。其实能够代表我们生活经历的,我们自身体会的,才会更加有生命力。那不是技术的产物,是热情的产物。

唐吉的人情味和仗义给小店带来了人气,小店也成为了年轻艺术家和文学家的聚集地,大家都尊重他。唐吉老爷店里售有日本浮世绘的版画,也是他和梵高经常聊天的话题。梵高在巴黎的这段期间受印象派和浮世绘影响很大,浮世绘的出现对于当时的欧洲印象派绘画是很大的冲击,吸引人的是内容主题贴近生活而平民,新鲜而不同于欧洲的用色,不同的透视结构,不同的文化环境都使当时的人们充满着好奇与向往。浮世绘的风景有完全不同于西方焦点透视的结构,常常在画面中同时采取多元视点,可以仰观,可以俯看,也可左右预览,这种东方特有的立轴或长卷形式的透视法早在中国宋代就已形成。日本的浮世绘只是形成大都会的巴黎各种异文化的一个代表,事实上同一时间,来自亚洲的音乐、建筑、文学、美术和戏剧都成为了巴黎人想要了解和追求的“时尚”。突然想到那句:法国人认为的优雅是一杯豆浆。而每天需要一杯咖啡起床的我,偶然间发现梵高曾经说一杯咖啡会让他一天的工作都变得很愉快,那是他工作的动力。也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些对我们而言有意义的事情,让我们肯花时间去投入。梵高便是这样,艺术在他的生命中是无可替代的部分,绘画是他生命的全部,而他的作品就是他生活的记录。

浮世绘的进入对欧洲印象主义带来了影响与启发,在创作方面有了新的灵感,我们可以在一些印象派作品中察觉出它的影子,梵高就是一个代表。梵高1888年3月18日在阿尔的一封信中写道:“这里的乡村对我而言,如同日本一样美丽,空气清新,色彩明快。流水把陆地分割成了一块块宝石绿或蓝色的色块,就像我们在日本版画里看到的一样。”虽然他从来没有去过日本,但是那些版画中绽放着的桃花、李花的东方春天不再是写实的风景,是他幻想中的乐园,更是他在欧洲现实中受挫后心灵最大的慰藉。浮世绘版画的线条勾勒、浮世绘版画的平涂套色技法,都使他着迷。他不是西方学科班训练出身,没有学院派的偏见,因此也能自由地包容各种不同的视觉表达经验。浮世绘的作品有着中国宋代文人画优雅的线条,同时也拥有着民间版画丰富又富有感染力的色彩感。这两种元素对巴黎的梵高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深深的启发。最重要的是梵高由此打开了他的色彩大门,大胆地运用着那些最纯粹、纯净的颜色。梵高用这些色彩和对东方的幻想逃脱了现实,逃脱了令他倍感沉重的社会,让他自己沉浸在梦的国度中,纯净、热烈地燃烧着自己的心。他把自己寄托在一个不知名的远方,那里不是东方,也许,是他心到过的地方。

同时期的梵高也被乔治·修拉(Greoges Seurat)(1859-1891) 和保罗·吸涅克(Paul Signic)(1865-1935) 开创的点彩派法的风格所吸引。这种绘画方法把光亮和阴影转换成纯色,然后以互补的方式制成点和碎片的镶嵌画,由于利用成片的圆点或小点来绘画,最终这种绘画方法被称作点描绘法。这种新创作风格的色彩理论和绘画技法对梵高的作品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也是他在巴黎的收获。

然而仅仅利用学术上的绘画技巧和方法进行创作之外不足以成为一个好的画家,画家应该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正是因为这样,梵高的作品充满着灵魂、能量、表现力和原创性。用梵高自己的话来说:“在我看来,大自然的一切,比如树木,都具有惊人的表现力和跳跃的灵魂。”喜欢观察自然和感受自然的梵高把大自然当作最好的老师,而他就像是一个单纯的孩子。也许正是因为他放弃接受正统的学院派训练,他的作品才可以这么无拘无束且大胆地表达着他的内心。人们都说画家应该拥有一双超于常人的眼睛,我却觉得一个好的画家应该拥有一颗可以保留自我的内心和一个自由的灵魂,还有不断地想要探索未知的精神。作品不仅仅只传达着技法,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你看梵高的作品,在强烈纯色的对比下,仿佛看到了一个对艺术有着执着心的他,那些明亮的、纯粹的、大胆的色彩旋转着,像被赋予了生命一般地诉说着梵高的心事,仿佛可以感觉到一颗真挚的心在拼命地燃烧着,渴望被人们所理解。记得有一年在上海看梵高的展览,发现他并不像人们所认识的那样疯狂,相反,他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精简而准确,他说出的短短几句,概括出了自然的宽厚和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也许他的热烈来自于真诚和坦率,也许他用力的表达源于渴望被理解。梵高在早期,就写信给弟弟提奥,总结了他作为一名艺术家的总体目标:“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一个高度,当人们说起我的作品时,有人感觉非常深奥,而有人觉得非常微妙。”来自拉尔夫对梵高的解读帮助我们进一步地去理解他和他的作品。尽管,他的许多花园油画作品都具有一种装饰性品质,而且代表了他的一些最平静的创作,他却避免使他们变成仅仅是风景美丽的画作,这点也反映在他所有最优秀的画作中,体现着梵高独特的思维和诗人般感性的原创性和敏锐性。他遇见过的所有花园,从最简陋的到最奢华的都让他似乎是进入了“梦境”,而正是这些“梦境”赋予了他的作品美感和一种巨大的艺术热情。

在巴黎的艺术家都沉浸在每日的聚会之中,梵高决定离开这个繁华又有些虚假的地方,去南方寻找他心中的那片净土。的确,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人就会有惰性,会迷失,有时候也会忘记自己最原始的梦,而梵高似乎从没有忘记过去寻找他心中的那片“乐园”。1888年梵高离开了巴黎,来到法国的南部阿尔,他将自己完全释放,融入到自然中,感受着自然的质朴与真实,遵循着自己的内心。在这一阶段,他完成了许多风景画,以自然为主题的绘画,充分地感受着大自然带给他的生命力。他选择了放弃城市的繁华,回归到最真挚的自然中创作,这个时期也成为了他一生中作品最多产的时期,然而阿尔的人们相比巴黎而言还是有些保守,他们并不能理解这个看似有些疯癫的艺术家整日在田里写生的心情。梵高在阿尔没有了那些谈论艺术和心事的朋友,却以自然为伴,他的内心很孤独,却又很丰富。自然给了他无限的生命和力量让他去创作,去画出他心里想要表达的情感,恐怕这种感情只有他自己才可以明白。

跳脱出了人们设定的规矩中,只是那么自然地、真切地、毫无保留地像烈火般燃烧着他的心,那一刻,我想他想要的只是拥抱光明吧。他的向日葵看起来明朗极了,那种热烈般的感觉像是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躺在麦地里的感觉,又好似要迎着太阳奔跑,把心燃烧在炙热的亮光中。那种生命力似乎难以消退,就好像梵高的一生都在努力追寻着自己认定的事情一样,他也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疯癫。从他的手写信中可以感觉得到,他是一个思维清晰,明确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的人,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显得明朗又超脱。他总是喜欢在写信的时候写出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创作的构思,好像对方就是他的观众一样,又或许他希望别人可以更多地走入他内心的世界。然而他的一生短暂而丰富,除了带来了独一无二的创作,也带给了人们一些难解的谜团,或许他只是做了一个跟随内心的选择。只是,他并不能知道,那些作品现在都被后人好好保留着,而那些作品就是他生命的延续。

猜你喜欢
浮世绘梵高巴黎
梵高的世界
巴黎之爱
梵高笔下的秋天
闯入梵高的世界
浮世绘
巴黎的每一个Moment都值得盛装
征战巴黎之路
巴黎
浮世绘
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