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韦氏家族交游考

2017-11-13 20:47孟祥娟
杜甫研究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杜甫

孟祥娟

杜甫与韦氏家族交游考

孟祥娟

在唐代杜氏家族最伟大的诗人杜甫的一生经历中,韦氏族人与他的交往值得重视。在杜甫现存诗文中,共有近三十首诗记载了他与二十余位韦氏人物的交往。自前辈宦达,至后生晚辈,姻亲故友,他乡新知,都在杜甫的生命中留下了足迹。有雪中送炭的真情,也有人情浇薄的淡漠。有驿路江畔的依依不舍,也有南雁北鱼的殷殷关切。有同殿为臣的肝胆相照,也有青山绿水的携手同游。杜甫与韦氏族人的交往,可视为杜甫一生交游的缩影。

杜甫 交游 韦氏 韦济 韦见素

西汉宣帝元康元年(前65)春,“以杜东原上为初陵,更名杜县为杜陵。徙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訾百万者杜陵。”韦玄成、杜延年即于此时徙居杜陵,进而形成樊川的韦曲、杜曲两个里居中心,拉开了韦、杜二姓世居长安城南杜陵并日渐发展壮大成为关中世族的序幕。

唐代杜氏家族最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在杜陵附近的少陵居住,也曾漫游吴越和齐赵,为求官职,他经历了十年的长安困守,“安史”乱后,又经历了十多年的西南飘泊。在他的一生中,与韦氏族人的交往值得重视。在他现存诗文中,共有近三十首诗记载了他与二十余位韦氏人物的交往。自前辈宦达,至后生晚辈,姻亲故友,他乡新知,都在杜甫的生命中留下了足迹。本文主要通过这些诗歌来考察杜甫与韦氏族人的交往情况。

一、青少年时代的伙伴

杜甫的青少年时代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陪伴他度过这人生中最为美好的时光的,就有许多韦姓文人。

1.韦侍御

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作有《奉汉中王手札报韦侍御萧尊师亡》诗:

秋日萧韦逝,淮王报峡中。少年疑柱史,多术怪仙公。不但时人惜,只应吾道穷!一哀侵疾病,相识自儿童。处处邻家笛,飘飘客子蓬。强吟《怀旧赋》,已作白头翁。

韦侍御其人未详,从“相识自儿童”一句可知此人是杜甫儿童时代的好友,“处处邻家笛,飘飘客子蓬”两句,用向秀之典,写诗人自己在蓬转漂流中,处处触动故友亡逝的伤痛。据此猜测,也许就在不久前,韦侍御还曾与杜甫有过联系,或者还曾在梓州或夔州有过会面,因而才会时时处处触动故友之思。人到暮年,又值战乱,日渐衰老的杜甫,对亲友亡故的消息更为敏感,伤痛也更深沉。此时,他惊闻二位旧友驾鹤西去,由惊疑而感伤,《杜诗镜铨》引李子德评曰:“霜天鹤唳,清切动人。”诗作意绪低沉,悲伤之情凝重而深切。

诗题中的汉中王指李瑀,乃睿宗之孙,“饮中八仙”之一的汝阳王李琎之弟,杜甫在长安时曾游其门下。宝应元年(762),李瑀与杜甫同在梓州,杜甫《章梓州水亭》《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玩月呈汉中王》等诗作记录了二人此期间的交往情况。大历元年(766)秋,李瑀出峡归京,还有手札寄杜甫,可见二人交情非浅。韦、萧二人的死讯由汉中王告知杜甫,可推知四人均为旧识,或许韦、萧都曾在梓州与李、杜有过交往。

2.韦之晋

杜甫的现存诗作中,有两首诗是写给韦之晋的。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韦之晋是杜甫青年壮游时期的伙伴,二人有着深厚的友谊。

其一,《奉送韦中丞之晋赴湖南》:

宠渥征黄渐,权宜借寇频。湖南安背水,峡内忆行春。王室仍多故,苍生倚大臣。还将徐孺榻,处处待高人。

按《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九,“道州大历县”:“大历二年,观察使韦之晋奏析延唐县于州东置,因年号为名。”知韦之晋在大历二年(767)之前已为湖南观察使。本诗送韦之晋赴湖南,当作于大历二年(767)之前。诗的前四句分别用西汉黄霸、东汉寇恂、计荆作比,称颂韦之晋的德行与功绩。“征黄渐”,明其为政有绩而得到皇帝的赏识。“借寇频”,指其平叛有方故频刺诸郡。而湖南望其新政,峡内思其遗泽,又写出了韦之晋能够得到百姓的爱戴。后四句说当国家多难之秋,作为苍生倚重的大臣,正应设榻求贤,以图平乱安邦,是对故友的劝勉。

据《全唐文》卷三八九独孤及所作《豫章冠盖盛集记》,知韦之晋当辛丑岁(上元二年)正月时为苏州刺史,与都督防御观察处置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越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杜鸿渐等五十九人,曾“敦同盟戮力之义,图靖难勤王之举。”又据《全唐文》卷三四六刘长卿《首夏于越亭奉饯韦卿使君公赴婺州序》,知韦之晋在苏州时“夷险一心,忠勇增气,四面皆敌,姑苏独静。卧甲霜天,洗兵寒水,竟使浙西士庶,不见烟尘,公之力也。”因此拜为婺州刺史。可见杜甫诗中对其政绩的称颂并非溢美之词。

又据《全唐文》卷四一三常衮《加韦之晋御史大夫制》可知,韦之晋在湖南任上能够“清静廉简”“薄刑名”“均赋役”,使得“事各条理,俗皆便安”,也算没有辜负旧友的劝勉。

其二,《哭韦大夫之晋》:

悽怆郇瑕邑,差池弱冠年。丈人叨礼数,文律早周旋。台阁黄图里,簪裾紫盖边。尊荣真不忝,端雅独翛然。贡喜音容间,冯招疾病緾。南过骇仓卒,北思悄联绵。鵩鸟长沙讳,犀牛蜀郡怜。素车犹恸哭,宝剑欲高悬。汉道中兴盛,韦经亚相传。冲融标世业,磊落映时贤。城府深朱夏,江湖渺霁天。绮楼关树顶,飞旐泛堂前。帟幕旋风燕,笳箫咽暮蝉。兴残虚白室,迹断孝廉船。童孺交游尽,喧卑俗事牵。老来多涕泪,情在强诗篇。谁继方隅理,朝难将帅权。《春秋》褒贬例,名器重双全。

大历四年(769)二月,“以湖南都团练观察使、衡州刺史韦之晋为潭州刺史,因是徙湖南军于潭州。”同年七月,“以澧州刺史崔瓘为潭州刺史、湖南都团练观察使。”知韦之晋到潭州数月后即卒于任上,本诗为是时悼念韦之晋而作。

从诗文可知,杜甫在弱冠之年即与韦之晋同游于郇瑕之地,早就有诗文之交,可以看作是杜甫青年壮游时期的同伴。诗中对韦之晋地位尊荣、品德端雅的称颂可与刘长卿、常衮的文字参证。其中的哭韦之情、伤韦之痛、不重见之憾、强诗篇之恸,均可见出二人之间的熟识与感情深厚。

韦之晋于诗文亦有造诣,前引刘长卿《首夏于越亭奉饯韦卿使君公赴婺州序》称:“公实秉文律,将为词雄。逶迤退公,知《八咏》之有继作矣。”惜无作品流传。大历四年(769)冬,杜甫在潭州,有《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四韵》送韦之晋灵榇北归,诗题称韦尚书,或是卒后所赠官。卢十四指卢岳,乃杜甫祖母卢氏之族孙。

3.韦迢

杜甫有《潭州送韦员外迢牧韶州》《酬韦韶州见寄》《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岭南掌选崔郎中判官兼寄韦韶州》三诗,由诗题可知,前一首为送别韦迢赴任韶州时所作,后二首为分别之后的酬寄之作。大历四年(769)秋,杜甫在潭州,则韦迢以尚书员外郎为韶州刺史应在是年。

据《旧唐书·韦夏卿传》:“父迢,检校都官郎中、岭南节度行军司马。”又《韩昌黎文集》卷六《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夫人曾祖父讳伯阳,自万年令为太原少尹、副留守北都,卒赠秘书监。其大王父迢,以都官郎为岭南军司马,卒赠同州刺史。王考夏卿以太子少保卒赠左仆射。”知韦迢父伯阳,官至太原少尹、副留守北都。韦迢在韶州刺史任后,又任检校都官郎中、岭南节度行军司马职,卒赠同州刺史。其子韦夏卿即元稹之妻韦丛的父亲。或者正是因为这一层关系,杜甫之孙杜嗣业方能在归葬杜甫时请元稹撰写墓志。又《全唐文》卷六三○载吕温《故太子少保赠尚书左仆射京兆韦府君神道碑》云:“王父讳某,仓部郎中、太原少尹、赠秘书监。烈考讳某,检校都官郎中、岭南节度行军司马、赠同州刺史。”从谱系可知此为韦夏卿碑。按碑文,夏卿以元和元年(806)三月卒,年六十四。那么韦迢的生年当在开元初,约与杜甫相当。

《全唐诗》卷二六一有韦迢诗二首,都是与杜甫往来寄赠之作,也是目前仅见的韦氏家族文人与杜甫的酬答诗作。

韦迢在赴韶州之前,有《潭州留别杜员外院长》诗:“江畔长沙驿,相逢缆客船。大名诗独步,小郡海西偏。地湿愁飞鵩,天炎畏跕鸢。去留俱失意,把臂共潸然。”诗题中的“杜员外院长”即杜甫,“大名诗独步,小郡海西偏”一联,上句写杜甫诗才动天下,下句写自己作牧韶州之不得意,表达了对仕途无奈的感慨,颇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杜甫作《潭州送韦员外迢牧韶州》诗送别:“炎海韶州牧,风流汉署郎。分符先令望,同舍有辉光。白首多年疾,秋天昨夜凉。洞庭无过雁,书疏莫相忘。”对他的文采风流加以赞赏,同时用“分符先令望,同舍有辉光”来宽慰友人,并且表达了不因分别而疏远的愿望。

赴韶途中,韦迢又有《早发湘潭寄杜员外院长》:“北风昨夜雨,江上早来凉。楚岫千峰翠,湘潭一叶黄。故人湖外客,白首尚为郎。相忆无南雁,何时有报章。”⑪抒写离别牵挂之意。风雨秋夜,江上早凉,千峰苍翠而落叶枯黄,诗人在萧疏的秋意中流露出人生失意之感,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人书信的企盼。杜甫则作《酬韦韶州见寄》相酬答:“养拙江湖外,朝廷记忆疏。深惭长者辙,重得故人书。白发丝难理,新诗锦不如。虽无南过雁,看取北来鱼。”从这些往来的诗作中可见二人的深厚友谊。

此后,杜甫还有《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岭南掌选崔郎中判官兼寄韦韶州》:“选曹分五岭,使者历三湘。才美膺推荐,君行佐纪纲。佳声斯共远,雅节在周防。明白山涛鉴,嫌疑陆贾装。故人湖外少,春日岭南长。凭报韶州牧,新诗昨寄将。”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如此频繁的鱼雁往来,更见证了二人的情谊。

4.韦七赞善

杜甫《赠韦赞善别》:

扶病送君发,自怜犹不归。只应尽客泪,复作掩荆扉。江汉故人少,音书从此稀。往还二十载,岁晚寸心违。

按编年,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杜甫时在梓州。由诗文可知,韦赞善此行的目的是江汉之地,而二人相交已有二十年之久。明代王嗣奭《杜臆》云:“此诗许多婉转,无限感伤,一字一泪。”⑫扶病送别,可见惜别之情。

大历五年(770),杜甫在潭州,韦氏北上,杜甫作《赠韦七赞善》:“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北走关山开雨雪,南游花柳塞云烟。洞庭春色悲公子,蝦菜忘归范蠡船。”王嗣奭云:“前四句言韦、杜素为通家,今则北走南游,有开塞之异,所以因洞庭春色而悲公子之别,己则恋蝦菜而忘归同范蠡五湖之游耳。”⑬有对旧日的怀念,也有对自己不遇的感叹。仇注以杜审言昔年与韦见素同朝,认为韦赞善必韦见素之后。

另,刘长卿有《送韦赞善使岭南》诗,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认为当作于大历二、三年间,应与杜诗中的韦赞善为同人。查《新表》,韦见素属韦氏南皮公房,而韦氏彭城公房有赞善大夫韦怡然,或许韦七赞善即是此人。

二、壮年求仕的伯乐与友人

积极入世的杜甫为求官作过不懈的努力,在他奔波仕途的过程中,有两位韦姓人物不可不提,即韦济和韦见素。虽然杜甫在长安的努力最终以失望而终结,但二人至少曾经给予他关照与希望。

1.韦济

杜甫《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诗中有云:“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原注:“甫故庐在偃师,承韦公频有访问。”此为天宝七载(748)事。当时韦济为河南尹,后迁尚书左丞。此后,杜甫还有《赠韦左丞丈济》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希得其汲引。

《赠韦左丞丈济》诗云:“左辖频虚位,今年得旧儒。相门韦氏在,经术汉臣须。时议归前烈,天伦恨莫俱。……岁寒仍顾遇,日暮且踟蹰。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云:“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都在颂扬韦济的同时表达了希望能够得到援引的企望。

韦济是中宗朝宰相韦嗣立第三子,《旧唐书》卷八八、《新唐书》卷一一六有传,《全唐文补遗》第二辑有韦述所撰墓志。综合这些文献,可知韦济初以弘文明经拜太常寺奉礼郎,开元二十四年(736)为户部侍郎。六年后迁太原尹,以在职有善政,得玄宗亲赐玺书劳勉。天宝七载(748)转河南尹兼水陆运使。九载(750)迁尚书左丞,十月,奉诏与王鉷、张均等人于宝山洞中迎玉石函《上清护国经》、宝券、纪箓等。⑭十一载(752)出为冯翊太守。十三载(754)十月卒,年六十七。韦济为人从容文雅,少时即以辞翰闻名。曾制《先德诗》四章,述祖、父之行,辞致高雅,世服其典懿。今《全唐诗》卷二五五存诗一首,是奉和应制之作。存文三篇,开元十四年(726)五月为其堂姐所作《大唐故常州无锡县令柳府君夫人韦氏墓志铭并序》,见《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时为屯田员外郎。开元二十四年(736)三月撰《白鹿原神君祠碑》收录于《唐文拾遗》卷一八,开元二十四年(736)四月为其妻作《唐故彭城县君刘氏(茂)墓志铭并序》,见《全唐文补遗》第二辑,时为京兆少尹。

2.韦见素

杜甫在天宝十四载(755)有《上韦左相二十韵》,云:“凤历轩辕纪,龙飞四十春。八荒开寿域,一气转洪钧。霖雨思贤佐,丹青忆旧臣。应图求骏马,惊代得骐驎。”又云:“长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频。”诗题中的韦左相即韦见素。诗先叙朝廷升平,君思良臣,次记韦相品望,末尾自述贫困,希翼得到汲引。

韦见素字会微,韦湊之子。《旧唐书》卷一○八、《新唐书》卷一一八有传。景龙中登进士第,天宝九载(750)迁吏部侍郎。典选累年,铨叙平允,故人士多称之。十三载(754)八月拜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院学士,知门下省事,代陈希烈。次年七月,兼左相、武部尚书。八月,与房琯带国玺玉册奉使灵武,又从肃宗到彭原郡。肃宗因为他以前依附杨国忠,故对他不甚礼遇。至德二载(757)三月,至凤翔,除尚书左仆射,罢知政事。宝应元年(762)十二月卒,年七十六,赠司空,谥忠贞。德宗建中元年(780)九月,经史馆核查,将至德以来将相功效明著并已亡殁者共二十三人按功绩分为三等,韦见素等七人为第三等。⑮

韦见素为人忠厚宽仁,杨国忠认为他比较容易控制,因而在陈希烈罢相后举荐他作了左相,韦见素也因此很感激杨国忠。十四载(755),安禄山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韦见素于帝前流涕具陈,指明安禄山必将造反,可惜玄宗并没有听进他的忠言,未能阻止“安史之乱”的发生。对此,《旧唐书》本传给予了比较公正的评价,认为:“见素知国危,陈庙算,直言极谏,而君不从,独正犯难,而人不咎,出生入死,善始令终者鲜矣。时论以见素取容于国忠,无言匡大政。且国忠恃内戚,弄重权,沮林甫奸豪,取其大位,若见素之孤直,岂许取容?盖祸胎已成,政柄久紊,见素入相余年,言不从而难作,虽有周、孔之才,其能匡救者乎!”⑯而《新唐书》本传则称“见素能言禄山反,不能言所以反,是佐国忠败王室也,玄宗不悟,仍相之。卒为后帝所薄,然犹完其要领,幸矣。谓见素为前知,果非也。”⑰就显得有些刻薄了。虽然如此,《新唐书》卷一九一仍然在忠义的名单上记下了“左相、豳国公韦见素”这个名字。

《全唐文》卷二五玄宗《授韦见素同平章事制》中称赞韦见素“学富典坟,每思经济之义;文雄搢绅,岂独彫虫之英。”可知其于文章创作有所擅长,但今存仅《王去荣不宜赦罪议》一篇。

3.韦书记

名未详。天宝十一载(752),安西都护府都护封常清辟为掌书记。杜甫作《送韦书记赴安西》诗:“夫子歘通贵,云泥相望悬。白头无藉在,朱绂有哀怜。书记赴三捷,公车留二年。欲浮江海去,此别意茫然。”从诗句中可以看到杜甫对韦书记“歘通贵”的艳羡之情,而于二人的分别,似乎没有更多的情感表达,据此,此人也许只是杜甫在长安时期的泛泛之交。

三、陷于叛军时的难友

唐肃宗灵武即位之后,杜甫随即北上,途中不幸被俘,被叛军押至长安。直到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才冒险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达凤翔。在那段没入叛军的日子里,他的身边也有一位韦姓友人的陪伴。

韦评事

杜甫有《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防御判官》诗:

昔没贼中时,潜与子同游。今归行在所,王事有去留。偪侧兵马间,主忧急良筹。子虽躯干小,老气横九州。挺身艰难际,张目视寇雠。朝廷壮其节,特诏令参谋。銮舆驻凤翔,同谷为咽喉。西扼弱水道,南镇枹罕陬。此邦承平日,剽刦吏所羞。况乃胡未灭,控带莽悠悠。府中韦使君,道足示怀柔。令侄才俊茂,二美又何求?受词太白脚,走马仇池头。古色沙土裂,积阴雪云稠。羌父豪猪靴,羌儿青兕裘。吹角向月窟,苍山旌旆愁。鸟惊出死树,龙怒拔老湫。古来无人境,今代横戈矛。伤哉文儒士,愤激驰林丘。中原正格斗,后会何缘由。百年赋命定,岂料沉与浮。且复恋良友,握手步道周。论兵远壑净,亦可纵冥搜。题诗得秀句,札翰时相投。

由诗意,杜甫陷于“安史”乱军时与韦评事有过交往。至德二载(757),韦以大理评事为同谷郡防御使判官,杜甫作诗送别,是二人均平安到达了凤翔。或者,在逃归的途中,二人也是结伴同行的。那么,这种患难之交,就更为珍贵。在诗中,杜甫称颂了韦氏的节操和品格,表达了勤勉王命、报效立功的愿望。

四、在朝为官时的同僚

一生仕途不顺的杜甫,有过短暂的在朝为官经历。在此期间,有韦陟为他在皇帝面前辩护,也有韦少游与他共同荐举人才。韦姓士人在他的为官生涯中同样留下了足迹。

1.韦陟

至德二载(757)五月,唐肃宗贬房琯为太子少师,时任左拾遗的杜甫上疏营救,触怒肃宗,诏三司御史大夫崔光远与韦陟及宪部尚书颜真卿同讯之。韦陟入奏曰:“杜甫所论房琯事,虽被贬黜,不失谏臣大体。”⑱盛怒的唐肃宗乃罢韦陟御史大夫,改吏部尚书。宰相张镐等并疏救杜甫,肃宗意解,获免。可见,在杜甫短暂的在朝为官的经历中,韦陟是他交好的同僚。

韦陟字殷卿,韦安石之子,《旧唐书》卷九二、《新唐书》卷一二二有传。他有文采,善文辞,工楷隶,一时名士王维、崔颢、卢象等皆与之唱和游处。张九龄为中书令时,引用韦陟为中书舍人,与孙逖、梁涉对掌文诰,时人以为美谈。开元二十九年(741)迁礼部侍郎。能够公正地铨选人才,举无遗材,颂声盈路。韦陟早有台辅之望,却先后被李林甫、杨国忠排挤。及肃宗择相,韦陟自认为必得,然终不用。上元元年(760)八月,于虢州郁郁而卒,时年65。

据《全唐文》卷四六唐代宗《赠韦陟尚书左仆射诏》,韦陟“敦敏直方,端严峻整,宏敷典礼,表正人伦,学冠通儒,文合大雅。”他在铨选官吏与褒扬人才时的公正无私,受到了人们的称誉与颂扬。如韦陟在陈留采访使任上曾嘉许与辟用的吕諲,时为良吏;⑲在河东采访使任上推敬其履操清直而表为宾僚的赵晔,史称忠义。⑳从唐人文章与墓志文献中还可知,当时的士人颇以能受到韦陟的赏识为荣。曾受到他的称赞与器重并将此记入文章、墓志的,有怀素、颜允臧、郭揆、柳惟深诸人。《全唐文》卷三八○所收孙逖《授韦陟吏部侍郎、达奚珣中散大夫礼部侍郎制》中称赞二人“皆擅词雄,峻节弥高”,同书卷七八八所收段成式《韦斌传》云:“斌兄陟,早以文学识度著名于时,善属文,攻草隶书。”但其诗文今存仅三篇,均为应用文字,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其中之一即为曾令三军殒泣的《誓众文》。

2.韦少游

至德二载(757)六月时为左补阙,直弘文馆任。与杜甫、裴荐、孟昌浩、魏齐聃等具名、具状荐岑参可备谏职。㉑乾元元年(758),迁祠部员外郎,贾至有《授韦少游祠部员外郎等制》,历封部、吏部员外郎,官至吏部郎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韦氏南皮公房有吏部郎中韦少游,其父为考功郎中韦铿。

五、漂泊西南时的挚交

杜甫晚年漂泊西南,依人为生,忧时伤乱,心境可想而知。幸好,他有许多友人,慰藉着他远游的心灵。这其中,就有韦氏友人给予他的温暖。

1.韦续

上元元年(760),杜甫在成都初营草堂,在周边种植绵竹。据《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这些绵竹乃是向汉州绵竹县令韦续索要而得。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有韦续,驸马都尉韦鐬之孙。《全唐文补遗》第一辑苏晋《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卫尉卿扶阳县开国公护军韦公(顼)墓志铭并序》云:“父庆植,皇秦国公府录事参军、秦王府司马、仓部郎中、舒密二州刺史……有子驸马都尉……左出歙州别驾鐬。”由墓志知鐬父韦顼卒于开元四年(716)四月,享年八十一。杜甫《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诗作于上元元年(760),韦续时为汉州绵竹县令,应是同一人。其终官为凤翔府天兴县令,应是代宗时事。

《全唐文》卷三六三有韦续《五十六种书序》一篇,《全唐文补编》卷三八补《九品书序》一篇。《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八》收录有《墨薮》,《五十六种书序》与《九品书序》分列第一、第二,《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二有《墨薮》二卷,云:“旧本题唐韦续撰。续不知何许人。是书《唐志》亦不著录,惟《文献通考》载《墨薮》十卷,引晁公武《读书志》曰:高阳许归与编,未详何代人……盖即所见书中所记止于唐文宗、柳公权事,当出于开成后人。然

题为韦续,则不知其何所据也。”㉒所谓“唐文

宗、柳公权事”,是指《墨薮》卷二《唐朝书法第二十一》中记载所记唐文宗开成三年(838),以柳公权为工部侍郎之事,知是书至早应是唐末人的著作,不可能是韦鐬之孙所作。若今传《墨薮》即晁公武所见者,则作者更不能遽定为此韦续。《全唐文》作者小传谓:“续,驸马都尉鐬孙,玄宗末官天兴令”,失于轻率。

2.韦班

上元元年(760),韦班为涪江县尉,杜甫有《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广德元年(763)还京,杜甫又作《涪江泛舟送韦班归京》诗:“追饯同舟日,伤春一水间。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花杂重重树,云轻处处山。天涯故人少,更益鬓毛斑。”自伤飘零,表达惜别之情。

永泰中,韦班为河南县尉,韦应物有《示从子河南县尉班》诗,序云:“永泰中,余任洛阳丞。以扑抶军骑,时从子河南尉班,亦以刚直为政,俱见讼于居守。因诗示意。府县好我者,岂旷斯文。”诗云:“拙直余恒守,公方尔所存。同占朱鸟剋,俱起小人言。立政思悬棒,谋身类触藩。不能林下去,只恋府廷恩。”㉓大历中终衡(衢)州刺史。

3.韦讽

宝应元年(762),摄阆州录事参军,杜甫在绵州,有《东津送韦讽摄阆州录事》诗送之。诗云:“闻说江山好,怜君吏隐兼。宠行舟远泛,惜别酒频添。推荐非承乏,操持必去嫌。他时如按县,不得慢陶潜。”写其以贤摄官,以廉尽职,末句则嘱其毋慢属员。按语气,应是杜甫的晚辈。

广德二年(764),杜甫在其成都住宅观赏曹霸所画马,作《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同年,真为阆州录事参军,杜甫作《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国步犹艰难,兵革未衰息。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韦生富春秋,洞澈有清识。操持纪纲地,喜见朱丝直。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挥泪临大江,高天意凄恻。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从“韦生富春秋”看,此时尚是壮年,杜甫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救国难,去叛乱,为国家作贡献。

4.韦偃

上元元年(760),韦偃画马在草堂壁上,乃临行留迹,杜甫作《题壁上韦偃画马歌》:“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渠画无敌。戏拈秃笔扫骅骝,歘见骐驎出东壁。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赞其“画无敌”,爱其画马之神骏,发出“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的感叹。又有《戏为韦偃双松图歌》:“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都用诗人的笔法写出了韦偃高超的画艺。

韦偃乃韦鉴之子。擅画鞍马、松石,思高格逸,曲尽其妙。骏马则宛然如真,松石则咫尺千寻、霞笼骈柯,山水则云烟幻灭,景象万千。传世作品有《百马图》,故宫博物院藏有李公麟临本。

5.韦匡赞

大历三年(768)为荆州公安县尉。杜甫《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诗云:“逍遥公后世多贤,送尔维舟惜此筵。念我能书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时危兵革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仇注谓“时逢兵革,身泊江湖,白发之年,短如秋日。此情此景,乃古今所同悲者,况故人分手于风烟之际,能不为之伤心而肠断乎?四语叠递,意极凄惨”。

六、姻亲

在与杜甫有过交集的韦氏族人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即杜甫的姻亲。

1.杜甫妹婿

杜甫有妹,嫁韦氏,早卒。杜甫有《元日寄韦氏妹》诗。

2.杜甫诸侄

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属县任上。杜甫有《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戏寄崔评事表侄苏五表弟韦大少府诸侄》等诗,具体的人物已经不能详知。

3.韦津

天宝十五载(756),循资授大理囗囗,俄摄监察御史,充山南採访判官。又充剑南节度判官,转大理司直。广德元年(763)在任,杜甫时在梓州,有《送韦郎司直归成都》。又充剑南东川节度判官,迁太子左赞善大夫兼彭州别驾。《华阳县志·金石志》有《唐故朝议郎试太子左赞善大夫兼彭州别驾赐绯鱼袋上柱国韦府君之墓志铭》,其妻为京兆杜氏,先津而卒。当与杜甫为后辈姻亲。也有可能即前文的韦七赞善。

4.韦有夏

杜甫从孙杜济之妻韦氏之兄弟。大历元年(766)在考功郎中任。杜甫在夔州生病,为寄药品,杜甫有《寄韦有夏郎中》诗谢之,云“省郎忧病士,书信有柴胡。饮子频通汗,怀君想报珠。亲知天畔少,药味峡中无。归楫生衣卧,春鸥洗翅呼。犹闻上急水,早作取平途。万里皇华使,为僚记腐儒。”对其表示谢意。

5.韦都宾

韦述之子,韦有夏从兄弟。广德元年(763),为梓州幕僚。杜甫在梓州,有《投简梓州幕府兼简韦十郎官》诗:“幕下郎官安隐无,从来不寄一行书。固知贫病人须弃,能使韦郎迹也疏。”杜甫从孙杜济妻为韦述弟韦迪第三女,亦都宾从姊。韦都宾对杜甫的疏远真实反映了人情浇薄的世态。

据两唐书《卢杞传》,韦都宾是德宗初奸相卢杞同党,建中三年(782)四月,因河北、河南连年用兵,国用不支,时为太常博士的韦都宾与陈京建议向京城富商借钱,以为“大率每商留万贯,余并入官,不一二十大商,则国用济矣。”㉔德宗同意了他们的建议,但这是一条不切实际也不得人心的建议,最后只落得怨声载道。

从童年的天真烂漫,少年的意气风发,青年的慷慨激昂,到中年的深沉睿智,晚年的落寞孤单,人的一生总是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有倾盖之欢,有刎颈之交,有雪中送炭的真情,也有人情浇薄的淡漠。有驿路江畔的依依不舍,也有南雁北鱼的殷殷关切。有同殿为臣的肝胆相照,也有青山绿水的携手同游。杜甫与韦氏族人的交往,可视为杜甫一生交游的缩影。

注释:

①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3页。

②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50页。本文所引杜诗均出于此,后文不再一一标注。

③杜甫著,杨伦笺注:《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661页。

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13页。

⑤董诰等:《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749页。本文所引《全唐文》均出于此,后文不再一一标注。

⑥⑦⑧⑭⑯⑱⑲⑳㉔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2、293、4297、927、3284-3285、2961、4823、4906、332页。

⑨韩愈:《韩昌黎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63页。

⑩⑪彭定求等:《全唐诗》(增订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901页。

⑫⑬王嗣奭:《杜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53、387页。

⑮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806页。

⑰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69页。㉑闻一多:《唐诗杂论》,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页。

㉒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55页。

㉓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10页。

责任编辑 张宏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隋唐京兆文学家族及文学研究》、(编号11YJC751058)、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第79号)成果。

作者:孟祥娟,北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132013。

猜你喜欢
杜甫
诗圣杜甫简介
登高
晨雨
杜甫触摸的,是盛唐的背影
春夜喜雨
录唐·杜甫诗《望月》(草书)
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