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媒体的现状及问题
----以东北三省主要高校为例

2017-11-13 05:48孙宏利王文俭刘文永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研究生群体政治

孙宏利, 王文俭, 刘文永

(大连海事大学 研究生院, 辽宁 大连 116026)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媒体的现状及问题
----以东北三省主要高校为例

孙宏利, 王文俭, 刘文永

(大连海事大学 研究生院, 辽宁 大连 116026)

以东北三省主要高校为例,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以SPSS 21为分析工具,对当前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建设情况的现状进行考察,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新媒体;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 研究背景

在2014年12月举行的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适应新形势,主动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新的历史责任。

新媒体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的革新,已逐步取代传统方式,成为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的主要高地。伴随着新的产业调整和生产方式升级,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带给生活的改变渗透到了方方面面,并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使高品质、大容量的多媒体数据信息在电脑、手机上的高速传播成为可能。校园内,“拇指族”“低头族”随处可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37次)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率达50.3%,产生了高达6.88亿的互联网用户,网民人数已超过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仅2015年,我国新增互联网用户3951万,年增长率超过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随着终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用户的上网设备正逐渐从PC端向移动端集中,手机用户成为拉动网民增长的主要激励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6亿,相应的,典型的即时通信软件(微博、微信、QQ等)成为了第一位的上网应用。

当代高校研究生群体既是互联网信息的获取者,也是使用者[2]。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经济和互联网技术从起步到腾飞。受互联网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获取信息的途径,都与之前有明显的不同。他们通过互联网参与校内活动、发表观点、分享知识、与世界沟通。他们通过网络创建博客、微博,加入社交网站,实现校内校际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高校教育也正逐渐向互联网阵地转移,从数字图书馆,到数字图书、杂志,从红色刊物到红色网站,高等教育也在“云”端打开了一片新天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互联网”这个新形式,在新的语境体系下,使用新载体、新平台、新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

运用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得到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同。早在2001年,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著名学者曲建武教授就深刻地指出,互联网必将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主动发力,率先抢占网络高点,提升工作效能。在《信息网络时代大学德育的思考与探索》中,他强调“信息网络时代,信息就是德育工作的生命线。在学生思想变化随着社会变化节奏加快的情况下,快速掌握各种信息,发现学生思想变化的端倪,未雨绸缪,将学生的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这是互联网赋予德育工作的巨大效能”[3]。对于新媒体的认识,曲建武指出,“新媒体对于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社会所有与新媒体相连接的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工具,不仅是一种媒体,更是以信息为特征的生存、生活方式”[3]。这是国内对于新媒体比较早期、比较全面的认识。曲建武提出该观点的时期,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仅890万,而今天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已超过6亿,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更为深刻。

二、 研究过程

1.样本选择

以辽宁省为中心,设计了覆盖东北主要高校的调研计划。调研在选择样本时采取分级、分类、随机取样的方法,分别以东北三省高校较为集中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为调研基地,调研高校涉及教育部直属院校、部属院校、省属院校,涵盖“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和省重点院校,涉及理工类、师范类等不同专业性大学。重点实地调研的高校包括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问卷覆盖高校包括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交通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和哈尔滨理工大学等。

2.问卷编制

为结合目前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情况、突出课题研究特点、得到较为翔实的数据,课题组编制了学生、教师两类问卷,着重考虑研究的一致性和对比性。依据个人新媒体素养、新媒体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各高校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从三个不同维度进行划分,并在每个维度通过量表题和非量表题相结合,进行问卷设计。问卷编制完成后,征求了课题组内外专家意见,经过修改后,进行问卷实测,并根据学生、教师反馈再次修改。运用“问卷星”提供的平台,搭建了网络问卷平台,更易于问卷工作的开展和数据统计。

所有问卷由三部分构成:基本信息、量表调查和结构化调查。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 21统计软件[4]。基本信息主要包含被测样本的实际情况。对教师而言,包括性别、年龄、所在学校层次、职务、职称等;对学生而言,包括性别、年级、政治面貌、是否学生干部、是否有过工作经历等。特别的,为考察被测样本的新媒体素养,设置了专业背景是否为计算机类专业、个人媒体开通情况和每月的移动数据流量。通过基本信息,可以对被测样本对新媒体理解程度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和对比。量表调查其中大部分试题采取的是五点式量表,依据3个主要维度,共设计了16道量表题,基本保证每个维度5~6题。结构化调查考察不同群体对同一问题的反应。其内容主要包括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和频度、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和载体等方面。

3.问卷调查的信度及效度

课题组共计回收试卷430份,其中有效试卷418份,全部来自网络平台,有效率为97.2%,基本符合预期。通过对调查的信度分析,“新媒体使用情况” “新媒体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781、0.773和0.853。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较稳定,可信度较高。采用“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方法测量效度(Validity),结果分别是:“新媒体使用情况”KMO值0.774,“新媒体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KMO值0.799,“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现状”KMO值0.812。此次问卷调查的效度较高,特别是在第三个维度的效度,令人满意。

三、 数据分析

1.基本信息

参与问卷调查的人群中,教师36人,其中男教师28人,占77.78%;女教师8人,占22.22%。年龄分布中,30岁以下的占22.22%;30~35岁占77.78%。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整体结构来看,30~35岁年龄段,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线一线工作者的主要年龄段,他们对工作的情况比较熟悉,对学生的特点比较掌握,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所有参加调查的教师中,开通微博的占44.44%,开通微信的占100%,开通个人微信公众平台的占22.22%,没有人开通个人主页。可以看出,目前,微信已经成为了教师群体中主要的信息发布、接收工具,而前些年流行的人人网、博客等个人主站式网页平台,已基本被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形式取代。

参与问卷调查的人群中,学生共计410人。研究生一年级130人,占31.71%;研究生二年级220人,占53.66%;研究生三年级及以上60人,占14.63%。所有参加调查的学生中,开通个人微博的300人,占73.17%;开通个人微信的396人,占96.29%;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70人,占17.07%;开通个人主页的10人,占2.44%。学生群体的微博开通情况要远多于教师群体,而微信公众平台的开通情况要少于教师群体,微博和个人主页的开通情况与教师群体类似。

2.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媒体的状况

(1) 新媒体应用情况。①在 “获取信息方式的最主要途径”问题中,受访者选择了“手机客户端”(95.79%)和“PC网站”(52.34%),而电视、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体,基本无人问津;在“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问题中,受访者维持在“4~8小时”(31.78%)和“2~4小时”(32.24%)区间,根据新媒体带来的信息碎片化特点,可以认为新媒体占据了受访者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和注意力。②在“关注的信息内容”问题中,“时政新闻”(74.3%)、“娱乐新闻”(60.75%)和“专业信息”(50.47%)是受访者最关注的内容,可以看出,主流的新闻报道、专业领域的信息动态和青年人比较关注的娱乐新闻,都是当下研究生群体比较关心的话题。③在“更喜欢的内容形式”问题中,“深度报道”(51.87%)、“新闻评论”(55.61%)、“图文概要”(51.4%)是受访者最乐于阅读的媒体形式,研究生群体更倾向于思想性较强、观点更深刻的信息形式,这与研究生群体的知识水平、专业背景和心理成熟度有密切关系。④在“浏览新媒体时,发表跟帖、评论的情况”问题中,更多的受访者选择“很少”(51.4%)和“从不”(26.64%),这体现出研究生群体在运用新媒体接受信息时,更多的时候是被动接受,而很少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特性进行交流。⑤在“利用新媒体发布信息或发表内容的频率”问题中,大部分受访者“很少”(49.53%)发表内容,甚至一小部分受访者“从未”(12.15%)用新媒体平台发表过内容,对于研究生群体的大部分来说,尽管具备较高的学识和文化素养,但仍不习惯运用新媒体发表观点。⑥在“登录学校网站查看学校新闻及动态(非成绩查询、选课等实务性信息)”问题中,“经常”(23.83%)和“一般”(46.73%)是大部分受访者的情况,与此相关的,在“关注‘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或‘中国大学生在线’等大学生思政类网站(非实务性信息)”问题中,“很少”(23.83%)和“从不”(46.26%)是绝大部分受访者的情况。综上,对于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建设中,研究生群体中的大部分是乐于关注学校自身的新媒体平台,而基本不会关注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搭建的通用平台,这与研究生群体课余时间有限有关,也与他们的关注兴趣有关。

将教师和学生分开,运用交叉分析法分析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 “关注的信息内容”。①除“时政新闻”之外,学生群体更关注的是“娱乐新闻”(62.44%)和“专业信息”(51.22%),而教师群体对这两类信息都不关注。这与研究生群体的青年特征和较大的学业压力密切相关(见图1)。②“更喜欢的内容形式”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对“简讯”和“视频动画”的方式比较感兴趣,而对教师群体而言,这两种形式都不感兴趣。这一方面与研究生的年龄特点有关,易于接受形式新颖、特色突出的表达方式,也与其自身较重的学习压力和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关(见图2)。

图1 教师与学生关注信息内容的差异性

据此部分分析,可以得到关于“新媒体的应用情况”的调研结论:手机客户端、PC网站目前已成为研究生群体最常使用的获取信息平台,每天在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上大概花费4小时的时间。研究生群体更关注时政要闻、娱乐新闻和专业信息,喜欢深度的信息挖掘和新颖的表现形式,更倾向于利用新媒体方式接收信息,而不愿意发表看法、进行互动,更愿意关注高校自身的新媒体平台,而忽视对教育主管部门搭建的通用平台的关注和使用。

图2 教师与学生对内容形式的差异性

(2) 新媒体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①“认为研究生的‘三观’基本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基本成熟”问题中,大部分受访者认为“非常同意”(12.62%)和“同意”(49.07%),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年龄较大、社会阅历较多、知识水平较丰富,“三观”基本形成,对事物的看法也较为成熟。②“认为复杂的新媒体舆论环境会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影响”问题中,“非常同意”(11.68%)和“同意”(53.27%)是受访者的主要观点。当前形式下,研究生群体能够意识到新媒体对研究生思想产生的深刻影响。③“认为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会对研究生学术道德造成影响”问题中,九成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同意”(9.35%)、“同意”(44.39%)和“不一定”(36.92%),只有不到一成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同意”(7.94%)和“非常不同意”(1.4%)。在新媒体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渠道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丰富的当下,研究生群体的学术道德会受到较大影响和干扰,这也是新媒体对研究生培养造成的消极影响④“认为新媒体带来的丰富内容会开阔研究生的学术眼界和学术思维”问题中,近七成的人表示“非常同意”(11.21%)和“同意”(65.89%),更丰富的信息、更便捷的查询、更多元的渠道,大大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眼界,这是新媒体对研究生培养带来的积极影响。⑤“认为新媒体会带来的混杂信息会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造成影响”问题中,认为“同意”(43.46%)和“不一定”(36.92%)占多数,仅有一成多受访者认为“不同意”(10.75%)和“非常不同意”(0.93%)。新媒体对研究生群体造成影响的情况是有共识的,但因为研究生群体具有相对完善的“三观”修养,因此新媒体对研究生的影响程度情况,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⑥“认为新媒体应该存在伦理道德方面的约束和规范”问题中,大多数人选择了“非常同意”(27.1%)和“同意”(55.14%)。在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引导和管控,完善体制机制,是目前研究生群体主流的诉求。

据此,可以得到关于“新媒体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的调研结论: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群体“三观”形态基本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基本成熟,但由新媒体带来的复杂的信息环境,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多影响和困扰,包括学术道德的影响和思想品德的干扰,同时也在开阔眼界、拓展思维等方面,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积极影响。鉴于新媒体的“双向性”效应,更应该加快对新媒体使用的引导和监管,不断通过体制、机制完善,约束不利影响,强化积极影响。

(3) 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现状。①“有专业的新媒体维护、开发人员,并能有效的运用新媒体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占到71.5%,这其中有学生工作干部兼职参与,也有学生兼职担任。②“您认为对研究生来说,在思想方面影响最大的人是”问题中,“导师”(60.75%)和“实验室同学”(22.43%)是此次受访对象认为的最重要的人群,可以看出,受目前研究生培养方式的限制,研究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更多的是与导师和实验室同学接触,受他们的影响比较大,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处于缺位状态的,这更需要发挥新媒体的无界优势,突破限制。③“您认为研究生导师运用新媒体对所带研究生进行学术指导的意识和方法”问题中,认为“一般”的占26.64%,认为“较差”的占44.49%,可见导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仍习惯于传统的方式,对新媒体的应用意识较薄弱。④“您认为研究生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方法”问题中,九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辅导员的新媒体意识较好,仅有不足一成认为“较差”(6.07%)和“非常差”(1.40%),目前在研究生辅导员群体中,都能有意识的、自觉的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⑤“您认为研究生相关机构(研究生会、群团组织)运用新媒体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方法”问题中,认为“较好”(47.66%)和“一般”(24.77%)是主流选项,仅有极少的受访者认为“较差”(2.34%)和“非常差”(0.93%),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新媒体已成为研究生机构、学生团体联系学生最常用、最紧密的方式和平台。⑥“您认为研究生能主动关注新媒体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问题中,“非常同意”(19.16%)、“同意”(39.72%)和“不一定”(34.11%)占主要部分,对于研究生自身来说,是有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动意愿的,如果内容足够丰富、形式足够新颖,是会吸引到研究生群体的。⑦“认为新时期下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被研究生接受”问题中,“非常同意”(21.03%)和“同意”(52.8%)超过七成,运用新媒体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基础的,也是可行的。⑧“在获取贵校相关新闻或信息时(非实务性信息),您更愿意选择关注”问题中,“学校主页”(73.36%)、“官方微博”(46.26%)和“微信公众平台”(71.5%)成为研究生关注的最主要平台和渠道,而“校园公告栏”(17.76%)等传统形式已经失去了市场,将信息主阵地从传统渠道向新媒体平台转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⑨“贵校的官方平台(学校主页、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还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加强”问题中,“信息及时”(61.68%)、“平台互动”(56.07%)、“形式新颖”(41.59%)和“内容丰富”(42.99%)都是研究生群体的主流诉求,在当前形势下,研究生群体对跟其相关的新媒体平台内容建设方面,都不太满意。⑩“您认为造成目前运用新媒体在研究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是”问题中,“技术欠缺”(40.19%)、“维护不够”(41.12%)和“高校不重视”(48.6%)是最主要的选择,高校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主要的是要加强自身发展,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平台的维护。

在运用交叉分析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差异进行分析,可知,二者在对“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认识上存在差异。①“贵校有专业的新媒体维护、开发人员,并能有效的运用新媒体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中,学生普遍认为“同意”(59.02%),而教师普遍认为“不同意”(44.44%)。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群体对学校新媒体的具体运营、管理情况不了解;另一方面是有可能新媒体维护的人员以学生兼职为主,造成两个不同群体的认识偏差(见图3)。②“您认为研究生能主动关注新媒体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问题中,研究生普遍认为自己对新媒体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主动关注,通过更进一步的调查显示,研究生群体也比较乐于通过新媒体接受信息。而在对教师群体的调查中,相当一部分教师“非常不同意”(22%),认为研究生不会主动关注新媒体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二者认识的错位,既有主观因素的错误判断,也有长期以来惯性思维的误导(见图4)。

据此可以得到关于“新媒体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的调研结论:目前,各高校在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建设中,都能安排专人负责开发和维护(其中,部分以教师兼职为主,部分以学生兼职为主),在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导师和实验室同学,辅导员在这方面比较缺位。在运用新媒体开展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中,辅导员的意识较好,方法较新,相比之下,导师的新媒体意识比较缺乏。同时,新媒体也已经成为了研究生相关机构与研究生群体沟通的主要渠道,学生更习惯于通过新媒体(而非传统媒体)接收信息。在内容方面,研究生群体能主动的关注新媒体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乐于通过新媒体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可见,运用新媒体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可行的。在高校新媒体建设方面,研究生群体认为,及时更新、加强互动、创新形式、丰富内容都是当前亟待加强的方面。高校不重视、技术欠缺、缺乏维护是目前制约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建设最主要的因素。

图4 教师与学生对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差异性

四、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困境

1.新媒体建设步伐缓慢、动作延迟

在实践过程中,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的意义内涵和实践外延还不够清晰。同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涵过大、内容过多,高校面临很多具体工作和实际诉求,新媒体建设作为一项渠道建设工作,投入较大、耗力较多、收效周期较长,很多高校往往不把新媒体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同时,机关行政人员缩编较多,一线辅导员压力较大,在完成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都显得人手不足,在做新媒体建设时就更捉襟见肘。很多高校的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年限较长,对工作的惯性较为习惯,在接受新形式、新变化、新方法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抵触和畏难情绪。

2.缺乏统一领导,体制机制不健全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可将工作的效果扩大化,也使得工作上的不足加倍放大。在研究生工作进网络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与管理的缺失、体制机制的失位密切相关。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进一步突出,朋辈对研究生思想的影响更为加强,在建设新媒体的过程中,更要将导师和实验室团队纳入其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建设,涉及到了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信息处和团委等各个方面,而目前的学校行政管理体制,在新媒体建设方面,缺乏统一领导,管理体制不健全,相关的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清、责任模糊,进而增加内耗,降低效率。

高校中的新媒体舆论引导机制、技术支持和学生自我教育机制方面也存在空白。在研究生群体中,新媒体已逐渐成为文化传递的枢纽和舆论汇集的漩涡,师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都受互联网影响很大,同时对于高校来说,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难度较大,因此,加强和完善跟互联网相关的机制建设势在必行。

3.专业化程度不高,效率较低

新媒体的运营是一门交叉学科的实践过程,既包含了媒体运营,又包括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技术保障,同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新媒体建设,又必须突出研究生的群体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业务范畴[5]。在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作为非事务性工作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跟社会新媒体从业者争抢阵地的严峻挑战。

从调研情况来看,开发、维护、运营一个小型的新媒体应用或一个内容输出为主的微信公众号,每年的投入都在百万人民币量级,专业全职的运营团队至少是5~7人的配置(不包括专栏作家和约稿作家),包括技术开发、日常维护、编辑、运营、流量引进等专业岗位。而反观当前高校的新媒体建设团队,经费紧张,技术落后,运营团队更无法与社会力量相比较,且大多以辅导员兼职参与、学生社团维护为主,既缺乏专业技术保障,也缺乏市场运营意识。目前高校的新媒体平台普遍专业程度不高,工作效率较低,大大的影响了工作效果。

4.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激励考核机制

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高校的新媒体平台开发、维护和运营都以兼职为主,且基本都是教师(研究生辅导员和研究生院行政人员为主)和学生骨干,既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支持,也缺乏较为完善的团队组织和梯队建设。同时,高校都没有将新媒体建设情况纳入激励考核之中,也没有评价定级的约束,基层对待新媒体的工作存在敷衍了事的状况。同时,依赖学生维护新媒体平台,也使得工作缺乏延续性,每次年级的迭代,都要重新培养工作人员。在对队伍的培养方面,各学校的情况基本还是靠新媒体负责人“自学”为主,缺乏系统、有效的培养,也缺乏向社会的先进做法学习、借鉴的胸怀。

5.内容不新颖,缺乏对青年人的吸引力

内容陈旧、语言生硬、形式单调,几乎是各个高校研究生群体反映的共性问题。调研的很多新媒体平台,特别是网站,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内容更新很慢,有些甚至是“僵尸”页面,这显然与便捷、高效、内容丰富、传播广泛的新媒体特征不符。一些新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是直接从学校的官方网站切换而来,或者将内容直接拷贝而来,忽视了新媒体的语言环境和话语体系,生硬刻板、说教情况严重,与当前社会流行的新媒体话语形式格格不入,也与当前青年人的接收信息习惯很不一样,大大降低了对青年人的吸引力,甚至引起了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1] 习近平批示高校党建工作: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EB/OL]. http:∥www.news.hexun.

[2] 彭坪湖.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运行机制研究[D]. 南昌: 南昌大学, 2016.

[3] 曲建武,周伯伟. 信息网络时代大学德育的思考与探索[J]. 中国高教研究, 2001(9).

[4] 李小胜,陈珍珍. 如何正确应用SPSS软件做主成分分析[J]. 统计研究, 2010(8).

[5] 王婷婷. 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 西藏教育, 2011(12).

CurrentSituationsandProblemsonApplyingNewMediato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Postgraduates:TakingMainUniversitiesinNortheastChinaasExamples

SunHongli,WangWenjian,LiuWenyong

(Graduate School,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116026, China)

The research group applies field research, questionnaires and other means and uses SPSS 21 as the analysis tool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ew media industry construction of the postgradu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taking main univers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as examples. Meanwhile,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are analyzed, which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future work.

new media; post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017-05-23

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思政专项)项目(L15ASZ001)。

孙宏利(1975-),男(满族),辽宁北宁人,大连海事大学副教授,博士。

2095-5464(2017)05-0535-07

G 410

A

【责任编辑孙立】

猜你喜欢
研究生群体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