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帮的“狙击”

2017-11-13 18:56郭东风
特别文摘 2017年11期
关键词:军迷瞄准镜狙击步枪

郭东风

时下,我国影视中正刮着一股狙击的强风,光是带有狙击这两个字的片名就有好幾个。而且看趋势,这近十多年才火起来的狙击步枪正溯历史而上,在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中也越来越多地登场了。

实际上,如果放到二十年前,部队中的许多军官,还经常将狙击步枪错误地读作“阻击步枪”。这说明“狙击”这两个字,很长一段时期里并不为中国军人所熟知。在国共两军的抗战历史中,狙击步枪,在当时还是一个十分冷僻的东西,远远不像《我的兄弟叫顺溜》《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影视中表现的那般火热。

在旧中国,狙击战术很火,但狙击不叫狙击。

冷炮活动不及冷枪活动开展得那般普及,但至少从华北敌后抗战时开始,冷炮活动便伴随着冷枪活动开展起来。那时,深更半夜日伪的岗楼里,或宣传王道乐土的集会上,或日军扫荡的队列中,时不时就会不知从哪飞过一颗50掷弹筒弹或60迫击炮弹来。当时活跃于敌占区的许多武工队,都有轻型掷弹筒或枪榴弹的配备。在以政治进攻为主要斗争形式的一二十人的武工队里,配备掷弹筒或枪榴弹的主要目的,就是开展冷炮活动,以营造敌伪心理上的恐慌。还有一个不是炮的手榴弹袭击活动,也应该归入冷炮活动中来。在敌后广大的村庄,月黑风高的夜晚,汉奸的家庭院落、敌伪在乡村的临时驻地、伪政权的办公场所等,便成为手榴弹频频光顾之地。这些冷炮活动,对于打击敌伪士气,鼓舞群众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来这一成功做法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时期又得到推广和发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的冷炮活动与冷枪活动一样,曾使敌人防不胜防,严重打击了敌人的士气,大量杀伤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尽管这一冷枪冷炮的战术,实际上就是狙击战术,但在那个年代,除少数军官的少数行文中会用到狙击,一般部队官兵却基本不使用这两个字,甚至可能不知道这两个字,因而不论是当年的战报中,还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写的回忆录中,都写到了冷枪活动、冷炮活动,却极少出现狙击这两个字。这是一个用语习惯问题,就像国人曾大量使用的德制MP18I式冲锋枪,都叫它花机关,有几人叫过它的正规名称呢?电视剧是特别讲究语言称谓的艺术,叫花机关就对了,要是从红军或川军或粤军的口中叫出MP18I式冲锋枪来,就不对了。

民国时期狙击手的诞生与活跃,主要不是从兵学操典上学来的,而是频繁持久的战争催化的,是在战争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那时的许多军队,都有将枪法特别好的士兵挑选出来集中训练,战时专门担任射杀敌指挥官、机枪手等任务的做法。这些组织,虽然叫法不一,有叫神枪手班的,有叫长枪班的,有叫炮手班的,有叫射击小组的,但其实际的形式,翻译成今天的时髦语言,也就是狙击手班。

配不配备专用的狙击步枪,往往成为今天的军迷们判定这个士兵是不是狙击手的最直观的标准。许多军迷认为,不管什么历史时期的什么军队,只要你没有配备安装有光学瞄准镜的专用狙击步枪,就不能算是狙击手。于是,许多电视剧的编导为了迎合众多军迷的这种心理,便让那时髦的光学瞄准镜大量出镜,使狙击步枪成为时下抗战影视中十分火爆的明星道具,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好像这带有瞄准镜的专用狙击步枪在那个年代十分普及似的。

实际上,在旧时的中国军队中,尽管有狙击战术的存在,尽管也有狙击手的存在,但却很少有专门的狙击步枪使用。或者换句话说,旧时中国军队中的狙击手们,百分之九十九的是没有配备专门的狙击步枪的。

旧时的中国战场,狙击并非一定要用专门的狙击步枪。

自民初群雄割据混战开始,一直到全国解放,又延伸到抗美援朝,狙击作战一直就没有停止过,而狙击手们用于狙击的步枪,始终就是不带瞄准镜的普通步枪。魏来国当年使用的,就是普通的三八式步枪;张桃芳当年使用的,就是普通的四四式步骑枪;八路军孤胆射击小组使用的,也都是不带瞄准镜的普通杂牌步枪。

普通步枪是没有配装光学瞄准镜的,那狙击能好使吗?对于远距离狙击来说,自然不如用瞄准镜好使。可不好使又有什么办法呢,你没有哇!

(摘自“豆瓣读书” 图/傅树清)

猜你喜欢
军迷瞄准镜狙击步枪
假如没有瞄准镜
机械图鉴——TAC-50狙击步枪
军迷百宝箱
枪械图鉴——VKS狙击步枪
军迷集合!逛去喽
军迷百宝箱
军迷百宝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