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内涵式发展路径改造传统农业

2017-11-13 23:47张益韩一军
中国科技纵横 2017年19期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农业现代化

张益+韩一军

摘 要:中国当前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在自主创新能力、体制机制的运行和管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人才投入等方面均存在不足,阻碍了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在舒尔茨“内涵式”发展路径的指引下逐渐改造传统农业,激活农业现代化的内生驱动力,以创新驱动发展,以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内涵式发展;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9-0210-03

1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农业是一国的根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在当前这个科技信息化急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将先进的技术与传统的农业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农业科技的发展,以科技的力量促进农业的发展,是当前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进入了历史发展新阶段。但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近些年来中国农民每年实际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有所减少,农业劳作的付出较之收益相对低下,使得大量农村人口选择进城务工,这导致了农村土地的荒置和发展的滞后。如果任由其发展,那么未来将由谁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又由谁来承继,是一个摆在眼前的严峻考验。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農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只有通过创新驱动促进农业效益的提高,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收入,才能留住并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体制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生产效率、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最有效手段,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

2 我国农业发展路径的选择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威廉·舒尔茨(Theodore William Schults,1964)主张以一种“内涵式”的路径来发展现代农业,即:利用技术进步和提高农业人力资源的素质将传统农业改造为高生产率的现代农业,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是实现现代化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

然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采取的方式更偏向于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1954)主张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即:通过劳动力的转移将人口从传统的农业部门逐渐向工业部门转移,直至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为止。这种以农业支持工业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促成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但是通过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到工业部门以实现现代化的思路在中国并未得以实现,反而积累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相对滞后、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发展不平衡等(王英姿,2014)。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总体改善,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已从过去单纯的解决温饱过渡到农作物质量改善和选择多样化上来。除此之外,中国已在世界舞台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理念已经将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结在一起,产出绿色环保的农产品既是中国人民的需求,也是世界人民的期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借鉴舒尔茨的内涵式发展思路,依靠科技创新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已经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了。

3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科技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到了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找出问题以更好的促进发展,我国当前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存在以下问题:

3.1 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人力资源短缺

随着我国农产品供需形势的不断变化,如何从技术层面来节约成本、增加效益、提升质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这个时代的要求,也是农业技术研究人员和推广人员需要认真考虑并寻求解决之道的问题。

但是,我国在基础性的农业科技研究领域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在农业领域自主创新的重大科技成果较少,缺少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国际专利,在一些生产应用领域如重大技术装备和饲养动物品种方面仍然依赖进口(陈萌山,2014)。并且,农业科技发展的人力资源较为短缺,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农技推广人员在力量和数量上均无法满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需求(李茉莉、岳铭鉴,2016)。

3.2 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农业技术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完善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水平是科技创新工作顺利开展的制度保证。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为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

(1)科研机构间的分工存在问题。大学和科研机构间的分工不明确,存在业务上的重复。同时,各层级科研机构间也存在业务分工不明确的问题。

(2)项目课题制的管理模式存在缺陷。此种管理模式容易削弱科研机构的管理积极性,使得科研过程中各级行政领导各自为政,同时易形成小团体,不利于联合合作,难以产出大成果来满足国家的重大需求。

(3)缺乏统一的管理者和指挥者。由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不同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和整合,以部门、单位各自为政的现象非常普遍。

(4)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缺乏针对性。在制定和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时候,没有从农业科研的基本规律出发,创建一套适合农业科技发展的管理模式,而是照搬工程领域的管理模式,不合理的财务制度导致科研经费的低效利用和不同程度的浪费(陈萌山,2014)。

3.3 创新成果的转化率较低,各环节未能形成合力

科研、教育和推广是科技创新领域的三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形成合力,才能使科技创新工作真正的得以发展和进步。但是,我国的科研、教育和推广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和机构,在工作中有着各自的工作计划和方式,从中央到地方,均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管理,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分工和指挥,使得科技创新项目的立项和考核都缺乏科学性和组织性。并且,科研考核的标准过于强调论文的发表级别和数量,使得实际的推广应用效果不受重视。毛学峰等(2012)的调研中显示,在865家涉农科研教学单位和1220家涉农企业中,涉农科研教学单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41%,正在转化的成果为23%,未转化成果为36%(见图1)。根据科技部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然从 2003 年的 45.97%提高到了 2013 年的 55.21%,但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比例仍有较大差距(王雅鹏、吕明等,2015)。endprint

同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没有形成市场化体系,农业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仍由政府主导转化推广的过程,信息的沟通渠道不通畅,使得农业科技信息与技术需求之间的良性机制未形成。相比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言,科技型的农业企业无论是在与市场的关联度方面,还是在对市场环境的熟悉度和抗风险能力方面,均具有绝对优势,并且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也更高,但是我国的农业企业在运营体制、资金投入、人才和技术的支持等方面均不具备科技创新成果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推广转化的条件。

3.4 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投入力度有待提高

(1)产业间的科研经费投入比例不均衡。虽然农业科研经费应该较多的投入在农作物上,但是畜牧业以及农作物产前产后的投入也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近些年来,种植领域研究经费基本占了科研经费总预算的67.72%,畜牧业、服务业领域科研经费只占了总经费的11.77%、12.72%,并且比例还在持续下降。

(2)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投入结构不合理。根据国际经验,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商业化生产三阶段的费用投入比例大体应为1:10:100,而我国的投入比例为1:0.7:100(陈萌山,2014),显然中间的成果转化环节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这就容易导致科技成果的转化风险增大,不确定因素增多,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3)竞争性与稳定性科研经费的分配不均衡。由于在项目经费的分配上,相对于竞争性经费60%的投入比,农业科研院所的稳定经费投入仅不足40%,这就造成在农业科技创新研究经费上的激烈竞争,科研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经费的申报和检查,无形中增大了科技创新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支出。

(4)财政对农业科技领域的研究人员拨款不足。人员编制远远低于实际的科研人员数量,有限的经费被分摊后分发给科研人员的实际资金较低,科研人员为了创收往往首先专注于论文的发表,而将科技项目的完成放在次要的位置,这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和效率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农业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等方面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农业科技创新的开展缺乏强劲的动力。

4 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国当前已步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粗放型经营方式向产业化生产方式转化的关键战略阶段,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最重要的是要激活农业现代化的内生驱动力,以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农业的内生增长。

4.1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科研人员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和直接参与者,应提高认识,深刻了解和理解创新工作的重要性,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掌握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特点和运行规律,掌握农业农村的发展现状和技术需求(雷茂良,2014)。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求变求新的态度亲身实践、科学选题,从国情出发,以党中央精神为指导,脚踏实地、刻苦钻研,承担起农业科技创新事业的重要责任。

4.2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提升管理水平

一方面,建立服务社会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和推广联盟,在技能培训、信息沟通、市场运营和反馈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为农民提供全套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和支持,为农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着力破解科研和生产两张皮,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另一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的成绩和应用结果与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联系在一起,让科研人员不仅有科研上的成就感,也有成果转化后的获得感,促使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激发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保证科研人员和科研工作始终遵循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具体实际,满足农村和广大农民的技术需求,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制度保证。

4.3 加强队伍建设,培養多层次人才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生产力,既要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又要重视创新人才和农技推广人员的培养,建立起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队伍。

要积极引导涉农院校形成一套在专业选择、课程设置、实践实习、创新创业等方面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紧密结合的培养方案,并积极推广在职培训和成人教育,培养出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具备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能够引领时代风尚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蒋和平,2012)。要根据农村的具体实际和农民的需求,开设农技推广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开设讲堂讲授农业技术创新的知识和理念,详细介绍农业新技术的操作方法,培养专门性的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力保证。

4.4 调整资金分配结构,提供稳健资金支持

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将资金投入合理分配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商业化生产三个阶段,为科研人员提供较为充足的资源条件和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寻找更加多元的资金来源,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提供稳健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陈萌山.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J].农业经济问题,2014,(10):4-7.

[2]蒋和平.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十项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12,(02):15-17.

[3]雷茂良.践行“三严三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15,(06):1-3+60.

[4]李茉莉,岳铭鉴.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6,(07):50-51.

[5](美)阿瑟·刘易斯.施炜等译.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6]毛学峰,孔祥智,辛翔飞,王济民.我国“十一五”时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J]. 中国科技论坛,2012,(06):126-132.

[7]王雅鹏,吕明,范俊楠,文清.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02):161-167.

[8]王英姿.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要重视舒尔茨模式[J].农业经济问题,2014(2):41-44.

[9](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发展农业现代化
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咸宁市农业现代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