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视角探讨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17-11-14 09:10
海外文摘·艺术 2017年19期
关键词:保护区彝族云南省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1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当今社会一个崭新的概念,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视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古老的事业,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出现以前,人们就已经开始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努力奋斗。近几年,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人们依然积累经验、寻求不足之处。作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的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2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因不同地域的创造主体、内容内涵、文化生态环境、流变发展以及传承方式都不尽相同,云南省不同区域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产生的综合作用也影响了其生成式样、内容内涵、功能作用、传承发展等各个方面。进一步把握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促进云南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

2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

2.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云南省的分布

经过各地区积极地申报和国家有关部门严格的评选,2006年5月、2008年6月、2010年5月以及2014年7月,国务院先后四次公布了第一、二、三、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17项及扩展名录458项,其中,云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第一批34项,第二批38项,第三批21项,第四批14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在云南省16个地州的不同地域,但是分布的数量相对不均匀。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以及昆明市的各个区县,这些地区分别拥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60项、51项、59项以及55项,占云南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量的39%左右。但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曲靖市以及昭通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目相对较少,总体数目不足30项。

2.2 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

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计613项,分别是第一批168项、第二批124项、第三批126项、第四批195项。云南省8个地级市和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都有分布,相对均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本以市县名义申报,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点。

3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3.1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的划分

我国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文化部于2007年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这项工作标志着我国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同时,保护区的本质是一个文化与环境相结合的时间与地域空间。云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本身十分明显,划分保护区也有利于民族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下面主要根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分布特征以及民族的空间分布情况,结合当地的行政区划分和民族类别,构建出5个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实现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区域活态保护及传承。

3.1.1 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

保护区涉及两个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包括两个自治州下设的2市5县,位于云南省最西北部,因其地理位置紧接西藏自治区,藏族文化非常典型,种类也十分丰富,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共有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民间音乐1项、传统舞蹈5项、曲艺1项、传统手工技艺2项、民俗3项、民族医药1项。

3.1.2 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

该保护区主要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核心区,外围区主要是保山市和临沧市,该区主要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该地区分布有傣族、彝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但以傣族居多,文化也是以傣文化为主。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该保护区共有30项,其中民间文学5项、传统音乐1项、民间舞蹈6项、传统戏剧3项、曲艺1项、传统手工技艺8项、民俗5项、传统医药1项。

3.1.3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主要集中在云南省中部地区,由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普洱市和玉溪市。尽管大理主要由白族组成,丽江主要由纳西族组成,但这5个地区均处于中部,且彝族仍占该区域人口的多数,彝族无形遗产也相对集中,故将这两个地区合为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中。该区共有3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民族文学6项、民间音乐5项、民间舞蹈8项、传统戏剧6项、民间美术2项、传统手工技艺3项、民俗4项、传统医药1项。

3.1.4 回族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

该保护区包括昆明市、曲靖市和昭通市,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紧接四川贵州两省,境内主要为苗族、回族以及彝族等世居少数民族。尤其是曲靖市和昭通市,苗族文化十分典型。该保护区共有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主。

3.1.5 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

该保护区主要是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该区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与越南接壤,是我国的边境地区。这两个自治州聚居多种少数民族,有彝族、哈尼族、壮族、苗族、瑶族等,文化也是相互交融,甚至有些文化遗产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碰撞的产物,所以将该保护区定为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该保护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为17项,主要以传统民间舞蹈与文学为主。

3.2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3.2.1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发展空间不断缩小,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和原本依附的产业遭到严重破坏,严重挤压了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的空间。同时政府的追求目标和战略中心主要放在经济发展和GDP的增长上,对于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力、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后期开发无序、滥用较为突出,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遗的发展。

传承人逐渐老龄化,后续力量断代严重,面临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人亡艺息的困局。同时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力度严重不够,抢救性保护、后续开发利用、传承发展的健康运行机制没有被很好的建立起来。云南省的大多数非遗项目都是处于轻度开发和尚未开发状态,而开发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保护措施单一,开发利用上也存在着不科学和滥用问题,没有发挥好其珍贵的价值,甚至严重的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最终造成文化遗产的流失。

3.2.2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建议与对策

当下的经济全球化以及现代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逐步提升,使得人类的生活习惯、方式逐步单一化,这就造成了文化也逐步趋同、单一的现象。而对于文化而言,文化一体化对发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不利,这就需要我们认清当下时代背景,正确认识每个非遗自身的规律及其特点,建立正确的遗产观念,这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条件。

同时在法治社会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一定要牢固树立活态传承的核心理念,深度认识传承保护的重要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在博物馆、课堂中,是应该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它是流变的、活态的、可创造的一种文化,并不简单的是一种文物。

最后,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挖掘当地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在不同的地区和人群间进行传播、繁衍,具有不同的差异性和地域性,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而正是这些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文化吸引游客,才让云南非遗成为重要的资源。同时,我们要顺应文化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其中关系,保护好人类珍贵的精神文化家园。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文艺出版社,2006.

[2]安学斌,曹志杰.云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梁华,晋淑兰.中国分省系列地图册·云南[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

[4]缪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问题探讨[D].西北大学,2008.

猜你喜欢
保护区彝族云南省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彝族美神故里 生态山水画廊
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党校:加快发展,努力开创新局面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西部两地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