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版书资源开掘中的内容呈现、装帧设计与阅读体验

2017-11-14 10:53车佳楠
现代出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装帧毕业设计书籍

◎ 车佳楠

公版书资源开掘中的内容呈现、装帧设计与阅读体验

◎ 车佳楠

在如今鼓励创新的时代,我们不断修订法律法规保护著作权人的私有权利,对私有“财产”抱有积极的开发意识,公有领域资源的商业开发反倒成了冷门。公版书之于出版界就是这样一块尚可开垦的矿藏,大量经典的书籍被埋没在层出不穷的新书中等待编辑拾遗。

如何保证一部近百年经典重现在世人面前时仍保有“风度”和吸引力?这是笔者在毕业设计中不断探求的问题。笔者的毕业设计作品“书林外史”书系中的《书籍之敌》(The Enemies of Books)取自公版资源库古登堡计划(Gutenberg Project),这本介绍藏书、护书历史的小书,百年前有过五次再版经历,对后人裨益甚多,值得在内容呈现、装帧设计和阅读体验三个方面赋予全新的编辑特色。

要理解“全新”的意义,就要理解当今数字技术所引发的阅读革命。这场已然进行中的革命,最显著的特征在于传播文字的载体和形式的变化。书籍史中能找到对应的唯一案例是发生在公元2世纪左右的“册子本革命”,册装形式代替了书卷。这引发了种种效应:一方面,册子本虽然成为阅读的主流,但书卷依旧是知识和权威的象征。另一方面,阅读中的心理、生理发生变化。读者获得了随意翻阅、记录的自由。与此同时,人们逐渐将书籍这种形式与文本体裁、开本、版式等联系起来,并在印刷术的发展中确立了规范。如果将数字时代的阅读革命放置于书籍历史中,我们不妨推论,印刷书之于电子文本就等同于书卷之于册子本。

因此,公版书的继承和创新也逃脱不了这场阅读革命的洗礼。首先,就目前来看,优秀的纸质公版书依然可以成为经典。其次,数字时代环境下,读者的阅读方式从“精读”趋向于“泛读”,倾向于自由地解读文本。最后,书籍的形态及其带来的感官体验变得尤为重要,深刻地作用于读者的心理和生理。此次毕业设计的出发点也正是基于这三点。

为了适应人们对文本解读的自主需求,译稿的注释是增强内容层次的重点。编校工作一开始是采取“密网”式的排查,对文章中出现的所有专有名词、典故、历史进行资料搜查。不仅择要补充、标注了书籍发展初期一些重要的收藏家、作家、书志学家的活动轨迹,书籍风貌、装帧工艺,鲜明地区分了作者注和编者注,还同时排除了因文化差异和年代导致的文本理解障碍。

在考虑丰富内容呈现时,笔者着重解决如何快速地抓住读者视觉第一落点的问题。在拿起一本书,略览一遍目录后,读者就会开始随机地翻阅,翻阅节点往往就是图片所在单元。此时第一落点位于图片,第二落点位于图说。而本次设计选取的图片与内文的关系为直接关联型,安插了20多张带有趣味故事解说的图片辅助读者理解文本,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对原来单纯的文本内容有了较大的拓展和延伸。

在装帧设计上,一方面基于主打口袋书市场的策略,采用小开本设计,让中小体量的书籍具备手持的便携性,版式明快疏朗,适应上下班通勤或任何移动交通中的场景。另一方面,保持了内外部装帧连贯的设计感,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书籍之敌》的封面则采用比较鲜亮的手抄本插图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呼应内文中的插图风格;标题的排版留白方式同样出现在扉页、内文的设计中;封四部分的底色取自封一的主背景色,并附上内容提要,呈现本书的内容特色与亮点。

由于学生、专家学者等知识分子通常为公版书的核心读者,对传统文化、历史知识有极高的需求。因此,在后续的营销环节,应当力图谋求场景与人群的最大契合点,利用“舆论领袖”做针对性的平台和媒介形式的推送。

知识产品具有传承性。每一个历史时代都会赋予经典新的能量和特质。对公版书的开发,既是一次窥见文明变化的契机,也是一次全新的知识再诠释,为后人留下文化精髓和灵感,无形中也在延续人类的知识成果。编辑在开掘公版书资源时,要从宏观的书籍史、阅读史视角思考数字阅读革命的内涵,从内容呈现、装帧设计和阅读体验三个方向发力。

(车佳楠,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出版专业硕士)

猜你喜欢
装帧毕业设计书籍
基于土木工程专业认证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实践研究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高职“四层三环节二抽查”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①
书籍与少年
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集(2007—2013共3册)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实施与探索
基于线性视觉流程的出版装帧应用研究
书籍装帧配色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