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社交焦虑时,我们都在焦虑啥?

2017-11-14 00:06曾旻
科学Fans 2017年10期
关键词:咨询室场合失控

曾旻

面红耳热、心跳加速、流汗、手脚发抖……别惊慌,这些症状并不一定是害了什么严重的疾病,而可能是一部分人在紧张状态下的正常生理反应。说起紧张,多半和我们平时的社交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几乎任何人在某些社交场合都会有某种程度的焦虑和緊张感,就像同学们在课堂上突然被老师抽问一时语塞了一样。

比如,最近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就迎来了几位看上去十分焦虑的同学,他们在社交方面都遇到了一些问题。

“谨言慎行”焦虑者

小A走进咨询室后一言不发,沉默了两分钟之后她终于缓缓地开口了。

“老师,我……我,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先深呼几口气,让自己放松下来。在这里你想说什么都可以。”“我觉得我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该怎么说话。”

“噢?在哪些场合下不会说话呢?那给你带来了什么困扰?”

“任何时候吧,我和同学在一起时,他们聊得很开心,我就不知道该不该开口说话。每当我组织好语言,想加入的时候,他们已经转移话题了。有时候我特别想说,但是内心里有一个声音会告诉我,得想好了再说。”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沉默寡言,但是每句发言都是金句,让人赞叹。我把这类人叫作“谨言慎行”的社交焦虑者。这种类型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完美主义”。从认知疗法的视角分析,这类人的中间信念是“我不能暴露任何缺点,否则别人会不喜欢我”。可是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很难不出现纰漏,这种绝对化的信念逐渐让“谨言慎行”的焦虑者形成了一个顽固的核心信念:我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

谨言慎行的人最在意自己是否讨人喜欢,可是过于谨慎和追求完美,反而会让人觉得高冷、有距离感。事实上,不完美的人也许还更受人欢迎呢。

“避免失控”焦虑者

小B是一名成绩中上的学生,这是他第二次来到咨询室了。

“老师,我的心理素质太差了,一遇到有挑战性的事情就紧张。”

“可以给我举个例子吗?哪些事情会让你紧张?”

“我们班之前组织了一个无领导小组讨论,我完全不知道该干啥。还有上学期的即兴演讲大赛,甚至最近老师上课点人回答问题都让我特别紧张了。”

“你觉得这些事情有什么共同点吗?”

“这些事情不像写作业一样,有一个标准的格式和答案,就算有答案也没有给我充分的时间做准备。我对它们没有把握,无法掌控。这种失控的感觉简直太可怕了!”

“失控焦虑者”的中间信念是“如果我没有准备好,对事情失去了控制,那么我的表现会很糟糕”。带着这种信念,面对学习生活中的诸多挑战,我们总会面临无法完全准备好的场合,这种经验的积累会让中间信念发展为核心信念“我很糟糕”。

在社交中,大多数时候是处于“失控”状态的——对对方的反应无法掌控。但我们还保留着一部分控制——我们自己如何理解、如何感受、如何反应。绝对化的掌控社交局面并不现实。我们学会理解和接纳自己面对社交情境时的情绪,并把目标放在让自己的行为保持在看起来不紧张的状态,甚至当我们实在紧张时,可以承认自己焦虑,这才是正确的情绪调节方式。

“回避评价”焦虑者

小C的社交焦虑表现得更加广泛和普遍,你似乎找不到原因。当她第一次走进咨询室时说:

“老师,我害怕和别人交往。”

“和人交往的哪个部分让你害怕呢?”

“就是无时无刻都感觉别人有可能不喜欢我。”

“那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我开口说话,对方就会评价我吧。”

其实所有的社交焦虑都或多或少带有害怕评价的部分。这种评价植根于我们内心的核心信念“我不好”。因为相信自己不好,所以当我们感受到外界评价时,不论事实上的评价如何,总能从中解读出负面的信息。所以“回避评价”的焦虑者有一个核心特点——消极的自我认同。

改变消极的自我认同,需要学会自我接纳。自我接纳不是解决任何问题,当我们带着一种“我有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时,就已经不是自我接纳的状态了。

猜你喜欢
咨询室场合失控
火爆的在线咨询室
一场吵架是如何失控的
定身法失控
失控
不同的场合
心理咨询室配套产品一览表
失控的乌克兰
学校心理咨询室切莫成为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