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桂花香 灼灼满地思

2017-11-14 13:42顾可雅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情感语言

顾可雅

【摘 要】《桂花雨》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的脉络清晰,以桂花为线索,用平和、温暖的笔触描述了桂花飘香时节乡童摇花之乐。解读文本时,师生可紧扣舒放的文字,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在“桂花香、摇桂花、桂花雨、品桂花”的结构中,细读品味作者的思乡之情。

【关键词】情感 文本细读 语言

《桂花雨》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为台湾作家琦君所写。全文虽没有一字让人顿生惊艳之感,但通篇读来却能让观者产生熟稔的代入感,易于亲近和理解。文章在桂花的馨香中,一路细细向读者展示着温暖的童年旧事,字里行间有着细密妥帖的美。在悠悠桂花香中,对故土、亲人的怀念、爱意表现得温和沉静、灼灼动人,是学生积累语言、培育审美情感不可多得的素材。

一、躲不过的桂花“香”

《桂花雨》这篇散文为第二单元“思乡情”的略读课文,全文共8个小节,脉络清晰,以香气四溢的桂花为线索,将童年往事一一展现出来。通篇通过女性作家安静温暖的笔触,回忆了桂花飘香时节乡童摇花之乐。

说起散文,谋篇布局自是重要,要让读者跟着看似散乱的行文,体会到“神不散”的妙处,然而《桂花雨》的排篇布局却最是寻常不过了。

第一小节开篇明旨,点明了桂花的花开时间: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第二小节将桂花与梅花对比,写了作者偏爱桂花香。第三小节描写了母亲对桂花的念叨。第四小节讲了“摇桂花”时间的选择及其原因。第五小节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作者“摇桂花”的情景。第六小节通过晒桂花、藏桂花、品桂花,让我们感受了分享的乐趣。第七小节笔锋一转,时间线往后移,写了几年后虽移居他处,但母亲仍独爱家乡院中的桂树。最后一小节则表达了作者最想念童年时代的“桂花雨”,并再次点题,使全文充盈着桂花的香味。

细细看来,文章先写桂花树的模样,再写桂花香,而后描绘摇桂花、桂花雨,其中详细描述了“摇花乐”,最后追怀家乡的桂花雨。这样的安排,虽是寻常,却是学生学习的经典范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这篇文章是能够段段读懂的,因此每一自然段的段意教师不必作过多的分析讲解。纵观全文,共七百余字,虽对原文有删减,但也提到了22次“桂花”,并在每一小节中均有涉及,无处不在的“桂花”让读者每每读来都仿佛嗅到了浓郁的芬芳。那如何通过“摇花乐”让五年级的学生读出难以理解的“思乡愁”呢?想来该对语言细细品味。

二、诉不尽的桂花“语”

《桂花雨》的语言文字并不奇崛夺目,笔调也不雄壮。她的笔触是恬淡、平和、温暖的。这样暖心笔触下的乡愁,你看不见“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酸,亦感受不到“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痛,也没有“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的哀。放下书本,只有悠远如桂花香般绵延的乡愁在冲淡洗刷再冲淡的文字底下,在深藏隐秘再深藏的作者心间,回味后让人有几丝惆怅。

(一)淡雅舒放的文字

女性作家大抵都有一颗温暖、柔软、细腻的心,所以笔下的文字也如兰花般淡雅、舒放,不雕琢、不粉饰,这也合了琦君自己的想法:文章的字要平易、净化、蕴藉、真挚。《桂花雨》作为篇幅不长的散文,全文读来让人畅快舒心,如同闻了一缕桂花香。若要在教学中细究把握,只能“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慢慢品读。

一个孩子会怎样表达自己的喜恶?大抵不会像成人般思考许久,支支吾吾。于是被父亲问到喜歡什么花朵时,会直接说:“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因为虽然“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是啊,喜欢一朵花,为什么要看它的姿态?为着靓丽的花瓣?那么迷人的香气,小琦君简直就要陶醉在这馥郁的花香中了呢!

在她的笔下,母亲也是那么可爱。看着桂花盘算着该送哪些亲近的人,不如“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为什么呢?“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读到此处,不禁让人笑着念叨:八月的台风啊,请你千万再等等,母亲这还有一箩箩桂花等着摘呢!不然我们去哪儿吃糕饼呢?

写“摇花乐”时,寥寥几句就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底蕴,仿佛把其中的快乐洒得漫山遍野,洒到了书里书外,金黄的桂花一朵朵打着圈儿,落到了你的发上、脸上、身上,你高兴得一动不敢动,生怕香香的桂花落到了脏脏的地上,只能慢慢挪着挪着,将它们洒落在铺好的席子上。深吸一口气!跳跃着,和琦君一样欢快地喊:“啊!好香的雨呀!”……

琦君的文字是透明的,可以说是平平淡淡、不欲言说的,然而正是这样的平淡,读来有种孩子般的纯情,也让全文在“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中笼上一层淡淡的忧伤。

(二)隽永温馨的氛围

作者平淡的笔触,对乡愁主题而言,更能营造隽永温馨的氛围。文中有不少抒情与叙事并用的方式,在娓娓叙事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自然地流淌着。

琦君念中学时的杭州也有漫山遍野的桂花树,花开时自然比老家院中单独的一棵桂花树更芬芳四溢,她也喜欢那里的桂花。“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但是,在母亲的眼中,这一大袋的桂花怎么也比不上家中那株小小的桂花树。花还是那样的花,香气自然也还是那样的香气,只是家中的桂花树承载了太多回忆,已经不是简单的一棵树了。那时年少的琦君也在母亲的话语中思念起儿时的“摇花乐”,思念起“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再回过头来看,作者写这一篇文章时已居住台湾许久。联系这一背景,文中对故乡浓浓的深情更是增加了几分,在脑海间挥之不去。因此在把握这一点上,需要让我们的思绪穿越岁月,回到那个桂花飘落、坠如丝雨的境界里,去感受作者在文字中编织给读者体味的绵绵情思。

三、忘不掉的思乡“情”

同余光中、林海音、郑愁予一般,琦君也是自大陆赴台并享有盛名的作家。比这三位,她的家乡或许离我们更近些,是个“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的地方——温州。大抵成长期去台的诗人作家,免不了在笔尖排遣细腻绵长的乡愁。而琦君的乡愁,不比林海音皇城根下“城南旧事”的肃冷,倒是浸润在橘子红了里、钱塘江水中,有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江南小品的秀气。在这篇散文中,她将乡愁着笔于寻常的植物——桂花。endprint

桂花,又名木樨,其枝株不似梅花般遒劲有力,也不比兰草娇柔可人,却因着米粒般的花朵,清可绝尘,浓能远溢,是为花中一绝。所谓“寻常事物最多情”,默默无闻开在角角落落里的常见桂花便成为琦君表达思故情感的最好寄托。《桂花雨》以“桂花雨”为主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琦君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母亲的爱。全文以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桂花”为眼,铺陈开去。读者能在“桂花香、摇桂花、桂花雨、品桂花”的结构中,细读品味作者的思乡情。

通篇其实有三个隐含的琦君,在温州摇桂花咯咯笑的小琦君,中学搬到杭州的少女琦君,以及在台湾不得归(本文出版于1976年)的大琦君。回不去的时光、年华总是最能打动人的,因为岁月只给人们一次机会。于是在这篇散文里,作者大篇幅借用童年时代的小琦君,用她稚嫩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了纯真的意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中,体现在清新的语言中,丰富而真挚。因此在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而关于作品的精义,则要在字里行间的细细品读中进一步理解体会。

四、诵不完的文本“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会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在悄无声息的文字中,而教師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情感尽可能地传递给学生。从五年级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出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塑造情境,品读文本。

板块一:品花香,入情景

借助图文、实物,品味桂花香。揭题,识作者。

板块二:说画面,初入景

初读知大意。用一两句话简单说说自己的读后感。

板块三:抓关键,思入情

抓住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一关键句,辐射全文各段,要求学生默读全文,从文中找到答案。随后相机教学。

板块四:品文本,领悟情

1.第三小节:从母亲对桂花的担心品出对桂花的情有独钟,并进行语言训练,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引读本段。

如果桂花被台风吹落,母亲就不能____________,就不能____________,就不能____________,也就不能____________。

2.第四小节:抓关键字,品味语言美。“文中用哪一个字把这种被香气所包围、被香气所淹没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抓住“浸”字感受桂花的香气充满了整个庭院,引导学生在想象中美美地诵读该自然段。

3.第五小节:抓住“满”字代入感知“摇花乐”,在朗读中理解桂花不仅落满了作者的全身,还落入了作者的心里。学生尝试快乐地反复朗读这一小节。

4.第六小节:抓住“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明白这是因为母亲分享的桂花做成了村里的茶和糕饼。学生借助诵读,感受母亲的慷慨、乡情的纯朴。

5.怀揣感想,回归文本,再读课题。

板块五:拓文意,诵读情

1.拓展思乡情:“这个一生都在漂泊的琦君,除了会想念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会想起什么?”“是啊,琦君曾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与日俱增了。让我们在席慕蓉的《乡愁》中感受游子对故土的那份眷恋吧。”

2.师生配乐轻声诵读《乡愁》。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情感语言
情感
台上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我有我语言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