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的购买力

2017-11-14 13:49李开周
特别文摘 2017年15期
关键词:银圆购买力头像

李开周

民国时期,人们不用出国,就能见到上百种钱币。

以五四运动时期的北京人为例,他们能见到印着袁世凯头像的银圆“袁大头”、印着孙中山头像的银圆“孙大头”、印着老鹰和蛇的墨西哥银圆“鹰洋”、印着不列颠女神的英国银圆“站洋”,以及写着“光绪元宝”字样的清末银圆“龙洋”,甚至还能见到两广地区铸造的面值为两角或者一角的银圆“毫洋”,还有四川軍政府铸造的面值为一元的银圆“厂洋”。

除了这些,在大宗交易如房地产买卖中还能见到五十两一锭或者十两一锭的元宝,在日用品买卖等小额交易中又能见到大量的铜钱。除了这些金属货币,还能见到纸质货币,例如各大钱庄发行的钱票、各大银号发行的银票、南方国民政府发行的“毫洋券”、北方北洋政府发行的“大洋券”、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发行的“中交票”、农民银行发行的“新钞券”、日本正金银行发行的“正金票”、香港汇丰银行发行的“汇丰票”……再加上当时军阀割据,几乎每个省都有自己发行的一套货币,从全国各地流入北京的纸币就有几十种!

由此可见,民国时期货币种类实在是太繁杂了。但不管多么混乱和繁杂,像“袁大头”、“孙大头”、“龙洋”和“鹰洋”这四种银圆,还是可以被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居民所认可,而且不管后来纸币发行量有多大,它们的购买力并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动,自始至终都很“值钱”,自始至终都被买家和卖家所欢迎。在民国,这四种银圆被称作“大洋”。

大洋的种类有别,造型各异,但是重量都在0.72两(晚清的两,每两37克)左右,含银量都在0.65两左右,所以购买力也大体一致,在同一个时间和同一个地方,拿一枚“袁大头”买到的东西,跟用一枚“龙洋”或者一枚“鹰洋”所能买到的东西并没有区别。

那么,一块大洋在民国时期能买到哪些东西呢?

1912年的北京,一块大洋能买60斤普通大米,也可以供6个人去东来顺吃一顿羊肉火锅。

1914年的上海,一块大洋能买44斤大米,也可以供5个人去中档的西餐厅吃一顿西餐。

1931年的广州,一块大洋能买25斤大米或者20斤豆角。

1937年夏天的成都市区,一块大洋能买16斤大米,或者17斤面粉,或者5斤猪肉,或者40个鸡蛋,或者45斤大葱,或者47斤包菜,或者5斤白糖。

从地域上看,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粮价较高,大洋的购买力相对低一些。比如说鲁迅在北京定居时,一块大洋能买五六十斤大米,后来去了上海,一块大洋只能买20斤大米。

从时间上看,粮食价格越到后来越贵,大洋的购买力也就跟着越来越低。例如在北京,1915年一块大洋能买20斤面粉,到了1925年,就只能买12斤面粉了。

虽然大洋的购买力随着地域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终归属于“值钱”的硬通货,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地点,只要几十块大洋花出去,一定能买到一堆好东西。

(摘自《文史博览》)endprint

猜你喜欢
银圆购买力头像
诚实的渔夫
一担银圆示忠诚
一枚银圆
欧洲购买力人均降近800
可爱的卡通头像
用钥匙画头像
中国第一张马列头像股票
商品房购买力分析
一块假银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