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能源秩序转型的影响

2017-11-14 11:35杨晨曦
法制与社会 2017年30期
关键词:能源经济能源安全一带一路

摘 要 世界能源秩序是以特定的能源供需格局为基础,国家、国际组织、能源企业等能源利益行为体的互动关系,及从中形成的运作规则、能源安全保障机制及能源经济价值观念等。“一带一路”沿线油气与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将进一步提升全球技术可及能源总量,改善全球能源供需平衡,为国际能源秩序转型奠定物质基础。进而,“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将促使国际能源供需和贸易格局加速调整,推动国际能源格局更加平衡,引发行为体互动关系嬗变;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共同安全等新型能源经济与安全价值观也日益彰显。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能源秩序 能源格局 能源安全 能源经济

作者简介:杨晨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能源战略、全球能源治理。

中图分类号:F7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282

近年来,在全球能源总供需转宽的带动下,国际能源秩序转型的趋势与方向逐步显现。主要国际能源行为力量消长使国际能源格局更加平衡;消费国国际市场地位提升,各行为体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互动关系趋向对等、公平;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国际能源安全观和绿色、低碳的能源经济价值观开始取代零和博弈、低成本等传统观念。“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顺应潮流,为沿线国家和能源企业提供了扩大油气开发与运输产能、提升技术水平、扩大新能源应用规模的机遇,将助推全球能源供需的持续改善。进而“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亦将从提振产能和构建消费国合作机制两方面,促使生产国与消费国及两者内部的互动趋于良性。“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所倡导的“正确义利观”、“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念,也将为国际能源秩序贡献新的能源安全和能源经济价值观。本文以国际能源秩序概念的诸要素和影响因素为分析框架,论述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对国际能源秩序转型的影响。

一、国际能源秩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国际关系学科观察国际秩序变革时经常用到的“权力、制度、文化”这一框架。在抽象意义上,在描述国际秩序特征时,国际关系理论将行为体间的权力分配格局、行为体互动规则、行为体互动的文化环境作为三个分析要素。而国际关系理论认为行为体间的力量分配格局直接决定了其互动方式。将这一分析框架应用到国际能源秩序转型研究中,可以将国际能源行为体间的权力分配格局及其决定的互动关系、国际能源机制和行为规则、国际能源经济价值观作为关键变量。而国际能源秩序是在特定的供需格局中形成的,與化石能源勘探开发、能效、新能源技术的进步和能源消费习惯密切相关。因此,可以将国际能源秩序理解为“以特定的能源供需格局为基础,国家、国际组织、能源企业等能源利益行为体的互动关系,及从中形成的运作规则、能源安全保障机制及能源经济价值观念”。

推动国际能源秩序变革的动力因素,则包括全球能源总供需的改变、行为体间力量对比的变化、油气产区地缘政治形势调整等三个方面。其中,能源总供需是基础性要素,对其他两个因素具有重要影响。

从全球能源总供需的变化是推动能源秩序转型的第一个因素。随着化石能源勘探开发、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能效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全球技术可及能源总量持续增加,导致全球能源总供需长期转宽、全球能源市场供给端更加多元化、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加速。就全球油气供给而言,2002年至2012年,全球石油及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分别增加了30.7%和20.9%,同期产量分别增长14.3%和33.2%;储量增长超过产量,全球油气储产比增加。从油气需求来看,近年北美能源独立趋势明显,欧盟国家油气进口呈现触顶,西方国家自西亚北非的油气进口开始萎缩。各国新能源开发力度加大,欧盟国家普遍制定中长期新能源技术开发及利用计划,在超高容量电池、核电、光伏等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应用增长迅速。随着新能源技术不断成熟,商业化开发利用的利润也将提高,从而促进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据预测,生物燃料、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发电中的占比,将从目前的2%升迅速至2035年的7%,将在2025年超过核能,至2035年将接近水电。石油、煤炭消费下降将成为趋势,天然气消费增长幅度较大,油气煤均保持在25%-28%的占比区间。有研究指出,未来能源消费增长低于全球经济增速,2012至2035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5%。而同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需能源,将下降36%,且能源强度将呈现加速下降之势——2020年后的减速预计将是2000至2010年的两倍以上。 全球能源总供需持续转宽,将改变能源主要国际能源行为体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动国际能源规则与安全保障机制、价值观的改变。

美国、欧盟、俄罗斯、欧佩克、东亚及南亚能源消费国等世界主要能源行为体力量对比深刻变化,是推动国际能源秩序转型的第二个因素。国际政治、经济行为体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模式,往往取决于其力量对比关系。在全球油气生产重心西移、消费中心东移和技术可及能源总量攀升的背景下,美国和东亚、南亚消费国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显著上升,欧佩克、俄罗斯、中亚油气产区则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对行为体的规制作用将改变其行为和相互关系,油气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平等。

美中东政策调整及美俄关系变化等地缘政治因素,是影响国际能源秩序转型的第三个要素。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国家战略内顾性增强,且北美能源独立深化致其对中东油气资源依赖日益降低,美对中东地缘政治稳定的政策偏好将显著下降。这使特朗普有能力更加深入的实施反恐战略,美将更加积极介入地区国家政治发展,利用“民主化”、“人权”、“保护的责任”等西方话语谋取战略利益。中东地缘政治一旦因此生乱,将对全球石油供给造成不利影响,伊朗重返国际油气市场将对美油气产业复苏构成阻碍,特朗普重拾对伊制裁政策将限制其油气出口和产能恢复,对全球油气供需造成不利影响。沙伊矛盾存在激化风险,由此引发的地区冲突或代理人战争将影响地区油气生产和能源基础设施安全。特朗普执政后美俄关系或缓和,西方一旦方框对俄制裁,俄国际融资能力将有所好转,远东油气资源开发势头亦将有所恢复。但特朗普着力复苏美传统能源产业,因而其对俄制裁的放宽将集中在国际金融和人员往来方面,但对俄能源装备和技术进口的制裁力度不减。endprint

二、“一带一路”建设改善全球能源供需面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既有俄罗斯、中亚、西亚等全球重要能源资源产区,也有东亚、南亚、欧洲等世界重要能源消费地区;区内深化能源资源产能合作的潜力巨大。仅从油气资源来看,就可看到“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能源供需两旺,却又无法实现区内供需平衡的现实。这就给欧洲、东亚的资本与技术同欧亚、西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紧密结合留出了巨大的潜力。

在石油产能合作方面,从供需角度看,“一带一路”沿线地区2015年底探明石油总储量为9913亿桶,全球占比达到58.9%,其中,中东地区2015年底探明储量为8035亿桶,全球占比达到47.3%。“一带一路”沿线地区2015年日均石油产量达到5590.7万桶,全球占比达到50.9%。其中,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俄罗斯等国是全球最重要的石油出口国,其石油储量的全球占比达到52.7%,产量的全球占比达到43.6%,对于维护全球能源安全和供需稳定、价格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地区2015年石油消费总量27.88亿吨,全球占比达到64.4%。从消费端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石油消费的全球占比达到54.6%,天然气消费的全球占比达到48.9%。而中国、欧洲、日本、韩国、印度则是全球最重要的石油消费市场。区域各国2015年石油消费总量为8.62亿吨,全球占比达19.9%,中国消费量已达5.6亿吨,全球占比达到12.9%。

从贸易角度看,中、印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石油战略买家,其石油需求还在逐渐攀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最大推动因素:未来20年,中国石油需求将会增长700万桶/日,至2035年达到1,800万桶/日,超过美国的需求 (减少200万桶/日,至2035年为1,700万桶/日)。印度是第二大推动因素,未来20年,其消费增量超过400万桶/日,至2035年,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需求增量的最大来源。区内石油贸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石油生产国的市场安全和消费国的供给安全,从而改善国际油气供需面。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天然气合作的潜力体现在勘探开发、贸易、定价、管道运营安全、海上运输安全、产业链一体化等诸多方面。当前,俄罗斯及中亚、西亚天然气产国面临扩大产能源本不足、深海与极寒地区难采天然气开发技术落后等困难。俄罗斯能源和金融产业面臨西方严厉制裁,资本外流严重,其替代天然气田开发资金非常匮乏。且俄罗斯替代油气田普遍位于深海、极寒地区,开采难度大、成本高,经济开发尚需大幅度提高技术水平。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国经济及财政对能源资源出口的依赖度居高,但中亚各国近年来经济疲弱,扩大天然气产能面临资本不足的严重问题。西亚国家资本相对充裕,但油价下跌对其影响巨大,财政普遍面临困难,尽管全球天然气需求走高,但短期内扩大产能亦面临资金缺口。相对而言,中国、印度及欧洲国家资本充裕、技术成熟,且都急切盼望实现天然气进口多元化,投资天然气上游资源及产业的愿望较强。各方在天然气勘探开发方面的合作潜力也待落实。

同石油资源一样,天然气产业链一体化合作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产能的重要生长点。中俄共同开发亚马尔气田,利用相关天然气资源在天津炼化厂开展下游产业合作,成为地区天然气上下游产业合作的范例。产业链一体化合作,有利于消费国获得份额油气,稳定供应与价格,也有利于生产国稳定市场份额,获得长期受益。通过产业链一体化合作,资源国、过境国、消费国将绑定共同利益,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能源安全,天然气开采和运输产能也将进一步放大。

在新能源产能方面,近年来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使风、光、水、核、地热、潮汐、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至2035年将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据25%左右的比例。 在技术进步、实践探索以及规模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可再生能源电力成本在未来20年内将大幅下降。太阳能电池和风电都遵循非常成熟的学习曲线,其成本随着产量增长而迅速下降。即使没有补贴并记入并网成本,最佳地点的陆地风电也日益能够与新的常规化石燃料电厂竞争。太阳能光伏已经在日益增多的专门市场上具备竞争力。除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之外,新能源消费量攀升的动力也源自温室气体减排带来的压力、各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的需求等因素。而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消费增量的主要来源则在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各国。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中,中国与欧洲各国投入巨资发展新能源技术,在风、光、核等能源发电及石墨烯电池、燃料电池等领域逐步实现技术进步。区内新能源投资不断扩大,新能源发电连续数年在新增电力产能中占比在一半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电力产能增量来源地,核电项目重启后亦获得巨额投资。中国新能源技术成熟,资本充裕,在温室气体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的双重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技术投资及推广将在未来数年保持高速增长。欧洲国家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事务中扮演全球领袖角色,其新能源应用与技术开发投资甚巨。中亚、西亚油气资源国正在积极调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扩大风、光、水、核占比,一方面置换出更多的油气资源供出口,另一方面也可实现低碳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一带一路”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与产能合作不仅前景可期,也将扩大全球技术可及能源总量,助力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三、“一带一路”建设影响国际能源力量格局和互动关系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在改善全球能源总供需的基础上,将对各国际能源行为体的力量对比及其互动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一带一路”沿线重要消费国之间的合作可以有效缓解国际能源力量格局失衡的现状,打造更为平等、公平的国际能源市场,提振新兴消费国在国际能源秩序中的地位。以中印能源合作为例,两国企业已经开始在第三国协作勘探和开采油气资源。如共同执行苏丹“大尼罗河项目”、共同开采伊朗雅达瓦兰油田、联合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叙利亚的石油资产等。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积极推动类似合作,可以减少中印两国企业间不必要的竞争,并有利于达成经济上更为有利的结果。此外,中印作为亚洲重要的能源进口方,若能在国际能源定价权领域积极合作,不仅可以提高两国的整体议价能力、缓解“亚洲溢价”效应,甚至可以为形成亚洲范围的油气输入国集体议价机制奠定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还包括东南亚、欧洲等重要能源消费国。相关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达成政治共识,推动各自企业在油气产区开展勘探开发合作,避免恶性竞争,将极大的改善消费国在国际油气市场中的地位,也符合各国共同利益。endprint

其次,能源金融与石油议价合作是“一帶一路”框架下东亚石油消费国开展能源合作的重点,亦将扭转产区国对西方资本和金融服务、消费国对高价资源的依赖,从而改变既有的能源行为体力量对比和互动模式,建立更为公正的能源合作关系。“一带一路”建设这就缓解了沿线国家能源基础设施和产能开发所需资金对西方国家的过度依赖,对于平衡国际能源力量格局起到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框架下能源议价合作的重心在于联合东亚消费国消解“亚洲溢价”的不利影响。公平的市场环境对于供需双方都有益处,破除亚洲溢价不仅可以保障消费国的供给安全,对于生产国维护市场份额和石油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都大有裨益。亚洲石油消费国长期面对高额的“亚洲溢价”,在全球石油供需宽平衡态势下,积极开展亚洲石油消费国议价合作,谋求公平市场地位,已经迎来机会。未来,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先行推动“亚洲主要石油供应国与消费国部长级圆桌会议”机制化,联合中亚、西亚产油国深入讨论“亚洲溢价”对供需双方产生的不利影响,渐次推动新的定价公式谈判。由此,“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也将改变供需双方在定价规则制定方面的互动模式。

四、“一带一路”建设重构能源经济价值观

首先,“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世界能源经济提供了新的义利观。崇尚道义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良传统;中国外交一贯坚持依事情本身是非曲直对国际事务独立作出判断。“一带一路”各国能源合作中,我国一贯坚持在不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多照顾中小国家利益诉求。多算政治账,经济上多予少取、先予后取,让中小国家得实惠,促进其经济、社会、民生各领域可持续发展。赢得广泛信任,方促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不断进展。通过“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帮助沿线国家完善能源基础设施、拓展互联互通能力,并逐步与之达成一系列物贸、服贸、金融合作意向。尤其要精准对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在交通、农业、科技、融资等诸多领域推动各国进步,充分展示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周边的诚意。

其次,“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播撒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能源安全观。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当中,中国坚持统筹考虑出口国市场安全与消费国进口安全、能源安全与整体安全、短期安全与持久安全等关系,在合作中巩固各国能源安全。这也将对推动建立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能源治理机制有所助益。

再次,新能源技术开发应用为低碳绿色发展奠定技术基础,“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坚持绿色低碳理念,推动其成为重要国际能源秩序价值观。伴随着近4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愈发承受着沉重的温室气体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的压力;印度、东南亚、中东国家同样面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繁重任务;欧洲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一直发挥领导作用,其化石能源应用技术已近成熟,大力提高新能源消费占比是其持续减排的重要路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欧洲新能源技术先进、中国新能源投资巨大,且都为新能源应用提供巨额政府补贴,帮助新能源企业与低成本的传统化石能源竞争,稳定市场份额。这说明在中、欧国家中,绿色低碳发展亦逐步取代片面强调化石能源可获得性、低成本等观念,成为能源应用新价值观。

五、结语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近年来国际能源供需、力量格局深刻调整的大环境中开展的。从全球油气供需来看,在供给端,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深入发展、中亚油气向东出口、欧洲新能源技术突破、伊朗重返国际油气市场等要素,大大增加了国际能源市场对供给转宽的远期预期。在需求端,全球主要能源消费市场进口增速普遍放缓,全球油气供给增长超越需求增长速度。随着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全球油气储产比不断攀升;加强了市场对供需转宽的预期,并压低了国际油价的远期曲线。供需变化又深刻影响了全球能源格局。欧佩克无法单独主导国际市场供需平衡;俄罗斯、中亚各国等财政高度依赖能源资源出口的国家,油价暴跌导致这些国家财政赤字激增,面临经济困难。中国及亚太消费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提升,中、印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油气战略买家;中国更成为欧亚大陆上最重要的能源基础设施投资者。“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顺应时代潮流,将引领国际能源力量格局更加平衡、互动模式更加公平、逐步树立新的能源经济与安全价值观。

注释:

数据由作者整理,参见BP世界能源展望(2016版).http://www.bp.com/zh_cn/china/reports-and-publications/_bp_2016_.html.

数据由作者整理,参见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6年6月.http://www.bp.com/zh_cn/china/reports-and-publications/bp_2016.html.

李渤.地区安全环境变动中的中印能源合作.国际经济合作.2013(5).93.endprint

猜你喜欢
能源经济能源安全一带一路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6月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5月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4月
英能源安全战略,一份愿望清单
为能源安全贡献大港力量
基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煤制油发展研究
如何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基于熵权法*的广西能源安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