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本性思辨

2017-11-15 18:02肖家芸
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10期

开栏语:理性思辨决定一个人思维的高品质,而思维的高品质决定他为人处事的高境界。为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我们的高考试题也一直注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今后这一趋势会越来越显著。

本栏目旨在通过简约清晰的梳理和深入浅出的例析,以例话与操练的方式,通俗而有趣地启迪读者,什么是理性思辨,怎样用好理性思辨以进入语文学习和高考作文的卓越境界,同时提升为人处事的品位。

肖家芸,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上海教育年度人物、上海市育德之星等称号。出版有《理性思辨与高考作文修炼》《理性思辨例话》等著述。

工业革命后,“人本”(以人类需求中心)成了我们思维的定势,人们肆意开发和掠夺自然,自然开始惩罚人类。古时的美索不达米亚、玛雅、哈巴拉文明已经衰亡,如今我们同样面临失去家园的危险。所谓“物本”性思辨,即走出一味“人本”的非理性思维与行动,从生物或生态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价值伦理角度,去思考辨析人类思想行为的是非对错,做出理性的判断与决策。

“物本”性理思辨包含两个主要层面:待物思辨,借物思辨。

一、待物思辨

(一)敬待万物的操守

我国道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凸显的是自然万物为本的思想,强调的是人必须敬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强调的是“物本”与“人本”同样重要,人必须以待人之“仁”待物。 敬重、顺应、善待,这是待物思辨的理性操守。

1.古人敬物的操守

不射夜宿之鸟,不用大网捕鱼,治水用导不用堵。

正因为古人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即便物质贫乏,照样可以得到大自然天蓝水绿、风情物美的丰厚回报,悠然诗意地生活。

2.今人惜物的操守

在2005年西部地区大开发热中,有一个贫穷落后的地级市,有幸被一家外国大企业相中,想在这里投资五千万美金建一个大型化工企业,有着可观的经济效应,很是诱人。然而,当地领导在专家反复论证之后,经过再三研究,决定放弃。消息传出,赢得一片喝彩。人们称赞这样做“不发展,也是发展,甚至是可贵的发展”。

道理很简单,不能牺牲环境换发展,不可给子孙后代留大患。凡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认识、决策行为,才是理性的、科学的,否则,再大的诱惑,再大的发展,也是非理性的,不可取。至于蔑视自然,暴殄万物,那是喪失理智、践踏文明的愚蠢自戕行为。

(二) 漠视万物的惨训

据新华社报道,2012年10月5日,我国云南彝良县山体滑坡,被埋的是一所小学,18名正在补课的学子全部遇难。

有人说山体滑坡自然就是天灾,但为何山体滑坡如此之多?仅当年造成严重后果的就有近十起。有没有人为因素?比如这些年挖山釆石太多,后续保护不足;再比如,上山砍伐过度,植树造林没有跟上,以至于童山濯濯、土壤侵蚀,推而远之,湖泊涸缩、黄河断流、酸雨为害、赤潮常现,沙尘暴频频肆虐,地下水不断耗竭等等诸多情景,令人触目惊心。面对青山绿水,现代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开发,而极少考虑在开发的同时如何加以保护,以实现持续发展。其实,这就构成了一个单向度发展的“误区”。环境的价值除了实用价值之外,更重要的还应包括生态价值。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的,一切生物之间都有联系,相依相克相存,当生物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中时,它是和谐、健康的。但如果我们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尖锐紧张起来,于是大自然便对人类进行无情的报复,“生态危机”就是如此产生的。人类在祸害万物的时候,也就是在祸害自己。

二、借物思辨

这里的“借”不是掠夺、摧残,而是善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或是自然之法,来促进发展,保障和谐;除此之外,还须善用生态之理,长人之智,增社会发展之效。我们一向习惯于从人类自身寻智慧、挖潜力,殊不知生态世界潜藏着无限的智慧与效能,荀子早就提出“善假于物”的哲言。理性思考就应跳出“人类中心论”的小圈子,以生态世界为师,学会聆听自然的教诲,听从自然的忠告,常与自然对话沟通,借物以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一)聆听自然启迪

1.大自然结构的启示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在上海讲演时指出:在大自然结构的最深远处,不但存在着“重粒子”,还存在着“轻粒子”;不但存在着“强作用力”,还存在着“弱作用力”;不但存在着我们日常能够感觉到的物质和能量,还存在着我们感觉不到的“暗物质”“暗能量”。他说:大家也许不知道,那些人类目前无法看到的“暗物质”大约占到了宇宙总质量的95%以上,而宇宙中的暗能量是人们已经知晓的能量的14倍以上。

秦始皇就是人类社会中的“强子”“重粒子”“正物质”“正能量”;陶渊明则是人类历史上的“轻子”“弱粒子”“反物质”与“暗能量”。轻的、弱的、暗的,并不比重的、强的、亮的不重要。可叹当前的人类社会似乎变得越来越“恃强凌弱”,越来越“趋炎附势”,强权之下,时尚之下,柔弱轻虚幽静者几无立锥之地,这与新近发现的宇宙精神并不相符,甚至是相抵触的。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

2. 蝴蝶效应的启示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横扫城镇的龙卷风,常从蝴蝶扇动翅膀开始;横过深谷的吊桥,也从用一根细线圈住的小石子开始。事物彼此间都有联系。成功,往往从小事开始。所以我们要学会:着眼全局,防微杜渐,捕捉到对生命有意义的“蝴蝶”。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未能及时加以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比如:1998年太平洋上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运动引发的“蝴蝶效应”;1998年亚洲发生的金融危机和美国曾经发生的股市风暴实际上就是经济运作中的“蝴蝶效应”。endprint

3.山谷的启示

在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个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雪松、柘树、女贞等树,东坡却只有雪松。对这一奇异的景观许多人都不明所以,也一直没有令人满意的结论。最终揭开这个谜底的,是一对夫妇。

那是一个冬天,这对夫妇打算进行一次浪漫之旅。他们来到这个山谷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当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时突然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来得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一层雪。不过,雪积到一定程度,雪松那富有生气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头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落,雪松仍完好无损。可其他的树,如那些柘树,因没有这个本领,树枝被压断了。西坡由于雪小,总有些树挺了过来,所以西坡除了雪松,还有柘树、女贞之类。帐篷中的妻子发现了这一景观,对丈夫说:“东坡肯定也长过别的树,只是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面对生活的压力,我们要学会适当地“弯曲”与退避,要像雪松一样,学会给自己减轻压力——这并不是软弱无能,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與前进。

4.狮子与羊的启示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群进行了长期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的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每分钟的奔跑速度也比西岸的快13米。

这些莫名其妙的差别,曾使这位动物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的种类和生存环境是相同的:都属羚羊类,都生长在半干旱的草原地带,饲料来源也一样,以一种叫莺萝的牧草为生。

有一年,在动物保护协会的赞助下,动物学家在奥兰治河的东西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分别把它们送往对岸。结果,从东岸运到西岸的10只羚羊,一年后繁殖到14只;从西岸运到东岸的10只,一年后还剩下3只,另外7只全被狮子吃了。

如果没有狮子,羚羊永远也跑不了那么快。

动物学家明白,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狮群,压力变成动力,危机带来生机;西岸的羚羊之所以弱小,正是因为缺少了天敌,无压力便无动力,自我衰败。这就是相反相生的辩证法。没有天敌的动物总是最先灭绝,有天敌的动物反而会逐步繁衍壮大。大自然的这一悖论,在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罗马曾经是一个强盛的帝国,但后来消失了。真正使罗马帝国灭亡的,不是别人,正是它自己—— 一个没有了敌手的帝国,终于在惰性的退化中消失。所以,不要憎恨自己的对手。真正促使一个人咬着牙坚持到底,真正激励一个人不断成功的,不是鲜花和掌声,不是亲人和朋友,而常常是那些可以置人于死地的打击和挫折,以及那些一直想将你彻底打败的敌人和对手。

(二)借助自然智慧

1.以火灭火

人工灭火,无论是用多么现代的技术设备,都很难扑灭重大森林火灾。美国森林管理人员从“火”本身借智,采用定期(一般五年左右)选择风速小、气温低、湿度大的天气,在森林中“放火”,人为地烧去乔木下面的小树、灌木和乔木下端的干枝和枯叶。

这样既省却了修剪树枝的繁重劳动,又消除了森林火灾的隐患,真是两全其美。

2.借动车之理管好团队

动力车(内燃机车、电动车等)时速高达380公里,均速350公里。动车组之所以比一般的电力机车速度快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车头设计方面采用了流线型,这样就减少了空气的阻力。第二个就是,每一节车厢都有独立的动力系统,就像十个人成一列队形,你想想是一个人拉着九个人跑快些,还是十个人都用力跑快些?动力车与非动力车的区别还在于动力车是数控操作,车厢与车厢之间的轴承联结磨损为零,这样才可能达到快速、飞速的效果。

只有领导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中层干部和一般员工没有,那么这个团队的发展肯定是有限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不会很强,因为动力机制不健全,上下没有形成合力。只有上下都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有共同向前发展的动力,才能像动力车那样形成高速度。团队的各个环节如果磨损太多,相互掣肘,有的动有的不动,有的慢动有的快动,也难以达到和谐发展快速发展的目的。

3.让环境成为最好的管理者

为什么要有摆着鲜花和水果的办公室以及四星级的厂房?西子奥的斯公司总裁陈夏鑫坦诚相告,是为了影响员工。他说,美好的环境会提示员工要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美好行为,可起到非常良好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看来,如同建筑是无声的音乐,环境也是沉默的管理者。

在西子奥的斯,我还见到过平生见到的最漂亮的私家会所之一:一栋紧邻西湖、可极目远眺颇具历史价值的老式的西洋建筑,房间摆设极尽豪华却又温馨如家。西子奥的斯用它来做生意谈判的场所。据说,在此谈生意,客人们出手会爽快许多。

(摘自《人民日报》)

懂得环境是沉默的管理者的道理,就要善于利用环境,因为在某些时候它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固然最为重要,“地利”的作用却也超过了“天时”。“地利”的作用之一,就是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乃至导引作用,达到管理者管理欲达却达不到的目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在激烈的竞争中,善取环境之势、善用环境之利者应该会有更多的胜算吧!

1.站在人作为自然之子的角度考量,从人与自然友好则共荣而背弃则俱伤的命运共同体出发,将理性的目光由单一的“人本”,转向重视“物本”的换位思考,这是“物本”思辨的基点。

2.以“物本”为名而行“人本”之实,是“物本”思辨的重点与难点。观热爱保护之名号,辨实际产生之结果,是“物本”思辨的路径与方法。

阅读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

有一个小孩子,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才!”立刻又从山上传来“蠢才”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母亲告诉孩子说:“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endprint

“回声”的启示

上海一考生

小孩子不知回声之为何物,竟同小山怄气,实无异于与他自己怄气。这当真好笑。然而母亲所说的话,并非笑他不识回声大,而是教他与人为善、利人利己之道,用小小一个题目,扯出大大一个道理,倒颇可玩味哩。

凡人发出声音去,总需一个受体,声音方可以返回。受体愈大,回声便愈大。这是常识,然这受体的形式,却是多变的。小至于高墙深壑,大至于社会自然。

先说社会。社会乃由人群所组成。你我固然是人,“他”亦非畜生。俗语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的好恶,常便是他的好恶;我的爱憎,常便是他的爱憎。我与众人,原禀一气所生,互相相磨相荡,相傍相依,并无二致。我作用于众人,众人亦必作用于我,我和善,众人亦和善;我狠恶,众人也必狠恶。这便是社会的“回声”。

“我”只一个“我”,“众人”却有千万个“我”。我一呼,众人百应,而众人之“百应”之声,自比我这“一呼”要响亮得多。所以善用这“回声”的,宜为“众人”之友,反之为“众人”之敌,便少有善终的。项羽力可拔山,气可盖世,自诩“万人敌”,然而终被一小小渔人,引入大泽,陷而覆亡;刘备无妇人之仁,手段狠辣,然施政宽仁,终于成事。故云所谓“御将之道”,实为御人之道,而“人”之大者,孰大于“天下之人”?众人的回声,可以小觑的么?至于朋友之道,当然亦复如是,相如与廉颇之事,正是明证了。

再谈自然。自然与人不同,自无其所谓好恶、爱憎,然而自然有其“规律”,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人若对之体恤爱护,自然便会反作用于其身;若视之为愚顽,肆加破毁,它倒也不怒,只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罢了。这便是自然之“回声”。

人与众人,小大殊甚,众人与自然,更是天渊之别,相去不可以道里计。故无论为小我,为众人,为自然,皆须相融为一,莫分轩轾。子欲取,先须予;子欲得,先须舍;子欲被爱,先须爱人。这与空谷回声,又有何别呢?

小孩子不知回声,那是无知识;你我众人若不知回声,那是没脑筋了。

文章立足借物思辨,从回声的自然现象出发,进而写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联系,又从“受体愈大,回声便愈大”的自然原理进一步强调了如何正确对待上述问题的重要性,增加了文章的内容深度。思维开阔,层次井然。阐述充分,鞭辟入里,颇有一股感召之力。怎样的付出,决定了怎样的回报;怎样选择人生,人生就怎样选择你。这是作者从自然得到的启示,也是人应当从自然中借智借力的。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思考作文。

有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去见释圆老僧。老僧用温开水冲了一杯茶,让他喝,那年轻人细细品味了几口说:“一丝香味也没有。”老僧又用滚开水另冲了一杯,这时年轻人看见那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沉浮。随着茶叶的沉浮,一丝细微的清香便从杯子里袅袅地溢了出来。于是老僧往杯子里共冲了五六次水,沁得满屋津津生香。年轻人品尝着清香四溢的茶水,会意地点了点头,说他一切都明白了。

茶的品性給了你什么启发?请联系现实,写出你的感受与认识。

点拨:

为什么同样的一撮茶中,可以冲出两种不同的香味呢?关键是用温水冲,还是用开水沏。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同。这茶叶在树上泛绿,在阳光的炽烈中开花,在暴风雨中成熟,在熊熊的火焰上被焙干,这是每片茶叶所必须承受的磨炼。然而它要真正成为一杯浓香四溢的茶水,还须经历最后的砥砺,即用沸水冲,一次又一次上下翻滚,越滚香气越浓。这就是茶的品性。由此类比人生,人生的价值也是在砥砺中闪亮的,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