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近山的“添油战术”

2017-11-15 19:41吴东峰
特别文摘 2017年16期
关键词:上甘岭战役上甘岭兵力

吴东峰

“添油战术”为兵家之大忌。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王近山将军打的恰恰是“添油战术”。

1952年10月,美国在朝鲜战场上为了扭转败局,发起了“强大的金化攻势”。其计划为:首先攻占志愿军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进而夺取五圣山地区,改善金化地区的防御态势,破坏志愿军正在整个战线上进行的战术反击作战,并借以试探志愿军防御的稳定性。

“联合国军”把目标瞄准了上甘岭。开始他们并没有想到要大打。据“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后来回忆,他们想出其不意,夺取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这两个五圣山的支撑点,只要用两个营的兵力五天就可以达成目的。

10月12日,“联合国军”集中了300多门大炮、数百架飞机,连续实施了两天的火力突击。炮弹和炸弹像狂风暴雨一样倾泻,阵地上一人多深的交通沟被炸得无影无踪,坚硬的岩石变成了黑色的粉末。敌指挥官从望远镜里所见而得出的结论是:“上甘岭上不可能再有生物存在!”

这一突如其来的大动作,使时任3兵团司令员的王近山将军大吃一惊。满脸尘土的王近山从前沿观察回来后,立即召开了紧急作战会议。

这是一次极见王近山将军军事指挥才能的会议。当时的态势严峻而紧张,将军做出的反应不但准确无误,而且迅速而果断。

首先王近山判断,敌夺我五圣山企图已很明显。他要求把作战指挥的重点放到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这两个前沿要点上,坚定不移地将防御方向确定于上甘岭地区。

如何防御?王近山提出实行“添油战术”,即部队轮番上阵,量敌增兵,边补边打,边打边补。打退敌人几次冲锋后,视人员伤亡情况及时增补,一切战术手段不要形成规律。后来的实践证明,“添油战术”这一创造性战法,在上甘岭战役的特定条件下是完全正确和切实可行的。

“添油战术”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油”可添,王近山将军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估计,上甘岭这一仗将越打越大,将是一场持续的、大规模的残酷决战,因此每个部队都要少摆多囤,各级要掌握强有力的预备队,用在关键时刻。上甘岭战斗一开始,王近山就电令12军34师100团、106团、35师103团集结待命,作为关键时候使用的战役预备队。

王近山將军在这次会议上强调:要准备有较大的伤亡。每一个战士要准备当班长、排长,甚至还要准备当连长、营长。在上甘岭战斗过程中果然不出将军所料,先上去的战士仅十几天就当上了连长,因为伤亡太大,非他莫属。

由于我军的顽强抗击,上甘岭由局部战斗发展为战役规模的生死大战。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战场最小、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场战争。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双方陆续投入作战兵力共达10万人。双方伤亡总数为36000人,我军为11000余人,“联合国军”为25000余人。

王近山将军的“添油战术”始终是志愿军每个阵地上作战的主导战术、核心战术、灵魂战术。在敌大炮和飞机轰炸下,美李军总以为志愿军完了,然而一冲上阵地,志愿军战士又冒出来了。

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胜利结束。

这次战役使用兵力、火力之密集,反复争夺之频繁,战斗之残酷、激烈,为世界战争史所罕见。我15军、12军等部队以11000人伤亡的代价顽强抗击敌军营以上兵力的冲击25次、营以下兵力的冲击650余次,歼灭敌人25000人,击落、击伤敌飞机270余架,击毁击伤大口径火炮61门、坦克14辆;同时,我军进行了数十次反击,最终守住了阵地,使“联合国军”不能前进一步。

此后,美军在朝鲜再也没有发动大的攻势。

(摘自《开国战将》当代中国出版社)

猜你喜欢
上甘岭战役上甘岭兵力
重释红色经典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岭战役
抗美援朝主题故事片《上甘岭》完成4K精致修复
上甘岭战役的战略复盘
苏联英雄“青年近卫军”在中国
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
“上甘岭战役”
中央红军长征初期兵力损失考
官渡之战中曹军兵力考
百团大战参战兵力究竟有多少?——与袁旭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