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琴派与儒家礼乐文化

2017-11-16 00:17姚晓琴刁悦然
剧影月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礼乐金陵古琴

■姚晓琴 刁悦然

金陵琴派与儒家礼乐文化

■姚晓琴 刁悦然

古琴,最早在人们眼中是一件圣器,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属“八音”中的“丝”,自古就有“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首”(《新论.琴道》)之语。“八音”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而后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中提到:“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和谐,毋相夺伦,人神以和”,这时的古琴是祭祀时伴奏用的。由此可推测,古琴最初是因祭祀而被广泛使用,从而慢慢发展兴盛起来。西周时期,周公为维护王朝统治,制礼作乐,“礼乐制度”也成为了周朝帝王统治疆土子民的根本。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士”阶层的快速崛起,使“礼”字在世道传承中,由祭祀的本意逐渐转变为儒家学者的礼仪规范、处事风尚。“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儒家认为,乐可转化为仁,进而转化为道,及礼乐之道。

金陵,现在的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南京在古时的地位可见一斑,从古至今文人骚客在金陵帝都都留下了足迹。追溯金陵琴学,自东吴始,可见端倪。据宋朝郭茂静所著《乐府诗集》所载,蔡邕曾经到金陵游览盛景,根据青溪的不同,写出《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曾在金陵会友的“竹林七贤”之首阮籍也拜其为师跟其学琴,阮籍“夜中不能寐,坐起弹鸣琴”(《咏怀八十二首》阮籍),可见其痴琴至深。现今南京市北岗21号四十三中学内仍有其衣冠冢供后人敬仰,而阮籍早年也推崇儒家思想,志在用世。南朝皇帝也酷喜音乐,如梁武帝萧衍著《琴要》,从上层带动金陵琴学。由此可见,金陵作为东吴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娱乐的主要活动中心,对金陵琴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唐朝诗人李白曾七次游历金陵,《示金陵子》中就有因琴与金陵子结为红颜知己的描述,从而一时传为佳话:“金陵城东谁家子,窃听琴声碧窗里。落叶一片天上来,随人直渡江西水。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无能最有情。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唐朝诗人陆龟蒙的《送琴客之建康》:“蕙风杉露共泠泠,三峡寒泉漱玉清。君到南朝访遗事,柳家双锁旧知名。”北宋王安石罢相后隐居金陵半山园,仿《胡笳十八拍》曲相赠诗人郭祥正,交为挚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金陵琴学的繁盛。

明朝初期,朱元璋定都南京,开创一番盛世,南京成为政治文化中心,金陵之地吸引众多才子名士聚集,其中不乏许多琴人。朝廷招揽名家为皇家乐官,专为皇家谱曲奏乐,于是开始逐渐在此地养成风格。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政治文化中心逐渐北移,但南京因已有一定时间积累沉淀,且帝都地位仍在,仍有许多琴人在此生活。代表琴家有杨抡等。杨抡,江宁人,《真传正宗琴谱》(《太古遗音》《伯牙心法》)是他经久不衰之作,其人“为人敏而慎,谦逊少欲”(《伯牙心法.序》),奏琴具有“参差有节,抑扬有序”得“古韵之遗”(《琴旨》)的风格,在当时著名琴家黄龙山、杨表正等人的共同影响和江南水乡的特有环境滋润下,南京地区的琴派已然形成,在明朝中后期产生不小的影响,当时的“江派”,“江”就是“江左”,主要指现在南京,为金陵琴派的前身。

金陵古琴流派是江苏四大古琴流派中的重要派别之一。金陵古琴底蕴深远,由来已久,但“金陵派”一词却是后来才有。清代乾隆时期文人王坦的《琴旨》就有早期对金陵琴派演奏特点的描述:“金陵派之参序有节,抑扬有纪,可谓得古韵之遗。”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金陵琴派符合儒门“致中”“致和”之意。其后清代道光时期文人陈幼慈在他《琴论》中提到:“动称宗常熟派、金陵派、松江派、中州派。或以闽派、浙派为俗,以常熟派为雅,以中州派为正。”由此可见,金陵琴派发展繁荣,在全国琴派中已占得一席之地。

古琴,声音空淡悠远,如诗人浅吟低唱,有超脱世人的浅雅之风。而古琴的声音特色,西汉的桓谭所著的《新论.琴道》一文中总结:“大声不振华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这点正好迎合儒家学派中所说的中庸之道的理念。故而又有“八音广博,琴德最优”(《新论.琴道》)之说法。《礼记.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也是儒家主要思想之一。

金陵琴派生于明朝皇家又发展于明朝皇家,集众家之所长,演奏风格大气端正,儒雅肃穆,庄严平和,尽显皇族风范,节奏平稳,抑扬皆有章法规律可循。以《五知斋琴谱》中明确记载的金陵派代表曲目《秋塞吟》(《搔首问天》《水仙操》)为例,《秋塞吟》表现了一种别凉感慨,忧抑悲愤之意。“时莫悲于秋,地莫极于寒。高秋远塞,飞鸟不下,走兽忘群,伤心惨目,孰有过于此哉?此盖以伤昭君出塞之苦也”(萧鸾《太音补遗》)。纵观全曲,不相同的音名之间皆未超5度,多以2、3度平稳进行。曲调虽以下行居多,纵然表现荒凉戚伤之感,但并没有大起大落波涛汹涌,总体平和,节奏稳健。

再以另一个金陵琴派代表作《汉宫秋月》为例,《真传正宗琴谱》中明确记载此曲是描述汉代深宫女子秋夜难眠,辗转反侧,信步于庭院,见秋月凄凉,不禁凄恻伤感难抑。整曲曲风缠绵,音韵古朴雅正,意蕴忧愁深远,虽戚戚泠泠,然未至惨惨切切,虽有幽怨却又节制不愤怒。

另有一曲金陵派代表曲目《佩兰》为证,此曲取屈原之《离骚》“纫秋兰以为佩”之意,用兰花的高洁喻自己忠贞爱国之情怀。全曲音韵醇和,前半段“曲调细而不迫,徐而抑扬”(《太还阁琴谱》),淡雅而深沉,清新而雄厚,从容淡定,有君子之不染尘世之傲。后半段多用滑音又夹杂重音,表现大义凛然、荣辱不惊的气节。末尾音节悠扬、缥缈,又回归了远遁江湖,泛舟湖上的隐者风格。听罢全曲着实令人欲罢不能,久闻兰香。

这就是金陵琴派的特色,正符合了儒家之推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雅乐的理念。现在看来,儒家的礼乐思想是一种对人们的高度理性下秩序的规范,也是统治者高度人性化的人文关怀。金陵古琴之道,正好符合了儒家礼乐之道、帝王治世思想,是以备受推崇。

其实,金陵琴派不论从演奏理念,还是音乐特色,都与儒家之道、治世之道相符合并非偶然。地域文化因素也是原因之一。金陵琴派属吴文化范畴,地处江南,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学术文化氛围。金陵,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的城市,虎踞龙盘,有着与生俱来的王者之气。多方文化的结合是这座城市所特有的包含通融的气度,从而酝酿出金陵琴派的独特风格,使之能在“声”与“韵”,“吊古”与“创新”,“雅”与“俗”,“刚”与“柔”等矛盾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正好对应了儒家的入世哲学之说,起修生养性,乐性伦清的作用。

礼乐思想不单单是人性,更是对政治的促进,而金陵琴家们正是用琴音来达到“致中和”这个儒家和谐思想追求的理想境界。这要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能达到融洽和谐的关系,正如金陵琴音,平和中庸,既清高俊逸,又坚稳平实,谦逊内敛,以“中和”的态度保持和谐。金陵琴音乃真正的“德”音,提倡诚信仁爱,宽容谦和。溯古至今,在这金陵王城之中,先贤大儒们以琴论调,思民间疾苦,论治世之礼,以一颗琴心,审万民之事。不以高而傲,不因低而悲,不凭喜而狂,不借悲而伤,只有像此这般王气之音才能与儒门之礼、帝王之说相契合。正如儒家在处理人际或世间万物关系方面,力图追求事物变化的多样性,渗透着儒家文化以和为上,以和为贵的礼乐思想。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古琴流派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431页。

[2]王蓉《唐诗中的古琴艺术研究》2010年。

[3]明.杨抡《伯牙心法.序》琴曲集成第七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4]清.王坦《琴旨》,四部全书经部乐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清.王坦《琴旨》,四部全书经部乐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引用陈丽娜《古琴“中州琴派”略考》,《音乐创作》2012年第五期。

[6]谭桓《新论.琴道》,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7]谭桓《新论.琴道》,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8]王菲古琴_新浪博客《我的微语录周记》2011.5.2—2011.5.8。

猜你喜欢
礼乐金陵古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登金陵凤凰台(节选)
寻访千年古琴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的发展
金陵十二美女瘦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