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歌剧呼唤花腔艺术

2017-11-16 00:42马安平
戏剧之家 2017年9期
关键词:花腔歌剧声乐

马安平

(河南理工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中国新歌剧呼唤花腔艺术

马安平

(河南理工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花腔产生于17世纪欧洲的歌剧领域,在18世纪达到鼎盛,并在演唱技巧、教学理论,以及歌剧经典作品方面为世界音乐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中国花腔创作在艺术歌曲领域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但在歌剧领域还是一片空白,所以把花腔引进到歌剧的创作中是有必要的。花腔艺术在中国歌剧创作中一方面要防止脱离剧情、为花腔而花腔的弊病;另一方面,还要以创作旋律性强的咏叹调为主。

花腔艺术;中国歌剧;创作

“花腔是旋律精致灵巧的装饰,以急速走句、华彩乐段、颤音、华彩经过句等一系列方式,按预写的乐谱或即兴演唱。”①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西欧王权巩固,经济富裕,王公贵族追求享乐,生活奢华浮丽,建筑、服饰追求纤细、精致、轻巧、华丽的“洛可可”风格,音乐在当时的艺术思潮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也走向以阉人歌手为主的花腔演唱时代。这一时期,在花腔演唱和教学上的理论成就主要有托西(Pier Francesco Tosi,1653-1732)于1727年发表的《关于华彩歌唱的一些意见》和曼契尼(Giambattista Mancini,1714-1800)于1774年在维也纳出版的《关于花腔歌唱艺术的意见和实践体会》,这两部作品对花腔歌唱的要求和教学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技巧理论体系,包括快速音阶、琶音、倚音、颤音、跳音的歌唱方法及训练方法等。这一时期最有成就的作曲家有莫扎特(W.A.Mozart,1758-1791)、罗西尼(G.A.Rossini,1792-1868)、贝利尼(V.Bellini,1801-18350)和多尼采蒂(G.Donizetti,1797-1848)。他们经典的花腔女高音歌剧咏叹调《不要惧怕,亲爱的孩子》(O zittre nicht)、《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Der Holle Rache)、《美妙的歌声随风荡漾》(Una voce poco fà)、《满院鲜花凋零》(Ah! Non credea mirarti)、《深沉而幽暗的夜晚》(Rebnava nel silenzio)至今仍活跃在世界各国的音乐舞台上。西洋花腔经过发展,到19世纪,已摆脱原来不顾作曲家的意图随意加花的弊病,完全由作曲家写到谱子上,严格遵照乐谱的规定去演唱。花腔在西欧是歌剧发展的产物,因此世界花腔经典唱段大多都是歌剧咏叹调。那么,中国的花腔艺术又是怎样呢?

花腔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创作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而且是从艺术歌曲领域开始的。“1930年4月1日,《乐艺》一卷一期发表了周淑安的《安眠歌》,是母亲唱给孩子的摇篮曲,简单两句歌词唱八遍,主题就有七个变体,其基本方法是加花,到后来便成了花腔,这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首带花腔的歌曲。之后,贺绿汀先后在大合唱《新世纪的前奏》及《十三陵水库大合唱》中运用了花腔。1959年还创作了《快乐的百灵鸟》,是歌唱丰收、歌唱喜讯的,具有高难度的花腔技巧。此后,黎英海改编的哈萨克民歌《百灵鸟你这美妙的歌手》也是一首花腔歌曲。”②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优秀的花腔歌曲作品有《春天来了》(于惠罗词,郑秋枫曲)、《苗岭的早晨》(白诚仁词曲)、《春——祖国的春天》(瞿琮词,郑秋枫曲)、《彩云与鲜花》(张鸿西词,陆在易曲)等,这为我国声乐作品的创作增添了活力。在花腔领域内成绩最大的是尚德义先生,他三十多年共创作花腔艺术歌曲30余首,为我国花腔艺术歌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中国花腔第一人”。

看来,花腔在中国艺术歌曲领域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中国歌剧领域,花腔艺术还是空白,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朵奇葩移植到中国新歌剧领域中呢?

针对这样的构想,有些人也许会担心:花腔艺术产生于17世纪的欧洲歌剧领域,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对于已经发展到21世纪的中国歌剧,会不会过时呢?不会。因为花腔艺术只是女高音声部的一个分支,只要有女高音声部的存在,就应该有花腔女高音作品。从当今的音乐生活来看,花腔艺术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在声乐比赛中,花腔女高音歌曲仍是选手表现艺术水准的曲目,特别是在美声组的比赛中,外国歌剧中的花腔咏叹调经常受到选手青睐,这一方面说明花腔作品的确是声乐作品中的精品;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花腔作品严重匮乏,花腔领域有很大的创作市场和空间。

一、在中国新歌剧中发展花腔艺术的优势

中国民歌中具有丰富的花腔因素,这为作曲家提供了创作素材。中国民歌中装饰音的大量运用,和“无衬不成歌”的特点,产生了华彩经过句和华彩乐段。中国民歌衬词丰富多彩,有的衬词形成衬句或衬段,如四川民歌的“歌加号”,其中的“号”就是附加的衬段,这些衬段是从其他民歌或民间器乐中吸收而来,因而具有花腔的特征。

现代声乐的发展水平,为花腔艺术的自由创作提供了广阔天地。我国的声乐艺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西洋的Belcando走进了专业音乐学院和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课堂,国内的学子纷纷到国外学习、交流,国外的名师名家也不断到中国讲学、演唱,在国际声乐比赛舞台上,中国的歌唱家频频拿奖,花腔演唱技法也普遍被声乐学习者掌握,这些为花腔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时中西方花腔演唱艺术的融会贯通,也为演唱中国的花腔作品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中国歌剧花腔艺术创作

首先,歌剧中的花腔创作不同于艺术歌曲,它的出现一定是符合人物性格和感情需要的,具有特定情景和戏剧意向的歌剧片断。这已经不是什么标新立异的论点了,18世纪末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就提出了“音乐要从属于戏剧”的观点,不顾内容而只炫耀声乐技巧,与剧情和台词无关多余的装饰性花腔表演被彻底抛弃。

20世纪,美国音乐学界的领袖人物约瑟夫·科尔曼(Joseph Kerman,1924- )于1956年发表了《作为戏剧的歌剧》(Opera as Drama)一书,书中自始至终坚持的歌剧美学原则仍是“以音乐承载戏剧”。居其宏在《歌剧美学论纲》中关于歌剧中的音乐,叙述更为全面,他说:“音乐艺术一旦进入歌剧综合体中,成为歌剧诸多形式之一,那么,它自身的独立和完满自足的地位也就随时丧失……在歌剧中,音乐因素必须依附于一定的情节框架和人物关系,才获得存在和创造的意义……不具戏剧性的音乐,游离于歌剧戏剧冲突、人物性格和特定情景的音乐中,对于歌剧音乐来说是毫无价值和生命力可言的。即使作曲家把它写得十分华丽动听,也只能作为独立的音乐作品欣赏,对整部歌剧而言不过是一个漂亮的赘疣而已。”③

当今中国歌剧的创作对这个问题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或者说,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而没有好好付诸于实践。花腔艺术怎样走进中国歌剧,结合中国民族音乐中的花腔因素,创作出中国人民喜爱的歌剧,是值得我国作曲家思考和尝试的。再者,把歌剧创作的眼光推远推大,向世界歌剧看齐,这不仅是把中国歌剧作品带入国际视野中,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歌剧演员,这样也就直接推动了中国歌剧整体实力的提高。

另外,从现阶段我国的声乐演唱者和欣赏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歌剧中花腔的创作还应该以旋律性较强的咏叹调为主。现在流行于我国的音乐记谱法有固定调和首调,西洋器乐学习者大多习惯于固定调,声乐学习者即使是读五线谱也经常采用首调唱名法,这样一来,固定音高的观念就很差,一个旋律性差的咏叹调很难让演唱者轻松胜任,在表现歌剧情节上也多了很多不必要的羁绊。对于欣赏者来说,其欣赏习惯和接受能力也都是需要歌唱性强的旋律。

音乐发展到今天,作曲技法打破了传统的音乐表现手段,出现旋律不流畅、不对称、不呼应;节奏自由多变,捉摸不定;不谐和音得到彻底解放;调性不明确;配器中不断寻找新的乐器,以及新的发声器械,包括噪音;不同寻常的演奏方式、不同寻常的乐器组合,以及追求独特的音响色彩等。歌剧艺术中这些现代效果,完全可以通过歌剧的其他因素来完成,牺牲歌剧咏叹调的歌唱性,一味地追求新奇,最终导致失去观众,走向夭折。

填补民族歌剧中花腔艺术的空白,是我国作曲家首先应担负的责任。作曲家用歌剧花腔艺术更好地反映剧情及现实生活,更好地为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服务,不能为花腔而花腔,应该符合我国听众的审美习惯,借鉴和吸收西洋花腔艺术特点并使之民族化,培养民族歌剧花腔艺术人才,使我国民族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另外,整个社会也要为其成长提供肥沃土壤,首先应从音乐教育方面着手。专业的声乐教育要理论和实践两者都过硬,西洋的花腔技法要学好,中国特有的花腔技法也要去研究;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要求学生能唱好,而且还要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系统、权威的理论体系,指导更多的实践者。

全民音乐素质教育目前已得到重视,但从教材内容来看,还有两方面需要改进,一是从小学到大学的音乐教育内容应全面、系统。不仅要介绍世界各民族民歌、各历史时期的代表器乐作品,还要有中外歌剧发展状况的介绍。二是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学生不断更新知识,关心现代音乐文化发展,建立群体审美意识,建立民族审美特性,普及大众歌剧美学常识,适应目前社会文化发展之动态,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提供生长的土壤。

可喜的是,“由于音乐文化教育的日益普及和提高,社会群众的艺术审美能力在层次结构上也产生了令人欣慰的变化,高层次接受主体群的扩大和创造主体在音乐审美意识上的逐渐靠拢,已成为一种潜在的趋势……可以相信,新时期的历史文化进程既然有能力孕育并催促新潮音乐的萌生,那么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的不断完善机制中,新潮音乐也会治愈某些痼疾,获得长足发展。这既是对新潮音乐的期待,又是历史展望的必然……”④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对中国歌剧花腔艺术充满了信心!

我们期待着能表演自己的花腔歌剧作品,我们憧憬着中国歌剧花腔艺术走向世界的舞台,久唱不衰!

注释:

①迈克尔·肯尼迪,乔伊斯·不尔恩.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391.

②周畅.中国现当代音乐家与作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257.

③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22.

④戴嘉枋.面临挑战的反思[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85.

J822

A

1007-0125(2017)09-0010-02

猜你喜欢
花腔歌剧声乐
美学视角下的民族声乐花腔技法研究
浅谈美声唱法中花腔演唱的审美
走进歌剧厅
相逢在海边(花腔女高音独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