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白朴研究综述

2017-11-16 00:26吉晓凡
戏剧之家 2017年15期
关键词:白朴散曲杂剧

吉晓凡

(江苏师范大学 敬文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近十年白朴研究综述

吉晓凡

(江苏师范大学 敬文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是元代杂剧作家中的重要人物,其杂剧、散曲、词等方面的成果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笔者对近十年的白朴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认为有总结的必要。本文分别从白朴的生平研究、杂剧研究、散曲及词作研究等几个角度将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和说明,最后提出了关于白朴研究之展望,以期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白朴;杂剧;散曲;词作;综述

元代享有盛名的白朴在元杂剧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其杂剧创作推动了元曲的广泛传播,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近十年来学界对白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相关的成果以单篇论文为主。因此,笔者对白朴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研究之展望。本文将相关成果分为白朴生平研究、杂剧研究、散曲及词作研究三部分,分别给予概括和说明。

一、白朴生平研究

(一)生活经历、仕途生涯研究

白朴自幼丧母、终身坎坷,这样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张大新在《传统人格范式失衡境遇下的悲怨与风流——白朴的心路历程与其剧作的泛人文内涵》一文中便较为详尽地描述了白朴一生的悲剧经历,认为他“饱经忧患,百味俱尝。”[1]白朴幼年失母,又长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种缺少关爱的成长环境,对白朴性格的形成有不小的影响,进而对其杂剧创作和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

就其仕途生涯而言,关于白朴拒绝入仕的问题,张文澍《元曲悲剧探微》认为过去将白朴看成是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遗世独立”之人的观点并不正确,事实上,白朴曾代史天泽作过贺元世祖寿词,他一生也一直依附那些在元朝为官的亲朋好友,所以“唯有其早年家世造成内心无比深重之创痛一解。”[2]他以为白朴拒绝在元朝做官与他幼年的不幸遭遇和家世变故有很大的关系,这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思想研究

白朴的思想比较复杂,但就其幼年的遭遇和日后的人生经历来看,他总是在维护个体人格和实现建功理想的矛盾中进退两难。由于幼年亲眼目睹元灭南宋,天下一统,白朴寄情诗酒,坚持民族气节,不出仕蒙元;但蒙古建立政权后逐步发展和稳定起来,他不得不承认当时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有效性,抵触情绪也在与朝廷大臣们的交往中慢慢消失。不过,白朴最终采取的人生策略是,一方面,既与蒙元政权的上层人物交往,但又不轻易加入政权机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自身的人格独立。

关于白朴的女性观,马丽娜《白朴的生活经历对其杂剧创作的影响》一文认为白朴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比较正面,尤其以《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为代表,她身上表现出的勇气和对婚姻自由追求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作者对这些形象总是给予高度的赞赏,这样的观点是符合作品实际的。

二、杂剧研究

(一)《梧桐雨》研究

1.悲剧意蕴研究。众所周知,《梧桐雨》演绎的是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缱绻悱恻的爱情悲剧。张大新《狞厉之爱与怨悱之痛的悲幻扭结——白朴梧桐雨悲剧意蕴再认识》便指出白朴借古喻今的用意不在于评判古人功过、总结兴亡教训,而主要是借助这一帝妃爱情悲剧,倾诉了某种命运难以自主的人生悲剧体验。杜改俊《梦短雨声长——读白朴的〈梧桐雨〉》则从另外的角度总结了《梧桐雨》悲剧形成的原因,作者认为故事悲剧的成因其实就是主人公唐明皇自己,而不是“无法抗拒的异己力量或反动力量”所推动的,“他自己是自己‘厄运’的制造者。”[3]

2.《梧桐雨》与《长生殿》对比研究。与《梧桐雨》类似的题材还有《长生殿》。将《梧桐雨》与《长生殿》进行比较的有汪晓希的《杨玉环在〈梧桐雨〉与〈长生殿〉中形象的相异》和徐晓玲的《杨玉环文学形象演变研究——以〈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为例》。汪晓希对比情节和结合作者身世,阐述了《梧桐雨》与《长生殿》中杨玉环形象的差异性,白朴的审美情趣不同于温柔敦厚的儒家思想,他是一个冲破束缚和放浪形骸的文人志士,《梧桐雨》从形式到内容都表现出其与伦理纲常相互对立的倾向;而传统儒家学说、伦理道德的观念则是洪昇的人生信条,他更乐于积极主动地去维护封建伦理观念。徐晓玲则从文学体裁、作者态度、时代变迁与社会思潮的影响对比《梧桐雨》与《长生殿》,指出由于作者自身立场的不同,“杨玉环的形象亦随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由单薄到丰满,由个性模糊到个性鲜明,充满了丰富内涵的文学形象。”[4]她提出杨玉环的形象从《梧桐雨》到《长生殿》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咎由自取到无畏奉献,从污秽不忠到纯洁忠贞、勇于牺牲,并最终成为丰满独立的文学典型。

(二)《墙头马上》研究

1.李千金形象研究。在论述人物的文献中,专论李千金的颇多。毕静枝《〈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分析》分析了李千金与裴少俊私情被发现时理直气壮以死威胁的表现,她认为“李千金的这一段言行简直不像大家闺秀, 没有少女的矜持和羞怯。”[5]李千金追求爱情并没有错,但她太轻率了,给人以放荡轻浮的感觉,而且后来她不顾爹娘,与裴少俊私奔,等她被裴尚书赶回娘家时,父母皆已双亡,“李千金的故事却让我觉得她勇敢泼辣中更显出幼稚和轻率。”

在李千金曲折多变的命运中,蕴藏着浓郁的女性悲剧色彩。吴永萍《试论〈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的悲剧色彩》从李千金待字闺中、私奔幽居、休弃而归和认亲团圆四个阶段探索李千金的悲剧命运。她认为虽然李千金最终获得了自由婚姻的胜利,但是这种胜利值得人思考。“作为个体的生命,李千金仍然是一个受着封建礼教轻侮的悲剧女性。”[6]这种悲剧性,揭示了深刻的历史和生活真实,也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2.裴少俊形象研究。一般说来,学界对剧中男性角色裴少俊鲜有研究。研究者多将其定位为一个胆怯懦弱、优柔寡断的书生,笼罩于女性角色李千金的光辉形象下。上述几篇谈论李千金的文章中或多或少都对裴少俊进行了批判,故不赘述。从剧情发展与历史角度赞扬裴少俊的有郭建平、桑晓飞的《白朴〈墙头马上〉裴少俊形象略论》。他们认为裴少俊功成名就后,没有攀附高枝、另求新欢,也没有还乡寻找父母,而是直奔洛阳,寻找李千金,重修旧好,体现了他对爱情的态度之坚定和诚恳。“他是一个介乎有情与无情之间的人,是个不完美的形象。对李千金的有情当然不必说,对李千金的无情一般认为体现在他面对困难时的软弱、消极、退让上。但正是有了这个所谓的‘无情’,他才是一个真实可感的人,因为不完美才使他成为当时书生的典型。”[7]郭建平、桑晓飞结合白朴的身世及所处的时代,承认裴少俊深受根深蒂固的封建伦理纲常思想的禁锢,也表现了金元士子地位的弱势现状,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3.社会学研究。关于《墙头马上》反映元代社会问题的论文,有张大新的《放浪情欲与仕婚理念的错位整合——白朴杂剧〈墙头马上〉的泛人文内涵》。白朴因早年的不幸,试图以流连花酒、混迹情场的方式来弥补人生的失意。他认为正是这种独特的经历,使得白朴自觉接受了与传统道德观念相悖的新兴市民意识,自发产生了崇尚自我、张扬个性的心理欲望。“由于白朴终生徘徊在放浪玩世与伤逝怀旧的两歧路口,当他依据唐人白居易的乐府诗《井底引银瓶》编织风流艳冶的爱情风月剧时,潜意识中难以羁縻的花月之期常常受到传统理念的制约,苦于找不到一条让两者相容不悖的稳便途径……”[8]说明白朴在创作过程中一直处于向往爱情自由与渴望功名利禄两难的窘境中,映射出元代下层文士畸变的心态:既放肆追逐耳目声色之欲,又一心贪恋“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的往昔辉煌,并对维护文士阶层权益地位的宗法制度及其伦理规范倾心向往。

另有景建军《从〈墙头马上〉看白朴婚姻爱情观》,他认为作品反映的门第相配、出身相当的婚姻观折射出元代社会观念。“男女双方出身相当,让观众的视线放在同一层面上,也符合大多数受众心理。《墙头马上》中,李千金贵为皇族,父亲李世杰和裴少俊父亲是至交。这都为他们背离传统的情感搭上一趟宗法理念的顺车,这种‘理所当然’的婚配,更符合大多数观众的心态,从而使作品走向成功。”[9]从《墙头马上》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中可以看出白朴的人生理念与社会整体理念的纠葛和妥协,也能够看出占社会主导地位的仕婚观念对文人产生的巨大作用。

(三)语言风格研究

张石川《白朴〈墙头马上〉的俗化倾向》和李良子《试论白朴杂剧语言风格的二重性》都分析白朴杂剧语言风格,其中李良子认为艳丽与俊朗是白朴作品两种比较突出的风格,体现在语言上则是诗词化与通俗化,白朴将这两种对立的审美倾向巧妙地融为一体,使得他的杂剧“不仅不同题材有不同风格,同一作品中也可兼具两种审美倾向,从而形成了多重化的面貌。”[10]她还指出,《梧桐雨》整体语言风格偏向诗化的原因是其中重点描写唐明皇的“情”,所以历史成分相对淡化,故《梧桐雨》的风格以“悲艳”为主。相对而言,《墙头马上》虽有艳词,但整体风格趋于通俗。

三、散曲及词作研究

白朴不仅是著名的杂剧家,也是著名的散曲家和词人。他写了很多词曲,广泛流传的词有一百零五首,收录在《天籁集》中。这些词曲是白朴坎坷一生的真实写照,是今天研究白朴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资料。

(一)散曲研究

白朴的散曲大多描写爱情、自然风光和隐逸生活,抒发他怀念祖国、寄情山水的感情。关于白朴散曲的论文,近十年来,有郭旺盛《白朴散曲析》,王殿明《论白朴散曲的类词化倾向》和张雅玲《试析白朴与卢挚隐逸散曲的异同》。郭旺盛认为虽然在元政府的统治下,知识分子建功立业的抱负无法实现,使得他们的散曲大多呈现离别惆怅的情调,但是白朴凭着对世态敏锐的洞察和超脱的感悟,“宁愿做一个心底自由自在的儒丐之流的下层草民,以自己的超常才华游戏人生,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卑躬屈膝去迎合权贵。”[11]尽管白朴的散曲多数还是呈现沉郁的感伤基调,但不少的作品仍然显示作者努力在悲情的社会中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王殿明从散曲的“类词化”倾向研究白朴之作。所谓“类词化”是指内容的言志化和表达方式的含蓄、语言的典雅等特征。他认为白朴的散曲与元杂剧不同,其语言典雅,很少用方言俗语,早年为了应举而习得的诗赋技巧最终都用在散曲创作上,“总之,不论是文学自身发展过程中词对曲的同化,还是地域、交游、家族环境以及文人个性,都共同促使白朴散曲体现出了‘类词化’倾向。”[12]

白朴散曲中不乏表达隐逸思想的作品,由于颠沛流离的遭遇,张雅玲认为白朴经历过战乱,参透世事和人生的无常,他放逐了功名利禄与荣华富贵。面对社会种种黑暗以及政治腐败,他运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思想情感,通过散曲的形式,给读者展现他所参悟与阐释的非凡的心灵境界。因此,白朴对元蒙政权由敌视到归附,心境由激烈到平和,这无不流露出他闲适恬淡的隐逸情绪。这种隐逸情绪,是苦难后的豁达、顿悟与回归,更是一种在脱离尘世的自然环境中去实现自我回归的人生境界。

(二)词作研究

由于白朴曲名太盛,导致人们没有重视他的词,其词终为曲名所掩,以致《天籁集》在元代刊本后一度失传。近十年关于研究白朴词作的论文有余治平《白朴词考论》和汤晓丹《白朴天籁词研究》。另有将白朴散曲与词作进行比较的论文,马琳娜《试论金元之际词曲互渗现象——白朴词与散曲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近十年白朴词作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日后研究白朴的学者可以更多关注他的词作。

白朴词作涉及的内容相当复杂,既有歌颂蒙元的统治者们的,也有关心人民疾苦的。除此以外,由于深受时代和家庭的影响,咏史题材在白朴的词作中也经常出现。

马琳娜认为金元时期,文人社会地位的改变,散曲很少被文人雅士用来表现自己的政治观点来反映国家大事。“白朴的词和散曲在题材和内容上虽有差异,但是同属于韵文这一文体,自然也会有着共同之处。隐逸主题,在白朴的词和散曲中都一再表现,有时还表现得相当强烈。”[13]她说,白朴的作品中表现男女恋情之词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抒情主人公则有歌姬、乐工、情人等不同个体。白朴继承了传统词的以“言情”为主的表现方法,作者多将自己置身其中,表达自己的真感情。

本文就近十年以来对白朴的生平和创作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下简要谈谈未来可以从哪些方面对白朴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其一,在杂剧史上享有盛名的《梧桐雨》是否受到了院本《击梧桐》的影响,历来还没有学者给出明确的结论,这是一个亟待补充的方面。

其二,关于白朴《墙头马上》与白居易《井引银瓶》的关系,到底白朴是直接效法白居易,还是仅仅取材于《井引银瓶》,这个问题有待商榷。张石川否定学界认为白朴在创作上效法白居易的说法,但这也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并不能构成一个严谨的结论,日后学者可以更加关注这个问题。

其三,白朴的词作研究始终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应当加强。

其四,白朴及其作品留下许多争论,比如他的词作集《天籁集》到底能否算是一流作品?王国维先生对《天籁集》持否定态度,但是也有许多文人持赞赏态度。近十年来,没有专门研究《天籁集》的论文,自然也没有对《天籁集》地位的研究,这是白朴研究不应出现的一个空白。

[1]张大新.传统人格范式失衡境遇下的悲怨与风流——白朴的心路历程与其剧作的泛人文内涵[J].文学评论,2008,(06):95-103.

[2]张文澍.元曲悲剧探微[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杜改俊.梦短雨声长——读白朴的《梧桐雨》[J].名作欣赏,2007,(07):35-39.

[4]汪晓希.杨玉环在《梧桐雨》与《长生殿》中形象的相异[J].博览群书,2013,(05):120-122.

[5]毕静枝.《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分析[J].文学教育,2008,(09):84-85.

[6]吴永萍.试论《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形象的悲剧色彩[J].社科纵横,2006,(10):121-122.

[7]郭建平,桑晓飞.白朴《墙头马上》裴少俊形象略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09):102-105.

[8]张大新.放浪情欲与仕婚理念的错位整合——白朴杂剧《墙头马上》的泛人文内涵[J].求是学刊,2009,(03):101-105.

[9]景建军.从《墙头马上》看白朴婚姻爱情观[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92-93.

[10]李良子.试论白朴杂剧语言风格的二重性[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4,(02):32-37.

[11]郭旺盛.白朴散曲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6):164.

[12]王殿明.论白朴散曲的类词化倾向[J].甘肃高师学报,2014,19,(03):25-27.

[13]马琳娜.试论金元之际词曲互渗现象——白朴词与散曲的比较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05):76-80.

I206

A

1007-0125(2017)15-0199-03

吉晓凡(1997-),女,江苏泰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本科生。

指导老师:吕靖波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行性途径研究——以徐州高校为例”(项目编号:201710320014Z)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白朴散曲杂剧
“孤篇横绝”与格调错位——论白朴的文化人格和艺术思想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寂寞梧桐听雨声
宋官本杂剧段数本事新考
国家图书馆藏吴奕杂剧二种略考
板凳甘坐三十二年冷 新见卓识海峡两岸知——读评《白朴著作生平论考》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七种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