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非遗音乐的传承模式研究①
——以江陵端午祭为例

2017-11-16 02:11钟芳芳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关键词:城隍关岭江陵

钟芳芳(温州大学 音乐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韩国非遗音乐的传承模式研究①
——以江陵端午祭为例

钟芳芳(温州大学 音乐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非遗音乐传承中的成功典范。自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重要无形文化财第13号”到21世纪初,江陵端午祭逐步完成了体制化和庆典化转型。通过体制化和庆典化,江陵端午祭不仅实现了盈利前提下的有效传承,而且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独立自主的传承模式和发展策略、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以及在坚守传统基础上的适度创新,这些都是江陵端午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它们对于我国非遗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韩国非遗音乐;江陵端午祭;传承模式;体制化与庆典化

韩国早在1962年就正式施行“文化财保护法”,致力于保护包含公演艺术在内的传统文化,1964年以宗庙祭礼乐为首的7类传统文化被指定为第一批国家重要无形文化财,并为选定的艺能保有者提供各种特惠政策。之后政府为无形文化财的艺能保有者提供基本生活费、公演费、传授活动费等支援,逐渐形成以艺能保有者为中心的无形文化财保存会,实行“艺能保有者→传授助教→修者→传授生”的体制化传承模式。根据《文化财保护法》第51条,以2013年为基准,国家重要无形文化财的艺能保有者每月可领取最低1250000万韩币(约7500元人民币)、最高165万韩币(约1万人民币)的传授支援金,每年还另外支援600万韩币(约3万6人民币)的传授活动费、公演支援金,对传授助教也给予生活费和传授活动费,传授生则实施奖学金制度。[1]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目化遗产国际公约》以来,韩国积极开展世界级非遗的申报工作。目前韩国的音乐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2001)、盘索里(2003)、江陵端午祭(2005),圆圈舞“Ganggangsullae(2009)、男寺党流浪艺人剧(2009)、处容舞(2009)、歌曲——管弦伴奏的抒情歌(2010)、阿里郎民谣(2012)、农乐(2014)等。21世纪以来,在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推动下,韩国很多“非遗”音乐纷纷发展成庆典活动,以此扩大“非遗”音乐的影响、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现在在韩国影响较大的非遗音乐类庆典活动有:每年5月第一个星期天的宗庙祭礼、6月的江陵端午庆典、8月的笔峰乡村农乐庆典,9月的全州世界声音(盘索里)庆典,9月底10月初的处容文化节和京畿道安城男寺党金岩德庆典等等。阿里郎民谣申遗成功之后,韩国各地更是掀起了阿里郎热潮,如首尔阿里郎大庆典,密阳阿里郎庆典、珍岛阿里郎庆典等。至此,韩国的“非遗”音乐在体制化和庆典化的背景下,其传承和发展也中迎来了新局面。其中,2005年,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的江陵端午祭,曾在中国社会刮起一股有关传统文化自省的风波,也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为此笔者曾于2011、2012、2016年6月三次赴韩国江陵端午庆典现场实地考察。本文将以江陵端午祭为例,探讨体制化和庆典化的韩国非遗音乐在传承和发展上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的非遗音乐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一、江陵端午祭的体制化和庆典化过程

江陵端午祭是盛行于韩国东海岸城市江陵的乡土神祭仪式,目前韩国还有全罗南道法圣浦端午祭、庆尚北道的慈仁端午祭、庆尚南道灵山的文户长端午祭等神祭仪式,但江陵端午祭以完整的祭祀节次和丰富而独特的音乐内容最为人们所熟知。

江陵端午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朝鲜中期,朝鲜文人许筠(1569-1618)在江陵任职时发现了祭祀大岭山神金庾信的记录①(朝鲜)许筠《惺所覆瓿藁》卷14 文部11:“大岭山神赞竝序. 岁癸卯夏,余在溟州,州人将以五月吉伢大岭神,问之首吏,吏曰:‘神即新罗大将军,金庾信也,每年五月初吉,具幡台香花,迎于大岭,奉置于府司至五日,陈杂戏以娱之,神喜则终日盖不俄仆,州人父老悉欢呼讴歌,相庆以扑舞’”。[2]。这种祭祀一直传承到朝鲜后期,在日帝强占期间(1897-1921)一度中断②(朝鲜)沈一洙《遯湖遗稿》:“乾隆三年,五月端午,迎大关岭国师城隍神,巫觋戏始废,日人禁之也。”[3]。所幸1945年光复以后江陵端午祭的传统再次延续,每年的农历3月20日酿神酒开始至5月6日共50天,以八端午的形式举行③4月 1日初端午,祭大关岭山神堂,4月 8日再端午在大城隍堂重复4月1日的祭祀,4月15日三端午,选神木,唱山游歌。4月27日四端午,举行巫祭表演端午巫乐。5月 1日五端午,制作花盖(用铁圈和五彩布条装饰的树枝),供请大城隍神和女城隍神到端午场地,本祭正式开始,表演官奴假面剧。5月 4日六端午和5日七端午,表演官奴假面剧、端午巫乐。5月6日八端午,焚烧端午祭所用的花盖等器物,奉送大关岭城隍神和女城隍神。[4]114-116。

江陵端午祭于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重要无形文化财第13号,当时的三位艺能保有者分别是金信默(端午祭礼)、张在仁(端午巫乐)和金东夏(官奴假面剧)。同年,江陵市成立了端午祭委员会,江陵市长历任委员长。1973年,端午祭委员会实行法人制,并由端午祭相关人士出任法人。2006年,江陵端午委员会完成了社团法人化,正式从江陵文化院独立[5]。自此,(社)江陵端午委员会下设经营管理组、宣传组、企划运营组、公演企划组,主要负责江陵端午庆典的企划和运营。而江陵市政府文化艺术部门则另设端午文化担当部,协助江陵端午祭委员会的工作,并建立端午文化院,运营端午文化展厅和端午剧场的常设公演。

此外,1984年,江陵文化院还成立了以江陵市榆川洞住民为主要成员的官奴假面剧保存会,2007年,官奴假面剧保存会完成社团法人化从江陵文化院独立,并改名为江陵端午祭保存会。[6](社)江陵端午祭保存会下设祭礼部、巫觋部、官奴假面部三个部门,主导着祭礼和端午巫乐以及官奴假面剧的传承。各部门实行会员制,包含艺能保有者(1人)、传授教育助教(2人)、若干履修者和传授生等不超过25位的会员。

江陵端午祭的管理机构的沿革整理如下:

图1. 江陵端午祭的管理机构的沿革

如上图所示,体制化的江陵端午祭由(社)江陵端午委员会、(社)江陵端午保存会和端午文化院主管,三者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江陵端午祭的发展壮大。(社)江陵端午委员会的现任委员长是端午祭礼的艺能保有者曹圭燉,而(社)江陵端午保存会的现任会长则是官奴假面剧的艺能保有者金钟群,也就是说,体制化的江陵端午祭依然保证了艺能保有者的绝对权力。

2004年,江陵市政府以发展观光产业、促进地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把原有的江陵端午祭扩大成江陵端午庆典,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八在江陵市南大川文化公园举行。内容除原有的端午祭礼、端午巫和官奴假面剧之外,还增加端午文化体验、民俗体验、商业集市、外国演出团表演等内容。2006年,(社)江陵端午委员会开始实行江陵端午祭庆典会场商街租赁体制,确保了其基础财政收入。每年再从江陵市政府争取预算,加强江陵端午庆典场地的硬件基础建设。此外,2010年,开始邀请国外演出团体,试图把江陵端午祭扩大为国际级庆典;2011年,开始的神统大吉的走街活动,让广大市民和游客亲身参与农历五月初一的迎神环节;2014年,开展以青少年为主的系列活动。截止2016年,江陵端午庆典已经成功举办了12届,逐渐成长为大韩民国的名品节日和江陵地区的名片,每年都吸引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参与其中。

在(社)江陵端午祭委员会致力于发展壮大江陵端午祭,确保端午祭庆典运营的经济基础的同时,(社)江陵端午祭保存会则专心传承祭礼和音乐。祭礼部、巫觋部、官奴假面部的履修者和传授生们一个月两次在江陵端午馆定期接受艺能保有者和传承教育助教的教习,定期举办演出发表会。从2011年开始,每年定期举行能力强化研习会、部门别研习会、传授者基础素养教育等活动,以确保端午祭音乐内容的有效传承。

二、江陵端午祭音乐的三种传承方式

江陵端午祭的祭祀对象是大关岭山神、大关岭国师城隍神和大关岭国师女城隍神。大关岭山神的原型是新罗著名武将金庾信(595-673),大关岭国师是新罗末期的神僧梵日国师(810-889)①梵日国师本籍江陵,15岁出家,831年入唐学法,847年归国之后一直在江陵地区传法,死后后逐渐成为以江陵为中心的岭东地区的地域神。[7]。传说大关岭国师想要娶江陵草溪郑氏的女儿为妻,在梦里向郑氏请婚,不料却遭到拒绝,大关岭国师一怒之下让老虎把郑氏之女抓来,自此郑氏女成为国师女城隍[8]。现今江陵端午祭的祭礼在传统的八端午的基础上有所省略,但至今保存了完整的笏记和祝文,祭服和祭器,拥有程式规范的节次。目前江陵端午祭的祭礼主要集中在农历4月15日那天,分山神祭、大关岭国师城隍祭、邱山城隍祭、鹤山城隍祭、国师女城隍奉安祭,另外还有农历五月初三的迎神祭、初四的朝奠祭、初七的送神祭。江陵端午祭礼有儒教性质,各祭官包含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执礼和大祝,献官们根据节次带领众人行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

在江陵端午祭庆典当中,音乐是贯穿始终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内容主要包括山游歌、官奴假面剧和端午巫乐三个部分,并且逐渐形成了三种不同的传承方式。

(一)《山游歌》:政府干预下的体制性传承

《山游歌》又名《映山红》,原是一首江原道民谣,后作为迎神歌专门用于江陵端午祭中。《山游歌》的旋律由mi-sol-la-do-re构成,sol为终止音,是上下句反复的一段体结构,使用一唱一和的方式,带有劳动歌的特点。《山游歌》的演唱速度稍快,领唱的歌曲内容丰富,隐含了以花寓火,再以火通神的象征意义[9],合唱句则固定为“咿呀嗨,奇花咋咋映山红 ”(见谱例1)。

图2.农历4月15大关岭山神祭② 图片来源于江陵端午祭官网图片材料室。

大关岭山神堂、国师城隍堂和女城隍堂在距离江陵市区约15公里的大关岭山上,以前交通不方便的时候,大家在祭祀之后都是唱着《山游歌》步行下山的。现在交通方便,汽车可以直达山神堂和城隍寺,所以《山游歌》的演唱也慢慢被省略,但在政府的有效干预下,农历4月15日选神木下山的环节还是保留了演唱《山游歌》的传统。

谱例1.山游歌[10]

体制化和庆典化之后的江陵端午祭使得《山游歌》的传承得以有效保证。目前江陵端午保存会祭礼部的艺能保有者是曹圭燉(2000年至今),此外还有两位传授教育助教和12位履修者和3位传授生。江陵端午祭的献官都由江陵市的政府要员,初献官一般由江陵市市长担当,亚献官则是江陵警察所所长或教育厅厅长,其他献官几乎都是都各政府部门主管担当。正是由于官员的直接参与,吸引了社会媒体的关注,扩大影响,并且使祭祀过程中必唱的《山游歌》更为流传。

(二)端午巫乐:巫女为主男性为辅的家族式传承

江陵端午祭音乐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端午巫乐。这是一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性音乐形式,表演以巫女为主,男性乐师为辅。以江陵为中心的韩国东海岸地区历来盛行巫乐,朝鲜前期文人南孝温(1454-1492)的文集《秋江集》里就有“每于三四五月中择日迎巫,极办水陆之味以祭山神”的记载[11]。20世纪初,在江陵地区有部落祭、别神巫、丰渔祭等来祈求乡村平安和渔业丰收,当然也包括本文探讨的为大关岭山神和国师城隍而演的端午巫乐。

江陵端午巫乐巫女穿着称为快子的服饰,手执神刀、铃铛、扇子等巫具,站在祭坛前面既唱又舞。男性乐师们围地而坐,演奏杖鼓、大锣、小锣、太平箫(唢呐)等。杖鼓乐师是乐队的指挥,面对巫女打鼓的同时还负责和应巫女的演唱。江陵端午巫乐的节奏和旋律非常的丰富复杂,长短节奏主要有‘Cheongbo()’、‘jemasu‘Dongsalpuri‘Jajinmori‘Jungjungmori’等,巫歌的旋律主要使用mi-sol-la-do-re构成的‘Menari()’调,La和do是中心音,主要结束在 mi和la音上[12]。

端午巫乐的内容和乐曲极其丰富,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大部分[4]118-129:

第一是请神环节,演唱不净祝和请坐祝。不净祝是在请神之前清理不净之物的巫歌,请坐祝则是请大关岭山神和男女城隍神在祭坛坐定。

第二是请愿环节,包含向祖先求福的祖上祝;诉讼生命根源的长篇叙事神歌——世尊祝;祈求安居乐业的城主祝;祈祷阻挡外来侵害的军雄祝;以长篇叙事歌的形式讲诉了民间孝女沈清让盲父重见光明的沈清祝;祈求长寿和子女健康成长的七星祝;祈求家业兴旺的地神祝;讲诉父亲对天花神不敬而导致失去儿子的疫神祝;歌颂巫师祖神讲诉巫女来历的乞粒祝。

第三为送神环节,演唱花祝、灯祝、船祝、还位祝。花祝由多名巫女一起跳舞和唱歌,慰劳去往极乐世界的亡者,具有佛教色彩;灯祝是巫女围着一个大型的纸灯做法;船祝没有唱只有念,内容是巫女向国师城隍神祈求平安和子孙富贵;还位祝和船祝一样只有念没有唱,在最后送神烧祭的时候表演。

江陵端午庆典举行期间,端午会场有端午巫乐的专用场地,保留着独立表演的空间。如下图所示,端午巫乐场设立祭坛,中间摆着大关岭国师男女城隍的牌位,上方还有4月15日从大关岭山上选来的神木。江陵端午巫乐具有娱神和娱人的双重性格,来参加端午祭的人,特别是江陵本地或是东海岸的人们,在观赏巫女的同时往往会去祭坛祭拜和祈愿。

图3.江陵端午巫乐现场① 图片来源江陵端午祭官网图片材料室。

韩国现存的巫乐主要可分为降神巫和世袭巫两大类,降神巫的特点是巫师通过神降临的方式实现巫神一体。世袭巫是家族关系代代相承,行巫时通过各种方式与神交流。江陵端午巫属于世袭巫,依靠家族传承,江陵端午巫乐先后经历了张在仁(1967-1973)、朴龙女(1976-1989)、申石南(1990-1993)领导的家族传承。2007年,江陵端午巫乐编入(社)江陵端午祭保存会的巫觋部,实行了会员制,目前共有23位会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会员之间是有血缘的关系。

现在江陵端午巫的艺能保有者是申石南的媳妇宾顺爱(2000年至今),传授教育助教则是朴龙女的侄女朴金千(2000年至今)和宾顺爱的弟媳李顺德(2006年至今)。家族男性往往担当乐师,申石南的弟弟申东海是艺能保有者候补,申石南的儿子金明大是传授教育助教,履修者中还包含宾顺爱的女儿金银英、申东海的妻子史花仙、金明大妻子申嬉罗。传授者有金明大的儿子金珉奭。现江陵端午祭保存会巫觋部会员中的家庭关系可整理如下[13]。

?

由上可见,以申石南家族为主线的家族传承,到第三代只有金珉奭一人以传授生的身份学习端午巫乐,面临着中断的危机。对此江陵端午巫乐不得不打破家族传承的传统接纳外部人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轻的学员是以养子养女的身份加入端午巫乐家族,这在某种含义上延续了家族传承的传统。现在端午巫乐部的会员中有10位是来自外部的男性乐师,还有4位巫女也非家庭成员,这在总共会员中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这些非家族成员往往都有音乐学院的教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江陵端午巫乐的发展。如2004年加入江陵端午巫乐家族的金㫎锡是毕业于韩国艺术综合学校巫乐系的硕士研究生,目前正在系统的整理师父金明大的长短节奏。又如2007年,第一位非家族成员的巫女任善美正逐渐成长为端午巫乐的主力演唱者。另外,在力求家庭传承的基础上,端午巫乐的教学的主要手段仍然靠口传心授和公演现场的自主学习。

(三)官奴假面剧:团体传承和学校传承

江陵端午祭音乐的第三大内容是官奴假面剧。作为目前韩国现存唯一的无言假面剧,官奴假面剧不但拥有个性突出的角色,还有简单易懂的故事情节,是江陵端午祭用于区别韩国其他地区端午祭的重要音乐内容。

官奴假面剧的起源和历史很难考究,其登场人物有两班广大、小梅阁氏、嘻嘻哒哒、掌咋麻郴。两班广大①两班是古代高丽和朝鲜的上层阶级,最初的概念是国王朝会的时候文班官员列于东边,武班官员站在西边,合称为两班。10世纪高丽末朝鲜初开始成为支配层阶级的统称。广大又称俳优,朝鲜时代表演假面剧、木偶戏、盘索里等土俗音乐的艺人。这里把两班和广大合在一起,隐含讽刺朝鲜上层阶级的意义。是剧中的官,头戴尖帽,胡须及膝,左手拿烟斗,右手拿扇子。奴是小梅阁氏,假面上施红胭脂,身穿黄红的韩服,手拿手绢。嘻嘻哒哒是剧中的反面人物,假面上浓眉小眼,画有很多五色的刀疤,身穿黑衣,手执木剑。掌咋麻郴是和观众互动的喜剧人物,不戴面具,头用黑布包裹,露出双眼和嘴,身着用海草和谷物装饰的黑衣,腰部用大圆圈将衣服撑开。全剧共分五幕,共需40分钟左右,呈现了两班广大和小梅阁氏相爱、背叛、和解的过程,由于嘻嘻哒哒的挑拨,导致小梅阁氏用两班广大的胡须自杀达到戏剧的高潮,最后通过向巫神祈愿,小梅阁氏复活,故事圆满结束。官奴假面剧的本质是将江陵端午祭的神人格化的演剧,即两班广大和小梅阁氏分别代表大关岭国师和国师女城隍,嘻嘻哒哒和掌咋麻郴分别是杂鬼和土地神[14]。故事的最后展示了向巫神请愿的过程,折射出江陵端午的大关岭山神信仰。

官奴假面剧的故事内容与20世纪初朝鲜末期的江陵端午祭报告书里的描述大同小异,并无多大变化[15]581-583。但是20世纪初官奴假面剧由太平箫(唢呐)和喇叭演奏的大吹打,还有三弦六角(筚篥、横笛、奚琴、长鼓、鼓)组成的细乐吹打来伴奏。而现在则用小锣、大锣、小鼓、杖鼓、太平箫演奏的农乐代替,代表节奏是‘Gutgeori和‘Jajinmor长短[15]583-584。

图4.官奴假面剧的演出现场② 图片来源于江陵端午祭官网图片材料室。

目前官奴假面剧的艺能保有者是金钟群(2000年至今),(社)江陵端午祭保存会的官奴假面剧部共有会员19人,两班广大2人,小梅阁氏2人,嘻嘻哒哒4人,掌咋麻郴3人,乐手8人。官奴假面剧积极开展以学校为中心的传承之路,最初的试点有春川江陵女子高中、江陵教育大学、关东大学,到了2008年,共有8个成人团体,9所学校参与传承官奴假面剧[16]。根据官奴假面剧保存会的统计材料,2013年,共有5个成人团体,3所大学、6所小学、1所高中、1所寺庙共16个业余团队341人学习和演出官奴假面剧。[17]2016年的江陵端午庆典上,除了保存会官奴假面剧团的专业演出之外,还有来自临瀛文化财保护会、江陵原州大学,江陵三开寺、Catholic关东大学、女性文化中心、江陵高中、岭东小学、鲁严小学、东溟中学等团体在端午会场的阿里剧场演出,并请来艺能保有者从中评选出年度最佳团队。总之,通过团体传承和学校传承相配合的形式,官奴假面剧的艺能传承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三、江陵端午祭音乐传承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通过体制化和庆典化,2016年的江陵端午节总收入达到396018889韩币(约合人民币240万)[18],实现了在盈利前提下无形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并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可以说,江陵端午祭是韩国“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成功典范。笔者通过对江陵端午祭传承发展的调查分析,认为其成功之道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江陵端午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策略,并不完全依赖政府。自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无形文化财以来,江陵端午祭逐渐形成了以艺能保有者为中心的传承体系。2005年,登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管理江陵端午祭的两大机构——江陵端午委员会和江陵端午保存会,逐步从政府独立出来,完成了社团法人化,并由艺能保有者担任会长,直接主导江陵端午祭的运营和传承。

其次是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韩国政府为无形文化财的艺能保有者提供经济支持,江陵政府也积极争取预算,在经济上和行政上辅助(社)江陵端午委员会和(社)江陵端午保存会。特别是以江陵市长为首的各部门官员能够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担任祭礼时的献官,穿上祭服行跪拜礼,从舆论和政治的层面地推广了江陵祭祀活动。

再次是在音乐传统的传承和保护方面,江陵端午祭秉行固守传统的原则。如即使交通便利的今天,也坚持演唱带有劳动歌性质的《山游歌》,端午巫乐力保家族传授和坚持口传心授的态度,官奴假面剧的形式和内容也可以说是百年不变。

近年来,有学者批判中国地方政府在保护和非遗音乐的时候,不惜花巨资把传统的“非遗”项目改造成舞台化的文艺作品,使之成为地方政府与媒体所支配的一种文化宣传工具[19]。实际上,(社)江陵端午祭保存会也致力于新的表演形式的创作,如2007年首演的《端午啊!是端午》,是把端午祭礼、端午巫、官奴假面剧三位一体的舞台剧。又如2009年江陵端午保存会设立端午人形剧团,以木偶戏的形式对官奴假面剧进行了再创作,添加了对白,受到了广大观众特别是小朋友们的喜爱。可见,江陵端午祭的音乐实行的是既坚守传统又提倡创新的“两手抓”的形式。

当然,在江陵端午祭的传承上,固守传统的重要性要超过其创新性,因为在江陵端午祭的现场,呈现的不是舞台化的表演形式,而是江陵端午巫和官奴假面剧的传统形式。“非遗”音乐的保护和传承中固守传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当今中国“非遗”保护中被忽略的关键。对此,杨民康教授提出“非遗”音乐的保护应该回归“草根意识”,不应过度“雅化”[20];樊祖荫教授也提出,在面对“非遗”保护工作时,应强对“非遗”本体的保护,强调展示“非遗”的本真性[21]。结合江陵端午祭的实例,更加印证了坚守“非遗”传统本体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江陵端午祭独立自主的发展和传承策略、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支持,以及在坚守传统基础上的适度创新,这些都是江陵端午祭音乐传承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这些经验对于我国“非遗”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1](韩)金光熙.韩国无形文化遗产的保存和运用[D].韩国高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104-108.

[2]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74[M].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8:257.

[3](韩)金善丰. 韩国诗歌的民族学研究[M].首尔:萤雪出版社,1977:13.

[4](韩)金善丰,等.江陵端午巫[M].首尔: 悦话堂,1987:114-116.

[5]江陵文化院.江陵端午祭白皮书[M].江陵文化院内部资料,1999:19.

[6]江陵文化院.江陵文化院50年足迹[M].江陵文化院内部资料,2005:241.

[7]国立民俗博物馆. 大关岭国师[DB/OL].韩国民俗大百科全书.http://folkency.nfm.go.kr/cn/main.[2017-02-09][8](韩)黃缕诗.关于江陵端午祭传承的检讨[J].人文学研究,2012(17):35.

[9](韩)李昌植.江陵端午祭民谣的祭仪性和游戏性[J].江原民俗学,2002(16): 120-123.

[10]乐谱引自:韩国文化放送编.韩国民谣大典[M].首尔:MBC,1996: 119.

[11](朝鲜)南孝温.秋江集(卷5)[M]//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16[M].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8: 101.

[12](韩)李龙植. 韩国音乐的根——八道巫[M].首尔: 首尔大学出版社,2009: 212.

[13](韩)申嬉罗. 江陵端午巫传承者研究[D].Catholic关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43-61.

[14](韩)黃缕诗.关于江陵端午祭传承的检讨[J].人文学研究,2012(17): 35-38.

[15](韩)李辅亨. 韩国民俗综合调查报告书—江原道篇[M].首尔:文化财管理局,1977.

[16](韩)金亨俊.江陵官奴假面剧的演行和传承集团的研究[D].江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2、55.

[17](韩)朴熙真.江陵端午祭的教育现状研究——以官奴假面剧为中心[D].龙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0.

[18]江陵端午祭委员会.2016江陵端午祭评价及发展方案[M].江陵端午祭委员会内部资料,2016:41、221.

[19]赵书峰.增强保护观念敢于面对问题——以我国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为例[J].人民音乐,2013(6):57.

[20]杨民康.“非遗”保护应该回归“草根意识”——兼论传统音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地位[J].人民音乐,2009(11):22-24.

[21]樊祖荫.对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4海口•黎族音乐传承与保护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5(1):1-2.

J607;J602

] A

1008-9667(2017)03-0058-08

2017-04-05

钟芳芳(1986— ),女,江西省遂川县人,文学博士,温州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韩音乐文化交流及传播,民族音乐学。

① 本文为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族群·边界·认同——中韩跨国语境下朝鲜族传统音乐的变迁与保护》(项目编号:15YJC760076)的中期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李小戈)

猜你喜欢
城隍关岭江陵
两个城隍
江陵愁望寄子安
城隍庙的来历
城隍庙的来历
江陵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中的吴越文化因素分析
古生物发现之旅——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关岭牛” 出山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
庆夺金
冰雪小镇 关岭永宁滑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