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停工令”加码治污力度

2017-11-16 20:03何佳艳
投资北京 2017年11期
关键词:错峰京津冀攻坚

何佳艳

8月底,环保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多部委及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共同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攻坚方案》”)。攻坚方案提出,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15%以上。

《攻坚方案》发布后,天津、北京、石家庄、邯郸、郑州、济南等地“停工令”相继出台并开始实施,钢铁、焦化、建材、有色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清理整顿“散乱污”企业的攻坚力度也再次加码。而对于企业来说,尽快适应国家和地方环保政策,将成为企业生存的必修课。

“2+26”城市实施停工

《攻坚方案》的实施范围为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市,山西省太原、阳泉、长治、晋城市,山东省济南、淄博、济宁、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市,河南省郑州、开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市(以下简称“2+26”城市,含河北省雄安新区、辛集市、定州市,河南省巩义市、兰考县、滑县、长垣县、郑州航空港区)。

《攻坚方案》提出,在2017年采暖季前(11月15日前),京津冀及周边区域要提前完成化解过剩产能任务,“2+26”城市完成72台机组、398万千瓦的燃煤机组淘汰,淘汰的燃煤机组要实现电力解列或烟道物理割断。

同时,钢铁、焦化、建材、有色等多个行业在采暖季将错峰生产。“2+26”城市要实施钢铁企业分类管理,按照污染排放绩效水平,2017年9月底前制定错峰限停产方案。石家庄、唐山、邯郸、安阳等重点城市,采暖季钢铁产能限产50%,以高炉生产能力计,采用企业实际用电量核实。除了保障供暖等民生任务,水泥、砖瓦窑、陶瓷、石膏板等建材行业采暖季全部实施停产。《攻坚方案》要求,各地应结合本地建材行业产业特征,提出更大范围错峰生产要求。有色化工行业优化生产调控,采暖季电解铝厂限产30%以上,氧化铝企业限产30%;炭素企业达不到特别排放限值的,全部停产,达到特别排放限值的,限产50%以上;涉及原料药生产的医药企业涉VOCs排放工序、生产过程中使用有机溶剂的农药企业涉VOCs排放工序,在采暖季原则上实施停产。工业企业大宗物料实施错峰运输。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除了民生保障物资等,环渤海地区港口集疏运车辆禁止进出港区。

此外,《攻坚方案》要求,各省市于2017年9月底前向环境保护部报送“散乱污”企业清理整顿项目清单、无组织排放改造全口径清单、工业企业错峰停限产方案项目清单、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减排项目清单。

《攻坚方案》发布后,石家庄、天津、北京、邯郸、郑州、济南等地“停工令”相继出台并开始实施。其中包括各类道路工程、水利工程、土石方作业和房屋拆迁施工等全面停工,并规定了停工时长,其中天津和济南停工时长最长为6个月。这样的大动作,被业界称为最严“停工令”。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9月15日在官网发布了《关于印发<2017-2018年秋冬季建设系统施工现场扬尘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自2017年11月15日至2018年3月15日,在北京城六区全部区域、十个新城区及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区及建成区范围内,所有各类道路工程、水利工程等土石方作业和房屋拆迁施工等均需停工。对于重大民生工程和重点项目涉及土石方作业,确实无法停工的,由项目建设单位申请,属地区住房城乡建设委初审,并以区政府名义统一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统筹后报市政府同意后实施。

10月14日,北京市城乡建设委下发紧急通知升级“停工令”,要求即日起全市房建、拆迁、市政、园林等工程全部停止施工,煤改电、煤改气、轨道交通等重大民生工程以及应急处置工程,暂不列入停工范围,但必须严格落实各项扬尘防治措施。

大氣污染治理任务艰巨

2017年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的收官之年,全力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是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环保部部长李干杰指出,近年来,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整体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不明显。特别是2016年秋冬季以来,区域先后多次发生重污染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大、污染程度重、持续时间长,成为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也大幅抵消了前期改善成果。受2017年1、2月份重污染天气影响,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上半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增长5.4%,是2013年以来首次出现不降反升的情况,太原、石家庄等城市甚至上升30%以上。这说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涉气“散乱污”企业和燃煤锅炉整治不彻底,非法超标排污屡禁不绝,散煤、扬尘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不到位等问题仍然突出,完成“大气十条”目标任务面临巨大压力。大气污染问题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既是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对于各地限产停工,有专家指出,面对秋冬季大气扩散条件转差的不利局面,当前大气治理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秋冬季防控措施的针对性不强,重污染天气应对成效还不明显。必须在落实现有措施的基础上,采取更加严格的手段,有效降低秋冬季污染物排放强度,减少重污染天气发生的频次和程度。专家同时指出,政府部门在强压执行“停工令”的同时,后续的完善工作也要逐步跟上。

“停工令”带来连锁反应

市场对“停工令”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水泥等原材料的涨价。据中国水泥网数据,8月份全国水泥价格指数(CEMPI)月初为106.47点,月末时为108.16点,当月环比上涨1.56%,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6.06%。广发证券分析师指出,此轮环保限产面积历史最大且旺季限产的行为,在历史上仅在2010年四季度发生过。作为“用电大户”,水泥行业在当时因拉闸限电成为首当其冲的行业,反映在当时的全国熟料产量数据上,增速下滑十分明显,在供给受压制的情况下,当时的水泥价格出现持续超预期上涨。与2010年那轮旺季限产结果相比,本次旺季再度限产的力度已经明显大于2010年,对水泥后续价格的上涨带来很大的预期。

“涨价已经不重要了,缺货潮来临才是最可怕的。”有业内人士指出,“停工令”之下,大片建筑工地停工,企业关停。受原材料紧缺且价高的影响,目前很多地区砂石处于严重缺货状态。

“突然的‘停工令肯定会造成很多损失,账面上的和非账面上的,人员场地设备前期投入银行贷款利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一位瓷砖企业老总表示,“有实力的忍受成本上升做升级改造,提升服务,形成行业巨头;污散乱的小企业能力弱,没有资金实力投入几千万、上亿元进行改造,会在洗牌中死掉。”未来是强者生存,适者生存,假冒伪劣、打价格战的小企业自然会被淘汰,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会面对价格上涨一些,但消费服务升级、品质提升,也是大势所趋。

业内专家表示,虽然此次“停工令”是非常态的,但毫无疑问中国的环保政策将越来越严格,对于企业来说,谁能尽快适应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政策,提高自己抗风险的能力,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endprint

猜你喜欢
错峰京津冀攻坚
如此“错峰吃饭”真有效果吗
让你赏樱不赏人
京津冀协同发展
攻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