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于理想的文化传播者

2017-11-16 11:48王璐
投资北京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文化

王璐

一个深秋的午后,在CBD核心位置的中环世贸大厦的一间办公室里,隔绝了楼下车水马龙的喧嚣,在一片悠扬舒缓音乐声中记者见到了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受访者。背景的歌曲正是他本人创作并亲自操刀制作和演绎的,他的身份游走于上市公司老板和独立唱作人、艺术家之间。

余武是北京西典展览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这家创立于2003年的公司专业从事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纪念馆等大型主题空间营造、创意设计与布展施工。公司以文博产业、文化旅游为公司两大产业支柱,并于2016年成为行业内首家上市企业。

办公室里的余武身着一件蔚蓝色毛衣,温暖沉稳,落坐于明式圈椅上,缓缓地泡着一壶茶,岁月刻痕在这位80后掌门人的脸上并不显著,有着一张娃娃脸的余武却在走过的几十年经历了非常人能想象的艰辛。

艰苦的考学之旅

从小出生在湖南农村的余武直到十五、六岁才第一次有机会见到城市的样子。在老家上师范学的是油画专业,受老师的指引余武决定翻山越岭看世界,向心目中的艺术殿堂中央美院出发。

只身揣着300块钱坐着火车来到北京,在天桥下露宿了一晚后终于在北五环外的城乡结合部找到了一间几乎不能被称为房屋的棚子,然后又花了50块钱买了一辆自行车,从此开始了自己艰苦的考学之旅。

余武不疾不徐地讲述着自己的经历,语气异常平静仿佛正在叙述别人的 故事 :每天等菜市场下班后去捡菜叶子做饭 ;方便面的调料包冲水喝 ;冬天睡在基本没有保温的棚子里,每天早晨睡醒后满脑袋冰渣儿。骑行几十公里,销掉银行卡,为了取出卡里最后一块钱充饥 ; 一幅穷困艺术家的形象乘坐公交车,甚至曾被售票员怀疑是小偷。

“北漂的生活是很苦,但很少有人像我这个年龄阶段受了这么多苦。”余武总结道。经常不得不靠借上五毛或一块钱才能得以为继的日子并没有磨灭余武对中央美院的憧憬,骨子里不气馁的劲头儿让他连续考了三年,却屡次由于专业课成绩合格而文化课基础薄弱而被拒之门外。

为了理想而生

真实的人生不是剧本,余武不得不向生活低头。说着一口“塑料普通话”的他没有文凭、不会操作电脑,长期的营养不良让他看起来十分瘦小,曾经面试了几十家公司被拒,先后在行画公司、家装公司工作过的他,在短短的几年间快速地提升。“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我不算是一个好员工。我换了很多份工作,能够左右我去留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这家公司能否实现我的理想。”余武始终有着清醒地认识。

在家装公司,有着很高悟性和灵性的余武很快掌握了新技能。为了节省高额的学费,连电脑的开关键在哪里都不清楚的他靠着过人的领悟能力从身边的同事那里“偷学”并熟练掌握了绘图软件。在家装公司的第二个月,余武就轻易拿到了4000元的月收入。抛却了生计的考虑,他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你的理想取决于你的客户群体,几十平米、两三万块钱的合同实现不了我的理想,我要干的工作不能与审美无关,为了一个钉子砍价那不是我要做的事情。”

2002 年,余武创业前就职的是一家 国内最大的展览公司,承接车展、房地 产展览等众多类型的展会。临时展览行 业虽然竞争激烈、门槛低、造价低,但 身为高级设计师的他,除了公司的全职工作,还没日没夜的用业余时间接设计单,月收入可以达 到二、三万元,看似很好的局面也并未 让余武满足,在他看来并没有足够的空间来施展才华。2003年恰好赶上了“非典”,许多展览公司倒闭,认为恰好是个机会的余武逆势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正式开启了创业之路。

用热情和决心“骗”来400万

“西典”是余武在湖南老家学画时那个画室的名字,公司以西典命名也许是为了体现他挥之不去的艺术情怀。公司成立那一年,余武22岁。

看起来像个中学生的他一穷二白,有的只是一家公司的壳和包括他女友在内的两三个人,出去竞争得到最多的是客户的忽视和对手的轻视,余武不得不在客户面前掩饰自已身兼多职的事实。

他为记者讲述了曾经的一段经历。公司当时的办公地点是在北京太阳园一个70多平米的商住两用单元房,而彼时的现状却是要接待日本最大的展览公司——乃村工艺社来公司考察。身兼老板、设计、商务等多职的余武不得不把比他大不了几岁的师兄请来壮门面冒充公司老板。为了应付当时来考察的日本最大展览上市公司乃村公艺社的创始董事,顺利接下当时的合同,不得以虚构了许多诸如要扩大公司发展规模、换新的办公大楼之类的计划。“其实现在回想起来,那位年长的董事一定明白我在忽悠他,但他非但没有拆穿我并且还将当时400万的本田巡展的项目给了我,是因为看到了我身上那种很热切想要干成一件事情的决心和热情。当你的愿望足够强烈时,可以使你排除掉很多障碍达成目标。现在我也是这样做的,我愿意给别人机会,也许他不是最好的,但我会帮助他,因为那样的热情可以产生共鸣。”余武真情流露地讲述。

国际展会上的一鸣惊人

展览行业是一个慢行业,订单式生产、项目周期长跨度大,极重视经营公司在业界的口碑。思路开阔设计风格独特渐渐让余武在業界崭露头角,而真正让他一战成名的是2007年4月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举办的世界工程机械展。工程机械在全球有德国慕尼黑、法国巴黎和美国拉斯维加斯三大展览,而在这三大权威的工程界展览中,德国慕尼黑宝马展算得上是权威中的权威。这次展览国内知名机械制造商三一重工在3000多个参展商中大放异彩。为了突显中国特色和企业文化,西典承接三一项目设计的时候就提出将1500多平米的展馆都铺上中国的汉白玉石。德国贵族拿来装饰后花园的汉白玉弄来铺展台这种“怪异”的思路顿时引来了众多业内人士参观。当天,三一重工的展馆门前是顾客盈门,热闹非凡,这是三一重工有史以来参展最成功的一届。随着参展商在德国的展览取得圆满成功,西典在这个圈子里彻底打响了自己的名头。endprint

用行动传播文化

马未都曾断言:“如果有一天中国重新成为世界最强国,那么我们依靠的一定是文化,而不是其他。”

如果说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有一个地方能将亘古千年的历史浓缩并向公众展示,那么这个地方非博物馆莫属。中国文化有几千年前的历史,在这个伟大的复兴时代,余武追求理想的脚步从未停歇。文化的自信需要更多途径来表达,2007年开始,余武带领团队从展览行业转战博物馆行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的成长。

“无论是个人还是从公司成长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跨度真的是非常大,冲击也非常大。”余武率领西典从一家没钱、没资质、没人,屡次投标无果的“十无”公司,到如今先后取得博物馆设计施工一级、展览设计施工一体化一级、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项甲级、环境艺术企业艺术等级(设计类)甲级等十多項国家顶级资质的“十甲”公司,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双重认证,历经了十四年的艰苦磨砺。西典已实施竣工项目200多个,累计布展面积超过140万平方米,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博览行业的领军企业。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和文化兴趣都在不断提升,对于高品质的追求一定会越来越成为博览观众的基本诉求。博物馆展览展示手段的升级也为文化传播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2013年,余武创造性地提出“展示技术民用化”理念,他期望将展示技术推广向更广阔的民用市场。“文化与科技结合才能挖掘出更高的价值。从以前的大字报到现在互动的设备,展示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呈现是发展的必然,科技可以进一步把文化的内核展现出来。并非局限于室内的环境,也可能是博览园,也许是一排石凳,也许是几级石阶,总之是以更新颖更引人注目的方式让大众吸收学习到文化的内容。”在圈子里浸淫多年的余武对行业的发展有着更深刻的判断和理解。

“博物馆浓缩了整个城市文化的精华,无论是国家还是城市,需要系统性地梳理文化的内核。我们做的事未来的价值空间就在于此。比如说现在的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可以建造中非友好博物馆,迎合文化输出的意图。”

余武对艺术的追求远不止投入在事 业中,做音乐、玩摄影、美术、书法、甚至亲自动手设计鱼缸,在他看来艺术不在于介质,而在于内涵。所有与艺术相通的领域他都愿 意尝试,而且并不是随便玩玩那么简单。 余武创作的油画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圆 形的,同时借鉴宋画的笔触。他创作的音乐被自己命名为自赏式独立音乐,制作却毫不含糊,专辑里的歌曲连配乐都邀请国家交响乐团来现场录音。尽管投入了很多,余武 却认为他不需要附和谁,只愿潜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颠覆、创新、自信、随性的许多标签在余武的身上都可以找到,他曾经在一天之内驱车两千公里,从俄罗斯边境开回北京;曾经在沙漠里把吉普车开到燃烧报废……也许是经历了太多人生的起伏,如今的他沉淀下来的更多是理想和责任。“这个世界上,有可以流传千古的事物,但是没有千年不逝的主人。所以我不痴迷于拥有过多的物质,而是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去创造新的事物,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中华文明几千年以来,都是世界上最领先的文明,只是工业革命后的这两三百年我们才落后了。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的复兴之路上,而民族复兴要用到的最重要武器一定是文化。我们作为从事文化行业的企业家,应该有更加远大的家国理想。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宏扬我满怀期待,同时有责任也有愿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把它传播出去。”不愿意做时光的过客、而更善于自己创造时代标 签的余武如是说。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