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2017-11-16 17:27邓佩
食品界 2017年10期
关键词:摩尔根染色体杂交

邓佩

人教版高中生物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要达成这两个目标,学生首先要知道基因的位置和基因的定义。但基因看不见摸不着,十分抽象,所以学生会感到非常困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图片、模型、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另外对于“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个结论的得出,萨顿和摩尔根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应该让学生领悟到他们独到的研究方法、缜密的思考、严谨的推理,并亲自体验这个推理过程。

教学目标

本节课课堂的教学价值取向定位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是契合新课程教学要求的,学生深刻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不断思考,不断质疑,不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知。教师在讲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學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反复动手写出遗传图解,不断预期可能的实验结果,不断找寻解决问题的思路,尽可能的还原科学家研究的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充分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体验、反思、提炼和感悟的结果,这些结果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生物学思想和生物学品质,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个体的生物学思维方式、生物学结构化模型、生物学关键能力、生物学情感和生命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等,这些素养和经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可以不断促进学生成长。

摩尔根的实验

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以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之后,本节的核心内容是:萨顿利用 “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果蝇做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二者分别从逻辑思维和实验证据两个方面把基因定位在了染色体上,从而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更有利于学生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深入理解,同时又为学习伴性遗传奠定了基础。我听过很多老师讲这节课,也在网上看过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发现大家对摩尔根的果蝇杂交试验的处理大都是在引导学生发现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孟德尔定律及跟性别有关之后,教师就出示了摩尔根的假设,然后用假设来解释他所做的实验,再用 F1中的红眼雌蝇和白眼雄蝇进行的杂交作为检验假说的测交。这种处理方式使得科学家经过那么艰难的思维过程才得出的结论现在被我们不费任何力气就得到了,感觉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实验,既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也没有引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冲突。而且摩尔根的哪个实验才是检验假说的测交?我认为是他又设计的三个新实验中的白眼雌蝇和红眼雄蝇进行的杂交。对这些教材资源如果不是精心设计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重走摩尔根的探究之路,而是照本宣科讲教材,甚至讲错。则违背了“建构主义”中“认识是一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结果。”的原则。

对今后生物教学的反思

《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节内容,教材的编写思路很清晰,从萨顿的假说到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再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但是教材内容缺少一些实验的关键环节,不能达到很好的说理效果。经过教学实践摸索出新的教学思路,以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为本节课的主体,补充了一些关键的证据环节,让整个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研究过程更加清晰,利用经典研究过程充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尽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但是教师仍可考虑再给学生多一点儿信任,这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教师应继续深入挖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找寻更好地培养提升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更好地深入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后,可考虑再给学生多一点儿思考的时间,让教师讲理的教学过程转变成学生明理的过程,这更有利于学生发展。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学习,多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事实铺垫,让学生能在思维的宽度上能不断提高。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逐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潜移默化、层层深入,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达到育人的效果,实现提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宗旨。endprint

猜你喜欢
摩尔根染色体杂交
因一只果蝇摘得诺贝尔奖
多一条X染色体,寿命会更长
因一只果蝇 摘得诺贝尔奖
为什么男性要有一条X染色体?
能忍的人寿命长
高等植物杂交染色体及其杂交基因表达的性状——三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6年生杂交桉无性系对比试验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杂交牛
摩尔根“失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