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在华机构得名由来

2017-11-17 03:07常雷
英语世界 2017年5期
关键词:英文名称辅仁大学花旗银行

文/常雷

西方在华机构得名由来

文/常雷1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西方国家在华的外资机构数量众多,涉及贸易、金融、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1949年后,这些机构有的撤出中国大陆,如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美孚石油公司;有的收归国有,如德国医院(今北京医院)、同仁医院;有的与其他单位合并,如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

当代中国人不太了解这些机构的历史背景,也不太了解这些机构的英文与中文名称的来历。况且,有些机构的英文名称与中文名称并不相符。

以下,介绍几家著名机构的简史和名称由来。

辅仁大学(Catholic Fujen University)

1925年,辅仁大学在北京成立,直属梵蒂冈教廷教育部,其前身是英敛之先生创办的辅仁社,校址原为涛贝勒府。1929年,辅仁大学利用涛贝勒府的马圈和花园建设学校主楼,由比利时人格里森担任设计师。

“辅仁”一语,出自《论语·颜渊》中“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当年,北大、清华、燕京和辅仁,并称“京城四大名校”。

抗日战争期间,日伪当局顾及与梵蒂冈教廷的关系,较少干预辅仁大学事务,学校得以保持教学独立性,排斥奴化教育,因而吸引了大批优秀学子。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破例追认沦陷时期辅仁大学学籍。

从1926年到1952年,史学家陈垣先生一直担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年,辅仁大学停办,大部分院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陈垣先生转任北师大校长。

花旗银行(Citibank)

美国花旗银行是世界著名银行,它的中文名称“花旗”,其实是中国人给它起的俗称,并非英文名称的对译。

1902年,为接收并管理清政府对美国的庚子赔款,美国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在上海设立分行,中文名称是“万国宝通银行”。由于银行门口悬挂着星条旗,遂被上海人俗称为“花旗银行”。

1926年,万国宝通银行并入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这家合并后的新银行,仍被中国人称为“花旗银行”。该银行的英文名称几经变更,于1974年定为现在的Citibank。

在历史上,Citibank长期“一行两名”。在中国内地,称为“花旗银行”;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新加坡,称为“万国宝通银行”。直到2002年,Citibank才将中文名称统一为“花旗银行”。

汇丰银行(HSBC)

汇丰银行,全称“香港上海汇丰银行”(Hong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是英国著名银行,总部设在伦敦。一般人想不到的是,汇丰银行竟然诞生在中国,它的英文名称便是明证。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廷被迫将香港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上海等沿海口岸。1865年的三四月间,香港大英轮船公司监事托马斯·萨瑟兰看准商机,相继在香港和上海开办了银行。故此,银行取名为Hong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其早期的中文名称是“香港上海汇理银行”。1881年,华人买办古应春在测算笔画的吉凶后,建议改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取义“汇款丰裕”。

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1832年7月,英国怡和洋行创立于广州,比香港开埠还早了十年。最初的中文名字是“渣甸”。1842年,渣甸洋行迁至香港。1844年,正式定名“怡和”。

在后来的香港,怡和、太古、和黄与会德丰,并称为“四大洋行”。

怡和洋行创始人威廉·渣甸和占姆士·麦赞臣均来自苏格兰。当时,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大英帝国和印度以及远东地区之间的贸易,由中国购入茶叶、丝绸运回欧洲。而设于广州的西方贸易商行则自印度将鸦片和原棉运销中国,怡和即为此类商行。

美孚公司(Mobil)

美孚公司是著名石化企业,其身世和名称的演变,说起来比较复杂。

1870年,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在美国俄亥俄州成立,时为全球最大炼油公司,创始人是约翰·洛克菲勒。

历史上,标准石油公司曾以Mobiloil作为其润滑油品牌。字头mobil取自英文mobile,字尾是英文oil。

“美孚”二字,大概意为“美国”和“信孚”。美孚,作为公司名称,清朝末年就已经出现,民国时期继续使用。在电灯尚未普及的年代,以煤油为燃料的“美孚灯”大受中国人的欢迎。

1911年,根据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定,标准石油公司被分拆成34个互不隶属的公司。在此之后的数十年中,继承Mobil品牌的公司几经兼并重组,公司名称多次变更。直到1963年,当时的Socony-Vacuum Oil Company将公司名称改为Mobil。

1949年后,美孚公司撤出中国大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新闻媒体将Mobil音译为“莫比尔”。上世纪80年代,美孚公司重新来华开展业务,曾致函有关新闻机构,说明自身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建议恢复使用“美孚”。

1999年,美孚与埃克森公司合并,成立“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

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1921年,协和医学院与附属医院在北京成立。院址设在位于东单的豫亲王府。1915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12.5万美元买下豫亲王府,作为建院之用。设计师是美国人查尔斯·柯立芝。1921年协和医学院落成时,总体建设费用高达800万美元,而当时一部福特T型车,售价在300至500美元之间。

协和医学院由数家教会医院合并而成,故而,其英文名称中包含union,意为“联合”。中文名称“协和”属于雅译,既符合英文原义,又有古文经典作为依据。《尚书》中有“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之语。

太古洋行(Swire)

1816年,英国太古集团在利物浦创立,创始人是约翰·施怀雅(John Swire)。1861年,太古通过代理机构与中国开展贸易。1868年,集团总部迁往伦敦。

关于“太古”一名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施怀雅的儿子塞缪尔,一直想为公司起个中文名字。一次,在中国农历新年期间,他乘船经过一个村庄,发现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上书“大吉”的横幅。他因此认定,“大吉”是个好字眼。但是,由于他不谙中文,误将“大吉”,写为“太古”,于是,公司的中文名称就定为“太古”了。

现在,太古集团生产的太古方糖(Taikoo)等产品,在中国市场上都能见到。

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

1919年,由英美基督教会主办的燕京大学在北京成立,其前身分别为通州协和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和汇文大学。学校坐落在西郊的燕园,那里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园林。

燕京大学首任校长是美国人司徒雷登,学校以“燕京”为名,还是他的主意。燕大早期的英文名称是Peking University,与国立北京大学(National Peking University)的英文名称相近。为区分两校的英文名称,燕大后来改用Yenching University。

战国时代,北京是燕国首都所在地,史称“燕京”,燕国因燕山而得名。燕京、燕山与燕国中的“燕”字,发音均应为第一声,同“烟”。

1876年,司徒雷登出生在杭州的一个美国来华传教士家庭。1919年至1946年,作为校长和教务长,他主持燕大校务长达27年。1946年,司徒雷登出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离开中国。2008年,按照司徒雷登的生前遗愿,他的骨灰最终安葬在杭州。

1952年,燕京大学停办。文理科大部分院系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原来位于城里的北京大学整体搬迁至燕园。 □

1常雷,参考消息报社译名室主任编辑。

猜你喜欢
英文名称辅仁大学花旗银行
北京辅仁大学与中西交流的早期实践——《辅仁英文学志》研究
抗战时期沦陷区内的大学教育
商业银行的信息安全管理
基于平行文本比较模式的企业外宣网站英译报告
Fruit Maze水果迷宫
一九五○年“辅仁大学事件”历史考察
Music 音乐
超级巨轮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