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规律的逻辑分析及评价标准的思考

2017-11-17 10:05王太文
未来英才 2017年21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价值观大学生

王太文

摘要:高等教育环节中价值观教育一直是热议课题,但现实中大学生并非始终是价值观教育的主体,高等教育结构、教育方式、教育环境与大学生现实诉求呈现出矛盾现状,本文旨在分析价值观内在逻辑,结合大学生教育实践分析其发生规律,试图去阐述价值观教育的可行路径,认为价值观标准问题应该是多角度、体系化、现实性的动态判断过程。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规律

大学生价值观问题所涉及的哲学理论主要有价值、价值观及其特性的问题,一般意义上,学界认为价值首先是一个关系范畴的概念,是客体的存在和属性对主体需要的实现,是人们对各种现象进行价值判断,这种判断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内在性、稳定性,这样一个评价工具包括在价值关系的整合、价值评价标准、价值取向选择,可以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对于现象的价值问题态度、观点、立场的总和。

一、价值观的形成与教育逻辑

一般的群体性价值观形成过程来看,任何人类文明体系都会形成与之相应的价值观,而该文明体系内的群体全部成员的价值观形成是来源实践活动,是对实践的抽象价值判断,继而形成该文明特有的价值观底层架构,反过来又会影响和制约群体成员的行为。

价值观只有成为了一定历史阶段里,特定区域内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底层判断标准,才真正具备改变社会的潜在要素,其最初的形成是单个的、分散的、是个体自发的价值判断,个体价值观形成会呈现零散到系统,群体价值观也依然有这样的趋势,并不断的双向互动,这就给我们在观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视角上提出了新思路,群体与个体的价值观形成可以通过,追踪价值观的变迁来获得解释,给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价值观塑造工程的国家战略的启示,价值观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人生选择、理想追求息息相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符合了本地域。本民族的传统价值,同时又具有其他文明的合理价值要素,在兼顾时代的同时,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导向。

现今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现状存在着不对等的内在矛盾,师长在上、学生在下的一元结构,导致通过下达命令式的、说教式的进行价值观教育,在如今价值观多元的大环境显得独木难支,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方式,没有完全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学校在把控话语权的同时也逐渐难以真正听到学生的声音,价值观培养和形成是个人经验总结的思想结晶,通过自律慎独是价值观培养的最佳境界,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受教育者由知行情意系统构成的内在价值体系,这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过程。

二、价值观的主要特点与教育思路

任何一种价值观的形成和指导实践都不是自生的,主体自身的社会存在及个体的全部生活经验都是影响价值观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价值观教育工作上不能依照单纯的愿望来开展,避免一厢情愿的价值灌输,优化价值观教育路径。

价值观的第一特点是观念性,即存在方式是评价事物的潜在的标准来表达,通过主体实现期望的目标或者做出行为来确立的;第二是多元性特点,不同主体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必然呈现出多元的特点,多元性带来的是价值观的层次结构,观念上层次性结构带来了主体价值观判断存在底层、主导、主流、传统性、时代性等多种价值结构;第三个特点是超知识性,价值观的发生是超越情境的,因为个体的知识范围内做出行为判断是可控制的,而价值观影响的范围是超越知识的、是超越情境之外的,是主体经验、知识所无法企及的地方,是信仰、理想、信念等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

大学生价值观问题是社会价值观的一种折射,是社会变迁的缩影,也是未来社会走向的先兆,当一个人价值观体系构成后,稳定程度很高,由此可以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上窥视未来中国的走向,应该分层次、有主次、按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来优化价值观教育问题,其中“成为什么人”的问题,集中体现出一种价值观主体理念和价值标准,也是区分不同价值观的标志。价值观一旦形成后,就会成为一种内在的规定性,小到影响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处事决策,大到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其提供的价值判断标准,与个体的知识结构给予的指导是不同的,当行为处以个人的知识、经验范围内,就发挥显现作用,当超越个体的知识、经验范围外,就发挥其隐形作用,我们在价值观教育环境一定要认识到价值观的若干特点,有利于正确的理解大学生的价值观诉求及找到引导的方法。对于大学生而言,价值观是以自身为实践主体的尺度来权衡客体的重要认识,持续影响个人理想追求、信仰信念及实践活动,高校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明确其内核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明确表达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诉求,并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来表达。

三、结语

国内通行的价值观教育具有浓厚的政治意义,往往被认为是有潜在的政治任务的,然后通过说教、命令、强制方式来表达,最直观的例子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不少人表达出来的“无所谓”态度,已经日渐作为一种大众情绪,却暗暗表达出了大学生生存方式,及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价值观教育停留在现代模式,而现实早已经进入后现代,高等教育的议题、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内容、传统的道德原则被反复解构、反复重构,与后现代反主体性、反权威、反理性、反中心主义等特点暗暗相合,也与大学生的反抗情绪、反权威、边缘意识、怀疑氛围暗暗相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常常在遭遇市场经济环境和消费社会中而触礁,并在风险社会取代熟人社会的变化中失去方向,这些现实遭遇往往是书本上没有出现却时时刻刻绕不开的成长经验,我们应该在冲突发生时刻做好价值观教育,时代变化先于人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后现代到来之后,人的价值观判断才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取向,评价价值观的标准问题,一定先在现实中找答案,而不是根据已有的若干現象来分析。

参考文献

[1] 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道德教育的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 于海.价值观的多元化与道德教育的多层次——从中国改革和世界文化演变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复旦教育论坛,2005(03).

[3] 于海.民族精神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J].思想·理论·教育,2004.12.

[4] 金盛华,辛志勇.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3(5)25.

[5] 郭维平.三十年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分析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5).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价值观大学生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