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导师制在低年资中医师入职培训中的应用效果与评价

2017-11-20 11:54缪轶文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中医师年资导师制

缪轶文

(永登县中医院,甘肃 永登 730300)

临床导师制在低年资中医师入职培训中的应用效果与评价

缪轶文

(永登县中医院,甘肃 永登 730300)

目的 探索在低年资中医师入职培训中应用临床导师制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2016年永登县中医院新入职的低年资中医师16名作为实验组,2014—2015年永登县中医院入职的低年资中医师14名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在入职常规培训基础上实施临床导师制,对照组在入职常规培训后未安排具体导师。培训结束后,评价两组低年资中医师适应临床的时间,培训前、培训后4个月、培训后8个月、培训后12个月的工作兴趣及积极性、自主工作能力、临证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医知识的运用。结果 实验组适应临床的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培训前,两组的工作兴趣及积极性、自主工作能力、临证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医知识的运用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培训后各时间点,实验组5项指标得分均高于培训前(P<0.05),且培训后各时间点5项指标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培训后,对照组只有自主工作能力、临证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项指标得分高于培训前(P<0.05),其余2项指标得分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导师制将临床教学和师承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低年资中医师的临床思维,提升其自主工作能力、临证施治能力、运用中医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临床导师制;低年资中医师;入职培训

导师制培训模式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是指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由专业水平高、品德优秀的高年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其核心思想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对学生的学习、工作以及心理进行指导,目标是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当今中医院校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与中医药特色教育相适应,缺乏师承环节,低年资中医师缺少在临床实践中的感悟和将中医理论熟练应用于临床实际的能力,入职后不能很快适应医院工作,出现中医人才缺乏的现象。临床入职培训对新入职1~3年的低年资中医师来说,是由学生向临床中医人才过渡的关键环节,普通的入职培训只能够提供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传统的中医师承方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为了适应规模化的中医院发展,必须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才能使中医师逐步达到医院不断发展的要求[2]。实行临床导师制入职培训模式的目的在于按照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3],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的临床教学资源,发挥临床中医导师和低年资中医师两方面的积极性,对低年资中医师实施个性化入职培训,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加强低年资中医师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提升其自主工作能力、临证施治能力。通过一年的应用,我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2016年永登县中医院新入职的低年资中医师16名作为实验组,采取临床导师制实施入职培训;选取2014—2015年实施了常规入职培训的低年资中医师14名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中男性13名,女性3名;年龄21~26岁,平均23.34岁;大专生5人,本科生9人,研究生2人。对照组中男性11名,女性3名;年龄 22~27岁,平均 23.71 岁;大专生 7人,本科生6人,研究生1人。两组低年资中医师的年龄、学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入职培训:(1)常规培训:包括医德医风、政策法规、临床实践技能、人际沟通交流等内容的讲座教学;(2)轮转科室:跟组临床实践。实验组在常规入职培训后实施临床导师制培训模式,导师负责低年资中医师临床工作的全程指导,具体如下。

1.2.1 导师遴选(1)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临床业务能力强,热心参与入职培训工作,认真负责。(2)学术上有一定造诣,临床疾病诊治经验丰富,熟悉教学环节及培养过程,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中、高级职称者。(3)医院负责举行导师聘任仪式,发放聘书。给予临床导师一定的津贴,并将参与入职培训工作作为评选优秀临床导师和评聘教学职称的依据。

1.2.2 导师制的实施方法 将实验组16名新入职的低年资中医师每2~3人分为一组,配备1名临床导师,按要求对低年资中医师进行系统指导。导师与低年资中医师实行双向选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低年资中医师全程跟随导师进行坐诊、查房、中医病例讨论等临床工作,导师对低年资中医师的工作及学习情况实行8小时在班、24小时持续跟进和指导的方法,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和低年资中医师的主体作用。

1.2.3 效果评价 评价指标包括:(1)低年资中医师适应临床的时间。计算低年资中医师从进入临床到集中精力投入临床工作的时间,在低年资中医师进入临床3个月后向其统一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自我评价。(2)临床工作能力相关指标。通过征询多名院校和临床中医专家意见后,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包括工作兴趣及积极性、自主工作能力、临证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医知识的运用5个项目,每个项目的得分为4~10分,分别于培训前和培训后4个月、培训后8个月、培训后12个月进行测评,评价方法包括自评、导师评价,取其平均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培训前、培训后4个月、培训后8个月和培训后12个月低年资中医师的临床工作能力数据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 结果

实验组适应临床的时间比对照组短(P<0.01),详见表1。培训前,两组的工作兴趣及积极性、自主工作能力、临证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医知识的运用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培训后各时间点,实验组5项指标得分均高于培训前(P<0.05),且培训后各时间点5项指标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培训后,对照组只有自主工作能力、临证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项指标得分高于培训前(P<0.05),其余2项指标得分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低年资中医师适应临床的时间比较(±s,周)

表1 两组低年资中医师适应临床的时间比较(±s,周)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t值P值人数16 14--适应临床的时间2.82±0.41 4.03±0.72-9.487<0.01

表2 不同时间点两组低年资中医师工作能力5项指标得分比较(±s,分)

表2 不同时间点两组低年资中医师工作能力5项指标得分比较(±s,分)

项目工作兴趣及积极性P<0.05>0.05--自主工作能力 <0.05<0.05--临证能力 <0.05<0.05--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05<0.05--中医知识的运用组别实验组对照组t值P值实验组对照组t值P值实验组对照组t值P值实验组对照组t值P值实验组对照组t值P值培训前7.21±0.74 7.18±0.72 0.192>0.05 6.28±0.66 6.32±0.65-0.245>0.05 5.79±0.58 5.58±0.61-0.115>0.05 6.13±0.61 6.12±0.68-0.045>0.05 5.06±0.68 5.00±0.58 0.595>0.05培训后4个月8.74±0.78 7.34±1.01 8.564<0.05 7.72±0.59 6.52±0.78 8.806<0.05 7.13±0.57 6.01±0.65 9.712<0.05 6.88±0.42 6.34±0.57 4.326<0.05 5.59±0.59 5.11±0.45 30434<0.05培训后8个月8.96±0.61 7.35±0.68 12.871<0.05 8.16±0.48 6.91±0.74 10.437<0.05 7.74±0.50 6.35±0.66 11.987<0.05 7.70±0.51 6.54±0.71 9.594<0.05 5.97±0.59 5.31±0.54 4.806<0.05培训后12个月8.84±0.68 7.34±0.66 12.752<0.05 8.37±0.48 7.10±0.48 10.951<0.05 8.06±0.55 6.67±0.60 12.074<0.05 8.16±0.52 6.97±0.72 9.655<0.05 6.89±0.72 5.48±0.68 8.129<0.05<0.05>0.05--

3 讨论

3.1 提高入职培训的针对性,缩短临床适应期

近年来,中医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普遍反映毕业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较差,这与中医比较抽象,在领悟方面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时间有关[4]。新入职低年资中医师进入临床,没有实践过程,很难形成自己的思路,从而造成不敢开方、不会开方的现象。临床导师制培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新入职低年资中医师在新环境的孤独感,增强了归属感[5]。导师在与新入职低年资中医师的不断接触中,能深入了解,因材施教,给予个性化、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其解决各种问题,并规范其工作行为,从而使其尽快适应临床工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适应临床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

3.2 培养工作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临证施治能力

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前两组低年资中医师在工作能力5项指标得分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进入临床后,随着培训时间的增加,实验组各项工作能力指标得分均高于培训前(P<0.05),而对照组只有 3 项指标得分高于培训前(P<0.05);同时在培训后的不同时间点进行评价,实验组5项指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实施临床导师制培训模式,继承了中医教育的师承制模式,在跟随临床导师诊疗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使用名中医经验治疗有效的病例,使低年资中医师客观感受到中医的疗效,增加了对中医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了对中医学的自信心和专业兴趣。通过导师的全程指导、教授及临证示范,有助于培养低年资中医师的临床思维,帮助其掌握中医核心思维方式,提升临证施治能力,导师与低年资中医师接触时间越长,对其学习状态及特点越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指导,培养低年资中医师职业情感,有效提高工作兴趣,提升自主工作能力,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培养运用中医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医学以经验医学著称,中医的经验更多来源于临床,因此师承教育对中医水平的提高有莫大的帮助[6]。但目前师承工作的重点是培养优秀中医人才,起点较高,对新入职低年资中医师按传统的师承方法培训是不现实的。临床导师制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以坐诊、查房带教、中医病例讨论为主要形式,讲授名中医的经验,示范具体病例的诊治,并通过病例讨论进行互动交流。根据中医的特点,引导低年资中医师运用中医知识分析问题,在实践中提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院校式的教学和师承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既能适应中医理论规模式教育的不断发展,又能保存传统师承教育的合理性,取两者之长而补其之短。通过言传身教,不仅加强了中医基本理论学习,而且将导师自身积累的实践经验传授给低年资中医师,使其中医水平得以快速提高[7]。

3.4 存在的问题

临床导师制也是以师徒传授为主,对徒弟的要求较高,由于导师已经有了很深的造诣,如果徒弟中医功底太差,很容易出现“对牛弹琴”的效果;反之,如果导师的中医功底不足,则会使徒弟产生困惑,进一步对中医诊治疾病的能力产生怀疑,对中医诊治的疗效丧失信心[8]。在临床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需要导师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导师需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为低年资中医师解决疑难问题,才能获得信任。培训质量与导师个人素质及责任心有很大关系,医院应通过各种激励机制激发导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保障培训效果。

4 结语

在新入职低年资中医师入职培训中实行临床导师制,改变了传统的培训模式,体现出培训的全程化、个性化,实现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使低年资中医师得到专人指导,是传统师承制教学形式的灵活运用,有效提升了低年资中医师尽快适应临床工作能力,是中医临床医师入职培训的一条捷径。同时由于师资水平直接影响临床导师制培训质量,因此应进一步探索如何提高导师水平,鼓励其带教积极性,制订全面的临床导师制评价体系,以促进中医临床培训教学机制不断优化。

[1]侯喜信.目标管理与护理培训[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2):20-21.

[2]王德蒇.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深化中医教学过程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5(1):17-19.

[3]林晓冰,郭文海,汪玉梅.关于提高中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16(3):202-203.

[4]王素青,孙效正.本科生导师制——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发展和延伸[J].潍坊学院学报,2005,5(2):132-134.

[5]谢建群.现代中医师承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衔接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4):88.

[6]郑炳生,何学敏.中医师承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3(5):19-20.

[7]黄素英.中医师承的研究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7,26(6):10-13.

[8]叶凤丽,徐敏,彭惠嫦.导师小组培训模式在急诊岗位培训生培训中的评价[J].全科护理,2015,13(9):778-779.

R192

A

1671-1246(2017)22-0152-03

猜你喜欢
中医师年资导师制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现代中医诊疗中医师的告知义务
2019年资管行业十大猜想
主诊革命
PDCA循环管理法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高社光主任中医师治未病思想浅述
马立新副主任中医师针灸治疗耳鸣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