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避圣贤讳

2017-11-20 10:17张坤
卷宗 2017年30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现状发展

张坤

摘 要:避圣贤讳,顾名思义就是避开圣人贤者的名字。无论是说话、阅读还是书写都不准提及。它既是是统治者加强统治的工具,同时也是儒家思想的体现。而它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制度或者叫做现象,到了现代并不存在了,现代人甚至沾圣贤讳。避圣贤讳的现象从有到无,从渐渐发展到一步一步的壮大再到消失,给中国的社会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避圣贤讳;发展;现状;现实意义

1 避圣贤讳的起源及形成原因

(一)避圣贤讳的含义

说文解字中“讳”是这样解释的,讳:忌也,即因回避禁忌而不敢言及。那什么叫圣贤呢?圣贤即是圣人与贤者的合称,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而“圣贤”的地位其实也是由历代学者通过史书和官方祭祀制度确认的,而非个人的认同。通常是指被认为实践了儒学生命价值观的贡献历史和社会的人物。避圣贤讳即“为贤者讳”,就是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对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圣人贤者的名讳,主要是指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以此来表示对圣贤的尊敬。随着后来慢慢发展,圣贤的范围也有所扩大。不仅仅是指孔子孟子,也不仅仅指那些文人墨客,还包括武圣、兵圣,毕竟在古代的中国不仅重视“文”更重视“武”。而这些人的地位已经远不及所规定的“圣贤”的地位。而在中国的现代社会,虽仍旧尊敬圣贤,但却没有了避圣贤讳这种制度。对于圣贤的尊敬我们换了一种方式,即在其姓后加上老师、前辈、大师等这样的词,例如,李老师,蔡大师。偶尔也会直呼其名,但这样也不是对他们不尊敬。

(二)避圣贤讳的起源及形成原因

关于避讳的起源众说纷纭,而最有依据的是在《公羊传·闵公元年》一书中提到过:“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对于避讳学术界一般认为起源于西周,然而是否是有 了避讳就有了避圣贤讳的存在,答案是不是的。

2 避圣贤讳的历史演变及如今的使用情况

(一)避圣贤讳的历史演变

避讳的发展总的说来是起源于周代,在秦朝正式的成为一种制度而存在,在唐宋时期尤为兴盛,而到了清代此制度更加完善。避讳是这样的发展过程,避圣贤讳虽是避讳的一部分,却也不是有了避讳,避圣贤讳就存在了,它是在其后才发展起来的。而圣贤讳并不像国讳、家讳那么的严格,那么的广泛。在封建时期,就像我们之前所说的既有朝廷规定的圣贤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圣贤避讳这两种情况。

首先来讲一下关于朝廷的圣贤讳,不同的朝廷,圣贤讳也有所不同。有关朝廷规定的圣贤讳最早大概是在宋代,也是这时圣贤的范围大大扩大。除了宋代帝王赐封的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需要避讳,以“道君皇帝”自称的宋徽宗因迷恋道教,把道家的老子也列入避讳之列。由此可见,官方对于圣贤的避讳也是由于对其文化的敬畏。宋大观四年,为避孔子原名孔丘的讳,朝廷规定把瑕丘县改为瑕县,龚丘县改为龚县,甚至连孔子的母亲“征在”也列入避讳之列,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对孔子的尊重程度。而到了清代,避圣贤讳尤甚,从皇帝到平民百姓,从书面到口头,没有不对这个“丘”字避讳的。写起来或者缺一笔或者写作“某”,或用朱笔圈之。读起来或读作“区”,或读作“休”。也是从宋代起,凡是天下姓丘的,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且不许发邱音,要读成“七”音。而金代加避周公讳,据《金史·章宗纪一》载:明昌三年十一月,“丙子,诏臣庶名犯古帝王而姓复同者禁之,周公、孔子之名亦令回避。”这是朝廷规定的避圣贤讳。

(二)避圣贤讳在如今的使用情况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没有了封建君主专制,没有了封建等级制度,“圣贤”的范围也越来越壮大,可以说现在所说的圣贤已经不再是古代的圣贤了。古代圣贤的等级一般都是在士阶层,而现在的圣贤就是各行各业的领头人、贡献者,并没有了等级的划分,因此,圣贤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大了。而今天已经不需要避圣贤讳了,虽然不再需要避圣贤讳,但人们对于圣贤尊重的态度还是有的。其表现就是在其姓或者名字后加上先生、前辈、教授、老师、大师、大家等这种褒义的称谓词。例如,在学校可以看到这样的横幅,欢迎某某教授来我校演讲,但偶尔也会直呼其名。

3 如今不再避圣贤讳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一)不再避圣贤讳的原因

从古代的避圣贤讳到现代的不避圣贤讳,这种情况到底是好是坏?就其本身讲我认为这无所谓好与坏,它也只是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而如果就其对现代的影响来讲,这种转变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中国古代的避圣贤讳也只是作为一种制度而存在,但无论这种制度存在与否,不论避讳与不避讳,人们尊重圣贤的心和态度都一直未变。

而从避圣贤讳到不再避圣贤讳的原因有三点。第一个原因是西方文化的传入,西方文化的传入严重的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西方文化首次系统传入中国是在明后期,也是首次将儒学与其他文化结合起来,可以看出当时儒学的地位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儒学也不再被独尊。在明之前,人们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以外的其他文化,所以西方文化的传入让人们感觉很新鲜,很好奇。对于西方文化也很推崇,然而西方国家并不需要避圣贤讳,像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这样的贤者,人们在提到他们的时候并不会去避他们的讳。就这样西方的思想文化正在悄无声息的影响着中国人。不仅如此,有许多学者也走出国门去学习西方文化,这也只是个开始。

第二个原因是清王朝的统治地位被推翻,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终于结束,人们不再受管制。避圣贤讳本身除了是受儒学影响,它也是统治者的工具和辅助。因此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很多制度也随之结束,包括避讳制度。但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被禁锢了几千年之久,一时还没有完全转变。

直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也就是第三个原因。新文化运动是由我前面提到的专门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例如胡适、钱玄同、李大钊等。也是从这时起,人们的头脑里才有了反对传统,质疑儒学权威的思想。新文化运动给人们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直到五四运动,在打倒孔家店的呼声中,一些姓“邱”的学者才愤愤不平的将挂了近千年的耳朵去掉重新姓“丘”。就这样从五四运动之后,以孔子为中心的避圣贤讳开始瓦解,且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根本地解放,避圣贤讳的现象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

4 结论

不论是朝廷规定的避圣贤讳,还是人们自发的为圣贤避讳,都是由于儒学中“礼”文化的影响,因为“礼”文化让人们知道了礼貌、尊重。从避孔子、孟子这样极少数的圣贤开始到避老子、孟浩然这样大多数的圣贤,避圣贤讳在不断地发展。而由于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外来文化对儒学的冲击,避圣贤讳逐渐消失。直至今日彻底消失,甚至现代的很多人都不知道避圣贤讳的存在。但是却知道尊重圣贤,只是他们不再像过去的人们那样选择避讳,他们可以写那些圣贤的名字,可以叫那些圣贤的名,甚至可以取圣贤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名字。而无论避不避圣贤讳,都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建著.中国古代避讳史[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2]陈垣.史讳举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3]王新华.禁忌与避讳的文化阐释[J].济南: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期

[4]郭迎春.古代“避讳”之礼举要[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04期

[5]王建.中国文化中的避讳[J].贵州:贵州社会科学,1997,03期

[6]单有方.中国古代的避讳风俗[J].安陽:安阳大学学报,2003,05期

[7]佟淑云.谈古代的避讳[J].沈阳:辽宁师专学报,2003,29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现状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