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塑造艺术

2017-11-20 20:51冯雪平
卷宗 2017年30期

摘 要:理塘长青春科尔寺酥油花是雪域高原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只奇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藏族雕塑艺术中独具特色,以其用料、工艺和表现手法的独特成为藏传佛教艺术与文化的瑰宝奇葩并享誉中外。本文从酥油花艺术的起源、制作工序、艺术特色等多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这一古老的艺术品种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长青春科尔寺;塑造艺术;酥油花

1 酥油花概况

酥油花是雕塑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藏语称 “觉安确巴”,意为“十五供品”,亦称“酥油花”。因藏历元月十五为酥油花展供的日子,故为“十五供品”。它是以酥油为原料,以人物、花卉、飞禽、走兽、树木等人和事物为主题的一种高超的手工油塑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产生于西藏的雍仲本教。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和藏王松赞干布完婚时,带去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的等身像,供奉于大昭寺内。这尊佛像原来没有冠冕,宗喀巴学佛成功以后,对该佛像进行了绫罗五衣(即:五佛冠、肩披、飘带、腰带、裙子)和珠宝八饰(头饰、耳环、项链、臂钏、璎珞、手镯、指环、足镯)即:如来报身的十三饰,也就是常说的对“法身”进行“报身”的装饰。人们为了表示敬意,按印度传统的佛教习俗,供奉佛、菩萨的贡品有六色,即花、涂香、圣水、瓦香、果品和佛灯。而当时已是草枯花逝的冬季,无法采撷鲜花,只好用酥油塑造了一束花献于佛前。酥油花以酥油为主要制作原料,这种原料是经牛奶经过反复搅拌后提炼出的油脂,呈凝固状、柔软细腻、色泽纯洁、清香扑鼻,可塑性极强。其塑造的工艺品,具有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精巧玲珑等特点。就这样有了最初酥油花。由于塔尔寺是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在明万历年间这种油塑技艺传到了那里,并在那里得到弘扬和发展,经当地艺人们长期精心研制和实验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后来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修建长青春科尔寺后便随之传到了理塘。

2 酥油花形式和制作

理塘的信教群众有向寺院奉献酥油的习俗,一般仅供点佛灯和僧人食用。而每逢藏历年正月十五之前,他们将纯净的白酥油送到长青春科尔寺,寺中的僧艺们在其中揉进各色矿物染料制成塑造用的胚料,然后在寒冷的房间中搭架塑造。为防止制作中酥油因体温融化影响造型,他们不时将手塞进刺骨的雪水中降温。

相传,宗喀巴大师一夜梦见世间所有的树木变为明灯,荆棘杂草化为鲜花,无数奇珍异宝,五光十色,灿烂夺目。梦醒后为了再现美妙梦境,立即组织艺僧用酥油塑造各种花卉树木、奇珍异宝。连同无数的酥油灯供奉佛前。从此,每年藏历十五那天就要举行“酥油花展”以“吉祥八宝”、“七政宝”、“吉祥八瑞”、“十在自相”、“五妙欲”等等,还有人物、花卉树木、飞禽走兽等为主题,手工塑造出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精巧玲珑的一件件手工油塑工艺贡品,供大家欣赏、参拜。

理塘长青春科尔寺的酥油花初期以各种花卉为主,题材较为单一,制作粗糙,后来通过专门培养油酥艺僧。艺僧们凭着对佛的虚诚和艺术的执着追求,在油塑技艺诸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内容题材也逐步改进。手艺逐渐娴熟精湛,酥油花的制作一般分为四道工序,第一步是“搭骨架”根據所表现的内容,用加工的柔软草束、麻绳、竹竿、铁丝等物扎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架子”,即所塑造的基本模型;第二步是“做胚胎”,塑造的第一道原料是用上年拆下来的陈旧酥油花掺和上草木灰反复捶打,制成韧性好弹性强的黑色塑造油泥,然后裹在骨架上完成粗糙但准确的一个个大造型,其塑法近似面塑或泥塑。第三步是“敷塑”。塑造的第二道原料是在加工成膏状的乳白色酥油中揉进各色矿物质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油塑原料,仔细的涂塑在做好的形体上,有的还要用金、银粉勾勒,完成各种形象的塑造。为了防止塑制中因手的温度而使酥油胚料融化变形,艺僧们在室温控制在零度的作坊里,身边盛放一盆冰水,他们要不时将手浸入冰水中来降温,由于制作精细,艺僧们不能带手套等护具,手上大多会生出冻疮。第四步工序是安装,将塑好的酥油花按设计的总体要求,用铁丝或竹签逐个安装到位,固定在木板或架子上,高低错落有致,件件立体悬空,称为“酥油花架”,展出时,“酥油花架”会用高杆立起,最高可达好几米,庄严典雅、宝像生辉。一座大的花架上,往往要塑造许多内容:其中菩萨人物端坐安详,飞天仙女身姿绰约,动物花鸟栩栩如生,人物神形兼备,亭台楼阁金碧辉煌,整个画面繁而不乱,绚丽多彩,令人叹为观止。

3 酥油花表现形式

酥油花表现的艺术形式多样,题材内容十分广泛。经过一代代艺僧们的探索和积累,如今,理塘的酥油花的塑造技法已发生质的飞跃,他们率先从单支、单花、单人的单塑法发展成为立塑和浮塑、单塑和浮塑、花架和盆塑相结合的形式,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酥油花虽名曰“花”,但其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主要以佛教贡图“吉祥八宝”、“七政宝”、“吉祥八瑞”、“十在自相”、“五妙欲”和人物、花卉树木、飞禽走兽等形成完整的立体画面。酥油花艺术继承藏传佛教艺术的精、繁、巧的特点,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容纳极多的内容。大至一米到二米,小至一到两厘米的人物走兽,个个精到,力求写实,而其姿态神韵力求传神达意。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来自理塘县二十四个乡镇的信教群众和游客云集寺中,寺宇周围,人山人海,为的就是一睹美妙绝伦、独具匠心的酥油花。

参考文献

1. 《理塘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

2.《理塘县文史资料》(藏文)第一、二辑,政协理塘县委员会编;

3.第巴·桑结嘉措 著《格鲁派教法史——黄疏璃宝鉴》(藏文)中国藏学出版社 1989年11月第一版;

4.东噶洛桑赤列 著《东噶藏学大辞典》(藏文)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5巴俄·祖拉陈瓦 著《贤者喜宴》(藏文)民族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冯雪平(1972-),男,藏族,四川省理塘人,副教授,四川民族学院,研究方向:藏语言文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