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夫·骆驼·愚公

2017-11-22 02:07陈鲁民
中华魂 2017年10期
关键词:廖俊波保国樵夫

文/陈鲁民

樵夫·骆驼·愚公

文/陈鲁民

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干部,欢迎什么样的公仆?民间有很多形象的诠释与解读,都很生动传神。而在我心中,他们应具备这样三种形象。

一是当人民的樵夫。“全国优秀县委书记” 廖俊波因公殉职后,短短几天就有40多万群众自发在网上悼念,赞扬“他就像个画家,在一张白纸上能画出美不胜收的图画;他就像个魔术师,总能在困境中拿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新招;他像个救火队长,哪里有急难险重任务,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但我更欣赏他对自己的定位 “樵夫”,他就像个樵夫那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用樵夫的精神不断打磨着自己,砥砺着自己,提升着自己,“只砍枯枝当柴烧、留下青山护水清”。走到哪里,就为哪里带来变化,不论干啥,都要干出名堂,心紧贴着百姓,劲往带领大伙奔小康上使。诚如习近平总书记评价的那样,“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向廖俊波学习,做一个勤恳创业默默奉献的“樵夫”。

二是当好人民的骆驼。老一辈革命家任弼时同志,劳苦功高,地位显赫,却有平生“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他工作起来常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中央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曾想给他减少工作,他坚决不同意。中央规定他每天最多工作4小时,他却常常超过10小时,病逝前几天还在忙碌地工作。他为群众想得多,为革命想得多,唯独为自己想得少,凡事总怕麻烦人,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就决不找人。他从不居功、吃老本,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而且还严格要求子女及身边的人这样做。叶剑英同志曾在《党和人民的骆驼》一文中写到:“弼时同志终身都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一心只有党和人民的利益,从不计较什么名誉地位,不管人家知不知道,他总是三十年如一日地为党、为人民贡献出他的一切。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任何的个人计较。”这样的“骆驼”越多,我们的事业就越兴旺,人民就越幸福。甘当这样的“骆驼”,负重前行,任劳任怨,是每个党员干部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当好人民的愚公。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了闭幕词《愚公移山》;1957年,毛泽东在一份经验材料上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今天,在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奋斗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愚公,他们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不听智叟的冷嘲热讽;他们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有挖山不止的韧劲,这应该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又一种形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保国,35年如一日,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说:“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我们的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廖俊波式的“樵夫”,不辞劳苦,赤心为民,“峰后月明和啸去,水边林影晚樵还”。需要任弼时那样不计其数的“骆驼”,不图名利,默默奉献,“一声不鸣负重行,万里黄沙渡若飞”。需要一批又一批李保国式的“愚公”,奋力拼搏,自强不息,“日复一日掘新土,白发赤心犹挖山”。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自觉向这三个形象靠拢,学樵夫艰苦奋斗,学骆驼埋头苦干,学愚公坚忍不拔,则势必百姓大喜,面貌大变,事业大成!

猜你喜欢
廖俊波保国樵夫
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流变考
樵夫与赫尔墨斯
廖俊波
爸爸去哪儿了
说说“难”和“易”
说说“难”和“易”
一个“臭”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