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悠久精湛 首善名片世界杰作
——研读《北京四合院志》看北京四合院文化艺术特色

2017-11-22 08:50
黑龙江史志 2017年7期
关键词:四合院北京建筑

陆 奇

建筑艺术悠久精湛 首善名片世界杰作
——研读《北京四合院志》看北京四合院文化艺术特色

陆 奇

2016出版的《北京四合院志》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北京四合院这个事物的文化艺术实体,包括发展轨迹,建筑风格,广泛用途,艺文色彩,独特性质,整体保护等方面内容。本文从学术角度论证北京四合院硬件文化的内容包含建筑风格、特色规划、独到结构、艺术造型、多彩美学等元素。北京四合院软件文化的内容包含独特习俗、京味言语、深邃艺文、丰富系列和广泛应用、整体保护等。著名北京地理历史学者侯仁之先生指出:“北京的胡同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建筑、规划等多种学科的科学内容,为各门学科研究提供着取之不尽的科学素材。但近来,由于城市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胡同是越来越少了。”这一些权威性论断同样适用于北京的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是世界建筑物质艺术产品的杰作,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北京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宝贵遗产。本文从学术角度论证北京四合院硬件文化的内容包含有建筑风格、特色规划、独到结构、艺术造型、多彩美学等元素。

北京四合院;文化艺术;世界杰作;利用;保护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多姿的古代文明。被誉为六朝古都的北京,历史悠久,迄今建城3000余年,建都900余年。2016出版的《北京四合院志》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北京四合院这个事物的文化艺术实体,包括发展轨迹,建筑风格,广泛用途,艺文色彩,独特性质,整体保护等方面内容。

正如段炳仁主编在序言阐述:“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市建设的基础因素、基本单元,是北京古都文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实体体现,是北京历史文化魅力四射的符号、名片。”

本文从学术角度认为,北京四合院硬件文化的内容包含有建筑风格、特色规划、独到结构、艺术造型、多彩美学等元素。北京四合院软件文化的内容包含有独特习俗、京味言语、深邃艺文、丰富系列和广泛应用、整体保护等。

一、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建筑

(一)历史的沿革时代的反映

在北京的历史长河中,四合院和胡同似为孪生姐妹同生同长。它们共生于740多年1272年前元大都的始建。根据挖掘遗址判断,例如最初院落由主院和东西跨院组成,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住院三间北房建于80厘米高的砖石台基上,前出廊后出厦,并有东、西耳房。北房两侧有东、西厢房。东跨院已经分成前后两部分,主建筑位于后部,四面房屋向中围合,北、西厢房,南方均为三间,南北房间有一条三间柱廊串通起来,形成一个工字型的建筑格局,为宋代较常见建筑形式。反映了宋代汉族住宅的特点。

品牌化阅读推广则能有效地明晰其在读者心中服务价值的存在感,使读者认可服务的作用,获得服务所带来的利益,实现服务的目标。

明清两朝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成熟时期,合院式建筑在建筑理念、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等方面走向高峰,分化出不同的地域类型。除了北方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之外,还有江浙一带的“四水归堂”,徽州民居的“马头墙式”,闽南和客家的土楼,两广地区的“广厦连屋”和云南地区的“一颗印”民宅。

清代北京四合院体现了城市不同地域的功能与特点,“东富西贵”现象的出现即是标志,即东城多富宅,西城多府邸。《天咫偶闻》卷十记载:“京师有谚云:东富西贵,盖贵人多住西城,而仓库皆在东城。”富商宅院代表了清代城东四合院的显著特点。在城西的皇城内,清代皇帝下朝时的办公场所,多设在南书房、养心殿等,位于北京城的心脏—紫禁城的中西部。同时,清代康雍乾三朝在京城西北修建“三山五园”等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以供皇室和重臣们居住办公。因而这里汇聚了众多等级高、规模大的府邸和大型多路四合院。

南城的普通四合院民宅与会馆是北京四合院发展的又一主要表现。清顺治五年(1648年)实行了满汉分城居住,原先的汉人全部迁到南部外城居住,内称留给满蒙贵族和八旗兵丁,每间房屋的补偿仅为四两白银。这一民族不平等的分治政策使得被京城民居分布经历又一次大变迁。大量汉族平民百姓迁至南城后,仅能居住在分布更加稠密,布局更加简单的普通一进式四和院中,元代以来的四合院格局被彻底打破。这些建筑形制和规模等级较低的“平民”四合院基本奠定了今天北京南城民居格局的基础。这次满汉分治同时历史性地推动了北京外城的城市建设和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变化。

清初,南城大量涌现出一批会馆、书院以及汉族官员住宅等大姓合院式建筑群,其中尤以会馆建筑最有代表性。有资料显示,巅峰时(1949年)南城会馆数量高达391所,主要集中在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等南城较繁华的商业生活区。会管的规模大小不一,但是建筑形制和布局大多是四合式建筑模式,有些规模较大的会馆还横向扩展,组成功能进一步细分的大型院落群。会馆的建设不仅带动了外城的城市发展和社会文化交流,也使合院式建筑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变迁中产生了新的功能类型。这种满汉分治的政策在清代中期以后开始松动,才恢复了内城汉人居住四合院的局面。

(二)精湛的建筑多彩的风格

北京的四合院是世界建筑物质艺术产品的杰作,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它见证了古城历史(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演进,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近代建筑财富。正如《北京四合院志》指出:“如果没有大面积的四合院和胡同,北京城的古都风貌,北京那个的历史文化血脉将被割断。古老的北京离不了四合院,四合院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细胞。”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征可以有这么一些主要建筑结构部分来体现所组成: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

第二道是“弹簧门”——民营企业刚刚艰难地进入一个行业领域,一些非市场因素的硬性政策所铸成的强力弹簧又将其“弹”了出来。

第二,正房——门——四合院的核心。北京四合院与中国传统建筑一样,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所有的院内主要建筑全部位于中轴线之上,是以轴线为核心,形成左右两边对称的建筑格局。正方也称上房,一般都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是院落中体量最高大、建筑等级最高的建筑。正方的屋架形式多为七檩前后廊、五檩前廊或六檩前廊,面宽以三间或五间最常见。

第三,厢房、耳房、倒座房等—各适其位。除中轴线主要建筑外,庭院内附属建筑则建于中轴线两侧。这些建筑主要作为卧室、厨房、餐厅、厕所等功能用房,全院建筑整齐对称,主次分明,井然有序。

第四,廊子、过道—串通连接。四合院里的廊子是用于连接院落内各个房屋的两侧或一侧通敞的建筑物,用于雨雪时行走。四合院内的廊子分为抄手游廊、窝角廊子、穿廊和工字廊等几种形式。

北京四合院的综合价值,包括建筑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文物价值等,是世界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烘托出北京皇城的特殊地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古都,城市的中心是从明初保存至今的皇城、宫城,金碧辉煌的宫殿,高低错落的红墙,这些建筑既威严肃穆,又气势恢宏,而排列在皇城外的四合院,以其特有的性状、色调、高度起到了特有的衬托作用。从清代的王府到胡同中的四合院,所有的建筑形式、规制等级都限制森严,不容僭越。从整个城市的布局来看,宫城、皇城、内城、外城都是一个相互配套的整体,中心的壮观和四周的平缓、中心的强烈色彩和四周的灰墙灰瓦,都形成巨大的反差,内城和外城中的胡同与四合院都是这个整体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胡同和四合院就无法烘托出城市中心帝王的地位。

风来了,雨来了,老和尚背着鼓来了。

第三,体现了北京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胡同和四合院中,保存有不同时代的多种文化底蕴,包括了内容分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城市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的各种习俗都得以体现和传承;有历代名人故居故居文化,北京有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的故居,有的就是在这些院落中留下不朽著作,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不朽篇章;有鲜明的街区文化,如城南以天桥为代表的平民文化文化娱乐街区,以传统会馆为代表的宣南文化区,再如以四合院居民为代表的南、北池子,南、北锣鼓巷等,其中著名的什刹海地区是元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包括王府庙宇、四合院街巷、商业老字号及历史河湖、传统园林等多种类型的文化遗存;有民族融合文化,在元代的大都城内的胡同院落就已汇集有满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苗族等,后来发展为本民族的聚集区,牛街就是北京回民最大和最古老的聚集区。区内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及岁时节日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正一道教、伊斯兰教的各种寺、院、观、庙、堂、宫等在胡同四合院周围比比皆是。北京还有众多与四合院联系在一起的近现代革命文化遗迹。

上元节。正月十五上元节,俗称元宵节。赏花和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主要习俗活动,又称“灯节”。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人们在四合院中也挂起各式各样的灯笼。元宵节主要是合家团圆吃元宵。老北京的元宵是以白糖、芝麻、豆沙、枣泥等为馅,蘸上水放到江米面中摇成的,可汤煮、油炸、蒸食,象征团圆美满之意。

第四,显示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四合院的装饰、彩绘、雕刻乃至于院落种植的花草树木中,无论是图案,还是吉词祥语,以及附在檐柱联,都无不体现人们的美好愿望。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犹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殿堂。

第五,昭示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北京四合院宽敞明亮,阳光充足,视野开阔。有居房,有甬道,有天井,生活、休息、娱乐皆可。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连接,院落宽绰疏朗,便于起居和休息。四合院对外是封闭式的住宅,一家人在里面休生养息,和睦相处,其乐融融。院落实活动的场所,可种树、种花、种草,还可饲鸟养鱼、叠石造景等,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在畜禽养殖地区,有不法分子,也总是有人收购病死畜禽,这些人员成为畜禽疫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严重危害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所以要加大对这些人员的打击力度,一旦发现应该从严从重给予处罚,必要时追究刑事责任,广大养殖户也要树立自觉维护养殖环境的正确观念,拒绝出售病死畜禽,将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六,在中国城市史、建筑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北京四合院属于典型的木架建筑,是砖木结构建筑的结合体,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橼以及门窗、隔扇等均为木制,木制房子周围则以砖砌墙。梁柱门窗及檐口、橼头都要油漆彩画,可谓独具匠心。四合院的建筑色彩多采用材料本身的颜色,青砖灰瓦,玉阶丹楹,墙体磨砖对缝,工艺考究,形成水泥工艺佳品。中国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艺术著称世界,北京四合院充分体现。

由于北京的地位特殊,在建筑艺术上得以吸纳全国各地之长,此外,又在多方面有所创新,从而形成北京特有的建筑特色。

二、丰富的文化博学的底蕴

(一)建筑的理念中华的习俗

建筑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而社会意识形态是决定建筑形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四合院是根植于中华文明土壤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形式,它在适应了自然条件下的前提下,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北京四合院的建筑不仅是建筑实体的存在,在它身上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内涵在四合院的建筑布局、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中都有鲜明的体现,传递着很多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刻地透视出北京四合院建筑文化的背景。

在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尚书·尧典》说:“百姓昭苏,协和万邦”。《周易·乾卦》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即主张万邦团结,和睦相处。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主张以文德感化来之,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总之,“天然合一”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理念,在北京四合院始终体现的尤为突出,即人既要顺应自然的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又要符合伦理规范的要求,力求营造一个适应人们安适生存的氛围,家庭和睦,子子孙孙繁衍发展。

(二)博学的艺文人生的哲理

北京四合院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它体现出多方面的风采。

虽说在进入检察院之前,李凌在法院和律所实习过,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对于检察院的业务,却仍然是一片空白。李凌只好在工作过程中边干边学但凡有不懂的事情,就向老同志请教;再加上自身理论基础扎实,李凌最终成功让罪犯受到了应有的法律制裁。

第一,四合院建筑理念。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其一,礼制文化。四合院建筑上的特点充分体现在各种建筑功能的划分上,而建筑立意充分表达了儒家的宗法制度、等级制度、伦理教化等多方面的理论。

在封建社会中,多数是同一家族往往建造在同一区域,采取多种院落并联的方式。在四合院内有着严格的规定,反映出传统大家庭的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四合院这种“正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安排,不仅突出了家长的地位,而且有助于维持家族内部的秩序。

在封建时代,等级制度在四合院建筑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四合院单体建筑体量、建筑形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对于住宅的称谓都有规定。北京的四合院有大、中、小不同的规格,大四合院一般是高级官僚贵族的府第;中四合院则是普通官员、富商之宅,中等人家;小四合院才是平民百姓居住之所。

其二,风水学说。风水学,亦称堪舆学,是中国古代产生的一种生活环境的设计理论。所谓风水,就是察风辨水,需找风清水美的环境;所谓堪舆,“堪”就是观天,“舆”就是察地。具体也就是从建筑的选址、规划、设计到营建,都要周密地考察天文、地理、气象、水源等因素,从而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以前,北京四合院建造时的定位有很多讲究,从定位、定时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用料、装饰色彩,以及摆设物品、种植树木等都会涉及风水学,施工的过程中施工的大木匠使用压白尺法和门光尺法推演确定。比如,方位方面,坐北朝南是最好的朝向。

按照中国传统的堪舆理论,四合院坐北朝南,即“坐坎朝离”;打门一般都开在东南角,即“坎宅巽门”。这是从八卦方位得到的启示。《易经》符号即“震、离、兑、坎、乾、艮、巽”,代表着东、南、西、北、西北、西南、东南这八个方向。

北京的四合院虽然是严格按照风水学说建造的,但是今天来看,它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根据北半球日照情况,东和东南方向阳光充足,四合院的房屋坐北朝南,易于采光通风。

在古代堪舆理论中,整个建造房屋的过程,都要有一些禁忌和仪式。如起土、动土、伐木都要选吉日进行;起灶、立柱、上梁、入宅都要举行相应的仪式。如放鞭炮、挂红布、垫铜钱、贴对联、贴符咒等。

其三,民族观念。北京市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因此按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洗好禁忌也必然影响到四合院的建设,还有数字和位置及某种特殊的物件在北京居住方面起的作用。

钻井废弃泥浆处置成本与钻井废弃泥浆的污染状况、处理难度、指标要求、钻井泥浆体系等有关,主要方式分别有:

四合院的正房要单数,或三间,或五间,即便有四间的地方也要盖三大间,每边再盖半间,美其名曰“四破五”。东、西厢房,也多以三间为准。双数在四合院建筑中是禁忌的,所以有这么一句俗语:“四六不成材”。

在四合院建筑的装修、雕饰、彩绘上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四合院中的木雕、砖雕多以寓意喜庆吉祥的花卉、动物和器物作为题材。比如,以蝙蝠、寿字组成装饰,寓意“福寿双全”。

四合院也尽量排除那些寓意不吉利的,因此形成了很多禁忌。北京人有句俗语:“桑松柏梨槐,不进府王宅。”意思是院内的树木不可种桑(丧)树、柏(白)树、梨(离)树、槐(坏)树等。

第二,四合院习俗。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其一,生活习俗。

夏季消暑。搭凉棚、挂竹帘、糊冷布,是北京四合院夏天传统的消暑降温方法。凉棚是用竹竿、杉篙、苇席子、麻绳等搭起来的,需要专门的棚匠来完成。道光皇帝《养正斋诗集》中有首咏凉棚的诗:“凌高神结构,平敞蔽清虚。纳爽延高下,当炎任卷舒……把凉棚的特征描述出来。在四合院中搭凉棚即可遮挡阳光对庭院的暴晒,又可供家人在院中乘凉和孩童玩耍。

通过前期对南京机场线S1车辆段的事前施工筹划,按照场地填筑选材和工艺的不同进行了区域划分,根据后续施工的先后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事中组织现场管理人员对原材选取和现场回筑的质量进行了过程控制,根据含水量和压实系数动态调整碾压工艺和遍数,最终提前将一区房建区填筑完成,为后续桩基施工创造条件。同时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将四区绿化区用土提前预压堆载,既保证了充分的沉降时间,又减少了场内驳运。根据事后对埋设的沉降和水平位移边桩的监测数据来看,复合地基的整体沉降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确保后续库外有砟轨道和库内无砟轨道对接平顺,没有产生差异沉降,为后期试车线运行调试提供了有利保障。

冬季取暖。过去的北京四合院中,家家都有火炕。搭建炕称为盘炕,是用砖和砖坯砌成,内有通往炕四角的烟道,上面覆盖有比较平整的石板。炕都有灶口和烟口,灶口是用来烧柴,烧柴产生的烟和热气通过炕间墙时烘热上面的石板,使炕产生热量。烟最后从东西山墙处的烟道排出。

其二,礼仪习俗。

洗三。婴儿出生后第三天,要举行沐浴仪式,成为“洗三”。这个活动从祭神开始,产妇卧室的炕上供着“炕公”“炕母”神像,然后由有儿有女有丈夫的“全福人”上香叩头拜。祭毕端出洗衣盆,里面的洗澡水称为“长寿汤”。“全福人”抱着孩子,向所有来宾依长幼尊卑之序向盆内扔金银、钱币等,谓之“添盆”。“全福人”一边用棒在水中搅,一边给孩子洗澡,这叫“搅盆”。孩子若大哭,不但不犯忌讳,反认为吉祥,谓之“响盆”。

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称“满月”,也叫“出月”。旧时北京人通常会邀请至亲好友来家中喝“满月酒”。

其三,节日习俗。

春节。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除夕这天,街巷胡同中四合院的大门都贴着喜庆的春联和的门神,屋门窗户上贴上精心剪刻的剪纸,一些大宅门还挂上喜庆的红灯笼。堂屋中摆上供品,祭祀祖先。祭祀活动后,家家围坐在餐桌前开始吃丰盛的团圆饭,家长给未婚嫁的儿孙发压岁钱。饭后,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守岁”,就是俗话说的:“三十晚上坐一宿”。这晚,燃放烟花爆竹最为热闹。进入子时,各家包好的饺子伴随着新年的钟声和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开始下锅,迎来新的一年。正月初一,人们开始走亲访友,相互拜年。

临床采用颅脑外伤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手术风险较大,并且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围术期实施舒适护理干预对患者具有重要作用。

端午节。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重五”,老北京人习惯上俗称五月节。因为五月(阳历五月底或六月初)天气湿热,多病毒瘟疫,有“恶五月”之说,所以要采取各种措施避毒驱灾。在四合院中,人们把买来的天师符、钟馗像贴到门板上,还把艾叶、菖蒲插在门的两旁,用以镇宅,禳除不详等形式。据说可以避邪,消灾免祸。端午节时还有吃粽子的风俗。北京的粽子多以江米制成,有的粽子还裹上豆沙、枣、葡萄干等各种馅儿。

微信用户的活跃用户已经达到8.89亿,2016年日均使用微信时长在4小时以上的用户较2015年增加了一倍,微信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而“千聊”学习平台继承了微信的用户群,大学师生用户的覆盖率几乎是100%,师生不需要再注册登录,不需要导入学生,学生使用微信就可直接触达小程序学习平台,参与MOOC的学习。

中秋节。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个节日在四合院中有很重要的活动。俗话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月主要由家中的女性参与。把工作摆在小院里,上放月饼、果盘,供“月亮码儿”,是用秫秸插的,上面糊着神码,大多绘的是“兔儿爷”。祭月后,全家围坐分吃月饼和供品,一起赏月,期盼幸福、平安与团圆。老北京的月饼有自来红、自来白、翻毛月饼等。

市县级机构改革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谋划推进中,各市局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机构改革有关部署要求,为稳妥有序推进市县机构改革提供干部人事保障。

理想追求类。这类门板楹联反映了宅院主人的道德情操或理想抱负。例如:“松柏古人心,芝兰君子性”,“楼高好望月,室雅易读书”,“养浩然正气,极风云壮观”,“云鹤展奇翼,飞鸿鸣远音”,“笔花飞舞将军第,槐树森荣宰相家”等等。

其四,休闲娱乐。

养鸟。过去,在四合院中喜欢养鸟的人很多。养鸟人图的就是一乐,也使四合院里充满了生机。老北京人经常饲养的鸟有黄鸟、画眉、百灵、黄雀、鹦鹉、八哥等。在四合院,养鸟人起来第一件事就是遛鸟、训鸟,养鸟人还经常聚在一起比比谁的鸟漂亮、谁的鸟叫好听、谁的鸟叫声好听、谁的鸟会的花活多。

其二,四合院歌谣。歌谣,是儿歌、童瑶等的统称。在四合院中产生的歌谣,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长大,在深深的胡同里,在古老的四合院中传唱。而那些记忆中的老北京的风情也依然如故,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完好地保留在一首又一首的歌谣里。例如:

养鱼。俗话说:“天棚、鱼缸、石榴树。”养鱼是四合院的景致之一。在四合院的天棚下或过道旁,常有用来养鱼的大口陶泥缸或瓦盆。北京人把各种颜色的两尾鲤鱼类的金鱼称为“小金鱼儿”。还有各色的龙眼鱼、珍珠鱼、绒球鱼、红帽鱼等,十分赏心悦目。喂鱼是养鱼人最惬意的时候,撒一把鱼食儿,看着鱼儿觅食,别有情趣。

第三,四合院艺文。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其一,门板楹联。北京四合院,无论规模大小,一般布局都是依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四合院的大门(俗称街门)平时里呈关闭状态,给人一种幽静、安谧的感觉,这是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街门上的楹联了。这些楹联是直接雕刻在两扇门上的,所以称为门板楹联。门板楹联的制作是一门手艺,整个制作过程极为讲究,不可偏废任何一道工序。楹联颜色大多是红底黑字或是黑低红字,雕刻好后在最上面多次涂饰亮油覆面,方可经得住日后的风吹日晒。那些楹联,无论是集贤哲之古训,还是采古今之名句,无论是颂山川之美,还是铭处世之学,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气息。楹联的书法更是讲究书法艺术,有不少楹联是名人书法,加上雕刻工艺精湛,每一扇楹联均是精工细作的产物。门板楹联是构成四合院建筑艺术与胡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修德劝学类。这类门板楹联数量最多,劝诫后辈子孙善向学。例如:“忠厚传家宝,诗书继世长”,“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立德齐今古,藏书教子孙”,“润身思孔学,德化仰尧天”,“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等等。

腊八节。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老北京人习惯把每年的腊八作为春节的信号,到了腊八就开始过年。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百姓人家都要熬腊八粥。腊八粥用黄米、江米、栗子、杏仁、花生、白糖、葡萄干等熬成。家家户户用自己熬成的腊八粥祭祀祖先、馈赠亲友。老北京腊八节这天还有泡“腊八酒”“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也称“腊八醋”,泡好后等到大年三十的时候蘸饺子吃。

祈福纳祥类。这类门板楹联反映的是宅院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咏叹。例如:“国恩家庆,人寿年丰”,“九州承泰,四季长春”,“瑞霞笼仁里,祥云护德门”,“山光呈瑞象,秀气毓祥晖”,“象祥世衍无疆庆,国泰开天不老春”等等。

经商生意类。这类门板楹联有的反映了主人经营的行业,有的透露出经商之道。例如:“杏林春暖人登寿,橘井宗和道有神”,表明主人是中医世家;“恒足有道木似水,立市泽长松如海”,表明主人是做木材生意的;“增得山川千倍利,茂如松柏四时春”,喻示着主人是做生意的;“生财从大道,经营守中和”、“生财有道唯勤俭,处世无奇但率真”则严明了经商之道。等等。

养鸽子。过去,在四合院养鸽子一般都是在自己家房子上搭起鸽子窝。最常见的鸽子又称点子,全身为白色,只有头顶、尾部为黑色或紫色。养鸽子不光是养,还要放飞。鸽子飞放有两种形式:走趟子和飞盘。走趟子的大部分是信鸽,一走就四五个小时。观赏鸽子多是飞盘,即在家附近上空盘旋而飞。这时,鸽子的主人就站在四合院中,背抄着手,稿仰着脸,望着心爱的鸽子,心理怡然自得。

老北京人家的孩子出生三天时,“洗三”时首先听懂的就是歌谣:

洗洗头,做王侯;洗洗沟,做知州;

洗洗蛋,做知县;洗洗腰,一辈更比一辈高……

四是把水利社会管理摆上突出位置。立足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为人民共享,突出加强水利社会管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坚持政府主导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组织、公众参与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加大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力度,鼓励公益性、互益性等社会组织在提供水利公共服务、整合涉水利益诉求、协调涉水利益关系等方面发挥作用。

四合院中关于结婚的有名的歌谣:

大姑娘大、二姑娘二,二姑娘出门子给我个信儿。

搭大棚,贴喜字儿,龙凤围桌红官座儿。

要下雨了,孩子们唱:

“爬——过——栏——杆。”艾瑞克又说了一遍,还一字一顿地强调,“你若能在峡谷上方悬挂五分钟,我就饶恕你的懦弱。如果你放弃,你的考验生涯就此打住。”

第二,承接着北京灿烂的历史演绎。北京的悠久历史是通过多种形式来记述,通过有形的建筑来反映。其中,四合院在北京的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民族史等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各个历史阶段中与北京历史进行的步伐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些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胡同和四合院相关联,就像五四运动与火烧赵家楼联系在一起一样,四合院承接着北京历史前行脚步的印记。

什么鼓?花花鼓,多少钱?给你这个二百五。

《拉大锯,扯大锯》也是广为传唱的,有各种版本: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

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你也去!

第一,门——四合院的脸面。北京四合院的大门是主人身份的象征。不同历史时期,对大门的等级规定十分严格。包括大门的形式、规模、装修和门的附属物,如影壁、门墩、上马石、下马石等都要相匹配。四合院的大门由于院主人身份等级的不同,样式也有所不同。四合院的大门根据建筑形式的不同,分为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大门、如意门、窄大门、西洋式大门、随墙门等。

由图5~图6可见,管道的位移形变最大部位同样也是集中在加热器部分,说明在加热器部分的管道不符合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要求,如果投入实际的工程生产中,必定会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综上所述,在保证撬装式气化站小空间优势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小管道的应力分布,避免出现某一部分区域应力集中现象,同时也要防止管道的过量变形。

四季豆施肥采取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相结合,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施肥原则。一般底肥占25—30%,追肥占70—75%,追肥花前少施,花后适施,荚期重施。

蒸包子,肉碟子,一下撑你两截子!

三、整体的保护广泛的应用

(一)整体的保护适度的改造

第一,四合院的保护

其一,四合院的保护历程。

北京的四合院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到清代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清代定都北京后,完整保留了明代北京城,并经过几代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分布于城市街巷中富有特色的北京四合院民居,更是我国封建帝都特殊历史积淀形成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北京经历了帝国主义入侵后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经历了丧权辱国的耻辱,帝都北京的历史建筑及城市环境惨遭摧残和破坏。首先就是在近百年的内外战争的背景下,部分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有了一定的变化,当时受西学东进的影响,一批乐于接受西洋风格的人士把其运用在了建筑上面,例如圆明园式随门的出现,还有建筑的门窗装饰等,都带有西洋建筑的风格特点;其次,频繁的战争和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困难,原有的独门独户的四合院转变为许多住户共同居住的大杂院,昔日幽静、深邃的四合院被喧闹、浮躁所代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作为首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北京的历史文化古城保护,从以故宫为首的宫殿、庙宇、皇家园林到古都风貌、旧城街区、四合院民居等逐渐开展了越来越全面和有效的保护工作。1953年,北京市委制定了《改建和扩建北京城市规划草案要点》,其中提出:“在改建首都时应从历史形成的城市基础出发,既要保留和发展合乎人民需要的风格和优点,又要打破就成格局的限制和束缚,改造和拆除妨碍城市发展的和不适应人民需要的部分,使首都成为适应集体主义生活方式的社会主义城市。”“对古代遗留的建筑物必须加以区别对待,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不对,一概保留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旧城内的一些王府、大宅院改变了所有制性质,经过调整转变成政府机关、科教文卫等公用住房。由于使用功能的改变,带来的是建筑与人的关系上是否能够协调的问题,最终结果就是建筑被改造成为适合于使用者的建筑,而其他一些中小型院落是延续了大杂院的风格继续使用。

1958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和1962年《北京城市建设总结草案》提出了对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物采取有的保护、有的拆除、有的迁移、有的改造,区别对待的方针的方针。主要内容包括:“故宫要着手改造,把天门广场、故宫、中山公园、文化宫、景山、北海、什刹海、积水潭、前三门、护城河等组成起来,拆除部分房屋,扩大绿地面积。城墙、坛墙一律拆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旧城保护与改造工作中受到新中国陈立初期思想领域“破旧立新”意识的影响,强调“改造与发展”而拆除了城墙、坛墙等。传统街巷及四合院民居的保护尚未提到日程上。

改革开放以来,1982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根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扩大保护范围,提出对文物古迹和革命文物不但要保护建筑本身,还要保护古建筑的历史环境,保留北京的特色,注意与园林、水系的结合和现代建筑的协调。1983年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中确定“既要提高旧城区基础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又要继承和弘扬北京历史文化城市的传统,并力求有所创新”。该批复确立了逐步地成片地改造旧城的保护方针,推进了旧城保护的新进程。

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开始对旧城大规模整体改造,初期以解决旧城内危破程度严重的房屋为主。同时,在旧城内最初开展的危房改造工程的注意力,多放在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古都风貌的协调上。据市危房改造办公室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市 1990年至 1992年间,旧城内四城区总统及搬迁29385户。

1993年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的批复确立了“整体保护”原则,建立了从单体历史建筑、寺庙、风景区到城市格局、商业区、街区、胡同、传统四合院居住区及传统生活场景及京味儿文化和风土人情等无形文化的整体保护体系,强调了从北京城整体格局、历史环境、历史建筑、传统文化及人文环境等综合构成的有机整体上保护与发展。

北京旧城是几朝古都所在地,构成要素多元,其中历史街区、胡同、胡同四合院居住区分布广、聚集人口最多。因此,旧城区保护与改造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量大、面广、难度大、持续时间长、与民众最密切的保护改造工程。

其二,四合院的适度改造。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旧城区留下的四合院及平房约有1700万平方米。到1982年,旧城保存质量好的四合院约有200多万平方米。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旧城危改造工程对西城区小后仓胡同、东城区菊儿胡同和宣武区东南园三片进行了试点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其中,菊儿胡同改造对如何保护古都风貌做了有益探索。

1958年开始,全市提出的危改工作的目标是:在五年时间内完成全市的危房改造工程,其重点是旧城内的危旧房。自1958年以来,在旧城内的四城区全面开展了针对为旧平房的危改建设工程。为进一步加快旧城内危房改造速度,还同时提出和实施了开发建设带危改、市政建设带危改、修路工程带危改等危改思路和建设项目。

据市危房改造办公室统计,在这一阶段,旧城内除25片历史文化街区外,在传统四合院平房区域内列入危房改造计划的项目达到130余片,四城区每年外迁住户曾超过三万户。短短几年间,旧城的传统平房区域逐渐被现代化的楼房小区所代替,东、西城区的部分为该项目已逐步向传统的四合院、胡同区域扩展,部分传统四合院在逐步消失。旧城的危改模式和大规模危改拆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人士纷纷呼吁政府重视对旧城的保护。

进入21世纪,专家、学者和居民对四合院保护的前列呼吁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北京的旧城保护进入了新的里程。2002年,北京市政府做出了停止旧城新开试点项目的决策,编撰了已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2004-2020规划》明确提出了“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发展目标,并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独立章节,进行整体规划。根据《北京市总体规划(2004-2020)》,今后在进行旧城改造、改善广大群众居住条件的同时,必须停止对皇城内的拆旧改“新”,不鼓励营造新景观,使北京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特色和古都风貌保留并延续下去,探索适合旧城保护的危房改造模式,保护北京特有的四合院。这些规划在总结危改工程经验教训,在大量历史分析、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理念,确立了“整体保护”“原真性保护”“动态保护”“有机更新”“可持续保护”等新概念,为北京历史名城的历史文化区保护开启了新的探索之路,也为北京四合院的保护提供了一个强固的“保护网”。

北京市政府还颁布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确定了旧城四合院的改造原则,政府采取了政府补贴民居、加大胡同居住区市政设施建设、提升绿化环境、合理疏解人口、保护传统的人文环境和传统民居文化、开展老北京文化事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等措施,推动了旧城的可持续发展,四合院的保护进入了新的阶段。

北京城虽然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和发展,但古都的风貌、格局的肌理、历史古迹、街巷及大片民居四合院等在一定程度上保存尚好,历史文化资源依然是丰富多彩。

(二)合理的利用时代的传承

第一,四合院的利用

其一,民居和宿舍。现在四合院已经不再是北京人的主要居住形式,但是现在的北京人仍然有一部分四合院在作为百姓的居住用房使用。尤其在北京旧城的东城街区(包括原崇文区)和西城区(包括原宣武区)的部分区域内的街道两侧胡同内还保存有整齐排列于胡同左右的四合院建筑群。旧城内的这些四合院现在大多数的产权性质是公房,是房管部门或单位分配给市民或职工的住房,个人具有使用权。这类四合院除了少数私人住宅外,通常一个院内居住多户人家,居住人口密度较大。有些居住人口过多的四合院,人均居住面积较小,使得有些院内搭建了许多处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这类四合院保存使用情况较差,俗称“大杂院”。

另外,内径的郊区中也有部分村落的旧貌保存也比较好,其中也集中地保存了部分旧宅院。这些农村地区的宅院有的为祖业地产,但更多地为村集体分配给家庭的宅基地。这些旧宅院除了部分开发为旅游目的地的四合院外,由于年久失修渐次损坏,加之使用者未能认识到其价值所在,多数面临被拆改的境地。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一些专家学者对四合院进行探索和改造,以保住人文气息,并适应现代城市生活。吴良镛是早期开始对北京旧城区中心地段四合院的整治进行研究的第一批专家之一。后来,他又做了新型四合院的规划设计工作,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及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构想,用来满足现代化生活的需求,又能适应旧城环境及其肌理的原则。1988年,吴良镛在北京那个市政府的支持下,主持了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的规划设计。重新修建的菊儿胡同按照“类四合院”模式进行设计,高度为两层或三层,保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体系,同时具有单元楼和四合院的优点,使得每一户的室内空间更合理,保障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要,又通过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的建筑布局,提供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这种设计保持了四合院的格局和传统建筑形式,但是四合院的单体建筑却发上了更本性的改变。

其二,公益文化设施。自元代以来,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后,汇集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清代、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军事家和各代的学者、鸿儒、高僧、名人等各界杰出人物,还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些历史名人都微时代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他们在京的住宅特别是四合院,成为北京居住文化的一大特色。

他们所居住过的四合院不仅记载着他们的生活与活动,而且也是他们所处时代的历史见证,更是北京的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文化。因为名人故居不仅有建筑价值,更承载着很高的人文与研究价值。名人故居不仅具有建筑之美,还是社会生活的记录与传承者,是对名人精神与文化的继承与延续,是与后辈人在情感、精神方面联系与沟通的桥梁,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至今的故居四合院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鲁迅故居、孙中山行馆、梅兰芳故居、李大钊故居等;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纪晓岚故居、陈独秀故居、茅盾故居、老舍故居、齐白石故居、毛泽东故居等。很多名人故居都被开辟成了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或陈列馆,用以纪念、展示和宣传名人及其实际和思想。

同时,有些故居还被开辟成对学生和市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的基地。这些四合院的多数得到了国家或者机构的各方面支持,基本为专业机构的保护利用,保存状况较为理想,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教育功能。

其三,办公与商业用房。

办公用房。北京四合院还有一部分作为机构办公用房使用。这种利用形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了解四合院的内涵和价值,按照传统工艺对四合院进行了修缮,且定期对四合院进行系统的检查维护。如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36号院就作为北京市文物局的办公用房使用。这里曾经是同治帝两个遗妃敬、荣惠太妃的居住地。还有很多四合院作为街道居委会的办公用房使用。

商业用房。北京四合院有一部分是以“前店后宅”形式的商业用房出现的。它们多数分布在传统商业街中,有一部分遗址被传沿至今。如位于东城区的廊坊二条商业街区就是一例。该商街东西总长270米,街道宽4-5米,为大栅栏地区有名的商业地段。该地段为明代政府统建的廊坊头条至四条组成的商业街区之一。它属于典型的居住和营业相结合的建筑形式。

另外,北京四合院还有一部分被改造成为现代商业用房。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被开辟为四合院宾馆、饭店或旅游接待院,让四方游客、宾朋感受老北京的居住文化。如位于西城区北六条胡同11号的中堂客栈等。

还有,将现代娱乐项目与四合院这种古老文化符号相结合是作为商业用途的四合院发展趋势,目前存在于北京南锣鼓巷、后海地区的大量的胡同文化主题酒吧、商店就是此类。目前,除了文物保护单位之外,以四合院作为商业用房和经营场所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也没有出台专门用作规范商业用四合院的规章制度、法规法律,在保护意识上,此类四合院仍属于自发性。

第四,四合院的传承与嬗变

其一,四合院的传承。《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指导思想指出:“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展示北京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其中明确提出:“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的建筑形态”并“积极探索适合旧城保护和复兴的危房改造模式,停止大拆大建。”这个规划指明了北京四合院的发展方向。同时,北京市政府在旧城区和郊区县划定了40片较好地保留了历史风貌的地区做为“历史风貌保护区”。

为了更好地在房屋的日常修缮和保养中做到传承好的保护好北京四合院建筑,北京市政府还出台了《北京旧城房屋修缮技术规范》,进一步对传统旧城区的房屋修缮进行技术规定,防止修缮性破坏。

然而,历史上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四合院多数已经变成了由多数已经变成了有多家多户居住。而在人口迅速增长的社会背景下,人均使用面积越来越小。由于使用面积的狭小,价值部分四合院的现代城市居住设施的不完善,人们在院落的空地搭建临时性建筑,甚至向上加高房屋,以满足居住和生活的需要。随着私搭乱建的大量出现,传动的四合院变成了大杂院。人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差。四合院保护和现实居住问题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2007年至2009年间对旧城区部分区域按照城市危旧房屋改造的方法进行了现代工艺技术的处理,对院落的现代城市生活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以后,又对四合院深化改造,对四合院原有的建筑物保持不变,拆处私搭乱建的历史性建筑物,并在较为隐蔽的地方加盖厨房、卫生间的生活设施。

其二,新四合院兴建的思路和形式。

第一种是按照传动四合院的建造布局、形式、尺度和建造工艺,生活功能设施则为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建造。因此这种类型的四合院几乎是对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原汁原味”的传承。

第二种是尊重传统四合院的建造布局、形式和尺度,建筑结构和建筑工艺采用现代化钢筋水泥的建造技术,生活功能完全现代化。其中有一部分四合院为了增加建筑面积,还会建造一层至三层的地下空间,在地下空间可以安排停车场、储藏室、设备间、游乐场所等,主要是新建的游乐场所、宾馆、饭店。

第三种是在尊重传统四合院的布局、形式和尺寸的前提下,按照建造能的功能要求对各个方面进行一定的调整。这种四合院最为普遍的做法就是院落格局上采取传统院落的四合式布局围合成一进或多进的院落。建筑单体上虽然会使用传统建筑形式,但大多数采用大于一般民居四合院单体建筑的尺度,并且考虑到防水保温等因素,会使用在传统四合院中只有少数高等级四合院才会使用的筒瓦屋面,甚至有的会使用歇山顶、庑殿顶等殿式建筑。

第四种是在吴良镛改造菊儿胡同时提出的“类四合院”形式的思想指导下,建造新四合院。这种四合院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使用了传统四合院的某个或者某些建筑要素,并结合现代建筑功能和形式。

四合院可以说是北京的符号,做为传统居民,一代代北京人在这恬静舒适的四合院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最后,以诗词、楹联赞颂北京四合院建筑艺术:

诗词:清平乐。铸造精品利泽千秋-获赠《北京四合院志》感赋

文明经典,古都名片,建筑艺术灿烂,全景图文展现。

传承历史恢宏,风貌保护独钟,致力合理利用,博大精深彩虹。

楹联:古都特色,文化符号,城市标志,整体保护功在当代;

中华风格,编纂佳书,历史沿革,合理用途恩泽千秋。

2017年5月

主要参考资料:

1,《北京四合院志》段炳仁主编北京出版社2016年2月

2,《中国现代方志学》主编:曹子西、朱明德执行主编:陆奇方志出版社2005年7月

3,《北京建置沿革史》主编:尹钧科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陆奇,北京市社科联原巡视员、原副主席,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历史、地方志、年鉴、诗词。

猜你喜欢
四合院北京建筑
The beauty of quadrangle courtyards美丽的四合院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四合院下的宝藏
山村民居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