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评价及优化机制

2017-11-22 11:57曹玲玲姜丽丽刘彬斌
江苏农业科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区域差异模糊综合评价可持续发展

曹玲玲 姜丽丽 刘彬斌

摘要:江苏省农业供需结构失衡、资源环境恶化、经营效率难以提升、区域发展极其不平衡严重限制了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持续发展。为追本溯源,基于农户主体特征、农业供给主体能力、农产品创造能力及竞争能力、农村自然禀赋及生态环境、农业信息和现代化、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以及相关制度保障7个维度构建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在对指标体系赋权的基础上,有效地测度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苏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效用明显优于苏中、苏北地区,而苏中、苏北的改革效用速度大幅度提升。7个要素中只有农产品创造能力及竞争能力、农村金融服务能力2个要素相对出现下滑,其他5大要素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苏北的农产品創造能力及竞争能力、农户主体特征、农业供给主体能力3个方面优于苏南和苏中城市,苏南的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相关制度保障遥遥领先。鉴于此,有效推动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完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深化农业信贷和农业风险分担机制的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实现农业资源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缩小苏南与苏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的差异。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域差异;效用评价;模糊综合评价;可持续发展;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19-0103-05

收稿日期:2017-08-2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编号:15YJC790082);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编号:2016SJD790049、2015SJD804);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编号:17SYC-07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编号:2017ZDIXM168);宿迁学院科研基金重点项目(编号:2015KY03)。

作者简介:曹玲玲(1983—),女,河北衡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与统计分析。E-mail:lingling.cao@163.com。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家战略地位,这是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和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调整在农业这一领域的有效贯彻,更是2004年以来连续14年聚焦“三农”的跨时代之举,对改善农村供给结构、提升农业供给效率具有现实意义。2017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指出,今后的农业工作主线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2016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16年会在苏州市成功举办,肯定了我国当前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重点对江苏省农业供给侧改革攻坚的成果与阻碍提出了建设性意见[2]。

江苏省作为我国的一个农业大省,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确保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以及提升农民福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江苏省的农业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2016年江苏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为95 394元,位居全国第4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17 606元,标志着江苏省正式跨入高等收入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迫在眉睫,中高端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匮乏;(2)自2011年以来,江苏省农业生产总体效率逐年下降,农户净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比重连年下滑,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升成为当前政府的重中之重;(3)江苏省资源环境压力难以应对农业供给侧的改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生态环境恶性透支严重,致使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性备受质疑;(4)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虽居全国前列,但苏南、苏中以及苏北的差异始终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最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用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优化改革意见。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献述评

农业供给侧结构问题主要是农产品供给与市场有效需求在数量、比例和品种等方面出现了不匹配[3]。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引致众多学者展开研究,但主要是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障碍、影响要素及其完善建议的分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障碍分析方面,吴海峰指出农产品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造成市场供需失衡[4]。陈锡文阐述了粮食品种供需矛盾的日益显现、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国际竞争力低造成结构失衡[5]。江维国基于农产品视角,明确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加之高库存的雪上加霜才是造成农业供给侧结构问题的重要原因[6]。沈贵银阐述了农产品供给结构与消费结构的不匹配、区域农业发展的失衡、农业经营效率不完备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是造成农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所在[7]。黄祖辉等基于制度角度对农业供给侧结构进行了相关论证[8]。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要素和完善建议分析方面,国外相关专家学者认为,农业激励与补偿政策、农村生态环境、地理条件、自然禀赋、农村技术变迁、劳动力资本、相关体制变更以及全球经济的蔓延等是影响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9-11]。然而国内的相关专家学者认为,新型农户的培育和农业技术的改进[1]、城镇化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优化[3,12]、生态资源环境的有效利用、农村经营效率的提升[7]、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科技创新[13]、高品质产品生产能力、农业信息和研发技术、农村资金融通功能[14]等是影响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提出以来已引致大量专家学者进行研究,疏理形成了基本完备的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素体系。然而,大多数学者还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实地调研与实证分析的研究较为少见。针对全国及具体某些区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研究还未有专家学者介入,鉴于此,本文在梳理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进行区域分析和序列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江苏省的具体实践,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endprint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根本上对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及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突破式创新,不断整合农村各种可利用资源,掌控市场有效需求,从供给端着手改革創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以持续性发力必须依托于多方联动的网络动态性合作模式,即需要对农产品形成及效率、各要素供给安排以及相关制度政策有机结合[8]。由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要素众多,加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评价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单一指标或参数均不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专家意见,构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评价指标体系(表1),重点剖析江苏省各地区农业供给侧改革效用的差异。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评价是各地区农业各要素有效配置能力的体现,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核心要素由农户主体特征、农业供给主体能力、农产品创造能力及竞争能力、农村自然禀赋及生态环境、农业信息和现代化、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以及相关制度保障等7个方面组成。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导力量和主要抓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扩大,对促进农村就业、提升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作用。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是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扩展农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有效手段,有利于线上线下互动良性发展,有利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农户是否增收,因此在农户主体特征方面,选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农村电商示范村以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3个指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类繁杂众多,特此只选择2个代表性群体,即省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社和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农业供给主体能力主要选取粮食种植面积以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个指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需要对农村的供给进行调整,使之与高端的市场需求相匹配,因此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品牌以及市场竞争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评价重点分析高端产品创造能力及市场竞争力,主要包含农产品出口额、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数量以及产品抽检质量合格率等3个方面。

江苏省农业发展中面临水资源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给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绿色食品的需求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农业产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受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地形地貌等自然资源禀赋特征影响,同时农地流转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了遏制作用[15]。因此在研究农村自然禀赋及生态环境时,选取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旱涝保收率以及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额等3个指标。农业的信息化及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农业规模经济至关重要,也是当前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着力点。农业信息和现代化水平选取农村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农业机械总动力2个指标来衡量。

加速推进农村金融全方位创新,有效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为农业全面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撑,有效形成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与金融转型升级稳健经营的双赢局面,是确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路径。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主要包含农业生产扩展的有效资金供给以及农业损失的资金补偿,因此采用农业财产保险支出和支农贷款用于衡量农村的金融服务能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需要农业各方主体及金融机构的参与,更需要政府的相关政策保驾护航。

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综合评价

3.1 研究方法

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FAHP),克服了层次分析法的缺点,并引入了模糊数学的思想[16]。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构建模糊判别矩阵。判别矩阵R的建立是针对上一层某因素,本层次与之相关各因素之间重要程度的比较,采用0.1~0.9标度得到判别矩阵。

式中:判别矩阵R中变量rij表示因素ai和因素aj相对于上一层因素比较时,ai和aj具有模糊关系的隶属度,且满足rij=1-rji。

其次,检验判别矩阵的一致性。在实际经济问题中,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往往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加之FAHP方法主观性较强,判别矩阵的一致性往往得不到满足,因此需要对判别矩阵进行调整,调整好的隶属度满足下列等式。

在对上述模糊判别矩阵一致性处理后,整理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表1)。

3.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评价分析

3.3.1 数据来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评价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以及13个市的农村统计年鉴、各级政府网站的统计资料、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3.3.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对选取的17个指标进行归一化及去量纲化处理,为保证综合评价的可比性,所有指标都须转化为正指标计算,同时为保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在去量纲化处理时,确保所有变量取值介于0~1之间,特此采用改进的功效系数法计算公式:

dij=x′ij-x(s)jx(h)j-x(s)j×α+(1-α)。(4)

式中:x(s)j为同类指标中的不满意值;x(h)j为同类指标中的最满意值;α的取值范围为(0,1)。变换之后指标值dij取值介于0~1之间,α的取值由评价者自定。由于dij关于α的一阶导数小于0,因此若想提高指标在评价中的权重,可适当降低α的取值。

3.3.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评价测度结果分析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的指标体系进行加权测度,得出2014、2015年度江苏省13个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的综合得分以及7个维度的测评分。根据表2的测度结果,针对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评价的变动趋势及空间差异分析如下:endprint

3.3.3.1 综合测度分析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明显提升,区域发展速度差异较大 从整体运行结果来看,2015年江苏省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效用的平均测度值为0.389 5。2015年相对于2014年而言,江苏省13個省辖市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效用基本得到明显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效用最优的3个地区分别为苏州、无锡和南京,而综合效用较差的3个地区为宿迁、扬州和镇江,苏州与宿迁综合测度分相差近3倍,这也凸显了江苏省内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弊病所在。从发展速度来看,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效用得分平均提升26.58%,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效用增长速度较高的3个地区分别为宿迁(53.42%)、盐城(46.84%)、徐州(39.93%);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效用增长最为缓慢的为苏州,增长速度仅为5.94%。

3.3.3.2 七大要素贡献度参差不齐,改善效用差异性较大 从要素贡献程度来看,农产品创造及竞争能力、农村金融服务能力这2个要素都出现了下滑的现象,其他五大要素都得到了较好改善。在农产品创造及竞争能力方面,仅有徐州、常州、连云港、泰州以及宿迁出现了上涨,其他地区均出现了回落。主要原因在于苏北地区农业资源丰沛,农产品特色品牌效用得以彰显,而苏中地区尤其是苏南城镇化水平较高,特色农副产品品牌效用可挖掘潜力不足。在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方面,苏中城市农村金融供给乏力现象较为严重,苏南城市农村金融供给速度也较为缓慢,说明农业规模效应及品牌效应还未完全彰显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的意愿较弱。

农户主体特征、农业供给主体能力2个要素,苏北、苏中城市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苏南城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的不断壮大、粮食产量的稳步提升加之农副产品质量的有效改善,这也完全契合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在农村自然禀赋及生态环境要素方面,13个省辖市都出现了较稳速度的提升,生态环境得以有效改善。《江苏新农村发展报告2016》中阐述,江苏省在绿色江苏建设、生态示范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以及完善生态保护制度等方面均跃居全国前列。同时,江苏省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有效制定带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及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在农业信息和现代化水平方面,苏中平均测度水平值不足苏南平均测度值的25%,苏北平均测度水平为苏南平均水平的40%左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依托于物质和技术支撑、农业产业体系链条完备以及3大产业融合发展等多方合力才得以促成,而苏北和苏中地区技术落后、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备严重限制了该区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农村相关制度保障要素视角下,苏北和苏中地区的测度值也仅分别为苏南平均测度值的44%、41%。

4 结论与优化机制

4.1 结论

第一,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系统性工程依托于多方联动的网络动态性合作模式,需要农户主体特征、农业供给主体能力、农产品创造能力及竞争能力、农村自然禀赋及生态环境、农业信息和现代化、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以及相关制度保障等7个维度协同发力。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的七大要素供给大体呈增长趋势,确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量”,而面临消费结构的变迁、国际竞争力的挤压,只有从“质”上提升才能坚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并促进其可持续性发展,“质”的飞跃需要各要素资源配置结构的再调整。

第二,江苏省的13个省辖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均有了长足进步,苏南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效用明显优于苏中、苏北地区,然而苏中和苏北区域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效用提升的速度较快。江苏省内部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第三,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评价的7个要素中,农产品创造能力及竞争能力、农村金融服务能力这2个要素相对出现了下滑,其他5大要素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苏北地区的农业资源丰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品牌效应的彰显,使其2015年在农产品创造能力及竞争能力超越苏南地区,农户主体特征方面超越苏中地区,农业供给主体能力方面全面赶超苏中、苏南地区。苏北区域在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相关制度保障方面无法与苏南相比,差距甚远。

4.2 优化机制

4.2.4 完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 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的完善依托于生产的技术能力、农产品标准化及品牌体系的建立,而关键在于提高生产的技术能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着力培育个性化食品、营养食品和功能食品。挖掘、壮大江苏省食品老字号品牌企业,培育地方特色的江苏省食品品牌,彰显江苏省地方文化及内涵。农业技术的改良与提高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支撑,各级政府要确保承担农业技术的科研开发经费充足,才能确保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积极培育、壮大江苏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队伍建设,结合政府、地方高校等资源完善家庭农场、各类合作社等主体的培训和职业教育机制,健全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准入机制,重点形成具有明显区域性、竞争力及辐射能力强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集群。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需要3大产业的有效融合,打破原有的生产加工相分离的模式,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融合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式新常态,尽快形成生产、加工、贮藏、分销等一体的产业链条。

4.2.2 深化农业信贷和农业风险分担机制的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效率 当前,江苏省的农业发展迈入集约型、规模化经营,对资金的依赖程度日趋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至关重要。然而,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众多农业资金在利益驱使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到了城镇及非农部门,造成江苏省农业信贷和风险分担机制完全不能应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引导和加大政策性银行在农村基建、城镇化、农地流转、公共服务事业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力度,增强农地流转的主动性,尽可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农地经营者的金融需求;农地抵押贷款、涉农集合债券、农业联保贷款、农业保险等多种金融产品多措并举;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提升直接融资在城镇化建设中的比例,利用建设—经营—转让(build-operate-transfer,简称BOT)、移交—经营—移交(transfer-operate-transfer,简称TOT)、建设—拥有—经营(building-owning-operation,简称BOO)、建设—移交—运营(build-transfer-operate,简称BTO)等模式,充分实现政府、金融机构和私营企业的有机衔接。endprint

4.2.3 实现农业资源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缩小苏南与苏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的差异 苏北地区的农业资源丰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力培育、農副产品品牌效应的彰显,使其2015年在农产品创造及竞争能力超越苏南地区,农户主体特征方面超越苏中地区,农业供给主体能力方面全面赶超苏中、苏南城市。而苏南的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相关制度保障远远超过苏北和苏中的水平。鉴于此,江苏省各市级政府应打破格局,放眼整个江苏区域,实现优势资源的有效输送和对接。苏北优势的农业资源和现代化经营主体的壮大队伍,匹配苏南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及农业相关保障制度的保驾护航,不仅确保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持续性,还能形成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地方特色品牌。

参考文献:

[1]钱 津.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要点探究[J]. 经济纵横,2017(5):14-19.

[2]陈晓华.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16年会上的致辞[J]. 农业经济问题,2016(12):4-5.

[3]罗富民. 城镇化发展对农业供给侧结构变动的影响——基于分布滞后模型的实证[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52-59.

[4]吴海峰.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 中州学刊,2016(5):38-42.

[5]陈锡文. 农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J]. 农经,2016(5):18-21.

[6]江维国.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2016(4):15-19.

[7]沈贵银. 关于推进江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若干问题[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8):1-4.

[8]黄祖辉,傅琳琳,李海涛.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历史回顾、问题实质与改革重点[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6):1-5.

[9]Goddard E,Weersink A,Chen K,et al. Economics of structural change in agriculture[J]. 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3,41(4):475-489.

[10]Happe K. Agricultural policies and farm structures-agent-based simul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EU-policy reform[J]. Econ Papers,2005(2):1209-1220.

[11]Psaltopoulos D. Causes and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s[J]. European Reviews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8,35(2):251-254.

[12]项光辉,毛其淋. 农村城镇化如何影响农业产业结构[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31(2):77-87.

[13]周 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困境及其实现路径[J]. 农业经济,2017(3):3-5.

[14]王 平,王琴梅.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区域能力差异及其改善[J]. 农业经济,2017(4):89-96.

[15]程相友. 农地流转区域性差异及其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D]. 重庆:西南大学,2016.

[16]曹玲玲,秦小丽,吴宪霞. 提升“淘宝村”集群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2):311-315. 杨丽君. 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农业增长与农业供给侧改革[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9):108-1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区域差异模糊综合评价可持续发展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