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太空日记”接地气

2017-11-23 07:20张紫赟
中国记者 2017年1期
关键词:景海鹏通话航天员

□ 文/曾 涛 张紫赟 陈 曦

让“太空日记”接地气

□ 文/曾 涛 张紫赟 陈 曦

“太空日记”主要以航天员的口述为主、相关专家采访为辅,内容围绕在太空中的科学实验、饮食起居等工作生活展开。在报道队伍中,我们三位主要负责对航天员的采访、日记整理、稿件送审等工作。33天期间,我们总共制作了9期“太空日记”。

一篇篇通俗易懂的日记看似简单,但制作起来却需要花费不少智力和精力,尤其是要把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较为难懂的航天知识转化为接地气的大众读物,需下一番功夫。

首先,保证天地通话。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是最难约的采访对象。他们任务繁重,日程安排紧凑,与编辑部的天地通话得不到保证,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

经过多方协调沟通,我们掌握了航天员具体工作计划,并“蹲守”在指挥控制大厅,见缝插针地将采访插入到机动时间中。医监医保通话和心理支持通话时段时间相对宽裕和灵活,我们争取到了这个时段和航天员进行通话,短则几分钟,长也只有10分钟左右,更多的时候,是苦等一天却换来一场空。

另外,我们在“蹲守”的同时,也会时刻关注航天员的动态,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在“太空日记”中能用得上的素材,利用录音、摄影摄像等手段及时记录下来。

其次,设定日记话题。天地通话时间宝贵,航天员讲些什么、怎么讲十分重要。日记话题要具有趣味性。我们一方面根据任务中的亮点重点,确定了部分选题;另一方面,我们利用新媒体平台,征集全球网友对航天员的提问,从中选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日记话题还要具有互动性。在征集的问题中,我们特意选了一部分青少年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如“在飞船里会不会晕船?”“天上能看到外星人吗?”,形成良好互动,拉近了“地面”与“天上”的距离,产生了多波次传播效应。我们还利用特别的日子,加强受众与太空特约记者的互动。在景海鹏50岁生日时,征集生日祝福,为他送去广大网友的祝愿。

再次,做好补充采访。航天员接受天地访谈时间有限,我们便根据当期主题,对相关专家进行补充采访,让他们进行解说,围绕航天员的访谈介绍更多信息。

事实证明,对医监医保、航天饮食、环控生保等方面专家的采访,为我们提供了相当多的“干货”,有些还是“独一份”。相对于以往“广撒网”采访专家的形式,这次采访目的性、指向性更强,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最后,后期加工编辑。天地访谈的独特形式,为后期稿件撰写和编辑提出了高要求。一方面,需要将航天员的口语表述,在有限时间内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快速整理成更流畅、更有逻辑的新闻语言。另一方面,还要对很多专业词汇进行解释,既要做到通俗易懂、生动风趣,还要确保表述准确、精准达意。

新闻素材的加工编辑过程就如烹制大餐,我们在报道分队领导的多次指导和同事之间的思想碰撞中,找准关键,在规定时间内把“食材”最鲜美的味道调制了出来。

(作者曾涛、陈曦是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张紫赟是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景海鹏通话航天员
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春节前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我要当航天员
来吧,少年航天员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低成本视频通话APP
景海鹏:三飞太空
2013年11月通信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一)
2013年3月通信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一)
“航天英雄”景海鹏小时候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