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贸易竞争性测度及影响因素

2017-11-23 08:21陈继勇卢世杰
社会观察 2017年11期
关键词:高附加值附加值竞争性

文/陈继勇 卢世杰

研究背景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东南亚国家期间,首次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后文简称“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相关国家积极响应。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双边贸易的重要性不断提升。2000~2015年,中国对“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总额从392.26亿美元增至4354.7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7.35%,中国已成为“一路”沿线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由于长期以来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都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相似的产业结构和地理位置导致了双方过去在世界市场上存在较激烈的出口竞争,然而随着近几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崛起,双方的出口竞争关系已经出现了较大变化。因此,研究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竞争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前人文献大多集中于研究“一路”战略的宏观经济效应和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之间产业贸易竞争力等方面,鲜有文献从出口商品贸易附加值和实证分析两地贸易竞争性的影响因素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将对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竞争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根据测算的出口商品贸易附加值高低水平对商品进行分类后,通过研究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竞争性和实证分析双边贸易竞争性的影响因素等问题,对如何在“一路”背景下促进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的整体商品贸易竞争性测度

本文采用由芬格和科瑞尼(Finger &Kreinin,1979)提出的出口相似度指数(ESI)来测算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商品的贸易竞争性。

根据测算结果可以看出,整体商品的贸易竞争性分布呈现出比较清晰的地理分布特点,在“一路”沿线国家中,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贸易竞争性最强,南亚国家与中国的贸易竞争性次之,西亚和非洲国家与中国的出口结构差异性最大,竞争性最弱。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与中国距离较近,而西亚和非洲国家与中国距离较远。地理距离较近的国家文化、资源禀赋和消费结构相似,贸易往来的便利性也会促使产业结构发展相似,贸易竞争性也会较强。

从东南亚地区来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与中国的贸易竞争性最强,且这五国与中国的贸易竞争性均有加强的趋势,这五国与中国的出口相似度指数从2000年的57、56、59、74、56上升到2015年的81、72、73、77、69,未来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性。原因是东南亚国家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且近年来中、日、韩等国的产业大规模转移到东南亚各国,推动了其出口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快速提高,与中国商品的贸易竞争日趋激烈。

从南亚地区来看,南亚四国(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与中国的出口结构较为相似,竞争性较强。孟加拉与中国的贸易竞争性近年来下降明显,而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与中国的出口相似度指数在这16年来较为稳定,分别保持在57、55和50左右,变化较小。整体而言,南亚四国与中国的贸易竞争性虽然较强,但多年来竞争性没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提高,双边贸易关系稳定。

从西亚地区来看,西亚七国(巴林、也门、伊朗、科威特、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曼)与中国的出口相似度指数最小。西亚七国中仅有巴林和也门两国近年来与中国出口竞争激烈程度有较大幅度上升,其余五国与中国出口相似度指数均保持在极低的水平,这五国与中国未来的贸易合作阻力最小。主要原因是这五国均为盛产石油的国家,且自身的工业实力较弱。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能源消耗大国,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资源,而生产出的物美价廉的工业制品也可以出口到这些工业实力较弱的国家,双边贸易合作能够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东南亚地区的文莱与西亚国家(巴林和也门除外)处境相似,在“一路”沿线国家中,中国与这六个国家贸易竞争性最弱,双边有巨大的贸易潜力可以挖掘。

从非洲地区来看,仅有埃及与中国出口相似度指数较高,达到50左右。埃及是非洲四国(埃及、肯尼亚、塔桑尼亚、莫桑比克)中工业实力最强的国家,出口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与中国之间的竞争性较强。而另外三国的工业基础薄弱,以资源型或农业产品为主,与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竞争较小。整体而言,非洲四国与中国的贸易竞争性较弱,双边有深化贸易合作发展的需求。

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分类商品的贸易竞争性测度

根据测算可以发现,低、中、高附加值商品贸易竞争性的分布同样具有地理分布特点。东南亚八国和南亚四国与中国距离相对较近,其各类产品的出口相似度指数均显著大于西亚七国和非洲四国。

从东南亚地区来看,东南亚八国与中国在低、中附加值商品领域贸易竞争性较强,在高附加值商品领域贸易竞争性极强。在低附加值商品领域,只有越南与中国的出口相似度指数长期大于60,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与中国的出口相似度指数较高,其余六国与中国贸易竞争性较小;在中附加值商品领域,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与中国的贸易竞争最激烈,且越南与中国出口相似度指数有上升趋势;在高附加值商品领域,东南亚八国与中国的贸易竞争最激烈,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与中国的出口相似度指数都很高。东南亚国家中文莱人口少且产业极为单一,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中竞争性极弱。整体而言,东南亚八国与中国在低、中、高附加值商品领域上竞争性依次递增。

从南亚地区来看,南亚四国与中国在低、中、高附加值商品领域贸易竞争性较强。在低附加值商品领域,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与中国的出口相似度指数很高,其中印度与中国的出口相似度指数最高;在中附加值商品领域,印度和巴基斯坦与中国保持了较强的竞争性,但16年来竞争关系保持稳定,并没有较大变化;在高附加值商品领域,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与中国的出口相似度指数均较高,三国与中国的贸易竞争关系十分稳定。整体而言,南亚四国与中国的贸易竞争性处于中等或较强的水平,但其特点是双边在低附加值商品领域的贸易竞争性强于在中、高附加值商品领域的贸易竞争性,双边在中、高附加值商品领域有一定的合作潜力。

从西亚地区来看,西亚七国与中国在低附加值商品领域贸易竞争性较弱,在中、高附加值商品领域贸易竞争性极弱。在低附加值商品领域,七国与中国的出口相似度指数较小,且除巴林外,其余六国与中国的出口相似度指数呈下滑趋势;在中附加值商品领域,2010年后巴林与中国贸易竞争性有一定的上升,但其余六国与中国出口相似度指数一直保持在极低的水平,七国与中国在中附加值商品领域几乎不存在竞争关系;在高附加值商品领域,沙特阿拉伯、巴林和也门的商品在世界市场上与中国商品有一定的竞争关系,其余四国与中国几乎没有竞争性。整体而言,西亚七国与中国在低、中、高商品领域都有广阔的贸易合作空间。

从非洲地区来看,非洲四国与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竞争比较平和。在低附加值商品领域,埃及竞争力较强,但在2000~2015年期间,非洲四国的出口相似度指数均没有显著的上升趋势,总体较为平稳;在中附加值商品领域,埃及、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在世界市场上与中国有一定的竞争性;在高附加值商品领域,四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较弱。整体而言,非洲四国与中国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双边贸易关系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潜力。

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竞争性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本文基于UNCOMTRADE数据库2000~2015年数据,使用GMM模型回归,在实证中主要考察需求结构、FDI、基础设施和金融发展程度对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贸易竞争性的影响,主要发现如下:

1.需求结构对贸易竞争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无论对于整体商品还是低、中、高附加值商品,需求结构的系数均显著为负。根据需求相似理论,当两国之间需求结构越接近,两国生产的产品就越相似,两国之间出口产品相似程度也越高,则两国之间出口商品的贸易竞争性可能越强。需求结构的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中国和“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结构越接近,两国之间贸易竞争性越强。对比低、中、高附加值商品的回归结果发现,需求结构相似度对低、中、高附加值商品的影响依次提高。原因可能是低附加值商品多为必需品,各国消费水平的变化对低附加值商品消费影响相对较小,而中、高附加值商品受消费水平变化的影响大,因此中、高附加值商品受两地需求结构的影响较大。

2.FDI对贸易竞争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一路”沿线国家的FDI显著提高了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的低、中、高附加值商品和整体商品的贸易竞争性,中国的FDI显著降低了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的中附加值商品和整体商品的贸易竞争性。现有的研究多认为,“一路”沿线国家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且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发达国家对“一路”沿线国家FDI带来的制度创新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对其工业水平提升更加明显,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之间贸易竞争性增强。而对中国而言,FDI也能够显著促进中国的出口商品质量升级,但对低、高附加值商品影响不明显。由于在中附加值商品和整体商品领域上,中国强于“一路”沿线国家,因此,中国中附加值商品和整体商品的质量升级反而降低了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对应商品的贸易竞争性。

3.基础设施对贸易竞争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两地低、高附加值商品和整体商品贸易竞争性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中国基础设施的完善显著降低了两地低、中附加值商品和整体商品的贸易竞争性。完善的基础设施促进了本国与发达国家贸易合作和技术交流的深入,间接促进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基础设施的完善均提高了双边产品的贸易竞争力,由于中国的产品竞争力强于“一路”沿线国家,因此,“一路”沿线国家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提高了双边产品贸易竞争性,而中国产品竞争力的提升降低了双边产品的贸易竞争性。但“一路”沿线国家的中附加值产品和中国的高附加值产品受基础设施影响不显著。

4.金融发展对贸易竞争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发展对两地低、中、高附加值商品和整体商品的贸易竞争性影响显著为正,而中国金融发展对两地低、中附加值商品和整体商品的贸易竞争性影响也显著为正。“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发展落后,企业融资难度大。若金融体系完善,“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可以加大研发投入,则可以显著促进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的提升。而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同样也增加了两地低、中附加值商品和整体商品的贸易竞争性,原因可能在于,中国金融发展的水平越高,国有企业获得的贷款越多,国企的低效率反而会对产业的出口质量起着负面的影响。因此,中国金融水平的发展降低了自身产业的竞争力,提升了两地之间商品的贸易竞争性。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近年来,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势头良好,合作日益深入。本文通过对SITC Rev.3的二位数代码商品分类,测算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相似度指数,利用系统GMM模型实证分析了两地之间贸易竞争性的影响因素,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第一,就整体商品而言,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竞争性大小与地理分布有着显著的联系。在“一路”沿线国家中,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贸易竞争性最强,南亚国家与中国的贸易竞争性次之,西亚和非洲国家与中国的出口结构差异性最大,竞争性最弱。

第二,就分类商品而言,在“一路”沿线国家中,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在各类商品上竞争性都较强或很强,且在低、中、高附加值商品领域上竞争性依次递增,南亚国家与中国在低附加值商品领域上竞争性最强。而西亚七国和非洲四国与中国在低、中、高附加值商品领域和整体商品上的贸易竞争性均较弱,双边拥有广阔的贸易合作空间。

第三,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竞争性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显示:两地需求结构的差异性对各类商品贸易竞争性有负向作用,“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和FDI的提高增强了双边各类商品的贸易竞争性,“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强了双边低、高附加值商品和整体商品的贸易竞争性;而中国FDI的提高降低了双边中附加值商品和整体商品的贸易竞争性,对于双边低、中附加值商品和整体商品的贸易竞争性,中国基础设施的完善有正向影响,中国金融水平的提升有负向影响。

在政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发挥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优势以及确立现实可行的经贸合作路径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基于上述结论,特提出如下加强中国与“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速推进产融结合。“一路”计划有着巨大的融资需求,金融机构应该注重金融和产业的紧密结合。产融结合有利于产业资本的快速流动,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促进企业迅速做大做强,有助于企业经营多元化发展。产融结合的过程中需强调金融机构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民营企业是国际市场中市场开拓、境外合作、产业链分工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2.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模式。互联网行业总体上属于服务行业,也是中国重要的优势行业。“一路”沿线国家多数是发展中国家,教育和基础设施落后,不利于双边贸易合作的深入发展。互联网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快、费用低,交通出行共享和互联网教育的推广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高地区交通运输效率和受教育水平。双边政府应注重“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网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政府也要广泛征求相关企业的诉求和建议,鼓励互联网公司参与“一路”计划的建设。

3.注重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在“一路”计划的建设过程中,各国之间难免会有各种纠纷,而“一路”沿线各国法律体系差异大,法制环境落后,纠纷解决环节有极高的风险。因此,中国需要发展建设或引进有国际公信力的仲裁机构,并在“一路”沿线各国聘请相关法律专家担任仲裁员,运用法治思维妥善解决“一路”计划建设过程中的矛盾纠纷。

猜你喜欢
高附加值附加值竞争性
竞争性装备采购招标文件分析研究与对策
附加值
高校高附加值实验仪器共享管理信息平台的设计
附加值
附加值
附加值
郑州航空港建设背景下河南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大山经济
中泰双边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及政策建议
山西省科技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升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