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天下而益个人的宏伟工程

2017-11-23 20:14
清风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华工程传统

利天下而益个人的宏伟工程

正是春暖鸟鸣时,喜迎花开第一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畅想:一花破春先怒放,万紫千红竞相随。

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出台文件,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没有先例,足见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中央将其作为重大战略部署,以期达到如下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过多次讲话,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他的一系列讲话,代表了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一重大问题分析认识的高度和深度。

近二十年来,以宣传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各种形式的书院、讲堂、私塾遍布城乡。传统经典的吟诵声,慷慨激昂的演讲声,不绝于耳。在民间涌现了一大批矢志弘扬传统文化的人士,其中一些人以张载的四言经为宏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很多老百姓面对近些年来所出现的经济发展却世风下降、生活提高却精神空虚的社会现象感到忧虑和不满。他们大多数没有系统地读过文化传统的经典,但他们从接触到的点点滴滴的传统文化中,已找到救治现实病状的药方。因此传统文化的旗帜一张,不少人翕然相从。近期中央电视台一档《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意外红火,似乎可佐证这一点。这款综艺节目不做游戏,不蹭网络流行语,没有魔幻特效,没有华丽的字幕,没有明星大腕呼喊助阵,更没有恶搞傻乐,完全素面朝天,尽管展现的只是厚重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冰山一角,但能让观众从中一窥高雅之美、朴素之美、古典之美,仍不失为冬天里的温暖,令人直呼痛快。

《意见》的出台不仅回应了社会的期盼,而且从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从如何把握原则到要达到的目标都作了充分的阐述,而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进行了概括,对如何传承和发展作了总体性的安排。“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这一有着广泛民意基础和不薄实践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程,既是一项增强软实力的强国工程,又是一项泽及子孙后代,惠及国人的惠民工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毋庸质疑。中华民族就是浸润其中积五千年沉淀而永续绵延的。民族的每一个个体都吸吮着这一文化的乳汁而成人成事。中华文化的很多价值观、人生观有普世价值,人人都可遵循,人人都可受益,治国理政者、市井小民均可从中汲取智慧的营养。居庙堂之高者,不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者,不忘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信念根植内心。

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言之谆谆。但在少数地方大员那里,却是过耳之风。在少数地方,从来没有呼应过,遑论去推进它。在他们看来,抓建设,抓经济,抓日常工作才是正理。殊不知,经邦济世,传统文化中也有大道存焉,只要我们认真吸收,加以转化创新,是有利于推进各项工作的。如果全国人民都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那我们一定可以打造一种超越“郁郁乎文哉”的生机勃发的盛大气象。当然,我们也应警惕极少数人借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之名,还封建僵尸之实的行径,不能让这些人扰乱工作部署,借机祸害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包容性、开放性。惟其包容,才成其宏大;惟其开放,才成其活泼。所以,传承与发展传统优秀文化,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是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绝不封闭。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东方风劲,航船扬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激发出内在的生机与活力,续写新的篇章。

猜你喜欢
中华工程传统
《计算机辅助工程》征稿启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子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