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17-11-23 08:28戴小妹
职业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中职职业

戴小妹

随着中高职衔接的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内容已达成共识,课程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的内涵与关键,是中高职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但长期以来,由于中职与高职的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不同,中高职之间的课程相互分离,缺乏有效的内涵式衔接,导致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学习后,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反思目前应用数控专业的衔接现状,建立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的符合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模式至关重要。

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培养目标模糊。教职成【2009】2号文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教高【2006】16号文提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文件可以看出,我国中职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还不够清晰和明确,还没有形成人才培养层次的有效衔接,从而影响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第二,课程设置脱节。作为同一类型职业教育的中职与高职院校,目前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材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缺乏系统性,因此导致在文化基础课方面中职课程设置与高职教学要求存脱节现象,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学习后,普遍认为高等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学要求。

第三,教学内容重复。中高职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重复现象,技能训练出现“倒挂”现象,如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都开设机械制图、机械基础、PLC等课程,课程的重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习实训方面,如单一技能的训练,出现中高职技能训练重复,一些技能训练课倒挂的现象。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构建与实施

第一,建立层次化的中高职数控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同一属性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其专业培养目标理应界定层次,明确定位,以避免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重复。

中职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职业能力:一是行业通用能力。能识读中等復杂零件图、简单装配图、简单电气图;会用计算机绘制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图及简单装配图的能力。具有手工制作和普通车床、数控车床、铣床操作和加工能力(初级)的动手加工能力(初级)。二是职业特定能力。会使用CAD/CAM软件进行零件自动编程及加工的能力;具有数控机床操作和加工的能力(中级)。

高职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职业能力:一是重点培养数控加工工艺设计能力,能运用数控加工某一工种的工艺分析与编程技术,熟练地手工编制中等复杂程度的数控加工工艺及程序。二是强化数控加工技能,具备数控加工某一工种高级工的专业技能,通过考核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三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沟通、组织、管理能力。

第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首先,校企、校校合作,分析岗位,开发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建设最为关键的内容。课程体系的设计既要符合“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又要实现课程对接职业资格标准,按照“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实践导向,双证融通,中高连贯,校企合作”的思路,定位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体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增强人才培养的适用性,联合合作企业、学校共同开展职业岗位分析,在对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从而确定本专业应开设的具体课程,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融入相应课程,如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规范、企业岗位要求等,形成以职业能力提升为主线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本专业的课程开发路径与课程体系见图1。

其次,建立面向就业市场的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结合职业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高学历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适应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多元化需要,建立技能递增、素质教育同期跟进,实践实习分阶段进行,工学交替的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结合中高职人才培养现状及教育教学规律,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课程体系由“核心能力” “行业通用能力” “职业特定能力” “跨行业能力”四大课程模块构成,调整之后框架结构见图2。

最后,实施基于工作任务的、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实施专业项目课程体系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专兼师资团队、数控实训基地、校内厂厂中校、及校企合作资源,实施基于工作任务的、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形成“项目式”的课程管理方式、“三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五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工学结合”的教学场所以及“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项目课程教学团队等项目课程实施方法体系。课程教学实施体系如图3所示。

一是建设一支“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项目课程教学团队。着重培育一批擅长项目课程开发、实施的骨干教师。

二是“项目式”课程管理。引入项目管理理念,以专业、课程为单位,实行“项目式”管理。

三是“三结合”的教学组织。采用分组教学和集中教学相结合、教师主导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规定项目训练和自选项目训练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组织形式。按照项目课程的实施规律,制订项目教学任务书、实施方案等教学过程文件。

四是“五结合”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使教学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为价值判断的准则。同时,评价的方法和内容多元化,结合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将学习态度、行为习惯、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操作技能等都纳入考核指标;通过技能测试、设计制作、口试表演、课程论文等不同的考核形式,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评价方法。

五是“工学结合”的教学场所。建立具有教学、讨论、训练等功能区域的项目教学专用教室,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模拟职业岗位情景,实现教学场所与工作现场的融合。

整合中高职教学资源,实施中高职衔接教学,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中职与高职院校只要加强沟通,找准衔接教学间的定位,在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以课程分析为手段,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为基本依据,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技术实践知识、技术理论知识为背景、融通职业技能考核内容的课程内容结构,科学有序地实施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教学计划,就能实现中高职教学的无缝对接,培养出数控专业高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常州市金坛区技工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中职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