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扶贫 扶真贫 同奔小康共奋进

2017-11-24 15:45
支部建设 2017年22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深度精准

□ 艾 斐

真扶贫 扶真贫 同奔小康共奋进

□ 艾 斐

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特别是作为执政党,只有胸怀这种使命,肩负这种担当,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

访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三个“真”字,满满的一颗心,浓浓的一份情,其所彰显的不仅是宏伟的大目标,而且更是难啃的硬骨头。而这,便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情之所至、心之所萦、志之所赍、行之所为,他说:“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他强调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特别是作为执政党,只有胸怀这种使命,肩负这种担当,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而访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便是此中的弥天大任与当务之急。

为此,总书记不仅将目光投向了深度贫困地区,而且自十八大以来连续下阜平、访延安、奔贵阳、走银川,分别主持召开多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并深入基层,亲自踏勘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滇桂黔少数民族聚居区等,特别是于2017年6月21日在山西考察工作时,总书记不惜冒着溽暑酷夏而深入到吕梁山区,一路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将深度扶贫的触手一竿子插到了最基层,他从深入调研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明确表态,强调指出:必须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如期迈进全面小康的新时代。他说,“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一个党和一个人一样,也有着从诞生到成长,从发展到壮大的过程。但过程尽管可以有,初心却永远不能忘。也就是在发展和前进的道路上,不论形势如何变化,也不论行进到了哪个阶段,我们都要牢牢铭记初始出发时所设定的目标与任务,并全力以赴、勠力而为,用坚毅而奋发的行动和辉煌而丰稔的实绩,一程一程地跋涉进取、一步一步地走向目标,最终圆满完成任务、胜利抵达终点,使当初带有理想色彩的初心开出鲜花、结出硕果,变为宏伟壮丽的灼灼现实。这个过程,我们已经践行了96年。而此中,中国共产党员的人数已从当初的50多名,发展到如今的8944.7万名;党的基层组织,也已增加到了451.8万个,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历史性地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党,特别是成为了执政党中的巍巍磐石与开路先锋。然而,越是这样,我们就越要矢志不渝、初心不改;砥砺前行、永远进取;不辞艰辛、尤加勇毅。因为党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党的行动与方向,这便是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此,我们就定当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充分认识时代格局,高度激扬拼搏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决策。只有这样,才能看清前行的方向,才能掂量肩上的重担,才能感应时代的召唤,才能走好脚下的道路。而事实是:在时间的坐标上,2017年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节点——从党的十八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已经过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迈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进程也已过半。在空间的坐标上,中国则正在以“一带一路”新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建构作为目的地和动力源而前所未有地走向了世界舞台的前沿与中心,越来越成为全球事务的参与者和国际规则的制订者。与此同时,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自然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于此情况下,我们首当其冲的任务,便是先要把自己砺练好、建设好、发展好,使自己成为时代的引领者、改革的先行者、前进的航标灯、发展的动力源,以期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永远铁里做钢、肉里做筋,始终坚守在征程的关键处,战斗在改革的最前沿。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崇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的奋斗和勇毅的进取,不仅可以驱使我们完成既定的任务、实现预设的目标,而且更能够锻炼和提升我们的意志与能力,使我们得以在任何情况下都奋发有为、坚不可摧,都步履刚毅、信心饱满、意气风发、勇往直前。而这,则正是共产党人的本色和本质,真乃“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其赤。”96年来,我们党正是这样履艰蹈险、开拓进取、奋发前进,不仅成功地回答了“应然世界”所提出的理论问题,而且圆满地解决了“实然世界”所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现实难题。毫无疑问,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战斗中,我们也一定要和一定能全力鏖战,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认为的那样:“实践证明,深度贫困并不可怕。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

要从根本上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就首先必须把精准扶贫工作做深做细,落到实处,见诸实效。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就必须深入调研,摸清底数,准确掌握贫困地区、贫困村寨、贫困家庭、贫困人口的贫困状态、致贫原因、现实情况和发展潜力,并以此为基础而展开条分缕析,进行比较研究,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对之进行逐户排查、逐个解决、逐一帮扶,全面实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只有切实做到这六个“精准”,才能真正瞄准困难群众,找到贫困源由,并据此而分别采取发展生产、异地搬迁、生态补偿、提升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措施,进而做到从根本上全面修复、补齐短板,在扶真贫、真扶贫过程中,确保贫困人口能够通过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而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显而易见,扶真贫、真扶贫的重点地区和重点对象,主要集中在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口之中。这些地方由于生态恶化、资源匮乏、土地贫瘠、交通闭塞,并因此而历史性地造成了人口聚集程度低和教育普及率差,自当成为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与重中之重。中央倡导的深度扶贫,本质上就是要举全党全国之力,重点攻克这重中之重和难中之难。而作为连片深度贫困的吕梁山地区,便是这难中之难、重中之重的典型代表。一如总书记所亲自考察过的岢岚县赵家洼村,就是这样。尽管如此,村民们对未来的生活仍旧充满了憧憬与期待,像贫困户刘有福家的窗棂上就贴着这样一幅对联:“人人共向核心聚,户户跟随国运兴。”是啊,他们坚信,在奔向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未来的生活必定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而党中央的为政之要和施政之策,也始终都聚焦在“使民富且寿”这个基本点上。

全面实现小康,是我们的既定目标。不仅一定要达到,而且也一定能够达到。此中的一个关键要素,便在于扶贫工作的整体完成与全面胜利,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就意味着,尽管在过去4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已经成功地使5564万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的羁绊,但在接下来的3年多时间里,我们还必须使剩下来的433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在从目今到2020年的每个年份里,我们都必须完成500万人的脱贫任务。显然,在扶贫攻坚战斗中,乃是越到后来就工作越艰巨、任务越繁重,这也同时要求扶贫工作必须更加精准和著力。特别是在战胜连片深度贫困中,就更需要有啃硬骨头、打硬仗的决心和信心,必须做到在规定的时限里,一定要让所有贫困人口都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有活干,不因生病而致贫,不因贫困而失学。特别是要从改变、优化、转换和提升生态环境、生产条件、生活质量、文化教养上全方位实现升级改造,确保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造血机能和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要通过选优、配齐、强化、提升扶贫干部与基层领导班子,以确保将中央的扶贫政策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形成实绩,并在体制机制上使之不断趋于优化和深化,也就是要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切实做到合理确定脱贫目标,不断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各方帮扶力度、内生动力培育和激发力度、科学合理布局和组织领导力度,同时也要全面加强检查监督,切实做到集中优势兵力围绕精准扶贫打围猎战、打攻坚战、打阵地战,在上下同欲、内外合力中,用愚公移山之志撵走贫困与落后、迎来富裕和文明,确保在消除贫困的鏖战中,坚决、彻底地走完最后一公里,绝不留下任何内容与形式的“后遗症”和“烂尾工程”。

这是目标和任务,这更是使命与责任。对于这一使命和责任的高度敬畏与忠实履行,乃是直接关系着全面如期建成小康社会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宏旨的。因为消除贫困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优化和提升执政能力的题中之义,而且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它既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整体生存与发展,又对整个人类社会也具有极为深刻、广泛的“溢出效应”。不是么?在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中,就昭然显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已超过70%。这个成就,足以载入和彪炳人类社会发展史册,更足以向全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更是盛赞:“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而具有世界性广泛影响的《经济学人》则认为:“在世界减贫方面,中国是个英雄。”

当然了,对于我们来说,消除贫困最直接的动因和最重要的目的,尤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为自从1934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在给美国国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GDP这个概念,继而于10年后的1944年,联合国货币金融大会(布林顿森林会议)又决定将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的主要工具之后,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程度和国民的财富拥有度与生活质量和水平,就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国力大小强弱的刻度与标准。而此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便是国民的生产值及其对财富的拥有度。因为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一特定地区合法产出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之总和。而在这“总和”中则主要包括居民消费总额、政府消费总额、存货增加总额、净出口总额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等五项内容额度相加的总和。这也就是说,居民的生产值、财富拥有度和生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GDP总量大小,也即国力强弱和发展程度快慢高下的构成要素。所以,从根本上说,消除贫困,正是发展生产、增强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而绝不单纯是给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个性化特殊救助。正因为其意义深刻而重大,所以,党中央才将之作为一项既定国策而予以全面推行与广泛实施,特别是在实践中认真执守,全方位予以严格检查、验收和落实,并以之而有效惠及人民大众,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面对深度扶贫的艰巨任务,习近平总书记铿锵发声:“让我们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在中国和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中,坚定不移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直至光辉的彼岸。”

这不仅是我们真扶贫、扶真贫,同奔小康共奋进的信念与誓言,而且更是我们全面、彻底消除深度贫困的进军号和驱动力。

(责编:张灵霞)

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教授、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优秀专家、山西省文化领军人才、国务院“特贴”专家(甲)、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历任省社科联党组书记、省社科院副院长等。现为山西省社科院首席科学家、太原社科院名誉院长、山西省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委、英格兰皇家艺术基金会永久顾问、世界教科文卫组织副主席等。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深度精准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提醒”,促使干部“自励”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隐形贫困人口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