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大型桂剧移植革命现代样板戏《红灯记》

2017-11-24 19:24
长江丛刊 2017年32期
关键词:北路样板戏板式

薛 琦

解析大型桂剧移植革命现代样板戏《红灯记》

薛 琦

大型桂剧移植革命现代样板戏《红灯记》是根据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来改编,全新改编的样板戏区别于传统戏,吸收运用了新的创作手法、新的唱腔及乐队。以及戏曲外延运用了现代化的舞台布景、服装、化妆等,展现了现代样板戏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将从剧情、唱腔和乐队这三方面来进行解析,阐释桂剧《红灯记》的艺术特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让更多人能够了解桂剧现代样板戏《红灯记》。

桂剧 样板戏 剧情 唱腔 乐队

为让经典重现,桂林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院根据京剧样板戏《红灯记》共同改编创作大型现代样板戏桂剧《红灯记》。并多次进行惠民演出。样板戏是文革时期被树立为号称“革命样板戏”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多个舞台表演艺术作品。其代表性的剧目包括京剧《红灯记》《杜鹃山》《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及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作品。样板戏在政治上虽然有一定的灰色地带,但是在艺术上的价值是功不可没的。

一、解析剧情

桂剧《红灯记》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员李玉和及女儿李铁梅和母亲李奶奶为主角的一家三代,为了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奋不顾身,与日寇宁死不屈、百折不挠地斗争的英勇壮烈故事。全剧以一盏红灯贯穿始终,李玉和和李奶奶因不肯交出密电码而英勇牺牲,铁梅继承父志,在邻居的帮助下,成功将密电码送到柏山上交给游击队,最终取得胜利的辉煌事迹。

演出场景布局宏大,剧情波澜起伏,内容很有深度。该剧共分为十场,每一场都有剪短的标题来引出剧情主题。由第一场李玉和接应交通员到第十场伏击奸敌,剧情线层层递进、逐渐深入,融汇惯联。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达到全剧高潮。李奶奶向李铁梅痛说革命家史,告之红灯是联络信物。铁梅得知李奶奶非她亲生奶奶,李玉和非她亲生父亲。而她的亲生父亲因革命牺牲,铁梅在震惊的同时怀着感恩的心继承父志,为抗日部队送情报。第十场伏击奸敌伴随着李铁梅和磨刀人的念白展开了特技表演。表演了抗日部队与日寇的争斗场面,振奋人心。现场掌声连连不断。最终在邻居的帮助下,逃脱了鬼子特务的监视,找到了柏山游击队,完成了送交“密电码”的任务。这是一个悲壮的革命历史故事。

二、解析唱腔

桂剧《红灯记》是根据京剧样板戏《红灯记》而改编。桂剧《红灯记》与京剧《红灯记》唱腔上的韵白和京白不同,而是用桂林方言演唱。唱腔旋律与桂林方言紧密结合,唱腔上运用了桂剧中最具代表性的唱腔——弹腔,也称南北路。所运用的板式有北路散板、北路流水、北路二流、北路摇板、北路快板、北路导板、垛板、南路散板、南路阴皮、南路起板、南路阴皮、回龙、大课子等。并在桂剧传统唱腔板式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的唱腔板式,加入了京剧唱腔中的原板、南路快三眼、慢二眼等。唱腔上,旋律、节奏更加丰富;表演形式上,更加规范化、生活化。当剧情发展到一个高潮,演员就要把符合剧中人思想感情的“好腔”与眼神、身段、步法、手势精雕细刻地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渲染舞台气氛、感染观众。

三、解析乐队

推行样板戏时代,首先在乐队上进行了极大地改进。乐队伴奏在基本的三大件基础上,加入了琵琶、古筝、扬琴、阮等民族管弦乐器,以及长号、小号、圆号、大提琴、贝斯等西洋管弦乐器,大大丰富了音响效果。其次,桂剧在样板戏时期真正首次出现配器,洋为中用,为烘托剧情起到极大地作用。

桂剧《红灯记》的乐队配置十分庞大,在传统的三大件(京胡、配胡、月琴)基础上加入了民族管弦乐器及西洋管弦乐器。乐队配置包括:司鼓、定音鼓、锣、小锣、钹、京胡、京二胡、4件二胡、2件中胡、扬琴、古筝、中阮、大阮、笙笛子、长号、小号、圆号、大提琴、贝斯。每件乐器各司其职,在乐队中有各自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的三大件在伴奏中进行随腔伴奏,托腔保调的的作用,以映衬、烘托唱腔所表达的情感为主,突出演唱者的演唱风格、韵味,保持高音的稳定,随时提醒演员以免走调。加入民族管弦乐器丰富了整个伴奏的音色。加入西洋管弦乐器是为了保持低音稳定,防止高音漂浮不定。突破了传统以声腔配置乐器的原则,增强了乐队的表现力和剧目的音乐性。为了配合剧情加入了情绪音乐,运用了东方红、国际歌等音乐元素,表现出了演出的悲壮,感染了观众的情绪。

四、结语

现代样板戏区别于传统戏,采用全新的创作手法。唱腔上在桂剧原有的传统板式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的一些板式和演唱方法,表演更具现代化。乐队上在传统乐队伴奏的基础上加入民族管弦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大大丰富了剧目的音乐性。传统戏的伴奏是无谱伴奏,无谱伴奏需要乐师对传统的各种声腔,行当的唱法,各种板式的配合运用,众多曲牌以及它们在传统戏中不同用法都要全面掌握。现代戏的伴奏是有谱伴奏,虽有谱可依但是还要做到用各种技巧来体现指挥对乐曲伴奏的处理,与演唱者交流、配合做到演唱与伴奏成为一体,共同来表达乐曲中的变化。此外,更具现代化的特技、舞台布景、服装、化妆等大大增强了舞台气氛。

桂剧《红灯记》在桂林市多次进行惠民演出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大部分观众为老年人。每场演出历时近两个小时,全场座无虚席。全场观众安静地观看,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可见在现代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桂剧现代样板戏仍然被大众所接受、也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也是我国独有的特色和文化现象。如今最重要的任务便是保护与传承,只有遵循常变常新的艺术规律,在继承中创新,才能使地方戏曲世代相传,使这道独特的文化景观长存不衰。

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民族艺术研究所)

薛琦(1993-),女,研究生,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

猜你喜欢
北路样板戏板式
壮族北路坐唱八音乐曲中的节奏节拍以及打击乐特征
红灯记(根据现代京剧样板戏改编)
地铁板式轨道自密实混凝土施工工艺研究
中国板式网球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
佔道14年上海“路中屋”和平拆除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
以史鉴今:对京剧“样板戏”音乐创作之“失”的若干思考
“有板有眼”最初形容什么
噩梦里,到底是谁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