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的当代生态哲学启示

2017-11-24 23:50石芳燕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梭罗哲学

石芳燕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瓦尔登湖》的当代生态哲学启示

石芳燕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美国作家、哲学梭罗根据其在瓦尔登湖畔隐居生活实况所撰写的代表作《瓦尔登湖》使他享誉世界文坛。整本书宁静、淡泊,流淌着一个超验主义者对自然和人生的认识与思索,梭罗在书中表达了他倡导回归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态哲学观点。全书以自然为对象,通过对自然山色的描写、以及对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的感受的描述,使读者体会在没有工业的污染、没有物质的噪聒、没有尔虞我诈的自然之境中生活的恬静与舒适。然而,随着工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污染愈来愈严重,大部分人都向往喧嚣的都市,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使内心变得浮躁和功利。从自然生态哲学和环境保护主义的角度来看,本书对我们研究人与自然如何共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瓦尔登湖;梭罗;生态哲学

1 《瓦尔登湖》之简介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型阶段。伴随着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但同时人们的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想的高涨,人们都在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过更好的物质生活而忙碌。敛财求富成了人们追求人生的唯一目标,为达此目的人们甚至不顾一切、不择手段。无节制的索取和霸占,是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的破环。例如:人们在开垦荒地的同时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大机器嘈杂的轰鸣声代替了鸟儿欢快的歌声等。整个生态环境系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岌岌可危,这使得卢梭对无污染、没破坏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更加向往。

由于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的向往。梭罗于1845年只身前往荒无人烟的瓦尔登湖开始了他长达两年多的隐居生活,《瓦尔登湖》一书就详细的记录了他在这两年之久的隐居生活中的日常生活状态及所思所想。远离尘嚣的卢梭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到一种本真的生活状态,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在林中观察动物与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然后记下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成长,正如他自己所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国王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个卑微的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花”。他的这种生活状态与生活态度可谓真正达到了海德格尔所谓的“诗意的栖居”,同时也启发了人们对生存意义的重新审视,对我们探究如何与自然共处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2 《瓦尔登湖》中的生态哲学观

《瓦尔登湖》自出版以来,不仅在文学上盛誉远播,而且它所包含的生态哲学观更受欢迎,甚至激发了当时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进一步形成。

2.1祟尚自然,善待自然

长期以来,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后工业时代,人类一直以大自然的主人自居,毫无节制地开发自然、征服自然,对大自然无所不用其极,梭罗对人类这一根深蒂固的霸主观念提出了挑战。梭罗认为,人类痴迷于统治自然这一潜意识是现代社会人类与自然疏离并关系紧张的症结所在。人类为了积累财富、追逐利益而不择手段,无视自然的利益并涸泽而渔地耗费自然。在瓦尔登湖,人们无情地毁灭树林,猎捕动物,污染湖水,甚至“剥去了瓦尔登湖的唯一的外衣,不,是剥去了它的皮,而且是在这样严寒的冬天里。”因此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系统,这些都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人类陶醉于做主人翁的感觉,自然沦为人类发展的工具。以牺牲自然为代价,人类巧取了所谓的现代文明成果,飘飘然君临自然,而这一切对梭罗而言,都不过是身外之物,或是南柯一梦罢了。

梭罗质疑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权力,他认为人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没有支配万物的特权,而应该象对待人类自身一样对待自然界的万物。一位邻居砍了康科德唯一的一棵朴树,梭罗声称:“如果有人因为虐待孩子而被控告,那么,其他人也应该因为虐待交给他们照看的自然的面孔而被控告。”他痛心疾首地为自然万物诉求它们理所当然的生命权利,“兔子到了末路,呼喊得真象一个孩子。”梭罗把饱受凌辱的大自然形象地比喻为衣衫褴缕的老妇人在最寒冷的冬日里被粗暴地剥去最后的外衣,以此来影射人类掘冰等破坏自然的活动,足见其心痛之极。

当大多数人在享受工业发展带来的各种便利之时,梭罗敏锐地感受并预测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诸多局限和危害并谴责人类对环境的肆意破坏。“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鸣禽歌唱?”自然美景被破坏让梭罗为之扼腕长叹。梭罗对科学技术的真正作用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他指出,科学技术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实惠,物质上的表面繁荣只会让人的欲望象脱缰的黑马,使人成为真正的动物,只剩下赤裸裸的欲望和精神上的空虚。他竭力谴责工业文明对大自然的无情的利用和毁坏。“我们的村庄变成了一个靶子,给一支飞箭似的铁路射中”;“就是在半夜,我也常常被它的步伐和凶恶的哼哈声吵醒”;“这恶魔似的铁马,那震裂人耳鼓膜的声音全乡镇都已经听得到了,它已经用肮脏的脚步使沸泉的水混浊了,正是它,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吞噬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梭罗对工业文明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尽显无遗,他把所谓的工业文明给大自然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揭露。

2.2回归自然,和谐共生

梭罗认为人类与自然界的其他一切有动物、植物或星星等等共同构成一个生物共同体,都是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瓦尔登湖》中梭罗把大自然称作“伟大的祖母”。梭罗一直强调参与自然并亲身体验自然。人要直面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就要到大自然中去,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聆听天籁之音,才能感悟生命的真谛。他很喜欢到瓦尔登湖钓鱼或打猎,认为这是比旅行更好的亲近自然的方式。他鼓励孩子们到自然中去钓鱼或打猎,认为这个过程有利于他们了解自然,发现自我。他指出,渔夫、猎人、樵夫等能比哲学家和诗人更深刻地观察自然。梭罗之所以如此热爱自然,关注自然,是因为他深深地明白,自然可以抚慰人的心灵,让人清心寡欲,人只有在自然中才能够达到精神和灵魂的升华。人接近了自然,就接近了生命不竭之源泉,就可以恢复人的天性。

3 《瓦尔登湖》对现代环境保护指导意义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阐述并点明了人类在大自然中的位置问题,这对于日益发展壮大的人类敲响了警钟,因为工业化的发展和大机器时代的到来使人们逐渐不把

自然力量放在眼里,对自然无节制的开采与索取必将遭到自然的反噬。

3.1 认清人类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

19 世纪中叶,美国正处于经济跃进时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极为流行。然而在人类全都沉浸在工业化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喜悦中时,梭罗却敏锐地发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他在《瓦尔登湖》中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严重的质疑,他反对人类对资源、自然的无休无止地掠夺和开采。在他看来:人与自然是一种平等的,自然是人、动物、植物、天空、海洋等物质共有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欣赏了大自然的美,但也领略了大自然的力量,人在大自然中是非常渺小的,正如在那些大型的自然灾害面前,即使人类拥有再高的科技力量也无济于事,最终只能忍受;即使拥有在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在那种纯粹的力量面前,依旧是那么的渺小和不堪一击。

3.2 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之道

梭罗说:如果人与自然容为一体就不会感到寂寞。他在“寂寞”一篇中写道“我在大自然中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在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他与他们交谈、共处、沉思,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成了他的伴侣。他将自己完全交付于自然、融入自然,在自然中感受自己,也通过自己感受自然。因此,人类必须寻找一条和自然和谐共处之道——自然融为一体。

3.3 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工业社会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各种便利,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机械力量的推进,但是工业或者机械之所以能够工作,势必要消耗原材料,而这些原材料百分之九十以上都需要向大自然伸手索要,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总有被消耗完的一天。在人类无限的贪婪下,对有限资源的过度的开发和开采,极有可能导致资源枯竭的提前到来,导致人类发展的中断,所以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势在必行。《瓦尔登湖》中梭罗自己自耕自食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表现。

4 结语

毫无疑问,《瓦尔登湖》奠定了梭罗西方生态哲学先驱的不朽地位,深入研读《瓦尔登湖》,对促进整个生态系统可持续的、稳定的、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对于迷失于现代文明的人们来说,重访梭罗,寻觅失去的美好家园,领略人生的真谛,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安宁,其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1] (美)亨利·大卫·梭罗 瓦尔登湖[M].李暮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2] 刘琴 现实主义者梭罗—从《瓦尔登湖》中的动物看人与自然[D].安徽:安徽大学,2011.

[3] 赵春花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自然观[J].安顺学院学报,2013(1).

[4] 张静,杜伟华 生态危机下重读梭罗的《瓦尔登湖》[J].经营管理者,2014(4).

[5] 刘小勤 关于《瓦尔登湖》的生态意蕴解析[J].贵州大学学报,2013,31(4).

石芳燕(1991-),女,汉族,甘肃陇南,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生,专业:哲学,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B22

:A

:1672-5832(2017)09-0035-02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梭罗哲学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菱的哲学
卷土重来
梭罗的账单
小包哲学
200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