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僧人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

2017-11-24 23:50李博程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鉴真僧人文化交流

李博程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试论僧人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

李博程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次通航开始,海上丝绸之路就注定了不仅仅是政治经济的交往之路,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其中佛教僧人团体的往来在很大程度上维系并延续着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文化交流中起着连接彼此的纽带作用。本文将探究海上丝路文化交流历史中的僧人活动,并分析、评价这些活动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意义,以此来说明僧人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

僧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自其通航那天起就注定了它不可能仅仅是政治经济的交往之路,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海上丝绸之路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在这条道路上行走的除了商人、船队,还有一个重要的团体——僧人。僧人的往来除了自发的求经与弘法,还有官方的邀请与支持,这样就促进并维系了文化生活的相遇和交融,使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僧人

1.1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来华僧人。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进入发展阶段,不少西域僧人来到中国传法。康僧会,康居国人,世居天竺,后移居交趾。十多岁时出家,“明解三藏,博览六经”①。于东吴赤乌十年(246)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建康,孙权召见并为其建造建初寺,“由是江左大法遂兴”②,后又创立了金粟寺。弘传佛法之外,康僧会翻译了《阿难念弥陀经》、《六度集经》等,又为《安般守意》、《法镜》、《倒树》三经作注。其所传的《泥洹》呗声,“清靡哀亮”,是为“一代模式”。摄论宗始祖真谛在南梁时经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译有《大乘唯识论》、《金光明经》、《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十七地论》等大量佛教典籍,被称为四大译经师之一。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进入繁盛期,各宗派形成,密教尤其兴盛。汉传密宗创始人之一,金刚智,于唐开元七年(719)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广州,次年到东都洛阳,敕住慈恩寺,“所住之处,必建大曼拏罗灌顶道场,度于四众。”③金刚智在中国的二十多年间,译有《瑜伽念诵法》、《七俱胝陀罗尼》等多卷经书。金刚智的弟子也多有建树,其中不空与其同在开元三大士之中,一行在中国的天文历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除去这些从印度和西域到中国传法的僧人,历史上经海上丝绸之路来华拜访佛教名师、寻求佛教典籍的僧人亦不在少数。圆仁,俗姓壬生,日本贺郡人。唐开成三年(838)以“请益僧”的身份跟随遣唐使入唐,并先后学习梵文、受灌顶,到五台山巡礼。后来又先后学习金刚界法、受胎藏灌顶、学习胎藏仪轨并修习止观。圆仁在唐大中元年(847)回到日本,“进一步把日本的天台宗与密教相结合”④,对发展日本天台宗中的密教部分有很大影响。

义天,俗姓王,高丽国王子。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航海至明州,“上表询礼,遍访三学”。然后进入天台山,参拜智者塔,又先后学习天台教观、律藏和贤首宗乘。义天归国后,弘传华严宗与天台宗,是为高丽天台宗初祖。义天回国后将传入高丽的儒家、道家思想加以整合贯通,提出“五乘说”,对化解高丽的社会矛盾、维护高丽的国家统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些来华僧人熟悉本国和中国的语言文字、道德标准和传统文化,他们在中国翻译佛教经典、传播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本国的文化与文明,为双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域外民间、官方同中国之间的政治经济交往与文化交流。

1.2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离华僧人。佛教自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中国僧人为了寻求佛法要义,不远万里西行求法,推动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义净,俗姓张,垂髫之年落发出家,十五岁立志西游。在唐咸亨二年(671),从广州出发,取路南海,远赴印度,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回到洛阳,“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余部,合五十万颂,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三百粒”⑤。义净一生译出《华严经》、《最胜王经》、《孔雀王经》等五十六部经书。他所撰的《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了大批中国僧人西行求法的事迹,对研究当时的地理交通、社会文化具有较高的价值。

佛教能够经由中国继续向东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国僧人起了重要的作用。鉴真,俗姓淳于,唐朝名僧,日本律宗始祖。十四岁时出家学习天台教观。鉴真一生“观光两京”、遍究三藏。在广陵主持大明寺时,“以戒律化诱”⑥,成为一方宗首。受当时日本沙门的邀请到日本弘法,日本的孝谦帝及圣武天皇率领百官迎接。后创建招提寺,建立戒坛,弘传律藏。鉴真不仅在佛教的传播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还对日本的医药、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隐元,即隆琦,俗姓林,明末清初僧人,日本黄檗宗的开祖。顺治十一年(1654)时,日本僧人逸然受德川家纲的嘱托请隐元东渡传法。隐元在同年到达日本,并受到德川家纲的礼遇,为其修建寺庙,水尾天皇赐隐元号大光普照国师。不仅传播了佛学经义,还带去了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对当时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僧人的活动不仅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交流,也带动了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生活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2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僧人在文化交流中的贡献

在海上丝绸之路近两千年的历史上,穿梭期间的僧人远不止前文所讲,他们不仅为佛法经典的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对民族与国家间的文化交流起着连接与维系的纽带作用。他们不仅在佛教史上书写了自己的篇章,也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中绘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2.1语言与文学方面。僧人作为所有佛教活动的主体,其活动的最主要的目的都是弘扬佛法,而翻译佛经作为这些海上丝路僧人弘法的一个主要手段,在无形中促进了语言与文学方面的交流。

翻译佛经学习梵文是必要的,当时圆仁入唐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学习梵文。在中国期间圆仁相继跟随宗睿、全雅、元简、宝月学习,掌握了中印度与南印度的梵音类型。除此之外,圆仁带回国的书籍中《梵语杂名》、《翻梵语》等字典类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日本词典的编写。日本最初的梵语文典《悉昙略记》也是圆仁的弟子清凉房玄昭律师所著的。

除此之外,汉语对日本的语言文字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据传是空海大师在汉字的启发下发明了日本平假名,并且编纂了日本第一部字典。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还使日记体在日本流行开来。

2.2艺术方面。书法方面。在僧人抄经、译经的过程中,书法艺术逐渐在僧人中流传开来。当时不少新罗和日本的学问僧都有很高的书法造诣,他们在回国时都会搜罗书法精品带回本国。值得一提的是,在学问僧带回过国的佛教典籍中,有很多手抄本,这些典籍流传于社会各阶层中,其对书法艺术的推动远大于那些名家大作。除了僧人自己带回国的书法作品外,鉴真在东渡日本时也携带了书法作品五十卷。隐元和他的许多弟子也颇具书法造诣,在日本创立了书道黄檗派,隐元的再传弟子还创立了日本重要的书法流派“雪山流”。

绘画方面。鉴真东渡时除去书法作品还携带了不少绘画作品,如普集会曼荼罗之类的密教绘画、金泥绘《阿弥陀净土变》等。这些绘画作品,成为了日本佛教绘画的摹本,另外鉴真等人在日本也是有绘画创作的,这样就扩大了中国绘画艺术在日本的影响。除此之外,最澄和空海还把密教的佛画图样带回了日本,由是日本密教美术发展起来。后来圆仁也带回了大量的佛教密教的美术资料,并且开创了为僧人造像的先河。可以说往来中国与日本间的海上丝路僧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两国绘画事业的发展。

建筑方面。佛教建筑艺术交流的代表人物应该首推鉴真了,日本著名的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采用唐代最先进的建筑方法建造的,经过一千多年的风吹雨打,依旧完好无损,牢固精美。除此之外,鉴真还将夹贮法推广到日本,招提寺金堂里的卢舍那佛就是采用夹贮法建造而成的。

2.3其他方面。饮食方面,日本的最澄、空海将中国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后来隐元更是将明代的“煎茶”技术带到了日本,他所创立的“全日本煎茶道联盟”是日本茶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日本的“隐元豆”、“隐元豆腐”等很多食品都是以隐元命名的。医药方面,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中国的草药,鉴真的《鉴上人秘方》被誉为“日本汉方医药之祖”。生产生活方面,高丽的义天法师回国后向高丽王呈递《铸钱论》阐述其在中国期间感受到的钱币流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此后高丽开始铸币流通,这对高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僧人自其通航起,就没有间断过对佛教文化的传播,同时也一直承担着促进各国间文化交流的重任。他们是丝绸之路上各文化间的一条无形的纽带,更是贯通南亚与东亚文化血液的脉搏。

3 结语

任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都需要媒介来连接与维系。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僧人这种媒介角色的扮演者,起着连接印度、西域和中国与日本、朝鲜的纽带作用,维系、促进着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交往与文化交流。

他们是学习先进文化的先驱,同时也是使本土化的中间力量,更是传播弘扬本国文化的使者。如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使这些继承、传播文化的僧人,重新出现在历史的舞台,本文仅仅是对他们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希望本文可以抛砖引玉,为海上丝路的僧人研究提供小小的借鉴。

[1] 何劲松:《韩国佛教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2] 杨曾文:《日本佛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3] 汤一介:《佛教与中国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4] 师敏:《圆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5] 覃勤:《日传悉昙文献与汉语中古音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6] 释本性:《丝路高僧的政治、经济、科技、文艺等社会贡献略伦》,《法音》,2016年8期。

[7] 赵喜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8] 王镛:《中外美术交流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注解:

① (梁)慧皎撰:《高僧传》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5页。

② 黄忏华:《中国佛教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7页。

③ (宋)赞宁撰:《宋高僧传》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页。

④ 杨曾文:《日本佛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6页。

⑤ (宋)赞宁撰:《宋高僧传》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页。

⑥ (宋)赞宁撰:《宋高僧传》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49页。

李博程(1992-),女,汉族,吉林图们市人,历史学硕士在读,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中国佛教史。

K24

:A

:1672-5832(2017)09-0124-02

猜你喜欢
鉴真僧人文化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煮竹
白云深处
人在气头请闭嘴
在气头上不说话
当老鼠变成虎
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