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连词“即”的语法化过程考察

2017-11-24 17:50郑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8期
关键词:情态连词副词

郑丽

摘要:假设连词“即”成词于战国时期,语法化完成的标志是:位于假设复句从句的句首,且在分句主语前。从用法上看,连词“即”所领的假设分句常表示“不如意”的情况。其语法化过程经历了从动词—时间副词—假设连词的历程,从时间副词到假设连词的语法化过程则体现了从可能性认识情态到虚拟性认识情态的变化。

关键词:假设连词;即;认识情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8-0084-02

语言系统如同有机体,不断地经历着汰旧换新,词汇体系亦是如此。有些词在语言史上存在、使用过,却在某一阶段消失不见了,本文要讨论的假设连词“即”就是如此。“即”在上古汉语、中古汉语阶段都是假设连词的一员,而其在近代汉语阶段逐渐消失,在现代汉语已完全湮灭了踪影。

一、假设连词“即”的成词年代及用法

和其他的连词一样,“即”也是由实词语法化而成的,这里有一个发展演变、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出现在假设复句偏句句首,可理解为假设连词的用例,最早出现在战国初期■。(1)即欲有事,何如?(《左传·昭公十二年》)。对例(1)我们可以做两种理解:将“即”理解为时间副词“马上”、“立刻”,意为“马上想做一件事,卦象怎么样?”,“即”修饰后面的动词性成分;也可将“即”理解为假设连词,意为“如果想做一件事,卦象怎么样?”上述两种解释皆言之成理,可见两者在意义上的关联,也足见在战国初期连词“即”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因为“在一个成分A虚化为B的过程中,必定有一个A和B共存的阶段,在这一中间阶段有的成分可以按A理解也可以按B理解。”“即”到底在什么时期语法化为连词的,我们找到这样一个例句:(2)即戎寇至,传鼓相告。《吕氏春秋·疑似》。“即”位于句首,在分句主语“戎寇”前,而其源词——时间副词“即”不能位于主语前,只能出现在谓语之前,而例(2)中“即”位于主语前,这是因词性改变而产生的功能上的改变。这一语法位置的改变,足以说明此处的“即”已是假设连词。《吕氏春秋》通常认为成书于战国末年,也就是说最晚在战国末年,“即”就已经成为假设连词。在成书较晚的《战国策》中,“即”位于假设复句的句首,且其后有分句主语的情况逐渐多了起来。如:(3)即天下有变,王何以市楚也?(《战国策·秦策》)。(4)即楚王更立,彼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长有宠乎?(《战国策·楚策》)。(5)即春申君有变,是王独受秦患也。(《战国策·魏策》)。关于假设连词的用法,太田辰夫指出“‘即的假设用法和一般假设连词不同,是表示‘万一之义。”张丽丽(2009)也认为“当时‘即所带领的假设句都是一些不幸或不乐见的事件,像是国君死去、国家发生不幸等。”据笔者观察,虽“即”所领的假设分句常有“不好”的意思,但也可领表示比较中性意义的假设,如:(6)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鬼谷子·捭阖》)。(7)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过秦论》)。例(6)“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处事慎密。”其假设的情况是中性的。而例(7)则假设了一个非常正面的情况“天下人都欣然安居乐业”。“即”中古得以延用,且位置灵活,可出现在主语前,也可出现在主语后。既可领表示“负面”意义的假设,也可领表示“非负面”意义的假设。(8)陛下即不定制,如今之势,不过一传再传,诸侯犹且人恣而不制,豪植而大强,汉法不得行矣。(东汉《汉书》卷四十八)。(9)即万化以悟玄,则千途无异辙。(后秦《妙法莲华经·后序》)。(10)即我子,卿等敢尔邪!(南朝宋《后汉书》卷三十二)。(11)即自随身,用度无准,未及代下,不免饥寒。(北齐《魏书》卷四十四)。(12)心即定住,则心易安静。(隋《童蒙止观·调和第四》)

二、时间副词“即”的语法化过程

“即”甲骨文作“ ”,《甲骨文字典》认为“ ”“象圆形食器之形,为簋之本字。甲骨文即、既、卿等字从之。”右边的部件“ ”,林义光认为:“ 即人字”,从字形上看,此字“象人就食之形”。《说文解字》将“即”解为“即食也。”“即”的本义为“就食”。(13)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易·鼎》)。用于本义的“即”是个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人“就食”自然就要“趋就、接近”食物,“即”又因此引申出“趋就、接近”之义。(14)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篇第十九》)。(15)十五年春,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左传·僖公十五年》)。表“趋近”义的“即”常带表人或地点的名词性宾语。动词“即”在“趋就、接近”义项上虚化出时间副词“即”。“即”作时间副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或事件将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相当于“马上”、“就”、“立刻”等。(16)不利即戎,利有攸往。(《周易·夬》)。(17)道譬诸若水,溺者多钦之即死,渴者适钦之即生。(《韩非子·解老第十三》)。(18)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西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从动词到时间副词的语法化过程,有着句法和语义上的基础。从句法上说,“即”经常出现于另一动词之前构成连谓结构,是它由动词向副词虚化的结构基础。如:(19)今将祸余,请即救。(战国《左传》)。李宗江认为“时间副词的用法是从表示趋近的动词用法语法化而成的。”从意义上看,这个虚化过程也具有语义上的相宜性:从动词到时间副词的意义变化是从动词所表示的空间上的“接近”延伸到副词所表示的时间上的“接近”。例(16)表示事件与动作或动作与动作之间间隔的时间短;例(17)、(18)则以说话时间为参照点,表示即将发生的动作或事件的发生与说话的时间间隔不长。副词“即”着重强调时间间隔短,即动作或事件将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后发生。这个时间间隔是参照以前的一个动作或某个说话的时间点的,如果站在前一个动作或某个说话的时间点上观察,“即”所修饰的动作将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发生,也就是说动作相对于参照点而言,还处于未然状态,还未发生。因此,“即”这个表示短时态的副词也可以表示将来意义,是将来时标记。endprint

三、时间副词—假设连词:从可能性认识情态到虚拟性认识情态的变化

格语法认为句子深层结构有两大组构成分:命题和情态。比如说含有能愿动词的句子,往往可以被分解为“命题”和“情态”两个部分。(20)你应该去上学。句子可以被分析为“你去上学”和“应该”两个部分,“你去上学”是命题,“应该”是情态,情态在句子中不会改变命题的真值条件,而主要用来表达说话者或写作者对命题或对命题所描写的情景的主观态度、倾向。Palmer将情态划分为认识情态、强制情态、行为情态、存在情态等不同种类。汉语中常见的能作为认识情态标记的词,主要有能愿动词和副词。假设连词在句子中属于句外成分,隶属于句子的情态部分,表示虚拟性认识情态。假设连词成员中的相当部分是由表示可能性认识情态的词汇进一步发展而来的,表示可能性认識情态的词主要有两类:一是可作为将来时标志的词;二是表示不确定、推测语气的语气副词。假设连词的源词——时间副词“即”属于前者。汉语的时间系统是由时相、时制和时态组成的三维结构。最常见的是将时制三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在人类语言中都存在着关于时间的表达形式,“过去”、“现在”、“将来”也都各有相应的语言形式,能够表示将来意义的词就具有将来时标记的身份,如时间副词“即”是将来时标志。时间副词“即”语法化为连词的过程,体现从认识形态的第二层级向第三层级进一步虚化的过程。

跟“即”有类似语法化轨迹的假设连词还有不少,如“若、如、即、其、当、为”等。这些假设连词的源词的意义均与将来时间意义相关,是将来时标记。带有可能性认识情态标记的句子可以出现在假设复句偏句的位置上,如果其频繁地出现,位于句首的情态标记就可能进一步被虚化为虚拟性认识情态标记。

注释:

(1)关于《左传》的成书年代,有所争议,有说春秋晚期,有说战国初期的,本文倾向于后一种说法

参考文献:

[1]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17-24.

[2]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

[3]张丽丽.试论纵予连词“即”、“便”、“就”的形成[J].台大文史哲学报,2009,(9):99-145.

[4]李宗江.“即、便、就”的历时关系[J].语文研究,1997,(1):25-30.

[5]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92.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态连词副词
The Wheels on the Bus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副词和副词词组